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大美晉江(四則)

大美晉江(四則)文、圖/戴高山

1.在溜石的江上塔

我不止一次, 從這條沿海公路上走過, 我來到了溜石的江上塔。

這裡, 是晉江的出海口,

是海洋與江面的交界線。 在這裡, 江和海之間, 江水與海水之間, 只有相融的歡樂, 沒有分界。 多半時候, 是泛黃的江水, 流入大海;而在漲潮的時候, 是碧藍的海水, 灌入晉江。

這個時候, 你會在一片碧藍的海水之間, 如漲潮的故事一般, 激動澎湃, 心情蔚藍。 是的, 不管漲潮了, 還是落潮了;不管江水, 還是海水, 總能相容相擁, 不分彼此。

這是一座建于明萬曆年間(西元1614-1618年)的導航燈塔, 全塔為花崗岩實心結構。 據載:塔高12.5米, 塔身平面八角, 塔尖直立高擎, 歷經風雨400多年。 在黃昏, 我佇立於山的背面, 在溜石的江上塔一側, 望向遠方。

太陽, 已把光芒收縮到只剩山的陰影。 在我身邊, 塔和樹一起, 船和浪一起, 沐浴著晚風的清涼。 直視之間, 對面是一片片高高的樓房,

沿江而立。 更遠之處, 刺桐大橋的風姿與臨海岸上的高樓, 比肩兄弟。 相依相偎, 或互競高低, 一決輝煌。

歷史, 從遠古走來, 一邊是晉江之水, 由遠遠的戴雲山向東, 向大海奔湧而來;一邊是海上的風潮浪湧之聲, 從深深的大洋底下, 向晉江, 向內陸地推進。 這裡, 承載民族傳統的濤聲;這裡, 承載海外啟迪的風雷。 甚至, 我們還聽到, 列強欺淩的槍聲和炮聲。

但, 古塔依舊。 四百多年以來, 作為黑夜的指路明燈, 它一直在江口立著。 碧水清波, 能看見塔上, 那閃閃爍爍的燈火;大船小船, 能聽到大海, 那月起日落的潮漲潮消。

仰面之間, 其高三層, 江上塔的頂部, 各有陰刻楷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是的, 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 夕陽西下,

我看見遠遠的漁船, 乘暮色歸來。 它們把江口, 拋錨成一排排風景。 漁民收拾漁具、魚蝦, 挑上擔子, 往家的路上, 趕去!

有《晉江縣誌》記載:“明萬曆間, 郡守蔡善繼建塔江上, 以鎖內堂水口。 ”故我立於此間, 似有鎖江鎮海之妙, 亦有風口浪尖之勇!

是時, 餘輝已沒, 晚風輕歌;古往今來, 人事沉浮;唯有石塔悠悠, 滄海茫茫。 歲月之間, 一艘艘大船小舴, 翻開一頁又一頁歷史……

2.衙口那段中國情

曾經記得, 三百多年之前, 這裡有人引領大清水軍, 一路橫跨大海, 向那僅有一條海峽、一水之隔的臺灣, 奮勇駛去。

征戰, 永遠不是國家和民族的目的;國家與民族,

必定要完成統一。 那一年, 軍艦如林, 旌旗招展, 人歡馬躍。 將軍手柱一柄長劍, 如一座高高的石雕, 望向遠方。 遠方, 是千軍萬馬;遠方, 是分裂的終極, 是兩岸歸心的民聲。

曾經記得, 在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的一天, 施琅平復了臺灣, 帶領族人回到他的故鄉。 在南潯, 他建起與西衙毗連的八座官邸, 鋪上寬敞平整的大石埕。 時人稱為“府衙”。 而鄉人在府衙門口, 擺攤設點, 自成集市。 故, 又有“衙口”之稱。

將軍的官邸, 曾經雕樑畫棟, 華貴異常。 而今日, 由於日久年深, 府內的樑柱, 已被歲月的風煙, 薰染成烏黑的往昔。 其間, 夾帶著無數白蟻啃齧、留下的陳年往事。 儘管歲月滄桑無邊, 依舊的官邸卻頑強健挺, 留下後人愛惜與維護的身影。

