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股市分析:新華醫療大剖析!

一、歷史股價解讀:

1、新華在2012年中~2015年中的不長時間內, 最多漲了近6倍, 一是牛市, 二是並購策略的湊效。 從商譽來看, 2011年只有830萬, 2012年2.63億(並購之路的第一年), 2015年最高值9.9億。 商譽變化與股價走勢高度契合。 2016、17年是為此還債的兩年, 商譽大減值。 回看股價的歷史, 我把它分為這5個階段, 2002年上市~2005年5月, 2005年5月~2008年9月, 2008年9月到2011年末, 2012年初到2015年6月, 2015年6月到現在。

2、在這5個階段, 主要是看看歷史低點的PB估值的情況, 即歷史上最悲觀時, 到底會有多悲觀。 第一階段是一個不斷下跌的過程, 與那幾年A股整體上的走勢比較一致, 2005年的最低點是2.47元(前複權價,

後類同), 2005年淨資產是3.05億, 2017年底約32.5億(2018將增發), 可以明顯看出當時的PB估值遠高於今天。 第二階段非常豐富, 經歷了低迷到牛市又回到極度低迷的過程。 10年前的那次牛市, 新華醫療漲幅很一般, 當時的社會背景及那次牛市主流環境, 醫療並不是重點, 2008年最高點才8.76, 相對於最低點漲幅不到3倍, 然後2018年9月最低又跌到了3.33元。 2008年的淨資產是6.2億, 從PB角度來看, 當時的估值依然要比現在稍微高一些。 第三階段, 又是一段牛市之旅, 從3.3元漲到了2011年8月的16元, 這次漲幅遠超07年的整體A股大牛市, 仔細琢磨, 這其實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時間越往後發展, 醫療受到的重視越高, 未來前景越來越被看好。 2010年、11年高增長的業績也支撐了股價的上漲。
當時還未走向並購之路。 2011、2012、13年A股整體上是比較低迷的, 也許是上漲過多了吧, 2012年有一段不小的回檔, 年中最低點是10元。 2011年淨資產才7.9億, 按最高點的市值算, PB約8倍了, 所以即使2012年收入、淨利潤繼續高增長, 也下調了近40%。 2012年淨資產首次大幅躍升, 達到了14.8億, 那年最低點的PB估值依舊遠高於今天。 第四個階段, 又是一段牛市的征途, 從10元漲到了58元, 後面就是消滅財富的兩年半了。

3、這段旅程我早已有初步印象, 但今天這麼一解讀, 感覺收穫還是非常大。 過去16年的3次歷史最低點, 後面兩三年跟著都是一段牛市之旅, 股市就是這樣, 當你認為它沒希望了, 認為它會一文不值了, 他就開始證明自己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差了。 然而當你不斷做春夢,

意味它可以一直漲下去的時候, 它可以告訴你世界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美好, 它還是挺殘酷的。 股市裡所有的危與機, 永遠都是這麼相生相伴的, 新華只是一隻小麻雀, 但並不是特例。 今天, 你也許非常的悲觀了, 但歷史證明, 今天的股價已經比過去幾次更低迷了。 當然, 記錄就是用來被打破的, 沒有就沒有歷史記錄的產生了。 為什麼我只用PB, 不用PE呢?新華PE這個高, 這也是價值投資嗎?這是下面接下來要說的內容。

二、未來淨利潤分析:

1、從2005年到2014年的10年間, 收入、淨利潤都是同比正增長。 收入從4.2億增長到62.8億, 淨利潤從0.15億增長到3.26億。 兩個重要資料連續10年同比正增長, 這說明了以下幾點:公司的經營管理層和國企性質, 並不意味著它沒追求,

沒能力追求;公司增長不錯, 但淨利潤絕對值並不高, 而事實上股價確經歷了3次牛市了, 股價是否上漲, 與絕對規模沒啥關係, 增長以及給予股民的良好預期, 比什麼都重要。 任何金融產品, 預期才是最關鍵的東西。

2、2015年開始小幅下降, 2016年、17年同比巨幅下降。 原因狠簡單, 商譽減值是核心。 公司的商譽是有限的, 且不會無限期的這樣減下去, 它不是長期存在的現象。 因此要公司近3年以及未來的收益能力, 必須拋開商譽進一步分析。 2106年淨利潤0.35億, 商譽減值1.43億。 2017年前三季度商譽減值1.9億。 2017年公司扣非淨利潤約【-1, -1.23】億, 前三季度為-0.8億, 推算第四季度【-0.2,0.43】億。 從過去兩年的單季度來看, 每個季度扣非淨利潤保守0.2億以上, 如果2017年第四季度沒有商譽減值也應如此。

那麼商譽減值保守在【0.4,0.63】億之間, 全年在【2.3,2.53】億。 英德和遠躍在2017年三季度末的商譽淨值只剩約1億了。

3、2012年商譽主要是收購長春博迅生物技術增加2.42億, 2013年主要是遠躍增加2.2億。 2014年主要是英德2.36億和威士達2.27億, 2015年是成都康福腎臟病醫院有限公司約0.18億, 其餘都是一些很小的商譽可忽略不計。 目前來看, 博迅和威士達的盈利能力還非常不錯, 未來至少是2018年沒有減值風險。 至此, 公司的商譽減值基本上已完畢。

4、2016公司業務按醫療器械、醫療服務、製藥設備分類, 與2015年、2014年分類有差異。 2014年遠躍(新華持股90%)淨利潤0.53億, 英德(持股85%)0.36億, 合計貢獻0.9億;2015年遠躍(90%)淨利潤0.49億, 英德(87%)0.37億, 合計貢獻0.86億;2014年淨利潤約3.3億, 是歷史最高值, 2015年是2.8億, 扣除英德和遠躍(按100%粗算), 2014、15年上市公司的淨利潤約2.4億,1.94億(這兩個資料要記住,這是基線)。2016年是業績大降第一年,單獨看下:

