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看看吊絲鄭板橋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 不要心急

憂鬱的日子裡須要鎮靜

相信吧, 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永遠嚮往著未來

現在卻常是憂鬱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為親切的回憶

人是生而不同的。 命不同, 運也各異。

有人出生時就含著金鑰匙, 有人含的是黃連;

有人一生幸福, 有人屢遭變故;

有人輕輕鬆松建功立業, 有人拼死拼活一事無成;

有人順風順水, 有人一步一坎兒……

前者如那誰誰誰, 而後者……比如, 鄭板橋:

3歲母親去世;

14歲, 最疼愛他的乳母去世;同年去世的還有待他不錯、辛苦持家十年的繼母;

23歲結婚, 當了個“民辦老師”, 卻養活不了妻、子;

30歲, 父親窮困而死, 被迫 “南漂”揚州10年。 不久, 唯一的兒子夭折;

39歲, 恩愛十幾年的妻子去世;

52歲老來得子, 卻不想又5歲早夭;

20歲中了秀才, 之後屢試不第, 科考之路一走就是24年, 號稱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40歲中舉, 50歲才被安排了個知縣, 一做就是12年, 最終還是“被辭職”

……

苦難童年

鄭板橋(1693-1765), 江蘇興化人。

先前他們鄭家, 也算是個大戶人家。 到他父親那會家境已經不行了, 只能靠做個“民辦教師”養活全家。

鄭板橋3歲就沒了媽。

也算是祖宗積下了陰德, 當初他祖母的一位侍婢因念舊恩, 拋夫別子(甚至在她兒子當了官後)來照顧他家。

乳母每天帶著年幼的鄭板橋出去賣點針頭線腦兒, 每次都是自己餓著肚子卻給他買個燒餅充饑。 後來, 鄭板橋寫詩懷念乳母:

平生所負恩, 不獨一乳母。

長恨富貴遲, 遂令慚恧久。

黃泉路迂闊, 白髮人老醜。

食祿千萬鐘, 不如餅在手。

14歲時, 乳母去世了, 這一年去世的還有待他不錯的繼母。

創業失敗

鄭板橋幸運之處在於生在了書香門第。 父親是教書的, 這使他從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舅父也是當時名士, 鄭板橋也常去他的私立學校旁聽。 再後來, 他又拜前輩陸種園學習書畫, 也算是學了一門手藝。

但賣字畫卻養活不了他自己——日賣百錢,

以代耕稼;實救貧困, 託名風雅。

風雅不能當飯吃, 終於有一天快要餓死了, 沒辦法, 又去走他老爹當民辦老師那條老路子。

這條路依舊艱辛。 辦了學, 卻招不來生。 只能靠賣點祖上的地、老爹的書、甚至妻子的首飾, 甚至借錢來勉強度日:

貧士多窘艱, 夜起披羅幃。

徘徊立庭樹, 皎月墮晨輝。

念我故人好, 謀告當無違。

出門氣頗壯, 半道神已微。

相遇作冷語, 吞話還來歸。

歸來對妻子, 局促無儀威。

誰知相慰藉, 脫簪典舊衣。

入廚燃破釜, 煙光凝朝暉。

盤中宿果餅, 分餉諸兒饑。

待我寶貴來, 鬢髮短且稀。

莫以新花枝, 誚此蘼蕪非。

(鄭板橋《貧士》)

大丈夫抵不過饑、寒、窮三個字, 自視清高的知識份子鬥不過殘酷的生活現實, 走投無路的鄭板橋甚至想到了出家:

我已無家不願歸, 請來了此前生果

好在, 妻子知書達理, 並沒嫌棄他的貧窮。 相反, 即使在他心情壞到極點、歇斯底里的砍了家裡的桃樹、烹煮鸚鵡、焚燒書畫、砸毀古硯, 摔碎瑤琴之時, 仍然在默默的支持他和這個家。

可見, 人生伴侶多麼重要。 如果沒有這個妻子, 後來的鄭板橋還能否存在都是個未知數。

艱辛求職

父親死後, 三十歲的鄭板橋為養活妻子兒女, 開始“南漂”揚州, 而這一漂就是10年。

揚州迎接他的有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

壞消息是他想投奔同鄉李複堂未遂, 人家北上當宮廷畫師去了。

好消息是他找到了一位在破廟裡當和尚的族叔, 這使他能夠免費住宿。 幫著抄抄經, 還可以掙頓齋飯。

看來,“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是對的,在外闖蕩,人脈真的很重要。

當時的揚州富甲天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權貴附庸風雅,富人投其所好,因此書畫市場繁榮。但這些和鄭板橋無關,因為無論送人或是收藏,人家看中的都是作者的名頭,鄭板橋是誰?

