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

文 | 馮塵 · 主播 | 魚丹妮

孩子可愛時, 你喜歡他是個孩子;孩子頑劣時, 你希望他像個大人。 這是強盜邏輯。

最近半個月, 因為流感, 兒子一直留守在家。

連續15天, 全天24小時無縫隙的陪伴, 漸漸耗光我的耐心, 親子關係越發堪憂。

有一天想帶他出門吃飯, 等我穿好厚厚的羽絨服站到門口, 才發現他還坐在沙發上看書, 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十分暴躁地催他快一點。

結果這孩子不僅沒開始穿衣服, 還慢條斯理地走到我面前, 特別認真地看著我, 問:“媽媽, 我覺得你最近好像變壞了, 是這樣嗎?”

我沒搭腔, 只是繼續催他穿衣服出門。

到商場後, 我想直奔飯店, 可兒子賴在玩具店門口, 一直磨蹭了很久;。

在飯店坐定後, 我在點餐, 他繞著桌子來回轉圈, 一會兒坐到我旁邊, 一會兒坐到我對面, 後來又把水在兩個杯子裡倒來倒去。

我強壓著脾氣, 再三囑咐他安靜坐一會兒, 他都像沒聽見一樣。

終於, 我失去耐心, 瞪大眼睛看著他, 有一句話升到了嗓子眼兒。

那句話是:“你能不能像個大人一樣, 安靜地坐一會兒?”

像個大人?我忽然被自己哽住了。

他還是個孩子, 我為什麼要他像個大人?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後, 我及時刹住了車, 閉上嘴, 繼續耐著性子看一個五歲男孩的“胡作非為”。

雖然那真的很讓人煩躁。

我問自己:如果兒子真的像個大人一樣, 穩重地坐在餐桌前, 安靜地享用美食, 偶爾低頭刷刷手機, 我會覺得欣慰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八成會憂心忡忡:這孩子不愛動也不愛說, 別是有什麼問題吧?

這讓我想起一個親戚的孩子。

我家親戚多, 走動得也頻繁。 每年春節後那幾天, 親戚們都帶著孩子來拜訪我爸媽。

於是, 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們都瘋成一團, 樓上樓下地跑、開門關門、瘋打瘋鬧, 引得大人們直皺眉頭, 我媽恨不得去和鄰居挨家道歉。

可那個男孩不同, 他乖乖坐在媽媽身旁, 安靜地聽大人聊天。 我媽塞塊糖給他, 他便默默接過來, 撕開糖紙輕輕塞進嘴裡,

不給他時, 他也不會自己去拿。

親戚們問他什麼他便回答, 不問他, 他便什麼都不說, 安靜看電視。 也有大人勸他去跟孩子們一起玩, 他只是縮縮身子, 羞澀地笑著搖頭。

我記得前一年來時, 他不是這樣的, 也是一個很歡脫的小孩。 孩子們一起瘋跑, 家長們紮堆聊天。

唯有他的媽媽眼神一直追著他, 不斷強調, “歇會兒!”“別瘋瘋癲癲的!”“瞎跑什麼呀?”當他表現得比別的孩子都不穩重時, 他的媽媽就會大聲威脅, “再這樣小心我回家揍你!”

每次媽媽說完, 他都會有所收斂。

我們平常不太見面, 但是, 管窺全豹, 男孩平常應該也都是被父母這樣管束、要求的吧, 要他脫離孩子的天性, 趨向大人的穩重。

終於, 他在一個不該成熟的年齡裡,

不合時宜地早熟了, 變成了一個未成年的大人。

親戚們雖誇讚男孩有禮貌, 懂事成熟。 可背地裡, 又都歎著氣感慨, 小小的孩子, 就讓父母管束得沒點孩子樣。 在本該天真幼稚的年齡裡, 卻裝出一副成熟的暮氣, 的確讓人心疼。

他的眼睛裡, 已經沒了孩子的稚氣, 而是一種深沉。 大概他已經習慣了, 裝作自己是個小大人, 以此來討好自己的媽媽, 得到媽媽的贊許。

別林斯基說, 任何事物只有本身和諧、自身相稱時, 才顯得美好、優雅。 凡事各有其序, 勉強的、過早成熟的兒童是精神上的畸形兒。

為了討好父母, 他放棄了自己的成長規律。 長大之後, 八成會是個討好型人格的大人吧?他要怎樣才能活得快樂?

