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你的生命之火旺不旺,全在於此

是的

我說就是你的先天之腎, 和後天之脾

中醫養生就是養腎和脾胃

養生的目的其實很明確, 就是讓人健康長壽。 很多病人和學生經常問我, 養生應從哪方面入手呢?我反問他們:“你們說老人與年輕人有什麼區別?”

我們現在看一看, 人體衰老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頭髮或白或枯, 視力聽力記憶力下降, 肌膚幹皺不潤, 無光澤, 牙齒脫落, 反應遲鈍, 行動遲緩, 肌肉鬆軟, 消化吸收能力差, 動易氣短, 大小便不固, 膽小怕事, 喜安靜, 易骨折, 性功能減退, 生殖能力喪失, 抵抗力下降等。 整體形象:精氣神不足!!!

而腎其華在發, 腎虛則發不華;腎開竅于耳和二陰, 腎虛則雙耳難聰二陰難固;腎主骨生髓, 齒為骨餘, 腦為髓海, 腎虛則骨枯不堅, 牙齒不固, 腦衰健忘, 行動遲緩, 反應遲鈍;

精血同源, 腎藏精, 肝藏血, 目為肝竅, 精血虧則目視不明;腎主水, 腎虛則皮膚乾皺難潤;腎主生長發育與生殖,

腎虛則生長發育停止, 性願望與生殖功能減退或喪失;腎主納氣, 腎虛則氣短易喘。

脾主運化, 為氣血生化之源, 脾虛則消化吸收能力差乏, 氣血生化不濟, 肌膚少氣血滋養而乾枯無澤;脾主肌肉與四肢, 脾虛故肌肉鬆軟, 四肢喜靜惡動, 至於膽小怕事, 抵抗力下降, 更是氣血不足使然。

從以上文字, 我們不難看到, 中醫養生其實就是養腎與脾胃!!因為腎為先天之本, 所以腎氣又稱真氣, 元氣;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所以被認為後天之本!!!而中醫養生不就是求源固本嗎!?

當然, 也不是中醫養生其他臟腑就不管了, 只是這兩髒乃中醫養生的要害而已。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以靜淨養心, 以氣和順養肝, 以吐納養肺!

如何判斷脾胃虛弱

吃有益的食物就能身體健康嗎?那可未必。 食物是吃下去了, 可是如果不能被我們的身體消化、吸收, 食物的益處不能為我們所用, 再好的食物也無用。 所以在食補之前, 我們首先要有健康的脾胃, 才可以正常運化營養精微。

脾有運化、升清、統血的功能;胃有受納、通降的功能。 脾與胃相表裡, 脾升胃降, 燥濕相濟, 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 所以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後天之本。 脾胃虛弱會導致其功能失常, 從而影響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輸布, 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

有3個最簡單的方法判斷一個人的脾胃是不是虛弱:看手、看眼袋、看舌頭。

看手時, 首先看手的示指(即食指)。 示指可以反映整個脾胃的功能。 如果示指變形, 並且小指內側根的部分有酸痛的感覺, 表明消化系統出現了功能障礙。 示指靠近拇指一側的根部有個叫“二間”的穴位, 便秘和腹脹的患者長期堅持按摩這個部位, 可以減輕便秘。 如果示指出現硬塊、顏色變紫, 表明脾胃虛弱至極, 這時常會出現完穀不化、大便溏稀和肚子痛等症狀。

看手判斷脾胃狀況, 除了看手指, 還要看整個手掌。 將+指併攏, 觀察手指與手指之間的縫隙。 指縫過大, 表明脾胃有問題, 患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的可能性比較大。

再來說說眼袋。 眼袋形成的原因是脾胃長期虛弱、運化無力, 水濕停留在身體內。足陽明胃經的起始處正好是出現眼袋的部位,水濕首先會停留在這裡。眼部周圍的皮膚較薄、組織疏鬆,水濕瘀結于眼睛周圍,眼瞼就會隆起,形成眼袋。中醫判斷脾胃是否虛弱,常常會看眼袋。如果要徹底消除眼袋,必須補脾補胃。脾胃強壯之後,運化有了力量,身體內的水濕慢慢減少,眼袋就會消失。

最後說說舌。舌的顏色可以反映身體的狀況。健康人的舌質為淡紅色;如果舌質偏淡,說明血虛;如果舌質偏紅,說明體內有熱;如果舌質發紫,說明體內有瘀血。脾胃虛弱者的舌質最大的特點是:舌體胖大,舌的邊緣有牙齒的痕跡。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後不能運化水濕,水停留在體內,舌頭也會變得肥大。肥大的舌頭與牙齒擠壓,便使舌邊緣出現了齒痕。

看舌質的時候還可以順便看一下舌苔。健康人的舌頭上有一層淡淡的、濕潤的薄白苔,不燥不滑;若舌苔發黃,說明體內有熱;舌苔焦黃,說明體內的熱盛;舌苔發白,說明體內有寒;舌苔發黑,說明體內的寒盛;舌苔厚膩,且滿布白苔,說明脾胃虛弱。

怎麼補脾胃

瞭解了如何判斷脾胃虛弱之後,怎麼補脾胃呢?

