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只是“九品芝麻官”,卻率百姓力阻24萬清軍,乾隆為他立碑修祠

中華歷史上永遠不缺“英雄”, 有諸如關雲長忠肝義膽, 也有嶽鵬舉精忠報國;而這些“大英雄”多是身居顯官, 史冊中更是功名高掛, 但誰還記得那些不為人知的“無名英雄”?更別說一個隻出現在“江陰縣誌”裡的小小“九品”芝麻官了。

恰逢明末清初, 大明最後一個皇帝“崇禎”也吊死在“景山”的一棵歪脖樹上;八旗子弟進駐中原, 大半中國已歸滿清, 其中也包括小城“江陰”。 滿清入關後有一規矩“留發不留頭, 留頭不留發。 ”滿清委任的新任縣官當即宣佈江陰全城三日內軍民皆剃髮;消息一出震動“江陰”上下百姓。 古人素有“身體髮膚授之父母”之說, 千年無人敢有違逆;此時滿清要剃髮, 豈不是觸動了漢人內心最不能碰觸的底線?“剃髮令”一石激起千層浪, 江陰再起義軍, 聲勢浩大足有數十萬人。 “江陰”平而複反, 清軍此時派出前明漢人降將“劉良佐”鎮壓;“江陰”百姓則推舉前朝“九品典史”閻應元為義軍首領。

別看閻應元只是明朝的九品芝麻官, 但其人胸有大才, 腹有良謀;閻應元明知“江陰小城”要兵無兵, 要物無物, 但仍將縣庫打開將裡面能用的東西統統分發給百姓。 一時間“江陰”上下全民皆兵, 縣誌記載足有二十余萬;這二十萬“兵”在閻應元的統一調度之下將“江陰”小城打造成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

當然, 此時的“江陰”雖銅牆鐵壁, 其實已被清軍圍得水泄不通, 早已成了一座“孤城”。 滿清降將“劉良佐”本是漢人, 此時代表清軍平叛其實也心中不忍, 於是只圍不攻, 想把“江陰”百姓困死在城中。 此時的閻應元非但沒有選擇“堅守”反倒選擇主動出擊, 縣誌記載“遣壯士夜縋城入營, 順風縱火;軍亂, 自蹂踐相殺死者數千。 ”

“劉良佐”見閻應元厲害, 只得退兵3裡, 最終選擇了勸降。 此時的閻應元居然答應“投降”, 不僅答應投降, 此時還派出城中老弱抬著銀兩去清軍大營“慰問”。 誰知就在清軍哄搶銀兩之時, 來的“江陰老弱”竟引燃了銀兩箱子內藏得火藥;就這樣來“慰問”的數百老弱江陰百姓連同兩千多清軍一起同歸於盡。

“劉良佐”損失慘重, 又見“江陰”誓死不降, 於是動了殺心, 命令清軍“炮轟”江陰西南角;劉良佐炮轟西南, 實則派“掘子軍”在城東南掘地, 想挖進江陰城。 誰料早被閻應元識破, 城上用滾沸的桐油澆下,

一霎時滿清“掘子軍”死傷數千。 劉良佐見不能奏效只得又勸降, 言“弘光已走, 江南無主。 君早降, 可保富貴。 ”城上閻應元笑道“大明只有投降的將軍, 沒有投降的典史!”此言一出, 劉良佐羞愧難當。 閻應元話中意思很明白, 一個漢人中的小小“九品典史”尚且不投降, 而一個堂堂明朝大將軍面對清軍卻選擇了投降, 其中諷刺之意不言而喻。

“劉良佐”久攻不下江陰小城, 惹怒了隨行的一個“滿人”大將。 縣誌中並沒記載此人是誰, 但此人自恃勇力, 腰懸雙刀, 隻身攀梯登上江陰城頭。 此人身披重甲, 守城的百姓手中刀槍不能傷;閻應元提示道“刺他面目!”眾人依計, 這才將此人殺死。 閻應元將此人頭砍下, 屍體扔出城外, 眾清軍皆來搶屍;閻應元見狀料定此人絕非一般人, 吩咐將此人頭顱高掛江陰城頭。

果不其然,劉良佐親自在城下哀求歸還此“滿人”頭顱,並答應用銀兩贖回。誰知閻應元嘴上答應,待銀兩到手後卻把一隻“狗頭”用布包裹扔出城外。在劉良佐的苦苦哀求,以及眾清軍皆跪地哭求的情況下,閻應元為避免過度刺激清軍,這才將“滿人”頭顱扔出城外。清軍將此人頭顱與屍身縫合,全軍舉哀三日;可見此人絕非一般清兵,但究竟是誰至今是個謎。

