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從嚴歌苓的這篇散文中看她的母親對父親卑微的愛情!

母親與小魚

作者: 嚴歌苓

那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我的時候。 大概已有些哥哥的影子了。 那些修長的手指, 那個略駝的背, 還有目空一切的默想的一雙眼, 後來都是哥哥的了。 哥哥的一切都來自這個人。 那時只有十八歲的我的母親總是悄悄注視這個人。 據說這個人的生活中一向有許許多多的忽略。 連母親的歌喉、美貌, 都險些被他忽略掉。 母親那時包了劇團中所有的主角兒, 風頭足極了, 一匹黑緞子樣的長髮, 被她編成這樣, 弄成那樣, 什麼服飾都不用, 卻冠冕似的華麗。 十八歲的母親, 眼睛驕傲天真,

卻是有了一個人。

這個人是我的父親。 一天她忽然對他說:“你有許多抄不完的稿子?”

他那時是歌劇團的副團長, 在樂隊拉小提琴, 或者去畫兩筆舞臺佈景。 有時來了外國人, 他還湊合著做做翻譯。 但人人都知道他是個寫書的小說家。 他看著這個挺唐突的女子, 臉紅了, 才想起這個女子是劇團的名角兒。

在抄得工整的書稿中, 夾了一張小紙簽:“我要嫁給你!”

她就真嫁給了他。 我還是個小小姑娘時, 發現母親愛父親愛得像個小姑娘, 膽怯, 又有點拙劣。 她把兩歲的我抱著, 用一個舞臺化的姿勢, 在房裡踱步。 手勢完全是戲劇中的, 拍著我, 迴腸盪氣地唱著舒伯特的《搖籃曲》, 唱得我睡意頓時雲消霧散。 我偷覷她已進入情緒的臉, 眼神不在我身上。 那時我還不明白她實際上是在唱給父親聽。

她無時無刻地不從父親那裡邀來注重、認同。 她拿起小提琴弓開始拉“哆、來、咪”。 還將左手拇指扣進調色板, 右手拈一枝筆, 穿一件斑點了色彩的大褂, 在一張空白帆布前走來走去。 要麼, 她大聲朗讀普希金,

把泡在閱讀中的父親驚得全身一緊, 抬頭去找這個聲音, 然後在厭煩和壓制的矛盾中, 對她一笑。

她拿這一笑去維持後來的幾天、幾年, 抑或半輩子的生活, 維持那些沒有錢, 也沒有尊嚴的日子——都知道那段日子叫“文革”。 父親的薪水沒了, 叫“凍結”。 媽媽早已不上舞臺, 身段粗壯得飛快, 坐在一張小竹凳上, “吱呀”著它, 一晚上都在桌子上剖小魚。 她警告我們:所有的魚都沒有我和哥哥的份, 都要托人送給在鄉下“勞動改造”一年沒音信的父親。

幾條小魚被串起來, 用鹽輕醃過, 吊在屋簷下晾。 最終小魚幹縮成一片枯柳葉, 媽媽在鍋裡放一點油, 倒油之後, 她的舌頭兒飛快地在瓶口繞一圈, 抹布一樣。 不知她這種寒磣動作什麼時候已經做得如此自如。 總是我和哥哥被哄得早早上床, 她才來煎這些小魚。 煎魚的腥氣脹在房子裡, 我和哥哥被折磨得沒覺了, 起身站在廚房門口。

“小孩子大起來有得吃呢!”她發現我們, 難為情地紅了臉, 像個小姑娘偷遞信物時被人捉了個准。

她一條小魚也沒請哥哥和我吃。 我們明白那種酥、脆連骨頭都可口。 然而我們只有嗅嗅、看著, 一口一口地咽口水。

父親回來後, 只提過一回那些小魚, 說, 真想不到這種東西會好吃。 後來他沒提過小魚的事。 看得出, 媽媽很想再聽他講起它們。 她誘導他講種種事, 誘導他講到吃, 父親卻沒再講出一個關於小魚的字。 幾年中, 成百上千條小魚使他存活下來, 使他仍然倜儻地存活下來。 媽媽圍繞著父親, 以她略帶老態的粗壯身段在父親面前竭盡活潑。 這時已長大的哥哥和我有些為這個還像是小姑娘的母親發窘。

又有這個那個出版社邀請爸爸寫作了。 他又開始穿他的風衣、獵裝、皮夾克, 在某個大飯店佔據一個房間。 他也有了個像媽媽一樣愛他的女人, 只是比媽媽當年還美麗。

一天,哥哥收到爸爸一封信,從北京寄來的。他對我說:“是寫給我們倆的。完了,他要和媽媽離婚了。”

信便是這個目的,讓我和哥哥說服媽媽,放棄他,成全他“真正的愛情”。他說,他一天也沒有真正愛過媽媽。這點我們早就看出來了。他只是在熬,熬到我們大起來,他好有寫這封信的一天。我們也看出他在我們身上的犧牲,知道再無權請求他熬下去。而這個嘔心瀝血愛了大半輩子的媽媽呢?

