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國藩:低調內斂帶來的是什麼結果?

有人說:“人生要經歷三個階段——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 看水還是水。 ”看上去只是詞語的變換,

卻隱藏著大智慧。

咸豐十年二月, 湘軍在安慶與太平軍開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拉鋸戰。 這場戰役, 湘軍中少了一員叫王錱(同“珍”)的大將, 他雖是湖南辦團練的元老之一, 但還是個涉世未深的年輕小夥子, 且口才不俗, 爭論時氣勢總要蓋過別人。

不論是最初招募鄉勇還是後來動員鄉紳捐款, 靠的都是他那三寸不爛之舌;那時的他不過二十八歲, 自然很難有其他年長將領那樣深藏不露的涵養。 他的誇誇其談和自負, 讓曾國藩對他不太放心。

然而, 就是這麼一個不羈少年, 在經歷了戰事失利、好友犧牲後, 也開始反省自己的“恃才傲物”。 在給左宗棠的信中, 他痛批自己過於浮躁, 還在李續賓要攻打九江時, 寫信規勸他:“只知道一個勁兒往前沖, 那是‘小英雄’的魯莽;沉住氣、權衡利弊, 多聽取他人的意見, 再做出決斷, 才是‘大英雄’的沉著。 ”

就在這場安慶之戰打響的三年前, 他病逝於軍中。 在短暫的三十二個春秋裡, 他發現了自己心高氣傲的缺點, 並逐漸改變了咄咄逼人的說話方式和愛出風頭的性格。

在前線指揮作戰的曾國藩之所以想起了英年早逝的王錱, 是因為他看到身邊一些年輕的文人自命頗高, 一有機會就賣弄口才和文采, 就像當年的王錱;再加上這是非常時期, 湘軍內部人際關係, 尤其是領導層關係的和諧,

對穩固軍心十分重要。

而湘軍的大部分將領又是書生, 如果每個將領都像年輕的王錱一樣高調張揚, 那必然導致摩擦不斷, 這怎麼能配合默契、打好這一仗呢?於是曾國藩在給兩個弟弟國荃、國葆的回信中提到了文人的這一通病, 希望他們也能反省自己, 學會收斂。

曾國藩從來都是一個身體力行的人, 寫信的同時他也在反思:“我年輕時也狂妄過, 甚至直接上疏指責皇帝的過錯, 當時若非幾位老臣為我求情, 恐怕我早就沒命了吧。 不過現在, 我更願意把誇誇其談的時間都用在低頭做事上。 這個通病是避免不了的, 但聰明人能夠由張揚逐漸變得內斂;而且這些文人雖然自負, 但他們的本質並不壞。 ”

◑曾國藩家書節選

❖核心提要:文士之自命過高,立論過亢,幾成通病。

由高亢漸歸平實

有毛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毛病但不去改正。年輕人常自命不凡、高談闊論,其原因在於未曆世事,不識深淺。但在我們走出書房、投身社會後,才明白自己並非聖賢英雄,於是不再唱高調,人也就變得平實謙遜了。

“高亢”的人就像“求關注”的孩子,時時刻刻想表現自己,這正是稚氣未脫的表現;成長並非意味著完全捨棄這份率真與自信,而是開闊視野、明白事理之後多了一份理性與思考。他們一旦承認了這個毛病,並設法去改正的話,就能學會收斂、更加務實。這也許就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吧。

◑ 本文內容來自【拙誠學堂】微信公眾號(zhuochengWH),歡迎訂閱。

◑曾國藩家書節選

❖核心提要:文士之自命過高,立論過亢,幾成通病。

由高亢漸歸平實

有毛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毛病但不去改正。年輕人常自命不凡、高談闊論,其原因在於未曆世事,不識深淺。但在我們走出書房、投身社會後,才明白自己並非聖賢英雄,於是不再唱高調,人也就變得平實謙遜了。

“高亢”的人就像“求關注”的孩子,時時刻刻想表現自己,這正是稚氣未脫的表現;成長並非意味著完全捨棄這份率真與自信,而是開闊視野、明白事理之後多了一份理性與思考。他們一旦承認了這個毛病,並設法去改正的話,就能學會收斂、更加務實。這也許就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吧。

◑ 本文內容來自【拙誠學堂】微信公眾號(zhuochengWH),歡迎訂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