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唯有好故事經久不衰

【見仁見智】

作者:李龍吟

2001年, 郭寶昌自編自導的電視劇《大宅門》播出後, 好評如潮, 接著長篇小說《大宅門》也成了熱銷書。 後來, 電視劇出了第二部、第三部, 又一鼓作氣拍了《大宅門1912》, 每一部都獲得觀眾熱捧。 2013年, 國家話劇院又把《大宅門》改編成話劇, 上演時一票難求。 今年, 北京京劇院又將其改編成京劇, 未演先熱……

《大宅門》現象說明什麼?中國不缺好故事。 《大宅門》講的是中藥世家“百草堂”的故事, 其原型就是同仁堂。 同仁堂是經營了三百多年的老字型大小, 有太多的故事。 百年老號外面掛的是招牌, 裡邊是沉澱下來的優秀持家傳統、商業理念。

中國各行各業像這樣的百年商業老號還有很多, 當下缺少的是對這些老字型大小好故事的認識和整理。

中國不缺好故事, 重要的是要講好故事。 老字型大小的故事已經講了不少, 以前也有成功的。 比如, 京劇電視劇《風雨同仁堂》講的就是同仁堂的故事, 電視劇《傳奇大掌櫃》講的是北京餐飲老字型大小“豐澤園”的故事, 電視劇《喬家大院》講的是晉商的故事。 各省和地方也做過宣傳本地老字型大小的文學藝術作品, 可是大部分都不是很成功。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首先是好故事講不好。 講不好的原因就複雜了, 有的是家族介入, 不許寫矛盾衝突, 有的是定調太高, 主題先行, 沒有對老字型大小進行深入瞭解,

因而得不到觀眾的認可。

郭寶昌從小過繼給同仁堂大奶奶, 知道太多同仁堂的故事。 他16歲上中學時就開始寫小說《大宅門》, 19歲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學習時開始動筆寫電影文學劇本《大宅門》, 直到2001年終於修成正果, 電視劇《大宅門》橫空出世, 十幾年熱度不減。 《大宅門》現象告訴我們, 好故事由熟悉的人來講, 好作家、藝術家講自己熟悉的故事, 能夠產生比較好的藝術效果。 我們一直大力提倡深入生活, 紮根人民, 可是什麼是生活, 什麼是人民?大張旗鼓、轟轟烈烈地組織作家、藝術家坐飛機、坐高鐵、坐大轎車去深入生活, 深入得下去嗎?反問一句, 除了工廠、農村是生活, 作家、藝術家身邊的生活就不是生活?誰沒在生活當中?你熟悉的生活都感動不了你,

到不熟悉的地方去就能受感動?路遙長年生活在黃土地, 喜歡那兒的生活, 寫出了《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熱愛自己的村子, 熟悉那裡的百姓生活, 寫出了《白鹿原》, 這都值得尊敬。 我一直認為只要肯思考, 哪裡都是生活, 哪裡的生活都是創作的源泉, 這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創作規律。

因此, 好故事的標準是要能引起觀眾共鳴, 有內涵。 《大宅門》的內涵是什麼?是中國人的精神, 是“忠、孝、節、義”。 同仁堂之所以能成為中國中醫藥的佼佼者, 就是因為它堅持中華民族這種精神, 同仁堂分店不論開到哪兒, 門口必掛門聯“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對聯雖不工整, 但這是祖訓。

電視劇裡, “百草堂”從白景琦的爺爺那輩兒寫起, 歷代御醫是謂“忠”, 家風淳厚是謂“孝”, 不為貪官所用是謂“節”, 隨處為普通百姓治病是謂“義”。 這就是浸入到中國人血脈裡的傳統精神。 白家老三是個浪蕩公子, 講究吃喝玩樂, 可是當日本人要逼白景琦當偽商會會長時, 這個三叔頂著名上了台, 當眾吃了鴉片膏, 對著眾人喊出:“至死也不能當漢奸!”這就是中國老百姓心中的中國爺們兒。 白景琦發現成藥中成分不對, 召集全店的人, 當眾燒毀了價值不菲的成藥。 戲是什麼?“忠、孝、節、義”就是戲, 是一出深入到中國老百姓骨頭裡的好戲。

《大宅門》本是電視劇, 可這個故事太好了, 就被各種藝術形式移植了。 一個故事有各種講法, 這是國際流行的做法,

這樣才能把好故事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去。 話劇《大宅門》利用舞臺假定性, 由李媛媛分飾黃春、楊九紅、香秀三個角色, 非常有舞臺感染力。 而即將上演的京劇《大宅門》也令人期待。

《光明日報》( 2017年03月15日 12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