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些街道的地名故事,可能連“老西安”也不知道!

愛著西安, 愛著自己的家鄉。

西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四大古都之一, 在這座古老的土地上, 鐫刻了無數的輝煌。 自西周開始,

拉開了將近三千多年的城市建築史, 開始了十三個王朝, 一千一百四十年之久的建都史。 有西漢時期長安城的繁榮, 隋大興城的完美規劃, 到唐長安城的黃金時代, 西安在歷史上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今天的西安經歷了滄桑巨變, 但是仍能感受到他厚重的文化底蘊。 現在的西安街道仍有很多一直延續著古代的地名。

西安鐘樓

湘子廟

那是原來八仙之一韓湘子修煉成仙的地方。 傳說原來韓湘子在灑金橋碰見鐵拐李和呂洞賓受到點化之後就來到湘子廟這修煉。 後來就在這裡得道了。

之後他修行的這個地方就被後人蓋了一座廟叫湘子廟。

粉巷

叫“粉巷”, 是因為這裡自盛唐時期就是長安城內有名的煙花柳巷, 這裡的“粉”取青樓歌女們“塗脂抹粉”之意。 相傳唐代詩人白居易曾時常到粉巷與歌女們把酒言歡, 推心置腹。

粉巷東面是南大街了,

雖然粉巷名字比較有曖昧的味道, 但目前是比較有特色的美食場所。

東木頭市

東起東廳門, 西至南大街, 長890米。 此街宋代時稱菜市, 金時稱草場。 明時這裡成為府城的木頭市、枋板市, 故更名為木頭市。 明末, 因其與聚居木器作坊的西木頭市相對,

改稱為東木頭市。

東廳門

西起東木頭市, 東至東縣門, 長400米。 因清代咸寧縣在東, 稱為東縣, 當時清軍廳同知署和咸寧縣初級審判、檢察兩廳設於此街, 故得名東廳門。

東縣門

東起東羊市, 西至東廳門, 長265米。 明清時期, 此街中段路北為咸寧縣署, 街北有縣署大門與縣門街, 又因咸寧縣署在府城、貢院門街位於西大街西段北側, 南起西大街, 北至西舉院巷, 長145米。 因位於“貢院”正門前得名為貢院門街。 “貢院”為明清陝西省舉行鄉試的考場, 位於府城西北(今兒童公園)。

東舉院巷

位於今兒童公園東側, 為南北巷, 西起早慈巷, 北至新寺巷, 長424米。 因西側“貢院”俗稱“舉院”而得名。 1966年曾改名為奮發巷, 1972年恢復原名。

西舉院巷

位於今兒童公園北側, 東起早慈巷南口,西至牌樓巷北口,長331米。因北側“貢院”俗稱“舉院”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為圖強巷,1972年恢復原名。

早慈巷

位於今兒童公園東牆外,南起西舉院巷東口,北至香米園南巷,長409米。因靠“貢院”考場,為防止越牆舞弊,在院牆頭插滿棗刺而得名棗刺巷。1917年雅化為早慈巷,1966年曾改名為富強巷,1972年恢復原名。開拓與明景泰元年(西元1450年),當時西側是貢院,是舉行鄉試、會試的考場。為防止越牆作弊,在周圍牆原頭蓬滿棗刺而得名棗刺巷,後雅化為早慈巷。

牌樓巷

位於西門裡北側,南起西大街,北至西舉院巷西口,長157米。因巷南口有貢院牌樓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為反帝巷,1972年恢復原名。之東,俗稱東縣,所以該街取名東縣。

灑金橋

為南北縱街,南起大麥市街北口,北至蓮湖路中段的老關廟什字正南,長800米。在南宋和元代稱為鐵爐街,明代改為鐵爐坊,清末以沙姓人住此街北段,得名沙家橋,後改為灑金橋。1966年曾改名為前衛路中段,1972年恢復原名。

橋梓口

為南北縱街,北起西大街西段,南至含光街,長200米。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沿唐清明渠(為唐皇城、宮城供水的管道)故道分出的通濟渠由西門南側入城,再沿西大街南緣築暗渠至鐘樓東,遠至北院門巡撫衙門。沿渠十戶一口井,供居民食用。在此街北口分一渠,經灑金橋到蓮花池,渠經西大街有橋,故名橋梓口。原以西大街分南北橋梓口,北橋梓口清末改為大麥市街,南橋梓口遂簡稱為橋梓口。1966年曾改名為前衛路南段,1972年恢復原名。