許多人不會忘記,那些陳列的前朝往事,一如古書和歷史。在這裡,有刀槍劍戟,有十八般武器;有古大炮,有古船模;有古史冊,有古雕塑;以及當年海上風起雲湧的、那陳舊的生活片段,和硝煙以及戰火……

當然,不只是故事,它更是歷史。

我們從不設定任何敵人,在我們心中,只有統一,只有國家與民族。兩岸之間,到處都是我們的同胞。是同胞,就該幸福、安定生活在一起。不管從臺灣而來,還是由大陸而去,這條水,隔不住我們和平統一的心。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承載史冊。在這一水之間,在數萬年之前,大陸和臺灣,沒有這條淺淺的海峽。

所以,我們應該記住,那先人可以挑擔往來的土地,有著一脈相承的腳印。

或許,老去的只是昨天,但那浩瀚的大海永遠不老。三百多年以前,這裡,曾經發起千條征帆,萬匹戰馬,和無數英勇的戰士。歷史,以它不老的記憶,記錄這段不老的傳奇。而今天,我們卻用激動的淚光,點擊往昔的輝煌……

所以,在黃昏,在零亂的夕陽下,在灑脫的海灘上,許多幸福的人們,張開他們的雙臂,擁抱太陽的餘輝,以及海浪、沙灘和風……

3.夏日漁港的素描

在深滬港那個臨海的涼棚裡,有一大群婦女正織補漁網。她們編織故鄉和大海,以及那段悠遠的漁歌。那歌,從她們的心底,撒向大海。

織補漁網的婦女,穿著五顏六色的衣裝,戴著喇叭型的帽子。圍著漁網,分散開來。那紅、藍不同的網,那灰白的長繩,那白色的浮子;及座下的椅子,座椅邊的線筒,和彩色的挎包……組成一幅色彩繽紛的夏天。

天是藍的,海是藍的。生命,是有顏色的。而深滬灣碼頭,是有故事的!

我看見幾個海邊的人,提起一個個漏斗式的小網,在網的中間,綁上幾條誘引活魚的小魚,從碼頭的壩上,拋向大海。

海邊人用一隻腳踩住繩子一頭,然後直起身子,從口袋掏出一支香煙,含在嘴上,再用打火機點燃青色的煙霧。慢慢悠悠地抽著,互相攀談,仿佛等待漫長的時光。

大約半支煙功夫,海邊人把香煙含在嘴上,彎下身子,將腳下繩頭提起,一把一把,將泡在海裡的網,提上岸來。他們往漁網上看了一看,又將網口往下一蓋,那一大堆貪嘴的魚兒,被倒了出來。在岸上,它們蹦蹦跳跳,看似歡喜,卻是歸結。

之後,海邊人又將手放到嘴上,兩指夾住半截香煙,猛吸幾口。然後,再騰出手來,夾起一條條小小的魚兒,裝進生活的竹簍裡。

這就是我喜歡的,深滬漁港碼頭的故事!

拋開繁忙進出的漁船,我的眼睛只看到兩種景象——那織網的女人,和捕魚的男人。當然,她們織補的網,是一張張大大的海網,是可以下海捕撈的網;而那捕魚的人,卻捕捉小小的魚,貪嘴的魚。

同樣的生活,有時,我們需要壯舉;有時,我們需要悠閒。

在深滬灣,還有一處海底森林公園,在距今7000~8000年間,許多古老森林讓海水淹沒了。從此,不見天日,形成獨特的海底森林遺跡。這裡還有距今l5000~25000年間的古牡蠣礁。生命的滄海桑田,原來那麼久遠,而人類,卻是那麼單薄。

曾是人們生活的陸地,如今卻是魚兒的海洋。曾經捕魚的人,或許已讓魚兒吞噬了。我只能從岸上的記憶,略懂古老的語言,卻不懂生命的輪回。

4.喜歡圍頭金沙灣

喜歡圍頭金沙灣,因為這裡的海水,清澈又清涼。陽光下,金沙的光亮透過海水,映入眼中,明淨而又閃亮。

或許,別人喜歡在夏日的黃昏,或是夜晚,來這裡享受海水和月光的清涼。但我沒有,我在正午的時分,戴著太陽帽走來。我喜歡強烈陽光下的,海水湧動;喜歡金沙閃閃的靈妙;以及高高的天,淡淡的雲,和淺淺的風。

