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重慶南坪鬧市深藏古法釀酒 鎖匠聞酒香5年不挪攤

以一技傍身, 不單是推崇技能, 更是對手藝人的褒揚。

重慶南岸萬壽路, 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間, 藏著個小酒坊, 老闆兼釀酒人有一套自己的經商哲學:只賣自釀純糧食酒;錢可以少賺, 酒不能賤賣。

你以為老闆是個性格怪異的有錢老頭吧!然而, 老闆劉彪只有25歲, 一個人、一雙手, 古法釀酒, 穩紮穩打, 隱匿重慶鬧市五年, 也把酒香默默送往街頭巷尾。

隱匿于南坪萬壽路的鄉巴佬古法釀酒坊

鎖匠五年不挪攤

聞香而醉, 不醉不歸

48歲的淡壽用是一名鎖匠, 他將糊口的攤位設在南岸區萬壽一村, 五年來, 不曾挪過一步。

日常開鎖、配鑰匙, 累了, 轉頭邁兩步, 一個大蒸鍋正在等待老淡。

蒸鍋的一頭, 細細的管子連著一個桶, 裡面窸窸窣窣, 如時光靜流。

他牽出細管, 趁液體還沒流出, 趕緊用拇指大的小膠杯接上, 將滿不滿之時, 昂頭、舉杯, 一飲而盡, 口齒生香, 吐口氣都帶著愜意。

能讓人如此酣暢的, 除了酒, 還能有什麼。

品完酒得趕緊回到攤位, 蒸鍋要揭蓋了, 屆時, 高溫蒸透的高粱會散發大量蒸汽, 彌漫整個屋子。 酒香就在蒸汽中散逸, 連同酒糟, 被風送往街頭巷尾。

老淡的攤位正好在風口, 香氣一過來, 逃不過他的鼻子。

“聞得醉人, 聞夠了才甘心收秤, 回家才舒心。 擺在其他地方可沒這麼美的待遇。 ”老淡說。

先品酒再聞酒香。 品酒而醉, 聞香而醉, 不醉不歸。 愛酒如老淡, 難怪不願挪動攤位。

但是, 這個地方處在鬧市, 車水馬龍, 人來人往, 為何會有酒香?

鬧市為何有酒香?

原來藏著釀酒坊

酒香來自老淡隔壁的紅高粱釀酒坊。

走進紅高粱釀酒坊, 大壇、小罐……酒香, 藏在各種盛酒的陶制容器裡。

“老闆, 十斤頭道酒!”聞香而來的人很多,

沙坪壩的, 渝北的, 南山的。

聞香而至的市民陸續來到酒坊買酒, 負責賣酒的“老闆娘”總是給客人“打得旺旺的”。

78歲的李大章家住南岸巨成龍灣, 春節團年飯桌上, 親朋好友免不了推杯換盞, 害怕酒坊老闆歇業, 2月3日, 他提早坐車過來打酒。

“吃慣了他家的酒, 很難換了, 再說這一帶, 也沒看到其他釀酒的。 ”李大章做了一輩子生意, 從沒服過輸, 對紅高粱釀酒坊的老闆卻特別敬服。

為啥子佩服?他不說, 要讓記者自己先看一看。

“老闆在不在?不在我走了哈!”42歲的張展在酒坊門口探望, 從渝中區大坪過來的他笑著直言:“買酒只認老闆, 不認酒。 要是換了人, 我就不買了。 ”

釀酒房不到60平米, 老淡垂涎的出酒大蒸鍋, 就在裡面一間小屋。

一個人的古法釀造

蒸糧、出酒僅憑一雙手

印象中, 守護傳統工藝的, 多是老者, 所以, 釀酒的, 應該是一位老匠人吧。

然而, 釀酒房走一圈, 根本沒找到中老年人, 只發現一個年輕女孩。 女孩蹲著洗衣服, 眼神示意記者去對面小屋找。

每天清晨6點, 25歲的老闆兼釀酒人劉彪起床做釀酒準備。

小屋彌漫著夾雜乳酸味的淡淡酒香, 大蒸鍋在燃氣的作用下呼啦啦響, 一個小夥站立在大圓桶前, 拿著瓢從圓桶裡舀出高粱米往鍋裡放。

“發酵了10多天了, 蒸上, 就可以出酒了。 ”小夥說, 這是重慶本地的小高粱, 用來釀酒最適宜,不辣不燥,發酵前,要先把高粱洗淨後蒸煮,蒸煮兩天,瀝幹水分後,再裝進圓桶發酵。

