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立春啦,你好春天!

“弱柳千條杏一枝, 半含春雨半垂絲。 ”春天來啦!今天是2018年2月4日, 農曆十二月十九, 二十四節日第一個節氣——立春!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立”是“開始”的意思, 自秦代以來, 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 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 春是溫暖, 鳥語花香;春是生長, 耕耘播種。 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 都被稱為春天。

一年之計在於春, 關於“立春”你知道多少?

立春習俗

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節日, 叫春節(到民國後易名)。 中國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歷史。 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 祈求豐收。 回來之後, 要賞賜群臣, 布德令以施惠兆民。 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 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春耕

春耕秋狩, 周禮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 到東郊迎春, 並舉行祭祀句芒神的儀式, (見《禮祀·月令》)。 漢代仍承此俗。 《後漢書·祭祀志》:後世延續。 春耕是一種比較重要的農事活動, 春季播種之前, 對土地進行耕耘疏鬆。 立春過後, 春耕即將開始, 在中國一些地區一直傳承著試犁的習俗, 但由於各地環境和自然條件的不同,

寓意春耕生產傳統習俗的方式和時間也有所不同。

探春、遊春

《燕京歲時記》:“立春日, 禮部呈進春山寶座, 順天府呈進春牛圖, 禮畢回署。 ”禮部順天府舉行的立春活動, 各郡縣地方官員對此上行下效, 迎春活動也辦的很熱鬧。 與禮法的祭祀相比, 地方民間更多了熱鬧慶賀的氣息。

郡縣活動之後, 民間也不甘示弱, 他們紛紛裝扮起來, 開始遊行。 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的樣子走在最前面, 之後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 之後的人打扮成牧童牽牛的、打扮成大頭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應有盡有。 另外還有的意義就是:這次遊春之後就是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 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遊春的好時候(立春那日遊春叫探春)。

遊春圖

民間互相饋送

春牛、送春: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 稱為“春牛”。 送往各家, 謂之“送春”。

春牛圖:一些地方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 黃色代表土地, 春牛代表農事, 俗稱“春牛圖”。

春牛圖

春娃: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互相贈賀禮拜賀,稱為拜春。

打春牛

立春時節在迎春儀式上"打春牛",又稱為鞭春。一人系犁,一人掌犁,邊耕邊舞,或游於鄉間,或演出於舞臺,增添節日氣氛,也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和追求。

春社

春社是最為古老的漢族傳統民俗節日之一,在商、西周時期,是男女幽會的狂歡節日,而後來則主要用於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時間一般為立春之後的第五個戊日,約在春分前後,但在漢族民間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說。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關的記載,距今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國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民間遊行舞龍,糊春牛,祭祀社神,並占新春氣候,占風向,望雲氣,占歲成。

立春飲食

咬春

在傳統習俗上,立春這天要吃各色新鮮蔬菜、特色卷餅,一般要吃春盤、春餅、春捲、春盒、吃生菜、吃蘿蔔等,稱之為“咬春”,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1.春餅:餡(蘿蔔,豆芽,豆子,為主),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2.春盤: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餅糖放盤中為春盤(或拼成盤)饋送親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盤裡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餅、餌五種。蔬菜主要有:豆芽、蘿蔔、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雞蛋、土豆絲。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3.【春捲】(春蠶):《歲時廣記》:“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

春捲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

據古書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記載:“在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可見春日做春餅,食春餅的傳統民俗風情由來已久。現在有關春捲的諺語也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捲--裡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這裡就是春之吉兆。春捲裡面通常包含了大量春天新鮮的蔬菜,因此營養價值非常高。

4.咬春:明《酌中志》:“立春之時,無貴賤嚼羅蔔,曰‘咬春’。咬春就是吃一些新鮮的野味,感受春天的氣息,咬春的食物,多以白蘿蔔為主,而以薺菜為最佳。

立春詩詞文學

《立春》

左河水

東風化雨逐西風,

大地陽和暖氣生。

萬物蘇萌山水醒,

農家歲首又謀耕。

《探春》

(北宋)黃庶

雪裡猶能醉落梅,

好營杯具待春來。

東風便試新刀尺,

萬葉千花一手裁。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代】羅隱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遊魚迸冰出。

《立春》

【唐代】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全盛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一年之計在於春”,這句話本是一句農業諺語,指春耕播種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關係到一年的收成好壞,是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經驗,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開頭就要抓緊。朱自清的《春》中說道:“‘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一年之計在於春,生命之計在於勤。是時候制定自各的計畫,確定自我的新目標,勤奮工作,刻苦領悟,耕耘美好人生。

圖自網路

本文的所有圖、文等著作權及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

春牛圖

春娃: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互相贈賀禮拜賀,稱為拜春。

打春牛

立春時節在迎春儀式上"打春牛",又稱為鞭春。一人系犁,一人掌犁,邊耕邊舞,或游於鄉間,或演出於舞臺,增添節日氣氛,也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和追求。

春社

春社是最為古老的漢族傳統民俗節日之一,在商、西周時期,是男女幽會的狂歡節日,而後來則主要用於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時間一般為立春之後的第五個戊日,約在春分前後,但在漢族民間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說。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關的記載,距今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國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民間遊行舞龍,糊春牛,祭祀社神,並占新春氣候,占風向,望雲氣,占歲成。

立春飲食

咬春

在傳統習俗上,立春這天要吃各色新鮮蔬菜、特色卷餅,一般要吃春盤、春餅、春捲、春盒、吃生菜、吃蘿蔔等,稱之為“咬春”,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1.春餅:餡(蘿蔔,豆芽,豆子,為主),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2.春盤: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餅糖放盤中為春盤(或拼成盤)饋送親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盤裡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餅、餌五種。蔬菜主要有:豆芽、蘿蔔、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雞蛋、土豆絲。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3.【春捲】(春蠶):《歲時廣記》:“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

春捲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

據古書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記載:“在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可見春日做春餅,食春餅的傳統民俗風情由來已久。現在有關春捲的諺語也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捲--裡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這裡就是春之吉兆。春捲裡面通常包含了大量春天新鮮的蔬菜,因此營養價值非常高。

4.咬春:明《酌中志》:“立春之時,無貴賤嚼羅蔔,曰‘咬春’。咬春就是吃一些新鮮的野味,感受春天的氣息,咬春的食物,多以白蘿蔔為主,而以薺菜為最佳。

立春詩詞文學

《立春》

左河水

東風化雨逐西風,

大地陽和暖氣生。

萬物蘇萌山水醒,

農家歲首又謀耕。

《探春》

(北宋)黃庶

雪裡猶能醉落梅,

好營杯具待春來。

東風便試新刀尺,

萬葉千花一手裁。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代】羅隱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遊魚迸冰出。

《立春》

【唐代】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全盛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一年之計在於春”,這句話本是一句農業諺語,指春耕播種是農業生產的基礎,關係到一年的收成好壞,是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經驗,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開頭就要抓緊。朱自清的《春》中說道:“‘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一年之計在於春,生命之計在於勤。是時候制定自各的計畫,確定自我的新目標,勤奮工作,刻苦領悟,耕耘美好人生。

圖自網路

本文的所有圖、文等著作權及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