那被太陽曬得發燙,被牡蠣盤踞過的岩石,赤腳踩在上面,會有一陣灼熱的、隱痛的感覺。這種感覺,從腳底傳上心頭,刺激而又美妙,讓人難以忘懷。而那一片一片美麗、流動的金子,在清澈的海水之下,輕輕蕩漾,激動出陣陣溫暖、閃耀的光圈。

光圈會隨波逐流,隨心而動。從春天,到秋天;從古老,到今日。

的確,金沙灣果然名副其實。金沙灣的清澈,是眾口皆碑的。就算午時遊人不多,但在在沙灘與大海之間,依舊有許多喜歡游泳的人。穿著五光十色、閃亮如春花開放的泳裝,在太陽底下,讓光彩,慢慢西斜。

這裡,是晉江金井東南的突出部位,是祖國大陸海峽西岸離金門最近的地方,兩地相隔僅僅5.2個海裡。這裡,有著金沙灣和月亮灣兩處海灘。

在遠遠的山丘之上,矗立、飄揚著一杆五星紅旗,那是尊嚴的守衛,是國家的證明。在那裡,還有一個戰時的碉堡,堡前立有一塊堅定的石碑,碑上書有“戰地舊址”幾個紅字。這是戰爭的記憶,在這裡,曾經,炮火紛飛。

記得,那過往的1958年,那震驚世界的“八二三”炮戰,在圍頭這僅有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金門那小島之間,震耳欲聾。多少激蕩的歲月,長眠于一水之間;長眠于蒼松翠柏環繞的故土之上。

而我們,曾經雞犬相聞,咫尺相望。說著同一種語言,唱著同一首歌……

我們不是敵人。在這淺淺的海峽,在數萬年以前,這裡曾有挑夫往來行走。我們的心,只有一個中國。今天的圍頭,從昨天的戰火中蘇醒成和平的曙光。它是兩岸經濟貿易、休閒旅遊、文化交流、農業合作的重要視窗。

這裡和金門,只有傳說與永恆,只有血脈和相連,只有一個名字——叫中國。

作者:戴高山(原名戴良支)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戴高山

許多人不會忘記,那些陳列的前朝往事,一如古書和歷史。在這裡,有刀槍劍戟,有十八般武器;有古大炮,有古船模;有古史冊,有古雕塑;以及當年海上風起雲湧的、那陳舊的生活片段,和硝煙以及戰火……

當然,不只是故事,它更是歷史。

我們從不設定任何敵人,在我們心中,只有統一,只有國家與民族。兩岸之間,到處都是我們的同胞。是同胞,就該幸福、安定生活在一起。不管從臺灣而來,還是由大陸而去,這條水,隔不住我們和平統一的心。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承載史冊。在這一水之間,在數萬年之前,大陸和臺灣,沒有這條淺淺的海峽。

所以,我們應該記住,那先人可以挑擔往來的土地,有著一脈相承的腳印。

或許,老去的只是昨天,但那浩瀚的大海永遠不老。三百多年以前,這裡,曾經發起千條征帆,萬匹戰馬,和無數英勇的戰士。歷史,以它不老的記憶,記錄這段不老的傳奇。而今天,我們卻用激動的淚光,點擊往昔的輝煌……

所以,在黃昏,在零亂的夕陽下,在灑脫的海灘上,許多幸福的人們,張開他們的雙臂,擁抱太陽的餘輝,以及海浪、沙灘和風……

3.夏日漁港的素描

在深滬港那個臨海的涼棚裡,有一大群婦女正織補漁網。她們編織故鄉和大海,以及那段悠遠的漁歌。那歌,從她們的心底,撒向大海。

織補漁網的婦女,穿著五顏六色的衣裝,戴著喇叭型的帽子。圍著漁網,分散開來。那紅、藍不同的網,那灰白的長繩,那白色的浮子;及座下的椅子,座椅邊的線筒,和彩色的挎包……組成一幅色彩繽紛的夏天。

天是藍的,海是藍的。生命,是有顏色的。而深滬灣碼頭,是有故事的!

