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你不一定知道的我國歷史上的四大名橋!

大家都知道咱們國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 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 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勤勞聰慧的中國人民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的成就, 同樣在橋樑建造方面也有著悠久的歷史, 說起中國的橋樑, 它發展于隋朝, 興盛於宋朝, 中國是橋的故鄉, 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下面就給大家說一下我國的四大名橋。

1、趙州橋

提起趙州橋, 大家一定都不陌生, 因為我們都在小學時學過關於它的課文。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 橫跨在河北省趙縣的37米多寬的洨河河面上, 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 當地也稱做“大石橋”。

它被建造于隋朝大業年間(595-605年), 是由當時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的, 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敞肩大石橋。

趙州橋

趙州橋結構新奇, 造型美觀, 全長50.82米, 寬9.6米, 跨度為37.37米, 是一座由28道獨立拱圈組成的單孔敞肩石拱橋。

這28道獨立的拱圏, 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 即便有一道壞了, 其他各道不會受到影響, 這設計的可謂是十分精巧。 在大橋洞頂左右兩邊拱肩裡, 又各砌有兩個圓形小拱, 不要小瞧了這一設計, 它的功能可是十分多的:不但節約了石料, 減輕了橋身的重量, 在河水暴漲的時候, 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 減輕洪水對橋身的衝擊, 同時, 這種拱上加拱的設計, 也讓橋身變得更美觀了, 可謂是一舉三得, 這在建橋史上也是個創舉。 橋面兩邊的欄板望柱, 雕有各種精美圖案, 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 猶如“初月出雲, 長虹引澗”。 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 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

因此, 在1961年3月4日中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並且禁止通車。 1991年9月4日, 又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 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 趙州橋也聞名於天下了。

2、洛陽橋

提起洛陽橋, 人們很容易認為他在洛陽, 其實這是不對的, 它不在洛陽。 它原名叫“萬安橋”, 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 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 也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 它是由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的, 前後曆七年之久, 橋長834米, 寬7米。 橋上現存亭2座, 石將軍2尊, 石塔5座, 碑亭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間石刻“天下第一橋”橫額。 中亭傍有崖刻“萬安橋”、“萬古安瀾”和12方碑刻。

至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了。

洛陽橋橋頭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洛陽橋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 由於當時的洛陽江潮狂水急,“水闊五裡”、“深不可址”,橋基屢被摧毀。 造橋工匠們就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橋基, 就是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再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時採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妙法,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 同時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把橋基涵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 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樑工程的創舉。

洛陽橋

3、廣濟橋

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是古代廣東通往閩浙的交通要道。廣濟橋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是我國古橋的孤例,並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潮州廣濟橋

該橋始建於西元1171年,到西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前夕廣濟橋已是殘破不堪,1958年國家對全橋進行加固維修,並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為了三孔鋼架及兩處高樁承臺式橋樑。1988年3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盧溝橋

盧溝橋也稱蘆溝橋,位於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盧溝橋為十一孔聯拱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拱券跨徑從12.35米至13.42米不等,橋身中央微微突起93.5釐米,坡勢平緩。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身總寬9.3米。橋面寬7.5米。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盧溝橋

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6月,1192年3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現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後來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由此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盧溝橋也被刻上了深沉的歷史命運。

盧溝橋

以上就是我國四大名橋的大致內容了,喜歡的話可以收藏一下!

洛陽橋

3、廣濟橋

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是古代廣東通往閩浙的交通要道。廣濟橋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是我國古橋的孤例,並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潮州廣濟橋

該橋始建於西元1171年,到西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前夕廣濟橋已是殘破不堪,1958年國家對全橋進行加固維修,並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為了三孔鋼架及兩處高樁承臺式橋樑。1988年3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盧溝橋

盧溝橋也稱蘆溝橋,位於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盧溝橋為十一孔聯拱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拱券跨徑從12.35米至13.42米不等,橋身中央微微突起93.5釐米,坡勢平緩。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身總寬9.3米。橋面寬7.5米。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盧溝橋

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6月,1192年3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現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後來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由此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盧溝橋也被刻上了深沉的歷史命運。

盧溝橋

以上就是我國四大名橋的大致內容了,喜歡的話可以收藏一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