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漢口寶慶碼頭:“打碼頭”是一種獨特的商業精神

(1909年漢口漢正街沿河碼頭)

發源于廣西資源的資江, 流經湖南邵陽、新化、安化等市縣, 在益陽注入洞庭湖, 是湖南第二大河流。 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年代,

資江曾是邵陽等地貨物通江達海的主要通道。

邵陽古稱寶慶, 自古是湘西南重鎮。 清代寶慶府管轄邵陽、武岡、新甯、城步、新化5縣, 境內盛產煤炭、木材、土紙、茶葉、桐油、鐵器等物產。 這些物產, 就是通過資江水路, 源源不斷運往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華中商業中心漢口(武漢)。 再從漢口銷往全國各地。

從邵陽到漢口的水上運輸工具, 主要是一種叫毛板船的簡陋船隻。 毛板船採用松木板拼接而成, 用馬釘加固, 船面粗糙, 縫隙處僅抹些桐油石灰膏防漏。 雖然工藝簡單, 造價低廉, 但運載量很大, 一條毛板船可載重數十噸甚至上百噸。 毛板船是一次性運載工具, 裝載的煤炭等貨物抵達漢口後, 船與貨物一起賣掉。

從邵陽到漢口, 雖然沿途充滿艱難險阻, 但利潤豐厚。 因此, 漢口成了清代寶慶商人走出湘西南大山的前沿陣地。

隨著前往漢口經商的寶慶商人越來越多, 有些逗留漢口的寶慶人開始在漢水與長江匯合口西北沿岸一帶(即今漢口寶慶街地段)蓋房或搭棚子居住, 慢慢形成了以寶慶人為主的聚居區。

嘉慶元年(1796年), 寶慶商人在漢水與長江匯合口的集家嘴建立了專用碼頭——寶慶碼頭, 揭開了寶慶商幫在漢口“打碼頭”悲壯慘烈的一幕。 當時的寶慶碼頭是漢口地理位置最好的碼頭, 也就引起了其他商幫的覬覦。 寶慶幫為維護自己的利益, 與其他商幫進行了無數場械鬥, 將寶慶人勇武霸蠻的性格演繹得淋漓盡致。

(漢口寶慶碼頭老街巷)

與寶慶幫衝突最激烈的是安徽商幫。 徽商是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商幫之一, 在漢口勢力強大。 由於寶慶商船往返時間長, 且沒有留人看守碼頭, 徽幫趁機搶佔了寶慶碼頭。 等到寶慶商船到達寶慶碼頭時, 徽幫不准寶慶商船靠岸, 於是爆發了碼頭爭奪戰。

起初, 寶慶幫在較量中連連失利。 直到嘉慶中葉(1807年前後), 寶慶幫推選青年船民何元侖為頭領, 才扭轉被動局面。 何元侖是新化人, 學過武功, 有勇有謀。 為奪回碼頭, 他求助於回鄉探親的新化籍老鄉、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的劉光南, 請求出面干預。 劉光南探親後乘船進京, 路過漢口時, 特地停靠寶慶碼頭。 徽幫不知道劉光南的身份背景, 橫蠻阻止他的船靠岸。 劉光南十分氣憤, 當即利用官場的關係, 讓漢陽府過問此事。

寶慶碼頭形成之前, 集家嘴河灘原本是一片野草叢生的無主之地, 如今發生糾紛, 官府當然有權處置。 但究竟如何處置, 漢陽府讓劉光南定奪。 劉光南於是站在漢水邊, 向岸邊的東、西、北連放三箭,

以箭落地點為界, 劃定寶慶碼頭範圍, 並指定由何元侖等人負責看守。 劉光南還親筆書寫了寶慶碼頭的界牌, 插在界線上。 凡界線以內的非寶慶船隻和船民, 通通趕走。

(漢口寶慶碼頭老街巷)

但是, 徽幫並不甘心就此退出碼頭。 他們恃仗財力雄厚, 糾集徽籍船民,企圖以武力奪回碼頭。由於寶慶幫加強了防衛,幾經械鬥,徽幫都未能如願。寶慶幫於是逐漸在寶慶碼頭立穩了腳跟。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寶慶幫在寶慶碼頭附近修建了一座五層樓的寶慶會館,並推選何元侖為會長。此時,寶慶碼頭一帶常住的寶慶船民已有數千人。

民間爭鬥的背後,通常各方都會借助官場上的人物撐腰。咸豐年間,因曾國藩創立的湘軍在平定太平天國之亂中戰功卓著,許多湘軍將領身居要職。如新甯籍湘軍將領劉長佑,就是寶慶幫的堅定支持者。咸豐六年(1856年),劉長佑還邀請湘軍首領曾國荃(湘軍統帥曾國藩的九弟)走訪寶慶碼頭,看望漢口寶慶幫頭領何元侖,為寶慶幫助威,人稱“丙辰盛會”。

有了劉長佑、曾國荃的支持,寶慶幫底氣更足。此時已年過七旬的何元侖,加緊操練人馬,準備同徽幫拼個你死我活。徽幫聞訊後,不甘示弱,試圖先發制人,率先發動進攻。雙方在寶慶碼頭血戰了一整天,戰死十人,傷者無數。結果是徽幫敗退。寶慶幫趁機擴大地盤,將集家嘴一帶全部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大規模械鬥結束後,徽幫並未放棄對寶慶碼頭的爭奪,雙方局部械鬥仍時有發生。到了光緒年間,徽幫經高人指點,改變了策略。據說徽幫花了一千兩銀子買通時任漢陽知府陳慶煌,讓他趕走寶慶人。陳慶煌於是以寶慶人沒有地契為由,宣佈由官府收回寶慶碼頭的土地,並派人強拆寶慶人的房子。寶慶會館會長彭澧泉率眾針鋒相對,並向湖北布政使舉報漢陽知府陳慶煌受賄。