北馬道巷

為南北縱街,位於西門內盤道北側,南起西門盤道,北至蓮湖路,長979米。明代困巷內中部有一上城牆的坡道名為馬道,相對南馬道巷而得名北馬道巷。1966年曾改名為聯盟巷,1972年將玉祥門以南恢復為北馬道巷,北部仍稱為聯盟巷。門。11、二府街位於北大街中段西側,為東西橫街。東起北大街,西至紅埠街,長381米。因明初秦王朱樉次子的府第在此而得名。清代駐陝西地方審判、檢察兩廳。1966年曾改名為紅衛街東段,1972年恢復原名。

紅埠街

為東西橫街,東起二府街西口,西至教場門東口,長384米。其得名似與唐代宮城城牆為紅色有關,1966年曾改名為紅衛街中段,1972年恢復原名。

教場門

為東西橫街,東起紅埠街西口,西至勞務巷南口,長325米。清初沿明代教場建有撫標教場(撫標:清代稱巡撫所直轄的綠營兵為撫標;教場:操練和檢閱軍隊的場地),故名教場門。1966年曾改名為紅衛街,1972年恢復原名。

青年路

為東西橫街,東起北大街,西至西北三路,分東、西兩段。原西段叫九府街,因明初秦王朱樉第九子府第在此而名九府街。原東段叫梁府街,因清順治年間武進士梁化鳳府第在此街而稱梁府街。1947年,九府街與梁府街因三民主義青年團陝西支部設在梁府街公字5號而統改名為青年路。

竹笆市

為南北縱街,位於西大街鼓樓什字南端,南起南院門,北至西大街,長417米。明代此地商市集中,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書店、金店等,而以買賣竹器最具規模,故名竹笆市。1966年曾改名為革命街,1972年恢復原名。

五味什字

為東西橫街,東起南院門,西至五星街,長290 米。明、清兩代直至民國初年這裡藥業彙集,曾有藻露堂、樹仁堂、萬年堂等多家中藥店。此街以我國中藥分甘、辛、酸、苦、鹹五味而得名。1966年改名為五星街中段,1972年恢復原名。

大差市

因此地擁有西北最大的驛站--京兆驛,車馬過往,宋、金時這一代名"大草市",明清時演化為大差市。

端履門

明朝初期在今天的新城建立了秦王府,並在今東大街南沿、北大街街心建秦府蕭牆,蕭牆內稱王城,當時在此街北口蕭牆開一城門叫端履門,北面正對秦王府南門端禮門。此門是僚臣覲見秦王等候傳喻的地方,端履以示行止檢點之意。今為花市一條街。

下馬陵

在今西安城內和平門處,漢代大儒董仲舒的陵墓位於此地。漢武帝時,所有文武百官每經過此處都要下馬,故名。今西安人到此均以注目禮以示對這位大儒的尊敬。

書院門

位於南門內東側,東至安居巷接三學街。明萬曆七年間,學者馮從吾,今長安縣人,因與閹黨鬥爭失利,辭官歸裡,在寶慶寺講學。後辟新址,在街北側建立關中書院,學生常至千人,為著名學府。後為閹黨所迫,書院毀馮從吾在此坐兩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規模修建。現為西安師範學校,遺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書院門前而得名。于佑任曾住32號。西口有唐寶慶寺華塔。1991年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風格建為文化旅遊街。

馬廠子

位於東大街中段南側。南至東縣門接東倉門。唐代,京兆驛站是全國最大的公文郵件和官旅護送機構。街南端所對市第八中學院內,尚有唐代所刻青石馬槽。唐代以後至明清,經千餘年,京兆驛名稱不改,仍為中國西部最大驛站。此街兩側為驛站喂馬處,故稱馬廠子。

炭市街

清中葉西安生活供熱由南山薪木轉變為北山煤炭。當時只是一個堆放煤炭的無名小街。後因商而聲名大振並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寬。解放前為乾果海味市場。現多為副食品。1989年建門牌樓。

後宰門

明代秦王府北門廣智門北。有專管王室衣食供給的機構,稱為後宰。此街東段與北新街相交十字稱為後宰門。清初滿城西牆北段新開一個城門名新城門,此街名新城門大街,後從習慣仍稱為後宰門。通濟坊 1936年在西安擁有相當經濟實力的通濟信託公司在這裡開拓街道,大量建房。臨北大街建成四層鋼骨水泥磚木混合結構樓房。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樓。1949年後為市百貨公司批發部。