過去, 每個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 家長大多粗放教養,放任孩子們自由生長。

而現在,家長們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更多精力和心力,卻對孩子提出了更高要求。

所有的孩子都在加速成長。

我們希望他們提前學習,幼稚園學小學的東西,小學學初中的。

我們希望他們提前適應社會的運行規則,小孩子去學大人的世故。

我們希望他們專注、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標。

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哪怕內心已經火山噴發,也要裝出一副心平氣和的樣子。

像大人一樣。

有好多朋友和我說過:你看西方國家的電影裡,每個小孩都像小大人似的,看上去特別好玩。

可是小大人,仍然不是大人。那些讓人很喜歡的小角色,他們只是學會了大人的禮儀,但是並沒有學會大人的城府、圓滑、勢利,他們最讓人喜歡的,仍然是那份童真。

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不聽話?

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不懂事?

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瘋瘋癲癲?

其實問題並不是出在了孩子身上,而是出在父母身上。

身為父母,我們太焦慮了。而這焦慮,又來自急躁,急著讓孩子成長,卻總是忘記,孩子只是個孩子而已。

你所詬病的,很多只是孩子特定年齡段的專屬特徵。

紀伯倫有一首詩: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當我們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樣成熟、穩重、精進時,我們在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巨大的不公平。

為人父母,我們該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

一歲流口水,兩歲吃手指,三歲搶東西,四歲沒禮貌,五歲瘋瘋癲,這所有的壞習慣,壞毛病,其實都是他們對自己行為規則、對世界運行底線的探索啊。

這些毛病不好,但是必經的。

而我們要做的,是放平心態,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學會牽著蝸牛散步,耐心地等待孩子長大。

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不優秀,允許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

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讓他有更多機會享受他的童年,讓他放肆奔跑釋放體能,讓他高聲尖叫宣揚快樂,讓他嚎啕大哭宣洩情緒,讓他爬高下低探索世界。

讓他,就只做一個孩子。

家長大多粗放教養,放任孩子們自由生長。

而現在,家長們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更多精力和心力,卻對孩子提出了更高要求。

所有的孩子都在加速成長。

我們希望他們提前學習,幼稚園學小學的東西,小學學初中的。

我們希望他們提前適應社會的運行規則,小孩子去學大人的世故。

我們希望他們專注、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標。

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哪怕內心已經火山噴發,也要裝出一副心平氣和的樣子。

像大人一樣。

有好多朋友和我說過:你看西方國家的電影裡,每個小孩都像小大人似的,看上去特別好玩。

可是小大人,仍然不是大人。那些讓人很喜歡的小角色,他們只是學會了大人的禮儀,但是並沒有學會大人的城府、圓滑、勢利,他們最讓人喜歡的,仍然是那份童真。

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不聽話?

為什麼我的孩子這麼不懂事?

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瘋瘋癲癲?

其實問題並不是出在了孩子身上,而是出在父母身上。

身為父母,我們太焦慮了。而這焦慮,又來自急躁,急著讓孩子成長,卻總是忘記,孩子只是個孩子而已。

你所詬病的,很多只是孩子特定年齡段的專屬特徵。

紀伯倫有一首詩: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當我們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樣成熟、穩重、精進時,我們在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巨大的不公平。

為人父母,我們該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

一歲流口水,兩歲吃手指,三歲搶東西,四歲沒禮貌,五歲瘋瘋癲,這所有的壞習慣,壞毛病,其實都是他們對自己行為規則、對世界運行底線的探索啊。

這些毛病不好,但是必經的。

而我們要做的,是放平心態,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學會牽著蝸牛散步,耐心地等待孩子長大。

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不優秀,允許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

讓孩子像孩子一樣長大,讓他有更多機會享受他的童年,讓他放肆奔跑釋放體能,讓他高聲尖叫宣揚快樂,讓他嚎啕大哭宣洩情緒,讓他爬高下低探索世界。

讓他,就只做一個孩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