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廈門有一個“集美學村”,可你知道大田的這個“集美學村”嗎?

我們都知道另一個“集美學村”,

是陳嘉庚於1913年在廈門創辦的。

兩個學村之間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沿著三明大田的百公里騎行道,

來到了大田城關的 “第二集美學村”。

時間追溯回抗日戰爭時期, 1938年5月10日, 廈門淪陷, 集美學校毅然內遷。 1939年1月, 集美大學部分學區遷入大田。

一個是航海學院, 還有第二集美學村農林學校, 第二集美學村商校, 是三校合併起來的。

當地的導遊告訴我們, 內遷大田不久後, 學村就遭到日寇戰機轟炸, 校舍被毀。 在危難的時刻, 大田鄉親慷慨捐出了範氏宗祠、龍興殿等43處宗祠、民居。 他們幫助集美師生修葺房屋、平整操場、鋪設道路、種植花草, 甚至開倉送糧解決師生們的實際困難。

這張相片就是介紹當時的航海學校學生學習的地方, 因為是內陸, 沒有海源, 只好找這邊有水的地方, 有水只有在我們正對面的金雞河, 那當時的學生馬老師啊就發明了跳臺四周給它深挖五米, 在這邊訓練了好幾年。

在戰爭時期, 許多位於沿海的航海學校都已停辦, 唯獨水產航海學校, 在遠離大海的大田縣, 堅持辦了下來。

為了躲避日寇戰機的轟炸, 師生們還在附近的山頭上開闢了“森林課堂”, 頭上是日寇飛機在盤旋呼嘯, 林中是集美師生書聲琅琅,成為了抗日烽火中一段佳話。

戰爭結束,300多名航海專業的畢業生成為兩岸三地的航海中堅,避免了航海人才的斷層。2012年,為了感恩創辦人的功績,一尊嘉庚塑像在學村樹立了起來。

我們集美學村旅遊開發的核心,一個是嘉庚文化,還有一個我們的蘇區文化。

第二集美學村,不僅在抗戰中培養了大批人才,也曾經作為中國工農紅軍的指揮部,為革命做出直接的貢獻。

1929年8月20日,朱德率領紅四軍3000多人,從漳平縣厚德進入大田縣境內,駐紮在如今的集美學村。

這支筆是有特殊含義的,這是我們的朱德總司令送給當地的一個醫生,郭景雲醫生。感謝當時郭景雲為我們紅四軍治病,至今還保留著。

這個是我們紅軍當時使用過的馬鞍,這個馬鞍是(當地村民用)木頭做的啊,考慮到當地天氣氣候比較潮濕,皮比較不穩定,木頭比較穩定,而且我們這個山區比較顛簸,用木頭比較不容易滑倒。

就這樣,“第二集美學村”舊址成為了紅色革命中珍貴的歷史見證。

如今,加快保護和開發的步伐,深入挖掘“第二集美學村”的抗戰文化和紅色文化,努力打造成為全省有影響力的特色文化亮點,成為了大田縣的重要發展工作。

林中是集美師生書聲琅琅,成為了抗日烽火中一段佳話。

戰爭結束,300多名航海專業的畢業生成為兩岸三地的航海中堅,避免了航海人才的斷層。2012年,為了感恩創辦人的功績,一尊嘉庚塑像在學村樹立了起來。

我們集美學村旅遊開發的核心,一個是嘉庚文化,還有一個我們的蘇區文化。

第二集美學村,不僅在抗戰中培養了大批人才,也曾經作為中國工農紅軍的指揮部,為革命做出直接的貢獻。

1929年8月20日,朱德率領紅四軍3000多人,從漳平縣厚德進入大田縣境內,駐紮在如今的集美學村。

這支筆是有特殊含義的,這是我們的朱德總司令送給當地的一個醫生,郭景雲醫生。感謝當時郭景雲為我們紅四軍治病,至今還保留著。

這個是我們紅軍當時使用過的馬鞍,這個馬鞍是(當地村民用)木頭做的啊,考慮到當地天氣氣候比較潮濕,皮比較不穩定,木頭比較穩定,而且我們這個山區比較顛簸,用木頭比較不容易滑倒。

就這樣,“第二集美學村”舊址成為了紅色革命中珍貴的歷史見證。

如今,加快保護和開發的步伐,深入挖掘“第二集美學村”的抗戰文化和紅色文化,努力打造成為全省有影響力的特色文化亮點,成為了大田縣的重要發展工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