許多天才商量好,由我向媽媽出示父親的信。她讀完它,一點聲音也沒有地靠在沙發上。好像她辛辛苦苦愛他這麼久,終於能歇口氣了。

她看看我們兄妹,畏懼地縮了一下身子,她看出我們這些天的蓄謀:我們決不會幫她將父親拖回來,並決定以犧牲她來把父親留給他愛的女人,她知道她是徹底孤立了。

這一夜,我們又聽到了那只竹凳的“吱呀”聲,聽上去它要散架了。第二天一早,幾串被剖淨的小魚墜在了屋簷下。

父親從此沒回家。一天媽媽對我說:“我的探親假到了。”

我問她去探誰。我知道父親盡一切努力在躲她,不可能讓她一年僅有的七天探親假花在他身上。

“去探你爸爸呀。”她瞪我一眼,像說:這還用問?!

又是一屋子煎小魚的香味。我們都成年了,也都不再缺吃的,這氣味一下子變得不那麼好聞。哥哥半夜跑到我房間,“叫她別弄了!”他說:“現在誰還吃那玩意兒?”

我們卻都忍不下心對她這麼說。我並且陪她上了“探親”的路,提著那足有二十斤的烘小魚。只是朦朧聽說父親在杭州一個飯店寫作。我們去一家廉價旅館下榻,媽媽說就暫時湊合,等找到父親…我心裡作痛:難道父親會請你去住他那個大飯店嗎?

四月,杭州雨特稠。頭兩天我們給憋在小旅館裡。等到通過各種粗聲惡氣的接線生找到父親的那個飯店,他已離開了杭州,相信他不是存心的,誰也不知道他的下一站,絕對無法追蹤下去。我對媽說:冒雨遊一遍西湖,就乘火車回家。

媽媽卻說她一定要住滿七天。看著我困惑並有些氣惱的臉,媽懼怕似的閃開眼睛,小姑娘認錯般地嘟噥:“鄰居、朋友都以為我見到你爸了,和他在一起住了七天……”她想造一個幻覺,首先是讓自己,其次讓所有鄰居、朋友相信:丈夫還是她的,起碼眼下是的;她和他度過了這個一年一度僅有的七天探親假,像所有分居兩地的正常夫妻一樣。她不願讓自己和別人認識到她半途折回,或者,是被冷遇逐回的。

她如願地在雨中的小旅館住滿七天。除了到隔壁一家電影院一遍一遍看同一個電影,就是去對門的小飯館吃一碗又一碗同樣的餛飩,然後堅持過完了她臆想中與父親相聚的七天。

父親再婚後很幸福。媽媽見我就問:“她會做菜吧?”我當然明白“她”指誰,我說:“做得很好。爸爸也戒煙了……”她趕緊垂下頭走開,不敢再聽。

臨回北京,我見她又把那竹凳搬到廚房。竹凳也上了歲數,透著靈肉般的柔韌光色。還是一堆小魚兒,我不阻止她,懶倚在陽臺上欣賞她工匠般的操作。她已架起老花眼鏡來做樁事了。竹像疼一樣“吱呀”著,她說,再有場“文革”就好了,你爸又被罰到鄉下,低人九等,就沒有女人要他了,只有我才要他。她不敢抬頭看我,怕我看見她眼裡那片無救的天真,還是小姑娘似的那張因非分之想而緋紅的臉。

我將一簍子烘熟的小魚捎到爸爸那裡。正是高朋滿座的時候,滿桌是繼母的國宴手藝。我對爸爸使了個眼色,將他熟識的竹簍擱在了一邊。他瞪了它一會兒,似乎也愁苦了一會兒,又去和一桌朋友嘻天哈地。

這天父親醉倒,當著七八個客人的面,突然叫了幾聲母親的名字。客人都問被叫的這個名字是誰,我自然吞聲。繼母美麗的眼裡,全是理解,全是理解……

嚴歌苓在百度搜索是這樣的!

其實她是地道的上海人,母親也是傳統上海女人,父親蕭馬是作家,祖父嚴恩春,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廈門大學教書,是湯瑪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的首位中文譯者,在對時局的失望中自盡身亡。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跟她祖父的經歷有密切聯繫,小說最真實的部分來源於她祖父的經歷。嚴歌苓曾經透露“他是一個神童,十六歲上大學,二十五歲讀博士,之後有著長達20年的大西北監獄生涯。

從這篇散文中,看出嚴歌苓的母親對父親盲目的愛,卑微的愛,換來的離婚。

只是比媽媽當年還美麗。

一天,哥哥收到爸爸一封信,從北京寄來的。他對我說:“是寫給我們倆的。完了,他要和媽媽離婚了。”

信便是這個目的,讓我和哥哥說服媽媽,放棄他,成全他“真正的愛情”。他說,他一天也沒有真正愛過媽媽。這點我們早就看出來了。他只是在熬,熬到我們大起來,他好有寫這封信的一天。我們也看出他在我們身上的犧牲,知道再無權請求他熬下去。而這個嘔心瀝血愛了大半輩子的媽媽呢?

