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朝大將常遇春軍中暴斃的真相

說起大明開國名將, 首推徐達、常遇春二人。 在朱元璋義軍初起之時, 兩人就追隨他一路轉戰南北, 此後更是獨當一面, 先後統帥大軍攻破陳友諒, 平定張士誠, 北伐元順帝, 擊潰王保保, 兩人為大明王朝的創建立下赫赫戰功。 歷經十幾年的腥風血雨, 即將安享太平之時, 40歲的常遇春暴死柳河川, 一代名將離奇謝世。 加上後來朱元璋大肆屠戮開國功臣, 使得後世對他的死多了份猜疑。 那麼他究竟因為而死?他的死和朱元璋有無何關?

常遇春

據文獻記載, 常遇春, 1330年出生, 濠州懷遠人, 相貌齊偉, 勇力絕人, 猿臂善射。 元末天下大亂, 落草為寇的常遇春於1355年投奔當時勢力極為弱小的朱元璋。 每次作戰常遇春都衝鋒在前, 勇猛敢戰, 是朱元璋麾下的一員猛將。 常遇春雖然不識字, 但平時善撫士卒, 作戰時沉著果敢, 一生歷經大小數百戰, 從未敗北。 朱元璋就曾讚歎到:“當百萬眾,

摧鋒陷堅, 莫如副將軍(常遇春當時的官職)。 ”常也曾自言率兵十萬, 就能橫行天下, 因此軍中呼為“常十萬”, 其他開國將領對他也無不欽佩。 然而就在天下即將平定之時, 常遇春突然暴死回師軍中。 據文獻記載, 事情過程是這樣的, 洪武二年(1369年)5月元將也速率兵侵擾通州, 於是常遇春、李文忠奉命率領9萬大軍出塞討伐。 一路上明軍戰無不勝, 最終直搗開平, 俘獲“元軍萬人、車萬輛、馬三千、牛五萬”。

朱元璋

大軍班師準備回北平, 7月7日途徑柳河川時, 常遇春“暴疾卒, 年僅四十”。 消息傳到南京, 朱元璋十分痛心, 親自到龍江迎接靈柩, 並下令追封常遇春為封開平王, 諡忠武, “配享太廟, 肖像功臣廟, 位皆第二”(第一給徐達留著呢)。 朱元璋還曾對人言道:“朕東撫高麗, 西抵吐蕃, 北際沙漠, 南來交址、占城, 莫不稽首奉命, 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 而言王(常遇春)葢居其七八”可見對於常遇春的死, 朱元璋還是十分悲痛的。 再看當時的全國的政治、軍事形勢, 王保保擁兵塞外, 雲南、四川等邊疆地區均未平定,

還需要多次用兵。

常遇春

朱元璋沒必要在此時自毀臂膀, 那麼常遇春又是怎麼暴逝的呢?作為一軍的統帥, 常遇春卻總喜歡衝鋒陷陣。 在北伐之前, 朱元璋就曾提醒過他:“身為大將, 顧好與小校角, 甚非所望也”。 當時常遇春“拜謝”, 可是到了戰場,

依然我行我素, “單騎突其陣”。 在二十幾年的征戰中, 常遇春多次負傷, 加上不停的征戰, 居無定所, 食無定時, 身體可能積勞成疾, 一直處於亞健康。 大軍北征從5月出發, 到7月班師, 正值夏秋之際, 天氣炎熱, 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戰計畫, 又要披甲衝鋒陷陣, 體力消耗極大, 雖然表面上沒事, 但身體處於十分危險的境況。 而柳河川位於現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內, 7月間雖然氣溫較低, 但晝夜溫差極大。 而常遇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 患上了“卸甲風”而暴死的。 可以想像, 柳河川地區白天天氣炎熱, 常遇春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氣溫涼爽, 他不顧身上的汗水, 立即卸去盔甲, 引發 “中風”之疾;連帶著多年傷病, 身體達到了極限;加上大軍遠征, 沒有良醫,遂不治身亡。其實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常遇春的地位非同一般,就如同是自己的“尉遲恭”、“岳飛”一般。生前常遇春曾被封為鄂國公,而死後被諡為忠武,而這正是尉遲恭、岳飛所享有的榮譽。洪武三年,常遇春的長子常茂被封為鄭國公,長女則嫁給了太子朱標,成為太子妃。朱元璋從來沒有忘記這位元勳,每次出兵前,激勵將官,必提徐、常二人。生前身後,常遇春從25歲起追隨朱元璋,征戰15載,至40歲暴逝塞北。縱觀他的一生,常遇春從來不是一個完人,曾經殺過降兵;但他從來都是一員名將,一位從未敗名將!題外話:常遇春暴死柳河川後,在當地曾有一座衣冠塚,而當地的地名演化成了“壽王墳”,抗戰結束時衣冠墳塚尚在,後可能毀於政治運動中。

沒有良醫,遂不治身亡。其實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常遇春的地位非同一般,就如同是自己的“尉遲恭”、“岳飛”一般。生前常遇春曾被封為鄂國公,而死後被諡為忠武,而這正是尉遲恭、岳飛所享有的榮譽。洪武三年,常遇春的長子常茂被封為鄭國公,長女則嫁給了太子朱標,成為太子妃。朱元璋從來沒有忘記這位元勳,每次出兵前,激勵將官,必提徐、常二人。生前身後,常遇春從25歲起追隨朱元璋,征戰15載,至40歲暴逝塞北。縱觀他的一生,常遇春從來不是一個完人,曾經殺過降兵;但他從來都是一員名將,一位從未敗名將!題外話:常遇春暴死柳河川後,在當地曾有一座衣冠塚,而當地的地名演化成了“壽王墳”,抗戰結束時衣冠墳塚尚在,後可能毀於政治運動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