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張良功成不居,不愧是黃石公的徒弟,果然有大智慧!

戰國時的張良, 原是韓國人, 祖上為貴族。 秦滅韓後, 張良一直圖謀恢復韓國, 於是結交天下豪傑, 曾在博浪沙伏擊秦始皇, 但沒有成功。 隨後, 他逃到下邳, 遇到黃石公, 得到《太公兵法》, 悉心研讀, 以圖複韓大業。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 張良也積極回應, 率領部下投奔了劉邦。 不久, 他聯合項梁擁立韓國貴族恢復韓國, 擔任韓司徒。 但後來韓王成被項羽所殺, 張良又投到劉邦門下, 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

他追隨並協助劉邦, 一路出謀劃策, 一直打到咸陽城, 斬將奪關, 攻下咸陽城。 張良經常給劉邦講兵法。 楚漢戰爭期間, 鴻門宴上, 張良與項羽、范曾周旋, 使劉邦得以脫身, 立下汗馬功勞。 他建議劉邦不要立六國的後代為王, 以免留下後患, 並建議劉邦重用韓信, 封他為齊王, 以調動他攻楚的積極性。 張良又建議劉邦乘勝追擊項羽, 迫使項羽在烏江兵敗自刎。

然而, 當劉邦建立起大漢王朝, 當上皇帝後, 劉邦論功行賞, 賜給他齊地的三萬戶作為食邑, 但張良沒接受, 只要了一塊小小的地盤——留地——即他和劉邦初次見面的地方, 以此表達他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

按說此時應是張良享受榮華富貴的時候了, 但他決定急流勇退,

歸鄉隱居。 他想自己滅秦復仇的目的已經達到, 由平民而位至列侯, 也到了人臣之極, 該滿足了。 加之他親眼目睹了彭越、韓信等功臣的悲慘結局, 又聯想到范蠡、文種復興越國後逃生留死的歷史教訓, 深怕自己重蹈覆轍, 因此不慕名利, 決定回鄉, 遠離官場紛爭, 修性養心, 研習黃老之學。

張良的行為, 不只是自保, 更是一種“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的美德。 所以他既能自保, 也能流芳百世, 達到“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的境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