韓森寨

因有韓森塚並為近郊最大的墳塚。相傳明代在塚旁駐軍而得名韓森寨。水經注圖。滻水篇曰,塚為悼皇帝塚和史良悌墓。漢武帝征和二年發生了歷史上罕有的冤獄治巫蠱獄。武帝夢見被木人圍打,以為有人在咒他。便派江沖之治巫蠱獄。由於江沖與太子劉據平日有隙,欲誣陷太子,在搜宮時太子被迫殺死江沖,起兵據守長安,血戰五日,後兵敗逃於湖縣而死。武帝孫劉進,即劉據之子也死於亂軍。武帝臨終前真相大白,此案平反,對死者起塚追葬。史稱劉進為皇孫,塚稱皇孫塚。西元前74年劉進之子劉病已繼位,是為宣帝,追封其父為悼皇帝,母為悼皇后。皇孫塚能見宣帝杜陵便是。

愛上一座城

因為一個地名

因為一個人

因為一段歷史

因為它樸實無華的存在

(圖文/西安XIAN,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刪除)

東起早慈巷南口,西至牌樓巷北口,長331米。因北側“貢院”俗稱“舉院”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為圖強巷,1972年恢復原名。

早慈巷

位於今兒童公園東牆外,南起西舉院巷東口,北至香米園南巷,長409米。因靠“貢院”考場,為防止越牆舞弊,在院牆頭插滿棗刺而得名棗刺巷。1917年雅化為早慈巷,1966年曾改名為富強巷,1972年恢復原名。開拓與明景泰元年(西元1450年),當時西側是貢院,是舉行鄉試、會試的考場。為防止越牆作弊,在周圍牆原頭蓬滿棗刺而得名棗刺巷,後雅化為早慈巷。

牌樓巷

位於西門裡北側,南起西大街,北至西舉院巷西口,長157米。因巷南口有貢院牌樓而得名。1966年曾改名為反帝巷,1972年恢復原名。之東,俗稱東縣,所以該街取名東縣。

灑金橋

為南北縱街,南起大麥市街北口,北至蓮湖路中段的老關廟什字正南,長800米。在南宋和元代稱為鐵爐街,明代改為鐵爐坊,清末以沙姓人住此街北段,得名沙家橋,後改為灑金橋。1966年曾改名為前衛路中段,1972年恢復原名。

橋梓口

為南北縱街,北起西大街西段,南至含光街,長200米。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沿唐清明渠(為唐皇城、宮城供水的管道)故道分出的通濟渠由西門南側入城,再沿西大街南緣築暗渠至鐘樓東,遠至北院門巡撫衙門。沿渠十戶一口井,供居民食用。在此街北口分一渠,經灑金橋到蓮花池,渠經西大街有橋,故名橋梓口。原以西大街分南北橋梓口,北橋梓口清末改為大麥市街,南橋梓口遂簡稱為橋梓口。1966年曾改名為前衛路南段,1972年恢復原名。

北馬道巷

為南北縱街,位於西門內盤道北側,南起西門盤道,北至蓮湖路,長979米。明代困巷內中部有一上城牆的坡道名為馬道,相對南馬道巷而得名北馬道巷。1966年曾改名為聯盟巷,1972年將玉祥門以南恢復為北馬道巷,北部仍稱為聯盟巷。門。11、二府街位於北大街中段西側,為東西橫街。東起北大街,西至紅埠街,長381米。因明初秦王朱樉次子的府第在此而得名。清代駐陝西地方審判、檢察兩廳。1966年曾改名為紅衛街東段,1972年恢復原名。

紅埠街

為東西橫街,東起二府街西口,西至教場門東口,長384米。其得名似與唐代宮城城牆為紅色有關,1966年曾改名為紅衛街中段,1972年恢復原名。

教場門

為東西橫街,東起紅埠街西口,西至勞務巷南口,長325米。清初沿明代教場建有撫標教場(撫標:清代稱巡撫所直轄的綠營兵為撫標;教場:操練和檢閱軍隊的場地),故名教場門。1966年曾改名為紅衛街,1972年恢復原名。

