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微信「去中心化」電商怎麼玩:首先要確立對流量的正確認知

微信公開課PRO之後, “去中心化”這個概念, 在渴求流量的電商圈火了起來。

“微信+去中心化”, 似乎一道解藥(春藥), 點燃了從業者的信心,

“流量”似乎一下子變得不成問題了。

真的是這樣嗎?在玩“去中心化”之前, 還是讓我們先複習一下, 什麼是“流量”。

1 – 流量是向量, 不是數量

電商裡面, 最常用的一個公式是:

GMV=流量×轉化率×客單價

這裡的流量, 通常被定義為“用戶數”, 即:

流量=∑(用戶)

運營追求流量越大越好, “量大, 好樣的;量小, 他媽的”。 但大家幾乎都碰到過這樣的死結:做個活動, 流量漲了, 總GMV沒漲, 回頭一看, 轉化率掉了。

哪裡出問題了?為什麼老這樣? 不防仔細擼一遍GMV的構成。 GMV是所有用戶成交的加總, 是一單一單成交相加得到的, 即:

GMV=∑(訂單金額)

比如你開一個菜館, 一天的營業額, 是所有顧客的訂單之和。 仔細看每筆訂單的產生, 是這樣的:

來了個用戶他餓了要吃飯(而不是問路、上廁所)他覺得你這兒不錯,
不走了, 點菜吃飯吃完, 付錢

成交, 抽象來看, 是用戶需求被滿足後產生的價值之和。 所以GMV的運算式, 應該是:

GMV= ∑(用戶×需求×成交率×價值)

這時候清楚了, 流量更合理的表達, 是:

流量= ∑(用戶×需求)

換句話說, 流量是“用戶需求”之和, 不是“用戶數”之和。 流量更像一個向量:“用戶數”表示大小, “用戶需求”表示方向。

一個能夠被資料化的指標, 不管ta是不是情願, 不管是不是適合, 都會被資料化。 流量裡面, 使用者數是容易被資料化的, 需求則難以資料化, 就乾脆被漏掉了。 這是我們認知“流量”最容易犯的錯誤。

2.用戶需求的滿足, 決定流量價值

很高興, 你看到這裡沒有被嚇跑…為了幫大家更好得理解流量, 特別是流量價值概念,

舉一些可讀性強例子——

搜索關鍵字競價, 最能直觀體現流量價值。 在百度, 默認最高出價是999元。 出這個價的關鍵字, 基本上都是醫療類的, 特別是一些隱疾。 超出999的話, 百度就搞包月了。 在秋天包“陽澄湖大閘蟹”三個月, 沒一百萬拿不下。 還有一些不起眼的關鍵字, 報價也很高, 比如開鎖, 點一次就是大幾十塊。

不只是百度, Google也這樣的。 有人統計過Google最貴的100個關鍵字, 前10名裡, 有9個是法律相關的, 有1個醫療相關的——這些詞的定價, 都在500美金左右。

為什麼貴?因為搜索這些詞的人, 都帶著極強的需求, 同時成交價值很高。 一個搜“車禍律師”的流量, 抵得過100個搜“豐田新款”的流量, 抵得過10000個搜“車模”的流量。

這時候, 你還會把流量用一個“用戶數”表示嗎?

說回電商。 為什麼淘寶的直通車、鑽展特別貴?因為在淘寶的環境裡面, 用戶是帶著購物需求的(或者說購物需求容易被激發)。 在淘寶投廣告和在視頻網站上投廣告, 點擊率和後續成交率在哪裡高, 是不言而喻的。

淘寶作為流量的消耗者, 也會大量外采流量。 我沒有準確的資料, 但不難推測, 淘寶從優酷搞過來的流量, 肯定沒淘客搞過來的流量轉化率高(儘管看上去low), 道理是一樣的。

我們經常看到微信裡有人拿補貼吸引使用者, 玩病毒裂變。 但往往補貼一停, 用戶也就立馬走掉了。 被紅包吸引來的用戶, 到你的場子的時候, 只有佔便宜的需求, 沒有花錢的預期。 領完紅包你讓他買東西, 他就會覺得莫名其妙, 也就很難有後續的成交價值。

問題來了:假設你現在有一筆錢, 打算買一個公眾號拿來做電商變現。 一個是休閒資訊類的, 200w訂閱;一個是寵物醫療類的, 2w訂閱。 你會買哪個?仔細讀到這裡的話, 你應該不會僅僅用“數量”來評估流量了。

我們搞電商, 最終還是要看引來的用戶帶著多少購物需求, 自己的場子能不能有效滿足他們的需求——而不能光迷戀“用戶數”。

3.玩「去中心化」, 更要用心構建場景

傳統電商(中心化)的玩法, 淘寶、JD兩家是集大成者。 它所代表的場景, 是貨架和搜索。 這已經被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 轉化率有保證, 運營抓手很清晰。