畫沒人要,教書也不夠格。雖然揚州書院林立,但人家要求至少得是985大學畢業,鄭板橋一個窮鄉僻壤的秀才根本就上不了檯面兒。

其實,擱別人也許還有一條路的路可走——當鴨子(包養男寵是當時名人圈的一種時尚,沒幾個男寵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名人)。只可惜,爹媽沒給他這個資本。他天生身材矮小,面容枯槁,形象猥瑣,加之衣著破爛,一臉窮酸,誰要啊!

無名無分、無職無業、無權無錢的鄭板橋,每日“奔走蹀蹀於其(權貴)門,以其一言之是非為欣戚,其損士品而喪士氣,真不可複述矣!”

雖然如此,還是要厚著臉皮往上沖。畢竟丟臉事小,餓死事大。

揚州的日子,畫技雖大有長進,但生活依然貧困,精神更加痛苦。他既進不了名人圈,更進不權貴圈,揚州沒有他的位置。

為了排解苦悶,他結交了不少僧道朋友,談經問道,藉以慰藉心靈。時常的,他也和一些同樣落魄的朋友去郊外的玉勾斜懷古,哭那些已經香消玉殞了一千年的美女——這得苦悶成嘛樣兒啊。

也許是怕他瘋了,他的一位僧人朋友邀請他到廬山散散心。

正是這次廬山之行,鄭板橋結識了改變他命運的兩個人,一個是滿洲士人保祿,一個是當地的大富豪程羽宸。

前者讓他打算到天子腳下去轉轉,開闊視野、尋找機會。

而後者因為喜歡他的書畫,一出手便贈了他五百兩黃金——我的個乖乖,無論實際價值還是主觀感受,這都遠遠超出了中500萬大獎之於屌絲。

這筆錢的意義在於,它不但使鄭板橋徹底改善了經濟狀況、使他得以去北燕京雲遊、從而進一步結交京城的權貴,更在於它使鄭板橋找回了自己在藝術上的自信。

進京城後,李複堂給他寫了不少推薦信。他日夜奔走於權門之中,但終於也沒有找到心儀的機會,鬱悶的鄭板橋寫下了一首看似灑脫的《燕京雜詩》:

不燒鉛汞不逃禪,不愛烏紗不要錢;

但願清秋長夏日,江湖常放米家船。

說“不愛烏紗不要錢”純屬扯淡,不過是因為得不到,寬慰自己罷了。

京城之行除增長了見識,提高了技藝,還有另外一個收穫——權貴圈子的生活重新點燃了他的科舉欲望。於是回揚州後他一邊賣畫,一邊苦讀準備“考研”。

備考的路是艱辛的,既影響收入又投入巨大,鄭板橋終於又混得年也過不了了。他39歲這年除夕,給老家縣令寫了首詩,想借點過年的米糧以及明年進京趕考的盤纏:

瑣事家貧日萬端,破裘雖補不禁寒。

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當早餐。

結網縱勤河又沍,賣書無主歲偏闌。

明年又值掄才會,願向秋風借羽翰。

人的一生總是這樣,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當低谷低得不能再低的時候,也許就要觸底反彈了。

煎熬求官

第二年(雍正十年,1732年),40歲的鄭板橋在金陵中了舉人——在他妻子因貧病去世後的第二年。

三年之後,他又得中進士(雖然只是二甲倒數第三名)。

科舉成功的好處是立竿見影的——他書畫的價碼漲了。

中了舉人,意味著取得了作官的資格,但是得候補,至於是候補一、二年還是一二十年,那就不好說了。

遙遙無期的候補日子是最折磨人的。在他人的指點之下,鄭板橋再次到了京城托請。上次來是求交往,這次來是求官位元,不同的目的,一樣的挫折和折磨。貼上自己最珍貴的熱臉到處去蹭冷牆,對於一個心高氣傲的知識份子來說,簡直生不如死。