脾胃虛弱的人最怕喝中藥,這時我會建議他們喝粥。我建議大家在熬粥時加4樣食材一一蓮子肉、山藥、薏米和芡實。將這4樣食物按1 : 1: 1 : 1的比例配好,打磨成粉,每次熬粥的時候放幾勺。這個“四寶粥”對補脾胃特別有幫助。

古往今來,許多醫家都將蓮子視為補脾胃的第一選擇。而山藥既補氣又補陰,是平補脾胃的良藥。薏米最大的功效是祛濕。運化水濕是脾的功能之一,人體內的濕氣太重會增加脾的負擔,祛濕就是為脾減輕負擔。芡實與蓮子肉的作用相似,也是補脾胃的最好食物之一,芡實的收斂作用比蓮子強,是補脾止瀉的良藥。

還有一種最簡單的補脾胃的方法,小孩就是捏脊,要從尾椎骨一直捏到頸部,大人就是常刺激背部穴位,如用按摩棒敲打背部,或者採用背撞樹的方式。捏的時候不必拘泥於穴位,因為脊柱及其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走行路線,捏脊可以刺激多條經絡,這樣就做到了“離穴不離經”。捏脊的方法很簡單,捏起背部的皮肉,再放開,再捏起,不斷重複即可。

捏脊 可以健益脾胃、強健一身之氣,能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還有滋陰補血、平抑心火的作用。一般脾胃有問題的人臉色呈土黃色,這類人少言懶動、偏食,捏脊有助調理脾胃。捏脊法對先天脾胃功能不足的小孩也有很好的調養作用,對小兒疳積有奇效。

捏脊的方法對小孩特別有效,孩子舒服又不難受,不要忘了喲!

如果都嫌麻煩,就直接用何氏溫陽灸盒灸灸背部的脾、胃、腎俞等穴位也能達到溫補脾腎的效果。

養腎補腎的辦法

一則,腎在味為鹹。

鹹傷腎。過鹹飲食會傷損腎精,導致精虧於下,而虛火上浮,即成高血壓、中風等症。

即使尚未見腎傷,平時飲食亦需少鹽。現代研究認為每人每天食鹽不可超過六克,這個量不好把握,但總需注意不吃過鹹的食物。

中醫認為:甘勝鹹。甘味可緩解鹹味的瀉腎效果。腎虛之人,不妨適當吃點味甘色黑之物,可利用甘勝鹹的功效以取得補腎效果。其實“黑五類”等養腎食物多屬味甘。

二則,腎在志為恐。

恐會傷腎。恐則氣下。人遇到恐懼時,往往會出現下肢酸軟,幾乎站不起來,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這是恐傷腎的表現。

腎不容易養好,需努力避免傷腎。因此,容易出現恐懼的事情需儘量避免。

比如,不要一個人走夜路。夜屬陰,特別是在山林中夜行,若人體陽氣不足,則易受夜之陰氣侵襲而生病。有人恐高,若站在高處下望則下肢發軟。如此則儘量不要站在太高往下看,以免因恐懼而傷腎。

恐怖片很是流行,我非常不能理解。把自己嚇得不敢關燈睡覺,不敢一個人呆在屋子裡,這又何必呢。看一次恐怖片會形成多年的恐怖記憶,每逢黑暗或一個人睡覺則恐懼,如此會讓腎精一直暗耗。

三則,腎在液為唾。

唾液由腎中精氣所生。唾液得腎氣而最有助於溫腎。

平時閒暇可輕輕扣齒72下,然後舌頭在口腔內左右各攪動12下,慢慢會產生口水。然後分三小口慢慢地咽下,以意念把口水導入丹田之中。如此做法最可養生,且有助於消化。

吐口水是壞習慣,亂吐唾液既不衛生,又傷腎氣。

唾液不吐可以滋養腎氣,吐之則傷腎。古人講:遠唾遠傷,近唾近傷,不唾不傷。小時候無知,與小朋友們比賽看誰葉唾液吐得遠。現在想想,這可不是個好比賽,至少會傷腎。只是小兒腎氣健旺,不覺其傷而已。