劉彪說,小粒紅高梁是釀純白酒的最佳原料。

蒸煮高梁一點不能馬虎,時間長短要拿捏得“恰到好處”。

劉彪將拌好土曲的高粱舀入可裝300斤的圓桶存儲罐中

冬天發酵慢,往往要兩個星期,小夥給圓桶穿上棉絮。“不能讓它們冷到,不然它們就不聽話了。”

2個小時,小夥舀完圓桶裡的300斤高粱米,高強度勞作,即使穿著兩件單薄衣服,他也大汗淋漓。接下來,可以有短暫休息,但時間僅夠喝杯水。一眨眼,他又回到釀酒房,拿來鉤子,站上鍋臺,把小高粱米鋪均勻。“這樣好透氣,蒸汽會更大。”

發酵罐密封要達到一點不能漏氣,才能保證高梁發酵“火候”。

將發酵高梁舀進大蒸鍋一定要疏鬆均勻,否則蒸汽上不來影響出酒。

開始冒氣了就要把大蒸鍋蓋子蓋嚴實,因為“跑汽如跑酒”。

半小時過去,鍋裡的高粱開始散發蒸汽,蒸汽越來越大,他扣上鍋蓋,在鍋蓋上方凹槽裡灌滿冷水。蒸汽遇水冷卻,化為酒,順著他事先接好的細管滴滴答答流進桶裡,一個小時,裝酒的桶裡還沒有盛滿三分之一。

劉彪看著蒸鍋上面的冷卻水等待出酒時刻。

出酒時,劉彪用一根細管把蒸鍋和酒桶連接起來。

劉彪與妻子蘇秀抓緊換掉蒸鍋上面已滾燙的冷卻水,準備出尾子酒。

“你看,古法釀造就是這麼慢,300斤高粱只出來得到100多斤酒。”小夥說著,換了一個酒桶,讓記者品了一下最為精華的原漿中段,酒質清透,醇厚而有回甘。頭道酒濃度較低,已被他完全裝進第一酒桶。

“如何區分頭道酒,中段酒?”

“抿一下就知道,純度有區別。”小夥說。

“這是一對夫妻。男娃釀酒,女娃賣酒。”淡壽用介紹,小夥就是酒坊老闆兼唯一的釀酒人。

市民品嘗剛出鍋的頭道酒

20歲闖重慶

最年輕釀酒人的傳承與創新

接受採訪時,小夥指了指掛在牆上的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

“謔,手續方面可沒含糊。”

“那當然,釀酒、賣酒,講的就是讓人放心。”小夥說。他叫劉彪,今年25歲。

五年前,20歲的劉彪帶著來自祖輩的釀酒工藝,從湖北仙桃來到萬壽一村,租下一間民居,開起自產自銷的酒坊,與早已普及現代釀酒技術的工廠爭奪客源,以求得一席之地。

“我家祖祖輩輩都是釀酒人,我7、8歲就會釀酒了,爺爺、爸爸手把手教的我,你說我行不行?”對自己的釀酒技術,劉彪頗為自信。

古法釀造高粱酒的核心技術在於酒麴、糖化酶和高粱米的搭配比例,具體比例是多少,他沒有透露。“這是我們行走江湖的絕招,不能讓你們學了去。”他半開玩笑對記者說。

每斤高梁拌多少土曲是祖輩傳下來的“秘密”,決不能“洩露”。

表哥李洪鯨向記者證實,他們家族都是釀酒人,劉彪年紀最小,但最先外出闖蕩。

作為年輕人,劉彪充滿無限精力和新鮮念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那一套釀酒古法,他質疑過,還嘗試過創新。

開酒坊第一年,他就任性了一把,嘗試釀造新法,按自己想的減少酒麴和糖化酶。“結果,釀出來的酒比醋還酸,又澀,白白浪費了我一噸高粱。”

他後來才明白,想當然不叫創新。“把老手藝好好傳承下去,才有機會創新。”