青年路

為東西橫街,東起北大街,西至西北三路,分東、西兩段。原西段叫九府街,因明初秦王朱樉第九子府第在此而名九府街。原東段叫梁府街,因清順治年間武進士梁化鳳府第在此街而稱梁府街。1947年,九府街與梁府街因三民主義青年團陝西支部設在梁府街公字5號而統改名為青年路。

竹笆市

為南北縱街,位於西大街鼓樓什字南端,南起南院門,北至西大街,長417米。明代此地商市集中,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書店、金店等,而以買賣竹器最具規模,故名竹笆市。1966年曾改名為革命街,1972年恢復原名。

五味什字

為東西橫街,東起南院門,西至五星街,長290 米。明、清兩代直至民國初年這裡藥業彙集,曾有藻露堂、樹仁堂、萬年堂等多家中藥店。此街以我國中藥分甘、辛、酸、苦、鹹五味而得名。1966年改名為五星街中段,1972年恢復原名。

大差市

因此地擁有西北最大的驛站--京兆驛,車馬過往,宋、金時這一代名"大草市",明清時演化為大差市。

端履門

明朝初期在今天的新城建立了秦王府,並在今東大街南沿、北大街街心建秦府蕭牆,蕭牆內稱王城,當時在此街北口蕭牆開一城門叫端履門,北面正對秦王府南門端禮門。此門是僚臣覲見秦王等候傳喻的地方,端履以示行止檢點之意。今為花市一條街。

下馬陵

在今西安城內和平門處,漢代大儒董仲舒的陵墓位於此地。漢武帝時,所有文武百官每經過此處都要下馬,故名。今西安人到此均以注目禮以示對這位大儒的尊敬。

書院門

位於南門內東側,東至安居巷接三學街。明萬曆七年間,學者馮從吾,今長安縣人,因與閹黨鬥爭失利,辭官歸裡,在寶慶寺講學。後辟新址,在街北側建立關中書院,學生常至千人,為著名學府。後為閹黨所迫,書院毀馮從吾在此坐兩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規模修建。現為西安師範學校,遺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書院門前而得名。于佑任曾住32號。西口有唐寶慶寺華塔。1991年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風格建為文化旅遊街。

馬廠子

位於東大街中段南側。南至東縣門接東倉門。唐代,京兆驛站是全國最大的公文郵件和官旅護送機構。街南端所對市第八中學院內,尚有唐代所刻青石馬槽。唐代以後至明清,經千餘年,京兆驛名稱不改,仍為中國西部最大驛站。此街兩側為驛站喂馬處,故稱馬廠子。

炭市街

清中葉西安生活供熱由南山薪木轉變為北山煤炭。當時只是一個堆放煤炭的無名小街。後因商而聲名大振並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寬。解放前為乾果海味市場。現多為副食品。1989年建門牌樓。

後宰門

明代秦王府北門廣智門北。有專管王室衣食供給的機構,稱為後宰。此街東段與北新街相交十字稱為後宰門。清初滿城西牆北段新開一個城門名新城門,此街名新城門大街,後從習慣仍稱為後宰門。通濟坊 1936年在西安擁有相當經濟實力的通濟信託公司在這裡開拓街道,大量建房。臨北大街建成四層鋼骨水泥磚木混合結構樓房。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樓。1949年後為市百貨公司批發部。

韓森寨

因有韓森塚並為近郊最大的墳塚。相傳明代在塚旁駐軍而得名韓森寨。水經注圖。滻水篇曰,塚為悼皇帝塚和史良悌墓。漢武帝征和二年發生了歷史上罕有的冤獄治巫蠱獄。武帝夢見被木人圍打,以為有人在咒他。便派江沖之治巫蠱獄。由於江沖與太子劉據平日有隙,欲誣陷太子,在搜宮時太子被迫殺死江沖,起兵據守長安,血戰五日,後兵敗逃於湖縣而死。武帝孫劉進,即劉據之子也死於亂軍。武帝臨終前真相大白,此案平反,對死者起塚追葬。史稱劉進為皇孫,塚稱皇孫塚。西元前74年劉進之子劉病已繼位,是為宣帝,追封其父為悼皇帝,母為悼皇后。皇孫塚能見宣帝杜陵便是。

愛上一座城

因為一個地名

因為一個人

因為一段歷史

因為它樸實無華的存在

(圖文/西安XIAN,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