再者,從中醫來看,遠唾損氣,多唾損神。因為唾液為腎之液,由於心主藏神,精能化氣生神,故多唾遠唾會導致腎中陰精損耗,即可損氣、損神。

唾液與痰不同,若口中有痰,則需吐掉,此與吐唾液無關。

四則,腎在色為黑。

黑色養腎。中國民間有“逢黑必補”的說法,認為黑色食物有防衰老、保健、益壽、防病、治病、烏髮美容等獨特功效,其實就是黑色入腎的體現。

養腎,可多吃些黑色的食物,比如黑豆、黑芝麻、黑棗 、黑米、黑木耳類黑五類食品等。再如中藥裡黑色的多有補腎斂腎之效,如熟地、桑葚、鹿角膠、制何首烏等。

另外,超市里有賣黑莓、藍莓、 覆盆子等,其色黑,其味甘,有不錯的補腎效果。

烏骨雞其骨色黑,入腎,用烏骨雞燉湯,最能補益腎精。古有成藥烏雞白鳳丸,即有養腎調經之效。養腎之法極多,以上不過略舉其要。

腎,藏有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也是人體生長、發育、生殖之源,是生命活動之根本。

因為腎,為“先天之本”,所以要格外保護,知道的越多,保護的越到位!!!

1、身體沒勁兒

腎功能不好時,很多廢物難以從尿裡排泄出往,會出現精神不振、疲憊、乏力等沒勁兒的感覺。腎臟有病,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從腎臟漏出,通過尿液排出體外,也會有沒勁兒的表現。有些患者會以為是過於勞累,或者是其他原因,而忽視了腎臟問題。

2、不想吃

不想吃飯、厭食,甚至噁心、嘔吐,也是腎臟病的常見症狀。有些患者總是先往到消化科或者肝病科,看看是不是得了胃病或肝病,一看沒胃病和肝病,就擱置不管了,忘了看腎病醫生,結果耽誤了病情。

3、尿有泡沫

尿裡有泡沫的原因有多種,其中假如蛋白質從腎臟漏到了尿裡,尿就會起很多泡沫。

4、腰痛

腎臟的位置在腰部的脊柱兩側,所以腎臟有病時,會感到腰痛。

5、尿多尿少

健康的人天天排尿次數大約4—6次,尿量約800—2000毫升,假如排尿次數和尿量過多或過少,就要留意了。

6、水腫

飲水太多,或者是睡眠時間過長、過於肥胖等,眼瞼、臉部、小腿等部位可以出現稍微的水腫,假如不是這樣,就要懷疑是不是腎臟有了題目。

7、尿蛋白和尿潛血

尿裡有蛋白或者潛血,是腎臟有病的重要指征,查一查尿常規就可以明確。但有時非腎病專業的醫生會忽視這一點,建議最好找腎病專業醫師諮詢。

8、貧血

貧血的患者經常會往血液科看貧血,實在,腎臟除了有排泄廢物等功能外,還有內分泌功能,分泌造血激素,當腎功能損害時,也會造成貧血。

9、糖尿病

糖尿病會引起腎臟病,它的名字叫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併發症。糖尿病腎病分五期,在早期的時候治療效果較好,一旦晚了,就很難治,會發展為尿毒癥。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常看看腎科。

10、高血壓

高血壓可以引起高血壓腎病,也叫高血壓腎損害,所以有高血壓病的人要多加留意。當然,腎臟病也會導致高血壓,血壓假如高了,要當心是不是得了腎臟病。

11、痛風、高尿酸血症

痛風、高尿酸血症都是血液中尿酸過多造成的,血液尿酸高的人,尿酸會沉積在腎臟裡,使腎功能受損傷。

12、尿路感染

經常尿路感染的人,時間長了,有可能造成腎功能不全。我接觸過不少尿路感染的患者,因早期治療不及時、不徹底,也不瞭解會導致腎功能不好,結果等發現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凡此種種,都是身體功能出現異常的表現,我們要學會注意觀察,及時檢查和治療喲

水濕停留在身體內。足陽明胃經的起始處正好是出現眼袋的部位,水濕首先會停留在這裡。眼部周圍的皮膚較薄、組織疏鬆,水濕瘀結于眼睛周圍,眼瞼就會隆起,形成眼袋。中醫判斷脾胃是否虛弱,常常會看眼袋。如果要徹底消除眼袋,必須補脾補胃。脾胃強壯之後,運化有了力量,身體內的水濕慢慢減少,眼袋就會消失。