(漢口寶慶碼頭老街巷)

由於雙方都有豪門勢力撐腰,事情搞大後,陳慶煌不敢再偏袒徽幫。於是他提出用“比狠”的江湖規矩來解決爭端:“誰穿上燒紅的鐵靴走三步,碼頭就歸誰所有。”沒想到寶慶幫馬上就有一個新化籍的理髮匠挺身而出,主動要求上陣。理髮匠穿上鐵靴,走了五步後倒地。為了家鄉人的利益,理髮匠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陳慶煌只好將碼頭判給了寶慶幫。

民國時期,寶慶碼頭區域建成了六街八巷,人口增至5萬人,其中以新化人居多。當時的新化縣城才3萬人,漢口寶慶碼頭人口比新化縣城還多,地盤也比新化縣城大,故人們稱漢口寶慶碼頭是“新化第一縣城”。

抗日戰爭勝利後,寶慶碼頭一度被招商局和民生輪船公司佔用,各地民船也紛紛見縫插針,造成寶慶幫船隻無處停泊。寶慶會館交涉無果,便請新化籍的國軍73軍55師師長梁子祿幫忙。梁子祿調來機槍連,採用武力威嚇,逼迫招商局和民生輪船公司把輪船開出碼頭。

寶慶人在漢口“打碼頭”的傳奇故事,持續了140年之久,直到1949年5月武漢解放方告結束。如今,說起先輩“打碼頭”這段往事,寶慶人(特別是新化人)無不引以為豪。“打碼頭”作為一種獨特的商業精神,它包含著開放、創新、冒險、團結、堅韌等豐富內涵,是寶慶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寶慶碼頭牌坊)

【參考文獻】

1、《漢正街志》

2、《漢口寶慶碼頭與寶慶會館》(李樹)

糾集徽籍船民,企圖以武力奪回碼頭。由於寶慶幫加強了防衛,幾經械鬥,徽幫都未能如願。寶慶幫於是逐漸在寶慶碼頭立穩了腳跟。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寶慶幫在寶慶碼頭附近修建了一座五層樓的寶慶會館,並推選何元侖為會長。此時,寶慶碼頭一帶常住的寶慶船民已有數千人。

民間爭鬥的背後,通常各方都會借助官場上的人物撐腰。咸豐年間,因曾國藩創立的湘軍在平定太平天國之亂中戰功卓著,許多湘軍將領身居要職。如新甯籍湘軍將領劉長佑,就是寶慶幫的堅定支持者。咸豐六年(1856年),劉長佑還邀請湘軍首領曾國荃(湘軍統帥曾國藩的九弟)走訪寶慶碼頭,看望漢口寶慶幫頭領何元侖,為寶慶幫助威,人稱“丙辰盛會”。

有了劉長佑、曾國荃的支持,寶慶幫底氣更足。此時已年過七旬的何元侖,加緊操練人馬,準備同徽幫拼個你死我活。徽幫聞訊後,不甘示弱,試圖先發制人,率先發動進攻。雙方在寶慶碼頭血戰了一整天,戰死十人,傷者無數。結果是徽幫敗退。寶慶幫趁機擴大地盤,將集家嘴一帶全部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大規模械鬥結束後,徽幫並未放棄對寶慶碼頭的爭奪,雙方局部械鬥仍時有發生。到了光緒年間,徽幫經高人指點,改變了策略。據說徽幫花了一千兩銀子買通時任漢陽知府陳慶煌,讓他趕走寶慶人。陳慶煌於是以寶慶人沒有地契為由,宣佈由官府收回寶慶碼頭的土地,並派人強拆寶慶人的房子。寶慶會館會長彭澧泉率眾針鋒相對,並向湖北布政使舉報漢陽知府陳慶煌受賄。

(漢口寶慶碼頭老街巷)

由於雙方都有豪門勢力撐腰,事情搞大後,陳慶煌不敢再偏袒徽幫。於是他提出用“比狠”的江湖規矩來解決爭端:“誰穿上燒紅的鐵靴走三步,碼頭就歸誰所有。”沒想到寶慶幫馬上就有一個新化籍的理髮匠挺身而出,主動要求上陣。理髮匠穿上鐵靴,走了五步後倒地。為了家鄉人的利益,理髮匠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陳慶煌只好將碼頭判給了寶慶幫。

民國時期,寶慶碼頭區域建成了六街八巷,人口增至5萬人,其中以新化人居多。當時的新化縣城才3萬人,漢口寶慶碼頭人口比新化縣城還多,地盤也比新化縣城大,故人們稱漢口寶慶碼頭是“新化第一縣城”。

抗日戰爭勝利後,寶慶碼頭一度被招商局和民生輪船公司佔用,各地民船也紛紛見縫插針,造成寶慶幫船隻無處停泊。寶慶會館交涉無果,便請新化籍的國軍73軍55師師長梁子祿幫忙。梁子祿調來機槍連,採用武力威嚇,逼迫招商局和民生輪船公司把輪船開出碼頭。

寶慶人在漢口“打碼頭”的傳奇故事,持續了140年之久,直到1949年5月武漢解放方告結束。如今,說起先輩“打碼頭”這段往事,寶慶人(特別是新化人)無不引以為豪。“打碼頭”作為一種獨特的商業精神,它包含著開放、創新、冒險、團結、堅韌等豐富內涵,是寶慶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寶慶碼頭牌坊)

【參考文獻】

1、《漢正街志》

2、《漢口寶慶碼頭與寶慶會館》(李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