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清帝國怎麼在辛亥年崩潰

喪失了對軍隊, 對地方的控制, 政治上得罪了幾乎所有階層, 經濟枯竭。 辛亥年的革命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朝廷已是一個空殼,

表面平靜, 一旦風暴來臨便瞬間坍塌。

武昌起義一聲槍響, 清朝只用了5個月就宣告滅亡, 這速度就是當年的革命黨人都有些吃驚。 為什麼統治中國276年的大帝國會在這個時候崩潰?要知道早在50多年的1860年代, 清王朝面臨的危機可比1911年左右大多了, 東南有太平天國對峙, 西南有苗人起義, 西北有陝甘回變, 中南有撚軍, 就連京城的皇帝也被英法聯軍趕去了熱河。 可是清朝卻在這個多災多難的年代實現了“同治中興”。 而反觀1911年的的清朝, 在保路運動興起之前最大的震動也就是黃興率120人發動的黃花崗起義 , 這樣的起義規模顯然不能與1860年代的任何一次危機相比。 可緊隨其後的保路運動風起雲湧, 到武昌起義後大清帝國再也撐不住了,

轟然倒塌。  

清王朝建立的過程中最核心的力量是八旗兵。 清初的八旗兵敗李自成、張獻忠、滅南明, 後來又擊敗反叛的吳三桂, 可謂天下無敵。 好不容易得了天下了, 雖然朝廷號稱要滿漢一家, 但有好日子能不先想著自己人嗎?所以清朝對待旗人的待遇一直很高, 頗有點三十年前我們國家城市戶口的味道。 但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 清末過慣好日子的旗人已不像祖先那樣尚武, 大部分也就養養鳥, 賭賭錢, 當兵有本事的還真沒幾個。

廣西洪楊起事。 朝廷派出包括八旗軍在內的軍隊鎮壓, 結果一觸即潰。 眼睜睜看著太平軍從廣西打到了南京, 還派出了北伐軍聲稱要打進北京城。 一瞬間似有亡國之危。

好在洪楊也只是亂世梟雄, 所過之處燒殺搶掠, 還禁儒教, 拜上帝。 這導致一些漢族士子聚集人馬以死相拼保家衛道。 終於出現了一股能與太平軍相鬥的力量, 雖然是地方軍, 朝廷也算是喜出望外立即重用。 沒辦法, 誰讓自己的嫡系打不過太平軍呢。 湘軍就是這樣登上歷史舞臺的。 雖然湘軍平定了太平天國為清帝國解了燃眉之急, 但此後朝廷對東南數省的控制力大大消弱, 地方上的軍政大權大都把持在湘軍將領手中。 北洋新軍的情況與湘軍有些類似, 都是在舊有軍隊已經不堪大用的基礎上興起的新力量。

義和團運動導致中國在1900年對11國宣戰。 當北中國的義和團、清軍與八國聯軍在京、津激戰, 南中國的十餘省卻與交戰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這就是東南互保運動。 朝廷電令兩廣總督李鴻章率兵“勤王”, 李複電“此亂命也, 粵不奉詔”。 事後朝廷不但沒有責怪南方諸臣, 反而嘉獎他們使南方沒有像北方一樣遭到破壞。 東南互保運動的發生與清帝國在義和團及八國聯軍侵華事件中的決策失誤有關,

當然也有自太平天國後中央王朝對東南諸省的控制力削弱的背景。 此事對中央王朝威信影響極大, 甚至可以說是十一年後南方十餘省獨立的背景。

清史稿的主編趙爾巽認為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清末的“新政”。 施行新政也是因為經歷一系列內外打擊已是窮途末路不得已而為之。施憲政、廢科舉、修鐵路等,改革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但也是因為改革幾乎得罪了所有階層,加上支付賠款財政早已枯竭。新的制度還沒有建立,舊的制度已經崩潰,這是最容易發生問題的時候。有人覺得若是早幾年改革清朝不會亡,但歷史沒有如果。

喪失了對軍隊,對地方的控制,政治上得罪了幾乎所有階層,經濟枯竭。辛亥年的革命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朝廷已是一個空殼,表面平靜,一旦風暴來臨便瞬間坍塌。

施行新政也是因為經歷一系列內外打擊已是窮途末路不得已而為之。施憲政、廢科舉、修鐵路等,改革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但也是因為改革幾乎得罪了所有階層,加上支付賠款財政早已枯竭。新的制度還沒有建立,舊的制度已經崩潰,這是最容易發生問題的時候。有人覺得若是早幾年改革清朝不會亡,但歷史沒有如果。

喪失了對軍隊,對地方的控制,政治上得罪了幾乎所有階層,經濟枯竭。辛亥年的革命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朝廷已是一個空殼,表面平靜,一旦風暴來臨便瞬間坍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