孤城“江陰”堅持了數十日,轉眼又到漢族節日“中秋”。史載“時天無纖翳,皓月當空,清露薄野,劍戟無聲。黃弩師鼓胡琴於西城之敵樓,歌聲悲壯,響徹雲霄。外兵爭前竊聽,或怒駡、或悲歎,甚有泣下者。”可見江陰城中故意借“中秋節”大肆慶祝,歡笑之中卻充滿了視死如歸的悲壯之情。清軍面對小小江陰城和“九品芝麻官”竟然屢屢受挫,清軍大帥“多鐸”大怒;他先派降將“孔有德”增緩,又派博洛、克勒德渾兩位滿清“貝勒”親率十四萬大軍增援,此時圍困江陰城的清軍已達24萬之眾。“多鐸”親調兩百餘門“紅衣巨炮”炮轟江陰城,閻應元終因城破被俘。閻應元在城破之前提詩於城樓“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題後躍上戰馬,領千人百姓與入城清軍巷戰;閻應元終因寡不敵眾被圍,他環顧從者道“為我謝百姓,吾報國事盡矣!”遂想要自盡,但終被清軍俘虜。

待清軍將閻應元綁至“劉良佐”面前時,這位明朝“降將”竟感動的抱住閻應元痛哭流涕。閻應元怒“哭何為?事已至此,惟一死耳,速殺我!”清軍大帥“多鐸”惱羞成怒,不僅下令殺了閻應元,還下令“屠城”。江陰百姓慷慨赴義,男戰死、女自盡,拒不投降。就這樣十七萬兩千餘人慘遭屠戮,只有藏在“寺觀塔”內的“印白和尚”與老少五十餘人得以活命。

閻應元與江陰城中百姓這一壯舉立刻引起連鎖反應,整個江陰千里之內此後皆抱著統一態度“不做清朝官,不應清朝舉。”後直到乾隆得知“江陰”與“九品”閻應元後,親下聖旨為閻應元大修“供祠”,整個江陰這才逐漸歸附“大清”。

小小“江陰”城在“九品芝麻官”的帶領下居然能抵禦24萬清軍,共81天的瘋狂進攻,這在歷史上堪稱絕無僅有;不僅如此,自閻應元以下,全城數十萬百姓“男戰死、女自盡”,這在歷史上更是一段不可多得的悲壯故事。

只可惜“閻應元”只是一位“九品芝麻官”,難比袁崇煥這樣的“大英雄”;儘管史書中多把閻應元忽視,但江陰至今仍以為傲。

吩咐將此人頭顱高掛江陰城頭。

果不其然,劉良佐親自在城下哀求歸還此“滿人”頭顱,並答應用銀兩贖回。誰知閻應元嘴上答應,待銀兩到手後卻把一隻“狗頭”用布包裹扔出城外。在劉良佐的苦苦哀求,以及眾清軍皆跪地哭求的情況下,閻應元為避免過度刺激清軍,這才將“滿人”頭顱扔出城外。清軍將此人頭顱與屍身縫合,全軍舉哀三日;可見此人絕非一般清兵,但究竟是誰至今是個謎。

孤城“江陰”堅持了數十日,轉眼又到漢族節日“中秋”。史載“時天無纖翳,皓月當空,清露薄野,劍戟無聲。黃弩師鼓胡琴於西城之敵樓,歌聲悲壯,響徹雲霄。外兵爭前竊聽,或怒駡、或悲歎,甚有泣下者。”可見江陰城中故意借“中秋節”大肆慶祝,歡笑之中卻充滿了視死如歸的悲壯之情。清軍面對小小江陰城和“九品芝麻官”竟然屢屢受挫,清軍大帥“多鐸”大怒;他先派降將“孔有德”增緩,又派博洛、克勒德渾兩位滿清“貝勒”親率十四萬大軍增援,此時圍困江陰城的清軍已達24萬之眾。“多鐸”親調兩百餘門“紅衣巨炮”炮轟江陰城,閻應元終因城破被俘。閻應元在城破之前提詩於城樓“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題後躍上戰馬,領千人百姓與入城清軍巷戰;閻應元終因寡不敵眾被圍,他環顧從者道“為我謝百姓,吾報國事盡矣!”遂想要自盡,但終被清軍俘虜。

待清軍將閻應元綁至“劉良佐”面前時,這位明朝“降將”竟感動的抱住閻應元痛哭流涕。閻應元怒“哭何為?事已至此,惟一死耳,速殺我!”清軍大帥“多鐸”惱羞成怒,不僅下令殺了閻應元,還下令“屠城”。江陰百姓慷慨赴義,男戰死、女自盡,拒不投降。就這樣十七萬兩千餘人慘遭屠戮,只有藏在“寺觀塔”內的“印白和尚”與老少五十餘人得以活命。

閻應元與江陰城中百姓這一壯舉立刻引起連鎖反應,整個江陰千里之內此後皆抱著統一態度“不做清朝官,不應清朝舉。”後直到乾隆得知“江陰”與“九品”閻應元後,親下聖旨為閻應元大修“供祠”,整個江陰這才逐漸歸附“大清”。

小小“江陰”城在“九品芝麻官”的帶領下居然能抵禦24萬清軍,共81天的瘋狂進攻,這在歷史上堪稱絕無僅有;不僅如此,自閻應元以下,全城數十萬百姓“男戰死、女自盡”,這在歷史上更是一段不可多得的悲壯故事。

只可惜“閻應元”只是一位“九品芝麻官”,難比袁崇煥這樣的“大英雄”;儘管史書中多把閻應元忽視,但江陰至今仍以為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