微信搞去中心化, 意思是他們不主導流量的發放。 這個場子裡的用戶, 跟千人千面的淘寶(包括今日頭條)的用戶不一樣, 是會去主動搜索、索取資訊的——所以,微信裡的機會,不僅是無限流量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滿足用戶“主動性”的機會。

我去年開始養半水龜,關注了一個爬寵公眾號。這個號每篇文章出來,閱讀量都是可憐巴巴的1000+。後來知道,這個號靠賣養爬設備,一個月收入10來萬;秋天推薦養殖場的種苗,最多一天提成2萬多…與之對應的,有人搞了幾個爆款小程式,使用者數大幾百萬,還在發愁怎麼變現的問題。

我加了一些淘客群,群主天天往群裡丟優惠券淘口令,過了一個月即使發紅包大家也懶得領了。與之對應的,認識一個紅人搞出國代購,朋友圈發了個號召,就拉了一個200多人的群,走一趟日本可以搬十幾萬的貨。

這個爬寵號和代購群,轉化效果比貨架/搜索要好很多,正是我們“苦苦渴求”的高效率場景。但仔細一看,這不就是一個小型的、圍繞著專家和紅人的“中心化”模式嗎?

說到底,“去中心化”只是描述了一種“需求滿足”的分佈特性。它跟“中心化”不是對立的,準確描述兩者的關係,是這樣的:

去中心化=∑(小型中心化)

淘寶這兩年努力搞“內容化”,就是想在搜索/貨架以外,挖掘到更高效的“小型中心化”場景。而實際情況是,本來上淘寶的用戶,已經是有很強的購物需求了。

她剛在找想買的東西,你非要讓她讀帖子,看視頻…固然有些小場景的轉化率更高,但絕大部分小場景的效率是比不上搜索/貨架的。整體上看,對整體流量的效率,可能是一個損耗。

所以,不能迷信所謂的“去中心化”。以前是在池塘裡養魚,收入可能不高,好歹有一個基本的保證。現在出海打漁,可能滿載而歸,也可能一無所獲。

微信是大海。對於微信而言,所有的魚都在他肚子裡(所以他可以有上帝的心態)——而對於我們這些玩家而言,靠譜的方式,是在海裡搞漁場,而不是開個船瞎跑。還是得把用戶圈起來,不懈得尋求和搭建一個一個比“貨架和搜索”更好的場景。

本文由 @Ending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是會去主動搜索、索取資訊的——所以,微信裡的機會,不僅是無限流量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滿足用戶“主動性”的機會。

我去年開始養半水龜,關注了一個爬寵公眾號。這個號每篇文章出來,閱讀量都是可憐巴巴的1000+。後來知道,這個號靠賣養爬設備,一個月收入10來萬;秋天推薦養殖場的種苗,最多一天提成2萬多…與之對應的,有人搞了幾個爆款小程式,使用者數大幾百萬,還在發愁怎麼變現的問題。

我加了一些淘客群,群主天天往群裡丟優惠券淘口令,過了一個月即使發紅包大家也懶得領了。與之對應的,認識一個紅人搞出國代購,朋友圈發了個號召,就拉了一個200多人的群,走一趟日本可以搬十幾萬的貨。

這個爬寵號和代購群,轉化效果比貨架/搜索要好很多,正是我們“苦苦渴求”的高效率場景。但仔細一看,這不就是一個小型的、圍繞著專家和紅人的“中心化”模式嗎?

說到底,“去中心化”只是描述了一種“需求滿足”的分佈特性。它跟“中心化”不是對立的,準確描述兩者的關係,是這樣的:

去中心化=∑(小型中心化)

淘寶這兩年努力搞“內容化”,就是想在搜索/貨架以外,挖掘到更高效的“小型中心化”場景。而實際情況是,本來上淘寶的用戶,已經是有很強的購物需求了。

她剛在找想買的東西,你非要讓她讀帖子,看視頻…固然有些小場景的轉化率更高,但絕大部分小場景的效率是比不上搜索/貨架的。整體上看,對整體流量的效率,可能是一個損耗。

所以,不能迷信所謂的“去中心化”。以前是在池塘裡養魚,收入可能不高,好歹有一個基本的保證。現在出海打漁,可能滿載而歸,也可能一無所獲。

微信是大海。對於微信而言,所有的魚都在他肚子裡(所以他可以有上帝的心態)——而對於我們這些玩家而言,靠譜的方式,是在海裡搞漁場,而不是開個船瞎跑。還是得把用戶圈起來,不懈得尋求和搭建一個一個比“貨架和搜索”更好的場景。

本文由 @Ending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