許多天才商量好,由我向媽媽出示父親的信。她讀完它,一點聲音也沒有地靠在沙發上。好像她辛辛苦苦愛他這麼久,終於能歇口氣了。

她看看我們兄妹,畏懼地縮了一下身子,她看出我們這些天的蓄謀:我們決不會幫她將父親拖回來,並決定以犧牲她來把父親留給他愛的女人,她知道她是徹底孤立了。

這一夜,我們又聽到了那只竹凳的“吱呀”聲,聽上去它要散架了。第二天一早,幾串被剖淨的小魚墜在了屋簷下。

父親從此沒回家。一天媽媽對我說:“我的探親假到了。”

我問她去探誰。我知道父親盡一切努力在躲她,不可能讓她一年僅有的七天探親假花在他身上。

“去探你爸爸呀。”她瞪我一眼,像說:這還用問?!

又是一屋子煎小魚的香味。我們都成年了,也都不再缺吃的,這氣味一下子變得不那麼好聞。哥哥半夜跑到我房間,“叫她別弄了!”他說:“現在誰還吃那玩意兒?”

我們卻都忍不下心對她這麼說。我並且陪她上了“探親”的路,提著那足有二十斤的烘小魚。只是朦朧聽說父親在杭州一個飯店寫作。我們去一家廉價旅館下榻,媽媽說就暫時湊合,等找到父親…我心裡作痛:難道父親會請你去住他那個大飯店嗎?

四月,杭州雨特稠。頭兩天我們給憋在小旅館裡。等到通過各種粗聲惡氣的接線生找到父親的那個飯店,他已離開了杭州,相信他不是存心的,誰也不知道他的下一站,絕對無法追蹤下去。我對媽說:冒雨遊一遍西湖,就乘火車回家。

媽媽卻說她一定要住滿七天。看著我困惑並有些氣惱的臉,媽懼怕似的閃開眼睛,小姑娘認錯般地嘟噥:“鄰居、朋友都以為我見到你爸了,和他在一起住了七天……”她想造一個幻覺,首先是讓自己,其次讓所有鄰居、朋友相信:丈夫還是她的,起碼眼下是的;她和他度過了這個一年一度僅有的七天探親假,像所有分居兩地的正常夫妻一樣。她不願讓自己和別人認識到她半途折回,或者,是被冷遇逐回的。

她如願地在雨中的小旅館住滿七天。除了到隔壁一家電影院一遍一遍看同一個電影,就是去對門的小飯館吃一碗又一碗同樣的餛飩,然後堅持過完了她臆想中與父親相聚的七天。

父親再婚後很幸福。媽媽見我就問:“她會做菜吧?”我當然明白“她”指誰,我說:“做得很好。爸爸也戒煙了……”她趕緊垂下頭走開,不敢再聽。

臨回北京,我見她又把那竹凳搬到廚房。竹凳也上了歲數,透著靈肉般的柔韌光色。還是一堆小魚兒,我不阻止她,懶倚在陽臺上欣賞她工匠般的操作。她已架起老花眼鏡來做樁事了。竹像疼一樣“吱呀”著,她說,再有場“文革”就好了,你爸又被罰到鄉下,低人九等,就沒有女人要他了,只有我才要他。她不敢抬頭看我,怕我看見她眼裡那片無救的天真,還是小姑娘似的那張因非分之想而緋紅的臉。

我將一簍子烘熟的小魚捎到爸爸那裡。正是高朋滿座的時候,滿桌是繼母的國宴手藝。我對爸爸使了個眼色,將他熟識的竹簍擱在了一邊。他瞪了它一會兒,似乎也愁苦了一會兒,又去和一桌朋友嘻天哈地。

這天父親醉倒,當著七八個客人的面,突然叫了幾聲母親的名字。客人都問被叫的這個名字是誰,我自然吞聲。繼母美麗的眼裡,全是理解,全是理解……

嚴歌苓在百度搜索是這樣的!

其實她是地道的上海人,母親也是傳統上海女人,父親蕭馬是作家,祖父嚴恩春,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曾在廈門大學教書,是湯瑪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的首位中文譯者,在對時局的失望中自盡身亡。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跟她祖父的經歷有密切聯繫,小說最真實的部分來源於她祖父的經歷。嚴歌苓曾經透露“他是一個神童,十六歲上大學,二十五歲讀博士,之後有著長達20年的大西北監獄生涯。

從這篇散文中,看出嚴歌苓的母親對父親盲目的愛,卑微的愛,換來的離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