最後說說舌。舌的顏色可以反映身體的狀況。健康人的舌質為淡紅色;如果舌質偏淡,說明血虛;如果舌質偏紅,說明體內有熱;如果舌質發紫,說明體內有瘀血。脾胃虛弱者的舌質最大的特點是:舌體胖大,舌的邊緣有牙齒的痕跡。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後不能運化水濕,水停留在體內,舌頭也會變得肥大。肥大的舌頭與牙齒擠壓,便使舌邊緣出現了齒痕。

看舌質的時候還可以順便看一下舌苔。健康人的舌頭上有一層淡淡的、濕潤的薄白苔,不燥不滑;若舌苔發黃,說明體內有熱;舌苔焦黃,說明體內的熱盛;舌苔發白,說明體內有寒;舌苔發黑,說明體內的寒盛;舌苔厚膩,且滿布白苔,說明脾胃虛弱。

怎麼補脾胃

瞭解了如何判斷脾胃虛弱之後,怎麼補脾胃呢?

脾胃虛弱的人最怕喝中藥,這時我會建議他們喝粥。我建議大家在熬粥時加4樣食材一一蓮子肉、山藥、薏米和芡實。將這4樣食物按1 : 1: 1 : 1的比例配好,打磨成粉,每次熬粥的時候放幾勺。這個“四寶粥”對補脾胃特別有幫助。

古往今來,許多醫家都將蓮子視為補脾胃的第一選擇。而山藥既補氣又補陰,是平補脾胃的良藥。薏米最大的功效是祛濕。運化水濕是脾的功能之一,人體內的濕氣太重會增加脾的負擔,祛濕就是為脾減輕負擔。芡實與蓮子肉的作用相似,也是補脾胃的最好食物之一,芡實的收斂作用比蓮子強,是補脾止瀉的良藥。

還有一種最簡單的補脾胃的方法,小孩就是捏脊,要從尾椎骨一直捏到頸部,大人就是常刺激背部穴位,如用按摩棒敲打背部,或者採用背撞樹的方式。捏的時候不必拘泥於穴位,因為脊柱及其兩側正是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走行路線,捏脊可以刺激多條經絡,這樣就做到了“離穴不離經”。捏脊的方法很簡單,捏起背部的皮肉,再放開,再捏起,不斷重複即可。

捏脊 可以健益脾胃、強健一身之氣,能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升降氣機,還有滋陰補血、平抑心火的作用。一般脾胃有問題的人臉色呈土黃色,這類人少言懶動、偏食,捏脊有助調理脾胃。捏脊法對先天脾胃功能不足的小孩也有很好的調養作用,對小兒疳積有奇效。

捏脊的方法對小孩特別有效,孩子舒服又不難受,不要忘了喲!

如果都嫌麻煩,就直接用何氏溫陽灸盒灸灸背部的脾、胃、腎俞等穴位也能達到溫補脾腎的效果。

養腎補腎的辦法

一則,腎在味為鹹。

鹹傷腎。過鹹飲食會傷損腎精,導致精虧於下,而虛火上浮,即成高血壓、中風等症。

即使尚未見腎傷,平時飲食亦需少鹽。現代研究認為每人每天食鹽不可超過六克,這個量不好把握,但總需注意不吃過鹹的食物。

中醫認為:甘勝鹹。甘味可緩解鹹味的瀉腎效果。腎虛之人,不妨適當吃點味甘色黑之物,可利用甘勝鹹的功效以取得補腎效果。其實“黑五類”等養腎食物多屬味甘。

二則,腎在志為恐。

恐會傷腎。恐則氣下。人遇到恐懼時,往往會出現下肢酸軟,幾乎站不起來,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這是恐傷腎的表現。

腎不容易養好,需努力避免傷腎。因此,容易出現恐懼的事情需儘量避免。

比如,不要一個人走夜路。夜屬陰,特別是在山林中夜行,若人體陽氣不足,則易受夜之陰氣侵襲而生病。有人恐高,若站在高處下望則下肢發軟。如此則儘量不要站在太高往下看,以免因恐懼而傷腎。

恐怖片很是流行,我非常不能理解。把自己嚇得不敢關燈睡覺,不敢一個人呆在屋子裡,這又何必呢。看一次恐怖片會形成多年的恐怖記憶,每逢黑暗或一個人睡覺則恐懼,如此會讓腎精一直暗耗。