活動了整整一年,飽受摧殘的鄭板橋中俐又回到了揚州,在揚州繼續他的求官之旅。

鄭板橋沒錢,他的策略是送畫外加吹捧,他高度讚美了高郵知州,江南布政使,兩淮鹽運使……

他所寫的諂媚詩估計能冷得自己得感冒,卻仍未能捂暖權臣的心。

在漫長的5年奔波與煎熬之後,49歲的鄭板橋再度入京求官。

這次,幸運之神眷顧了他,他終於攀上了乾隆的叔父慎郡王允禧這棵高枝。

鄭板橋也是拼了,為了討這位小他近二十歲的王爺的歡心,為他編輯詩集,寫跋文,把他吹成了杜甫、韓愈、王維,並且,還親自操刀雕板印刷……

職場失意

第二年,在他求官10年後,50歲的鄭板橋開始了他的處女仕——范縣縣令。幾年後,又調任濰縣縣令。這個縣令的活兒他一干就是12年。

鄭板橋有錢了(江西的程老闆又是一擲500兩黃金),又娶了妻、生了子,出版了文集;

有閑了,可以拿出時間來研究他的詩詞書畫。

飽暖思淫欲,他也享受起了小鮮肉。

當然,他也有時間走入民間:

喝道排衙懶不禁,芒鞋問俗入林深。

一杯白水荒塗進,慚愧村愚百姓心。

他的心裡一直裝著老百姓: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也許是曾經深刻體會過貧苦的滋味,在官民發生糾紛時,不論對錯,他一概判定官輸民贏——雖然這不符合現代法治理念。

他上任後,濰縣連年水旱災害,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情況。他一方面讓饑民出工來換取吃食,一方面控制米價,並強令地方富豪開設粥廠……因為措施得力,活民無數。

為了能及早賑災,他還公然“違法”,在得到朝廷的批准之前,就毅然打開國庫放糧……他不是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他為此丟了費心費力十年跑來的官。

有人說他的行為很多都是為了自抬身價,是在沽名釣譽,這些也許都對,但有一點是真的:他是因為拯救災民被罷的官。

也許他早已看透官場,早已決心棄官,因為,他早就“難得糊塗”了。

聰明難,聰明而能裝糊塗更難。就像南容的“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甯武子的“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這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

受到恩澤的濰縣百姓為他建了生祠——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受到的愛戴。

6賣畫終老

罷官後的鄭板橋坐船返家,迎面碰上一條官船,桅杆上掛著“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求所有的民船回避。鄭板橋一看:靠,你奉個旨有啥可牛的?好象別人不是奉旨似的。想到此,立刻找了一塊白布,手書四個大字,掛上桅杆:奉旨革職!

61歲的鄭板橋再次回到楊州,又開始了他的賣畫生涯。

此時的鄭板橋已詩書畫“三絕”,他的作品成了搶手貨,為了應對索要書畫的情況,他親自手書一份告白掛於廳堂(歷史上標明潤格第一人):

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君子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中心喜悅,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帳。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

我不喜歡你們拿禮物零食來蒙我的畫,還是給錢最好。你一給錢,我就高興,一高興,畫得就好。至於賒帳的事嘛,別來這套。就這麼著吧,我大年紀大了,沒功夫跟你們囉嗦。

(晚年的鄭板橋應該頗豐,只不過,他把絕大部分的收入都用在了包養男寵上)

乾隆三十年(1765年),73歲的鄭板橋撒手歸西。

有一個關於他死前發生的故事。說他對兒子(過繼來的)說,想吃他親手做的饅頭。兒子不會做,只好請教廚師。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得饅頭後,鄭板橋已經去世了。他留下一張字條: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

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這可能是個瞎編的故事,不過放到鄭板橋身上倒也很合適。

一代書畫大師早已遠去,江湖至今上還留著他的傳說。

他書畫的真本事是自己苦練而成。

他做官資格的舉人是自己苦學而來。

他的縣太爺官位是自己千辛萬苦跑來的。

斷炊的貧窮,失親的痛苦,失去尊嚴的折磨,以及對前途迷茫的焦慮,他都調整、堅持過來了。

他的成功還在於他對目標不要臉的追求,以及傻X一樣的堅持不懈。

歷盡艱辛卻百折不撓,即使飽經摧殘,仍能自我解嘲,不失率真。

百煉成鋼,鄭板橋終為成功人士。

也許,他的《竹石》正是他自身的寫照: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現實的殘酷在於,也有太多的人,付出未必比他少,最終卻仍未成功;就像有太多的人,沒有付出卻依然非常成功一樣。

這樣的事想想難免讓人覺得沮喪,但這就是現實,這也是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的魅力所在。

既來之,則安之。

無論如何,向鄭板橋同志學習!

