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所謂康乾盛世,英國人從清朝農民的臉色就能看出他們過得有多慘

《中華帝國志》是一本外國學者編纂, 客觀的研究中國古代時代面貌的文學著作。 書中這樣描述中國:“若說中國地大物博, 風光秀麗, 一點不假, 中國的一個省就足以成就一個巨大的王國, 以滿足皇族的統治野心。 中國幾乎擁有其他國家所有種類的物產, 而中國的很多東西在別的國家卻極為稀有。 ”“中國的物產豐富歸功於其土壤肥沃、人民勤勞和星棋羅布的湖泊溪流以及縱貫全國的運河。 ”

同時, 書中也從另一個方面說出了中國的社會矛盾:“儘管這裡物產富足, 但是矛盾之處也確實存在。 這個世界上最富強繁榮的帝國在某種意義上說來非常貧乏。

她雖然地域遼闊, 土壤肥沃, 也不過勉強可以維持居民的生計, 可以說, 這裡需要至少兩倍的國土才能讓人們安居樂業。 ”

清朝人

作者也對當時的一些社會陰暗面做了分析, “極度貧困匱乏使很多人會做出令人髮指的事來。

一個人如果在廣州瞭解更深入一些就會發現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 父母遺棄子女, 販賣兒童, 重男輕女等等。 ”

18世紀的中國, 一方面在世界上舉世無雙, 一方面內部矛盾四起, 即便當時正值康乾盛世, 也難以遮擋百姓水深火熱的貧苦生活。

約翰·巴羅遊歷中國時, 寫過一本《中國旅行記》, 其中有一章《農村面貌》, 主要描寫清朝時期的中國農村, 很有意義。

清朝貧苦人

當時中國仍舊是小農經濟, 自給自足, 而英國等許多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實行大農場制度。 當時的中國, 超過百分之九十的農民是個體農民, 他們沒有牲口, 耕種效率很低。 當時的中國人均耕種土地只有2.5英畝, 而英國是中國的兩倍。

就連當時乾隆皇帝最愛去的江南地區, 也是收成極少, 人民溫飽都是問題。

這一點, 從清朝農民的面頰也能看出差距, 當時的中國普通百姓, 很少有面頰紅潤者, 都是身體瘦小, 滿面倦容, 英國人通過中國民眾的精神面貌和一幅幅面孔, 就能分析出當時人民過著怎樣的生活。

而當時的英國人民, 生活相對富裕, 已經有了啤酒肚, 臉上喜氣洋洋過的很快樂。

英國的農場主

約翰·巴羅得認為:“如果給一個中國農民足夠的土地, 他會比任何歐洲的農民更好地利用那塊土地, 生產出更多的糧食, 過的比歐洲人要好。

如果把中國農民換成歐洲農民, 給他們也分那麼少的地, 那麼他們將會無法養家糊口, 難以生存。

人均土地的嚴重不足, 讓清朝農民生活的十分辛苦, 而歐洲的大農場模式, 已經為工業革命做好了準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