按照祖輩的老手藝,他再沒過失手。

忙碌大半天的釀酒人劉彪捧著外婆親手做的香茶,謀劃著小酒坊的未來。

錢可少賺酒不能賤賣

還要圖個好名聲

釀一次酒,刨去成本,劉彪能賺1000元左右。但是,釀造時間長,還耗費體力,一個月釀上5、6次就頂天了。

長期重複,身心俱疲,劉彪想過去找工作。

“坐辦公室那種,西裝革履,朝九晚五,還有週末可以休息。”他羡慕都市白領的生活,但轉念一想,去上班了,久而久之,技藝會生疏,誰來把酒做出知名度,“我最年輕,在這個家族裡,我最有希望去把我們的酒發揚光大。”

“人行千里,只求一個名。”奶奶給他說的這句話,一次一次讓他堅守陣地。也讓他構建起屬於自己的一套準則:只賣自釀糧食酒;錢可以少賺,酒不能賤賣;實打實釀造糧食酒,不加其他,不來虛的。

有人談合作加盟,他一律拒絕。“我現在只想穩紮穩打,不想其他的,其他的東西進來,釀酒就變得不純粹了,賺錢,也要圖個好名聲。我還年輕,不急於一時。”

初來酒坊的顧客,都詫異:“咦,這麼年輕就釀酒,看起不像哦!”

劉彪不過分解釋。“酒香不怕巷子深,時間久了,他們自然就知道。”

用小陶罐包裝“新嫁娘酒”外貌討人喜歡

重慶人愛喝酒,傳統工藝釀造也有其自身優勢,劉彪客源穩定,回頭客從來不質疑他的酒。

“一直都是這個味兒,很醇厚,喝了不辣喉嚨,頭也不疼。”老顧客熊大均說。

“15的,又來五斤。”李大章大大咧咧,秤也不看,就付了錢。“我信得過他,釀的酒味道好,從來不缺斤少兩,小小年紀腳踏實地,我佩服他。”

賺得不算多,老婆蘇秀也支持他。“他喜歡釀酒,這也是他最大的驕傲,我知道,他並不滿足於此,一切慢慢來,我相信他。”蘇秀說,現在的日子簡簡單單,還能過得去,挺好。

夜幕降臨,釀酒人劉彪提著兩桶頭道酒給附近餐館送貨上門。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用戶端。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朱婷 文 鐘志兵 圖

用來釀酒最適宜,不辣不燥,發酵前,要先把高粱洗淨後蒸煮,蒸煮兩天,瀝幹水分後,再裝進圓桶發酵。

劉彪說,小粒紅高梁是釀純白酒的最佳原料。

蒸煮高梁一點不能馬虎,時間長短要拿捏得“恰到好處”。

劉彪將拌好土曲的高粱舀入可裝300斤的圓桶存儲罐中

冬天發酵慢,往往要兩個星期,小夥給圓桶穿上棉絮。“不能讓它們冷到,不然它們就不聽話了。”

2個小時,小夥舀完圓桶裡的300斤高粱米,高強度勞作,即使穿著兩件單薄衣服,他也大汗淋漓。接下來,可以有短暫休息,但時間僅夠喝杯水。一眨眼,他又回到釀酒房,拿來鉤子,站上鍋臺,把小高粱米鋪均勻。“這樣好透氣,蒸汽會更大。”

發酵罐密封要達到一點不能漏氣,才能保證高梁發酵“火候”。

將發酵高梁舀進大蒸鍋一定要疏鬆均勻,否則蒸汽上不來影響出酒。

開始冒氣了就要把大蒸鍋蓋子蓋嚴實,因為“跑汽如跑酒”。

半小時過去,鍋裡的高粱開始散發蒸汽,蒸汽越來越大,他扣上鍋蓋,在鍋蓋上方凹槽裡灌滿冷水。蒸汽遇水冷卻,化為酒,順著他事先接好的細管滴滴答答流進桶裡,一個小時,裝酒的桶裡還沒有盛滿三分之一。

劉彪看著蒸鍋上面的冷卻水等待出酒時刻。

出酒時,劉彪用一根細管把蒸鍋和酒桶連接起來。

劉彪與妻子蘇秀抓緊換掉蒸鍋上面已滾燙的冷卻水,準備出尾子酒。

“你看,古法釀造就是這麼慢,300斤高粱只出來得到100多斤酒。”小夥說著,換了一個酒桶,讓記者品了一下最為精華的原漿中段,酒質清透,醇厚而有回甘。頭道酒濃度較低,已被他完全裝進第一酒桶。

“如何區分頭道酒,中段酒?”

