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姓:兩晉家風傳千年 崇文重教育後人

王氏圖騰

王姓是近古三苗之一的柯約耶勞的族稱。 王姓由天齊建木和蓋天圖組成, 或者說是酋長戴了一頂半月形的鉞斧天文儀器做成的王冠。 天齊就是天地的中央, 俗稱作天地之中。 以天齊為原點觀測太陽的周天運行軌跡。 太陽的周天運行就是太陽每天從東邊地平線升起, 漸漸運行到天項王氏宗親, 一探王氏先賢遺風及其傳承文化。

天下王姓是一家

“三槐世澤兼求鯉, 兩晉家風續換鵝”——走進玉林王氏宗親會, 懸掛在一幅英氣逼人的古人畫像兩旁的對聯, 讓記者駐足誦讀。

玉林王氏宗親會會長王運祥向記者介紹,

“三槐世澤, 兩晉家聲”是王姓三槐堂的楹聯。 上聯典出北宋兵部侍郎王祜, 他親手植三槐于庭, 時稱“王氏三槐”。 下聯指晉代“書聖”王羲之與子王獻之, 書法為人皆為楷模。 求鯉, 指的是晉人王祥臥冰求鯉的典故。 換鵝, 則是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寫經換鵝的典故。

“中間的畫像, 則是王氏始祖子喬公聖像。 ”王運祥說, 中國有一句老話, 叫“天下王氏出太原”。

據瞭解, 山西太原王氏是中華民族王氏的開元始祖。 有史料記載, 周朝周靈王的太子, 姓姬名晉, 字子喬, 為黃帝第42世後人, 生於西元前565年。

據史料記載, 太子晉“幼有成德, 聰明博達, 溫恭敦敏”。 西元前550年, 15歲的太子晉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 靈王重之, 諸侯從之, 萬邦欽仰。

周靈王二十二年(西元前550年), 穀、洛二水氾濫, 將毀及王宮, 周靈王決定以壅堵洪。 太子晉進諫曰:“不可。 曾聽自古為民之長者, 不墮高山, 不填湖澤, 不泄水源。 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約之道。 ”並提出聚土、疏川、障澤、陂塘等方法, 來疏導洪水。 同時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鯀和周室歷史, 指出周靈王所為“無過亂人之門”, “皆亡王之為也”。 太子晉的直諫, 觸怒了周靈王, 被周靈王廢為庶人。 太子晉之子宗敬仕為司徒, 其時諸侯爭霸, 王室日衰, 宗敬知國事已不可為, 遂上表致仕, 避亂于晉陽(太原)。 世人以之為王者之後, 仍呼之為“王家”, 遂以王為姓, 是為太原王氏之始祖, 而尊太子晉為系姓始祖。

太原, 這塊離玉林2000多公里的土地, 成為玉林數以萬計的王姓族人魂牽夢繞的故土。

在陸川王氏宗親聯誼會, 會長王揚鋒及王飛、王忠等宗親回憶到, 小時候家裡的桌椅凳台乃至笠帽等家什上, 都寫有“太原”二字, “那就說明了我們王姓人從哪裡來”。

溯源報本、尊祖敬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對於玉林王氏族人來說, 姓氏不僅是大家引以為豪的資本和榮耀, 更是大家奮鬥的榜樣。 近年來, 玉林各地王氏宗親多次開展尋根訪祖、修建族譜、修建宗祠等活動, 擦亮歷代先祖的偉績, 指引後輩子孫的生活。

在陸川, 王揚鋒帶頭捐資, 帶領一眾宗親在王瑞山祠原址上重建了宗祠, 讓陸川王氏乃至各地宗親有個緬懷先祖、溝通聯繫的平臺。

在博白, 於2015年啟動的王氏族譜的重修工作,

涉及9萬多王姓宗親。 這項浩大繁雜的工程, 得到了6萬多名王氏宗親積極回應, 踴躍參與。

在福綿, 福綿宗親會會長王春南帶領王進、王家聲等宗親, 查閱文獻, 尋祖問根, 伏案筆耕, 福綿王氏族譜在2017年完稿付梓。

在玉州, 王運祥出資出力帶領宗親會理事赴廣東南雄、湖北襄陽等地, 通過尋根問祖和實地考證, 努力理清玉州王氏始祖王政西曆史變遷的足跡。

玉林王氏英才輩出

王氏入玉700多年來, 在這片土地上, 生生不息, 勤奮耕耘, 代代皆出英才。

據宋人余熙《容州學記》記載, “容之學校始于自唐, 成于我宋, 文風視古為最盛焉”。 清同治二年。 23年來累計獎勵了品學兼優的大中專、小學生共8663人次。 該協會的主要做法和事蹟多次得到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的關注和宣傳,

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今天, 玉林王氏族人負笈求學的風氣, 在玉林各地王氏宗親的傳承發揚之下日益昌盛, 已為社會各界津津樂道。

近年來, 為發揚祖先崇文重教的遺風, 玉州、福綿、陸川等地的王氏宗親會也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敬老助學獎學等活動, 一方面弘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 一方面激勵王姓青年懷報國之志, 奮發圖強, 求學上進。 “在福綿, 王姓不是最大的姓氏, 但是我們舉辦的獎學活動是當地最隆重、影響最大的。 ”王春南自豪地說。

當下, 三口之家成為基本的社會單元, 傳統家族文化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被改變。 但是, 記者通過走訪深切感受到, 在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下, 王姓族人的親情並未稀釋,家風並未變質。繼承了祖先的姓氏,傳承了祖先的基因的王姓族人,踐行家風,實踐德行,繼續把祖先取得的成就和榮耀一代代傳承下去。(撰稿/攝影 王彥臻)

王姓族人的親情並未稀釋,家風並未變質。繼承了祖先的姓氏,傳承了祖先的基因的王姓族人,踐行家風,實踐德行,繼續把祖先取得的成就和榮耀一代代傳承下去。(撰稿/攝影 王彥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