三則,腎在液為唾。

唾液由腎中精氣所生。唾液得腎氣而最有助於溫腎。

平時閒暇可輕輕扣齒72下,然後舌頭在口腔內左右各攪動12下,慢慢會產生口水。然後分三小口慢慢地咽下,以意念把口水導入丹田之中。如此做法最可養生,且有助於消化。

吐口水是壞習慣,亂吐唾液既不衛生,又傷腎氣。

唾液不吐可以滋養腎氣,吐之則傷腎。古人講:遠唾遠傷,近唾近傷,不唾不傷。小時候無知,與小朋友們比賽看誰葉唾液吐得遠。現在想想,這可不是個好比賽,至少會傷腎。只是小兒腎氣健旺,不覺其傷而已。

再者,從中醫來看,遠唾損氣,多唾損神。因為唾液為腎之液,由於心主藏神,精能化氣生神,故多唾遠唾會導致腎中陰精損耗,即可損氣、損神。

唾液與痰不同,若口中有痰,則需吐掉,此與吐唾液無關。

四則,腎在色為黑。

黑色養腎。中國民間有“逢黑必補”的說法,認為黑色食物有防衰老、保健、益壽、防病、治病、烏髮美容等獨特功效,其實就是黑色入腎的體現。

養腎,可多吃些黑色的食物,比如黑豆、黑芝麻、黑棗 、黑米、黑木耳類黑五類食品等。再如中藥裡黑色的多有補腎斂腎之效,如熟地、桑葚、鹿角膠、制何首烏等。

另外,超市里有賣黑莓、藍莓、 覆盆子等,其色黑,其味甘,有不錯的補腎效果。

烏骨雞其骨色黑,入腎,用烏骨雞燉湯,最能補益腎精。古有成藥烏雞白鳳丸,即有養腎調經之效。養腎之法極多,以上不過略舉其要。

腎,藏有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也是人體生長、發育、生殖之源,是生命活動之根本。

因為腎,為“先天之本”,所以要格外保護,知道的越多,保護的越到位!!!

1、身體沒勁兒

腎功能不好時,很多廢物難以從尿裡排泄出往,會出現精神不振、疲憊、乏力等沒勁兒的感覺。腎臟有病,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從腎臟漏出,通過尿液排出體外,也會有沒勁兒的表現。有些患者會以為是過於勞累,或者是其他原因,而忽視了腎臟問題。

2、不想吃

不想吃飯、厭食,甚至噁心、嘔吐,也是腎臟病的常見症狀。有些患者總是先往到消化科或者肝病科,看看是不是得了胃病或肝病,一看沒胃病和肝病,就擱置不管了,忘了看腎病醫生,結果耽誤了病情。

3、尿有泡沫

尿裡有泡沫的原因有多種,其中假如蛋白質從腎臟漏到了尿裡,尿就會起很多泡沫。

4、腰痛

腎臟的位置在腰部的脊柱兩側,所以腎臟有病時,會感到腰痛。

5、尿多尿少

健康的人天天排尿次數大約4—6次,尿量約800—2000毫升,假如排尿次數和尿量過多或過少,就要留意了。

6、水腫

飲水太多,或者是睡眠時間過長、過於肥胖等,眼瞼、臉部、小腿等部位可以出現稍微的水腫,假如不是這樣,就要懷疑是不是腎臟有了題目。

7、尿蛋白和尿潛血

尿裡有蛋白或者潛血,是腎臟有病的重要指征,查一查尿常規就可以明確。但有時非腎病專業的醫生會忽視這一點,建議最好找腎病專業醫師諮詢。

8、貧血

貧血的患者經常會往血液科看貧血,實在,腎臟除了有排泄廢物等功能外,還有內分泌功能,分泌造血激素,當腎功能損害時,也會造成貧血。

9、糖尿病

糖尿病會引起腎臟病,它的名字叫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併發症。糖尿病腎病分五期,在早期的時候治療效果較好,一旦晚了,就很難治,會發展為尿毒癥。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常看看腎科。

10、高血壓

高血壓可以引起高血壓腎病,也叫高血壓腎損害,所以有高血壓病的人要多加留意。當然,腎臟病也會導致高血壓,血壓假如高了,要當心是不是得了腎臟病。

11、痛風、高尿酸血症

痛風、高尿酸血症都是血液中尿酸過多造成的,血液尿酸高的人,尿酸會沉積在腎臟裡,使腎功能受損傷。

12、尿路感染

經常尿路感染的人,時間長了,有可能造成腎功能不全。我接觸過不少尿路感染的患者,因早期治療不及時、不徹底,也不瞭解會導致腎功能不好,結果等發現時,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凡此種種,都是身體功能出現異常的表現,我們要學會注意觀察,及時檢查和治療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