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阿房宮為何取名“阿房”,中國最宏偉的宮殿起名卻這麼“隨便”

阿房宮正確讀法應為[ē páng gōng ], 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 遺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 始建於西元前212年。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 國力日益強盛, 國都咸陽人中增多。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 即阿房宮。 由於工程浩大, 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 南北五十丈, 上可以坐萬人, 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馳為閣道, 自殿下直抵南山, 表南山之巔以為闕, 為複道, 自阿房渡渭, 屬之咸陽。 ”其規模之大, 勞民傷財之巨,

可以想見。 秦始皇死後, 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 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餘裡, 隔離天日。

驪山北構而西折, 直走咸陽。 二川溶溶, 流入宮牆。 五步一樓, 十步一閣;廊腰縵回, 簷牙高啄;各抱地勢, 鉤心鬥角。 ”可見阿房宮確為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群。

楚霸王項羽軍隊入關以後, 移恨於物, 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 化為灰燼。

阿房宮有多大?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史記?始皇本紀》中說:阿房宮前殿, 東西五百步, 南北五十丈, 殿中可以坐一萬人, 殿下可以樹起五丈高的大旗。 四周為閣道, 自殿下直抵南山。 在南山的峰巔建宮閥, 又修復道, 自阿房宮渡過渭水直達咸陽。 秦代一步合六尺, 三百步為一裡, 秦尺約0.23米。

如此算來, 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690米, 南北深115米, 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 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 相傳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 一天之中, 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 宮中珍寶堆積如山, 美女成千上萬, 秦始皇一生巡迴各宮室, 一天住一處, 至死時也未把宮室住遍。

《漢書?賈山傳》記載阿房宮整個的規模“東西五裡, 南北千步。 ”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 東起巨家莊, 西至古城村, 還保存著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 可見, 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 是世界建築史上無與倫比的宮殿建築。 但這都是傳說,阿房宮實未建成.

阿房宮為何取名“阿房”

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阿房一名是由於宮址靠近咸陽而得名的。 “阿, 近也, 以其去咸陽近, 且號阿房。 ”

第二種觀點認為阿房一名是根據此宮“四阿旁廣”的形狀來命名的, 阿, 在古意中亦可解釋為曲處、曲隅、庭之曲等。 阿房宮“盤結旋繞、廊腰縵回、屈曲簇擁”的建築結構就體現了這種“四阿房廣”的風格和特點。 正是由於阿房宮建築的這種風格,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索引中解釋此宮為何稱阿房宮時說:“此以其形命宮也, 言其宮四阿旁廣也。 ”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此宮所以被稱為阿房宮, 是因為上宮宮殿高峻, 若于阿上為房。 這一觀點出自《漢書?賈山傳》, 傳中的注釋曰:“阿者,

大陵也, 取名阿房, 是言其高若干阿上為房。 ”這就是說, 阿房宮是由於宮殿建築在大陵上而取名。 從考古發掘來看, 這種說法也是言之有理的。

西安市郊約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帶是古阿房宮的遺址所在地, 從發掘的遺址可以看出, 當年的阿房宮坐落在地勢高峻的丘陵上, 這裡至今還殘存著宮殿的高大地基。在阿房村村南附近,有一個宮殿遺留的大土台基,周長約31米,高約20米;在村西南還有一個據考證是P可房宮前殿遺址的高大夯土台基,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長 500至600米,最高處約有8米。阿房宮就建在這些高峻的台基之上,恰如《漢書》所言“高若干阿上為房”。

這裡至今還殘存著宮殿的高大地基。在阿房村村南附近,有一個宮殿遺留的大土台基,周長約31米,高約20米;在村西南還有一個據考證是P可房宮前殿遺址的高大夯土台基,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長 500至600米,最高處約有8米。阿房宮就建在這些高峻的台基之上,恰如《漢書》所言“高若干阿上為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