“抿一下就知道,純度有區別。”小夥說。

“這是一對夫妻。男娃釀酒,女娃賣酒。”淡壽用介紹,小夥就是酒坊老闆兼唯一的釀酒人。

市民品嘗剛出鍋的頭道酒

20歲闖重慶

最年輕釀酒人的傳承與創新

接受採訪時,小夥指了指掛在牆上的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

“謔,手續方面可沒含糊。”

“那當然,釀酒、賣酒,講的就是讓人放心。”小夥說。他叫劉彪,今年25歲。

五年前,20歲的劉彪帶著來自祖輩的釀酒工藝,從湖北仙桃來到萬壽一村,租下一間民居,開起自產自銷的酒坊,與早已普及現代釀酒技術的工廠爭奪客源,以求得一席之地。

“我家祖祖輩輩都是釀酒人,我7、8歲就會釀酒了,爺爺、爸爸手把手教的我,你說我行不行?”對自己的釀酒技術,劉彪頗為自信。

古法釀造高粱酒的核心技術在於酒麴、糖化酶和高粱米的搭配比例,具體比例是多少,他沒有透露。“這是我們行走江湖的絕招,不能讓你們學了去。”他半開玩笑對記者說。

每斤高梁拌多少土曲是祖輩傳下來的“秘密”,決不能“洩露”。

表哥李洪鯨向記者證實,他們家族都是釀酒人,劉彪年紀最小,但最先外出闖蕩。

作為年輕人,劉彪充滿無限精力和新鮮念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那一套釀酒古法,他質疑過,還嘗試過創新。

開酒坊第一年,他就任性了一把,嘗試釀造新法,按自己想的減少酒麴和糖化酶。“結果,釀出來的酒比醋還酸,又澀,白白浪費了我一噸高粱。”

他後來才明白,想當然不叫創新。“把老手藝好好傳承下去,才有機會創新。”

按照祖輩的老手藝,他再沒過失手。

忙碌大半天的釀酒人劉彪捧著外婆親手做的香茶,謀劃著小酒坊的未來。

錢可少賺酒不能賤賣

還要圖個好名聲

釀一次酒,刨去成本,劉彪能賺1000元左右。但是,釀造時間長,還耗費體力,一個月釀上5、6次就頂天了。

長期重複,身心俱疲,劉彪想過去找工作。

“坐辦公室那種,西裝革履,朝九晚五,還有週末可以休息。”他羡慕都市白領的生活,但轉念一想,去上班了,久而久之,技藝會生疏,誰來把酒做出知名度,“我最年輕,在這個家族裡,我最有希望去把我們的酒發揚光大。”

“人行千里,只求一個名。”奶奶給他說的這句話,一次一次讓他堅守陣地。也讓他構建起屬於自己的一套準則:只賣自釀糧食酒;錢可以少賺,酒不能賤賣;實打實釀造糧食酒,不加其他,不來虛的。

有人談合作加盟,他一律拒絕。“我現在只想穩紮穩打,不想其他的,其他的東西進來,釀酒就變得不純粹了,賺錢,也要圖個好名聲。我還年輕,不急於一時。”

初來酒坊的顧客,都詫異:“咦,這麼年輕就釀酒,看起不像哦!”

劉彪不過分解釋。“酒香不怕巷子深,時間久了,他們自然就知道。”

用小陶罐包裝“新嫁娘酒”外貌討人喜歡

重慶人愛喝酒,傳統工藝釀造也有其自身優勢,劉彪客源穩定,回頭客從來不質疑他的酒。

“一直都是這個味兒,很醇厚,喝了不辣喉嚨,頭也不疼。”老顧客熊大均說。

“15的,又來五斤。”李大章大大咧咧,秤也不看,就付了錢。“我信得過他,釀的酒味道好,從來不缺斤少兩,小小年紀腳踏實地,我佩服他。”

賺得不算多,老婆蘇秀也支持他。“他喜歡釀酒,這也是他最大的驕傲,我知道,他並不滿足於此,一切慢慢來,我相信他。”蘇秀說,現在的日子簡簡單單,還能過得去,挺好。

夜幕降臨,釀酒人劉彪提著兩桶頭道酒給附近餐館送貨上門。

重慶晚報慢新聞APP,全心關注重慶,深度解讀重慶,名家名記名專欄齊聚,做最有重慶特色的小、精、深原創用戶端。並且還能加入重慶晚報抗癌愛心互助會,為家人健康做一個保障哦!蘋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載。

——END——

上游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朱婷 文 鐘志兵 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