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聽力損失和耳聾的區別

聽力損失是指聽覺能力減退, 聾是指嚴重的聽力損失。

聽力損失可由外耳、中耳等機械性阻斷聲音的傳導所致(傳導性聽力損失), 或因內耳、聽神經、聽覺中樞損傷所致(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這兩種類型的聽力損失可通過比較氣傳導和骨傳導能力的方法來區別。

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可分為感音性(內耳受損)和神經性(聽神經、聽覺中樞受損)。 感音性聽力損失可能是遺傳性的, 亦可能是由於強烈的聲音(聲損傷)、病毒感染、某些藥物或梅尼埃病所致。 神經性聽力損失可能由腦腫瘤引起。 腦腫瘤可壓迫鄰近的聽神經和腦幹。

其他病因有感染、各種腦部或神經系疾病、某些遺傳性疾病如雷弗素姆病(多神經炎型遺傳性共濟失調)。 兒童聽神經損傷可由腮腺炎、風疹、腦膜炎或內耳感染引起。 脫髓鞘疾病可損傷大腦聽覺通路。

一、診斷

音叉試驗可在醫生的診斷室進行, 然而聽力水準最好由聽力學專家用能發出不同音調和音量的電測聽儀來測定。 成人氣導聽力可用振動的音叉放置於耳道口, 聲音通過空氣傳導到內耳。 聽力損失或低於正常聽力閾值(閾值是能聽到聲音的最小強度)者, 表明聽覺器官某部有病變, 如外耳道、中耳、內耳、聽神經或大腦聽覺中樞病變。

成人骨傳導檢查法是將振動的音叉柄放在頭部, 振動可通過顱骨傳至內耳的骨性耳蝸。

耳蝸毛細胞將振動轉換成神經衝動, 然後沿聽神經傳至聽中樞。 這一試驗除外了外耳中耳的影響, 只涉及內耳、聽神經及大腦的聽覺通路。 檢查時應使用不同頻率的音叉, 因某些患者可能只能聽見某一特定頻率的聲音。

若氣導聽力下降而骨導聽力正常, 則聽力損失為傳導性, 若氣導及骨導聽力均下降則為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有時, 聽力損失可能傳導性和感音神經性均具有。

言語接受閾值測定 以檢查患者對詞語的理解能力。 給予一系列雙音節詞, 如鐵路、樓梯、籃球等, 能聽懂所給詞彙的一半的聲音強度即為言語接受閾值。

言語鑒別閾值測定 為區分聲音相似的詞彙的能力。

給予相似的單音節詞, 能正確重複的百分比。 傳導性聾時, 言語鑒別閾值通常在正常範圍, 而感音性聾常低於正常, 神經性聾則明顯低於正常。

某些聽力檢查方法可以檢查大腦聽覺中樞的疾病。 這些檢查方法在於測定大腦整合和理解言語的能力。 當一耳給予競爭信號, 患者理解另一耳所給信號的能力;或將雙耳不完整的信號融合為有意義信號的能力;當雙耳同時給聲時, 對聲源的判定能力。 因聽覺神經通路交叉到對側大腦, 所以, 一側大腦異常導致對側耳功能障礙。 腦幹損傷或病變時, 將不完整信號融合成有意義信號的能力受損, 但能精確定位聲源。

二、治療

聽力損失的治療取決於其病因。 例如, 若中耳積液或耵聹栓塞外耳道導致傳導性聾,

應將液體引流或去除耵聹。 對治療無效的患者應盡可能作聽力補償。 大多數人使用助聽器, 少數人使用耳蝸植入術。

三、助聽器

使用助聽器將聲音放大, 以幫助傳導性或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的患者, 尤其是在正常言語頻率聽力下降者。 助聽器亦可説明高頻率聽力下降為主的患者或單耳聽力下降者。 助聽器由微音器收集聲音, 放大器增加音量, 揚聲器傳導經過放大的聲音。

對中至重度聽力損失者, 可使用耳背式助聽器;對輕至中度聽力損失者, 可使用低功率的耳內式助聽器。 耳內式助聽器體積更小, 完全放置於耳道內, 適用於不願將助聽器配帶在外面的患者。

雙耳佩戴的好處:保持聽覺平衡和立體感,

避免聽覺剝奪現象, 使兩耳的言語解析度保持穩定, 有助於避免迴響的發生, 響度加合是單耳的增益要求變小, 避免回饋的發生, 有助於縮短老年性耳聾患者佩戴助聽器的適應期。 雙耳噪音抑制, 有效消減環境噪音, 提高信噪比, 增加言語可懂度。 消除頭影效應, 避免語言資訊到達另一耳時的衰減造成言語可懂度下降, 有助於確定聲源定位。

骨導式助聽器 適合於不能配帶氣導式助聽器者, 如無外耳道或中耳有分泌物, 助聽器與頭部接觸, 通常放在耳後, 用橡皮帶固定。 聲音經過顱骨傳至內耳。 骨導式助聽器功率較大, 產生不適。 某些骨導式助聽器可通過手術埋置於耳後的骨質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