我看見幾個海邊的人,提起一個個漏斗式的小網,在網的中間,綁上幾條誘引活魚的小魚,從碼頭的壩上,拋向大海。

海邊人用一隻腳踩住繩子一頭,然後直起身子,從口袋掏出一支香煙,含在嘴上,再用打火機點燃青色的煙霧。慢慢悠悠地抽著,互相攀談,仿佛等待漫長的時光。

大約半支煙功夫,海邊人把香煙含在嘴上,彎下身子,將腳下繩頭提起,一把一把,將泡在海裡的網,提上岸來。他們往漁網上看了一看,又將網口往下一蓋,那一大堆貪嘴的魚兒,被倒了出來。在岸上,它們蹦蹦跳跳,看似歡喜,卻是歸結。

之後,海邊人又將手放到嘴上,兩指夾住半截香煙,猛吸幾口。然後,再騰出手來,夾起一條條小小的魚兒,裝進生活的竹簍裡。

這就是我喜歡的,深滬漁港碼頭的故事!

拋開繁忙進出的漁船,我的眼睛只看到兩種景象——那織網的女人,和捕魚的男人。當然,她們織補的網,是一張張大大的海網,是可以下海捕撈的網;而那捕魚的人,卻捕捉小小的魚,貪嘴的魚。

同樣的生活,有時,我們需要壯舉;有時,我們需要悠閒。

在深滬灣,還有一處海底森林公園,在距今7000~8000年間,許多古老森林讓海水淹沒了。從此,不見天日,形成獨特的海底森林遺跡。這裡還有距今l5000~25000年間的古牡蠣礁。生命的滄海桑田,原來那麼久遠,而人類,卻是那麼單薄。

曾是人們生活的陸地,如今卻是魚兒的海洋。曾經捕魚的人,或許已讓魚兒吞噬了。我只能從岸上的記憶,略懂古老的語言,卻不懂生命的輪回。

4.喜歡圍頭金沙灣

喜歡圍頭金沙灣,因為這裡的海水,清澈又清涼。陽光下,金沙的光亮透過海水,映入眼中,明淨而又閃亮。

或許,別人喜歡在夏日的黃昏,或是夜晚,來這裡享受海水和月光的清涼。但我沒有,我在正午的時分,戴著太陽帽走來。我喜歡強烈陽光下的,海水湧動;喜歡金沙閃閃的靈妙;以及高高的天,淡淡的雲,和淺淺的風。

那被太陽曬得發燙,被牡蠣盤踞過的岩石,赤腳踩在上面,會有一陣灼熱的、隱痛的感覺。這種感覺,從腳底傳上心頭,刺激而又美妙,讓人難以忘懷。而那一片一片美麗、流動的金子,在清澈的海水之下,輕輕蕩漾,激動出陣陣溫暖、閃耀的光圈。

光圈會隨波逐流,隨心而動。從春天,到秋天;從古老,到今日。

的確,金沙灣果然名副其實。金沙灣的清澈,是眾口皆碑的。就算午時遊人不多,但在在沙灘與大海之間,依舊有許多喜歡游泳的人。穿著五光十色、閃亮如春花開放的泳裝,在太陽底下,讓光彩,慢慢西斜。

這裡,是晉江金井東南的突出部位,是祖國大陸海峽西岸離金門最近的地方,兩地相隔僅僅5.2個海裡。這裡,有著金沙灣和月亮灣兩處海灘。

在遠遠的山丘之上,矗立、飄揚著一杆五星紅旗,那是尊嚴的守衛,是國家的證明。在那裡,還有一個戰時的碉堡,堡前立有一塊堅定的石碑,碑上書有“戰地舊址”幾個紅字。這是戰爭的記憶,在這裡,曾經,炮火紛飛。

記得,那過往的1958年,那震驚世界的“八二三”炮戰,在圍頭這僅有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金門那小島之間,震耳欲聾。多少激蕩的歲月,長眠于一水之間;長眠于蒼松翠柏環繞的故土之上。

而我們,曾經雞犬相聞,咫尺相望。說著同一種語言,唱著同一首歌……

我們不是敵人。在這淺淺的海峽,在數萬年以前,這裡曾有挑夫往來行走。我們的心,只有一個中國。今天的圍頭,從昨天的戰火中蘇醒成和平的曙光。它是兩岸經濟貿易、休閒旅遊、文化交流、農業合作的重要視窗。

這裡和金門,只有傳說與永恆,只有血脈和相連,只有一個名字——叫中國。

作者:戴高山(原名戴良支)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戴高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