看來,“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是對的,在外闖蕩,人脈真的很重要。

當時的揚州富甲天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權貴附庸風雅,富人投其所好,因此書畫市場繁榮。但這些和鄭板橋無關,因為無論送人或是收藏,人家看中的都是作者的名頭,鄭板橋是誰?

畫沒人要,教書也不夠格。雖然揚州書院林立,但人家要求至少得是985大學畢業,鄭板橋一個窮鄉僻壤的秀才根本就上不了檯面兒。

其實,擱別人也許還有一條路的路可走——當鴨子(包養男寵是當時名人圈的一種時尚,沒幾個男寵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名人)。只可惜,爹媽沒給他這個資本。他天生身材矮小,面容枯槁,形象猥瑣,加之衣著破爛,一臉窮酸,誰要啊!

無名無分、無職無業、無權無錢的鄭板橋,每日“奔走蹀蹀於其(權貴)門,以其一言之是非為欣戚,其損士品而喪士氣,真不可複述矣!”

雖然如此,還是要厚著臉皮往上沖。畢竟丟臉事小,餓死事大。

揚州的日子,畫技雖大有長進,但生活依然貧困,精神更加痛苦。他既進不了名人圈,更進不權貴圈,揚州沒有他的位置。

為了排解苦悶,他結交了不少僧道朋友,談經問道,藉以慰藉心靈。時常的,他也和一些同樣落魄的朋友去郊外的玉勾斜懷古,哭那些已經香消玉殞了一千年的美女——這得苦悶成嘛樣兒啊。

也許是怕他瘋了,他的一位僧人朋友邀請他到廬山散散心。

正是這次廬山之行,鄭板橋結識了改變他命運的兩個人,一個是滿洲士人保祿,一個是當地的大富豪程羽宸。

前者讓他打算到天子腳下去轉轉,開闊視野、尋找機會。

而後者因為喜歡他的書畫,一出手便贈了他五百兩黃金——我的個乖乖,無論實際價值還是主觀感受,這都遠遠超出了中500萬大獎之於屌絲。

這筆錢的意義在於,它不但使鄭板橋徹底改善了經濟狀況、使他得以去北燕京雲遊、從而進一步結交京城的權貴,更在於它使鄭板橋找回了自己在藝術上的自信。

進京城後,李複堂給他寫了不少推薦信。他日夜奔走於權門之中,但終於也沒有找到心儀的機會,鬱悶的鄭板橋寫下了一首看似灑脫的《燕京雜詩》:

不燒鉛汞不逃禪,不愛烏紗不要錢;

但願清秋長夏日,江湖常放米家船。

說“不愛烏紗不要錢”純屬扯淡,不過是因為得不到,寬慰自己罷了。

京城之行除增長了見識,提高了技藝,還有另外一個收穫——權貴圈子的生活重新點燃了他的科舉欲望。於是回揚州後他一邊賣畫,一邊苦讀準備“考研”。

備考的路是艱辛的,既影響收入又投入巨大,鄭板橋終於又混得年也過不了了。他39歲這年除夕,給老家縣令寫了首詩,想借點過年的米糧以及明年進京趕考的盤纏:

瑣事家貧日萬端,破裘雖補不禁寒。

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當早餐。

結網縱勤河又沍,賣書無主歲偏闌。

明年又值掄才會,願向秋風借羽翰。

人的一生總是這樣,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當低谷低得不能再低的時候,也許就要觸底反彈了。

煎熬求官

第二年(雍正十年,1732年),40歲的鄭板橋在金陵中了舉人——在他妻子因貧病去世後的第二年。

三年之後,他又得中進士(雖然只是二甲倒數第三名)。

科舉成功的好處是立竿見影的——他書畫的價碼漲了。

中了舉人,意味著取得了作官的資格,但是得候補,至於是候補一、二年還是一二十年,那就不好說了。

遙遙無期的候補日子是最折磨人的。在他人的指點之下,鄭板橋再次到了京城托請。上次來是求交往,這次來是求官位元,不同的目的,一樣的挫折和折磨。貼上自己最珍貴的熱臉到處去蹭冷牆,對於一個心高氣傲的知識份子來說,簡直生不如死。

活動了整整一年,飽受摧殘的鄭板橋中俐又回到了揚州,在揚州繼續他的求官之旅。

鄭板橋沒錢,他的策略是送畫外加吹捧,他高度讚美了高郵知州,江南布政使,兩淮鹽運使……

他所寫的諂媚詩估計能冷得自己得感冒,卻仍未能捂暖權臣的心。

在漫長的5年奔波與煎熬之後,49歲的鄭板橋再度入京求官。

這次,幸運之神眷顧了他,他終於攀上了乾隆的叔父慎郡王允禧這棵高枝。

鄭板橋也是拼了,為了討這位小他近二十歲的王爺的歡心,為他編輯詩集,寫跋文,把他吹成了杜甫、韓愈、王維,並且,還親自操刀雕板印刷……

職場失意

第二年,在他求官10年後,50歲的鄭板橋開始了他的處女仕——范縣縣令。幾年後,又調任濰縣縣令。這個縣令的活兒他一干就是12年。

鄭板橋有錢了(江西的程老闆又是一擲500兩黃金),又娶了妻、生了子,出版了文集;

有閑了,可以拿出時間來研究他的詩詞書畫。

飽暖思淫欲,他也享受起了小鮮肉。

當然,他也有時間走入民間:

喝道排衙懶不禁,芒鞋問俗入林深。

一杯白水荒塗進,慚愧村愚百姓心。

他的心裡一直裝著老百姓: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也許是曾經深刻體會過貧苦的滋味,在官民發生糾紛時,不論對錯,他一概判定官輸民贏——雖然這不符合現代法治理念。

他上任後,濰縣連年水旱災害,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情況。他一方面讓饑民出工來換取吃食,一方面控制米價,並強令地方富豪開設粥廠……因為措施得力,活民無數。

為了能及早賑災,他還公然“違法”,在得到朝廷的批准之前,就毅然打開國庫放糧……他不是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他為此丟了費心費力十年跑來的官。

有人說他的行為很多都是為了自抬身價,是在沽名釣譽,這些也許都對,但有一點是真的:他是因為拯救災民被罷的官。

也許他早已看透官場,早已決心棄官,因為,他早就“難得糊塗”了。

聰明難,聰明而能裝糊塗更難。就像南容的“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甯武子的“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這是人生的一種大智慧。

受到恩澤的濰縣百姓為他建了生祠——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受到的愛戴。

6賣畫終老

罷官後的鄭板橋坐船返家,迎面碰上一條官船,桅杆上掛著“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求所有的民船回避。鄭板橋一看:靠,你奉個旨有啥可牛的?好象別人不是奉旨似的。想到此,立刻找了一塊白布,手書四個大字,掛上桅杆:奉旨革職!

61歲的鄭板橋再次回到楊州,又開始了他的賣畫生涯。

此時的鄭板橋已詩書畫“三絕”,他的作品成了搶手貨,為了應對索要書畫的情況,他親自手書一份告白掛於廳堂(歷史上標明潤格第一人):

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君子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中心喜悅,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帳。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

我不喜歡你們拿禮物零食來蒙我的畫,還是給錢最好。你一給錢,我就高興,一高興,畫得就好。至於賒帳的事嘛,別來這套。就這麼著吧,我大年紀大了,沒功夫跟你們囉嗦。

(晚年的鄭板橋應該頗豐,只不過,他把絕大部分的收入都用在了包養男寵上)

乾隆三十年(1765年),73歲的鄭板橋撒手歸西。

有一個關於他死前發生的故事。說他對兒子(過繼來的)說,想吃他親手做的饅頭。兒子不會做,只好請教廚師。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得饅頭後,鄭板橋已經去世了。他留下一張字條: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

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

這可能是個瞎編的故事,不過放到鄭板橋身上倒也很合適。

一代書畫大師早已遠去,江湖至今上還留著他的傳說。

他書畫的真本事是自己苦練而成。

他做官資格的舉人是自己苦學而來。

他的縣太爺官位是自己千辛萬苦跑來的。

斷炊的貧窮,失親的痛苦,失去尊嚴的折磨,以及對前途迷茫的焦慮,他都調整、堅持過來了。

他的成功還在於他對目標不要臉的追求,以及傻X一樣的堅持不懈。

歷盡艱辛卻百折不撓,即使飽經摧殘,仍能自我解嘲,不失率真。

百煉成鋼,鄭板橋終為成功人士。

也許,他的《竹石》正是他自身的寫照: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現實的殘酷在於,也有太多的人,付出未必比他少,最終卻仍未成功;就像有太多的人,沒有付出卻依然非常成功一樣。

這樣的事想想難免讓人覺得沮喪,但這就是現實,這也是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的魅力所在。

既來之,則安之。

無論如何,向鄭板橋同志學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