從年報可哥看到,2016年醫療器械收入同比增長16.5%,毛利率微增0.2%,醫療服務收入大增46.5%,毛利率微降0.3%。只有製藥裝備收入和毛利率都大降。如果排除製藥裝備業務,新華2016年收入和淨利潤大概率能繼續保持同比正增長(保守一點,淨利潤2億應沒問題)。

5、171H:業務分類與2016年又不一樣,製藥裝備沒有單獨列示,混在醫療器械和藥品及器械經營裡面了。這是公司很讓人噁心的地方。不過對於困境反轉股,這些毛病都不能忍,那就沒法搞這種股票了。英德171H淨利潤為-2500萬,遠躍為415萬。161H分別是206萬,-394萬。遠躍的淨利潤同比大漲,雖然基數低,但勢頭已有扭轉跡象,這很重要。英德171H收入只確認211萬,161H為2712萬,公司有解釋原因,這並不是一個正常的收入資料,即使行業處於低迷期。從年底相關新聞可看到,英德2017年後期有些好轉了。遠躍收入0.92億,171H兩者收入之和0.94億,161H兩者之和為0.79億,收入同比增長了約20%。醫療器械收入35.7億同比增17%(製藥設備應該是算入了醫療器械,扣掉這兩者,收入為34.7億,同口徑161H為29.6億,同比增長17.2%,這是醫療器械部分真正的增長了。),171H醫療服務收入同比增75%(不過虧損擴大到了1556萬,但年底公司的年度工作總結新聞報導中,門診和住院人次都增長不錯)藥品和器械經營同比增約10%(虧損188萬,這是一塊個位數毛利率的業務,2017年已甩賣了眾康醫藥連鎖,居然賺了不少),只有環保設備部分同比下降了7%左右,但淨利潤為正。171H收入總體增長了19.2%,虧損主要是醫療服務和藥品器械經營板塊,但三季度巨額的商譽減值確是發生在製藥裝備上面,這裡面有問題沒有?在2016年已對此板塊計提減值、171H收入同比增20%的情況下,173Q和全年可不可以不再計提,或者僅是小幅計提呢?結合資料,以及公司2017年8月剛換董事長/總經理、控股股東即將定向增發的背景下,我認為完全可以不計提,大幅計提一定是有目的的,老股民應該不難推測,當然這事無法去證明。炒股不完全是科學,很大一部分是藝術,要靠投資者的體會與領悟的。

161H分部業績:

6、綜上來看,製藥裝備171H收入已同比增長20%,2017年計提已基本完畢,2018年無減值風險,且很有可能可以貢獻正利潤。醫療器械核心業務依舊保持了收入的穩定增長,醫療服務規模在快速增長,目前盈利能力還不行,在賣掉醫藥連鎖和一些不增值的子公司之後,2018年對於已處於運營狀態的業務來說,大概率收入可以保持15%以上的正增長。淨利潤超過2014年扣除製藥裝備的2.4億,問題不大。

7、2018年公司的新增長點,目前來看,核心是文登整骨醫院和將要正式併入的控股股東8家醫院,醫療服務模組的收入會有比較大幅的提升,別看這塊2018年的利潤貢獻不一定很大,但是這時概念炒作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這樣,新華醫療才是虛實結合的公司。

三、股價繼續下跌的負反饋分析:

1、新華是國企,有弊端,但在當下的非常時期,優勢也非常明顯。第三季度末10大股東中前1、2、4持股約35%,沒有任何股票質押,有質押都不可能爆發目前很多垃圾股存在的質押平倉風險,其中山東省國資委持股28.7%。前10大股東中第5~10都是資產管理計畫,總持股比例都是1.38%,看起來背後是一家人。就是他們全賣光,至多只能短期把股價殺下去,而不會產生連環惡性影響。

2、公司負債率65%,2011年之後都在50%以上,這是一個較高的負債率。股價下跌對那些依靠自身股票來融資和發展的公司,非常危險,如果出現哪怕短時期的流動性危機,都萬劫不復。181H大概率增發可以完成,負債率可以稍微降低,作為紅色背景,國內規模最大的醫療器械國企,這個負債率是在沒啥好擔憂。

3、2015年下半年至今,股價已大幅跌去了75%,但公司收入依然每年同比增長,說明股價下跌對公司經營本身沒有啥重大影響。當然股價高了,搞搞增發也可以多圈一些錢,好處也有。因此,股價是股價,經營是經營。這與目前我所服務的公司是一樣的。我經歷的兩家公司都是這樣的,股民(包括很多大V)對公司的評價與公司內部經營會議上的討論和評價,完全不是一回事。至少3、5年的中長期就是這樣。炒股賺到錢了,千萬不要認為從實業運營的角度看,自己就懂那就公司了。

四、操作與其他:

1、公司分紅不多,不過也不玩什麼送和轉,總股數多年不變。A股醫療器械/醫藥板塊的總體PB,中位數PB,以及排序情況,就不多說了。一家公司估值的高低,僅從自身當下來看是不夠的,哪怕跌去了90%,比如千山藥機,呵呵,不少韭菜會拿它跟新華對比。要看自身歷史,行業位置,股市位置等,最重要是看未來的業務。

2、16元附近的新華,我已經開始買入了,現在14.48元,倉位已經占整個股市總資產的18%。A股一些我想買的股票不能融資,新華可以融資,因此為了調配資金,我在新華上面用了少許融資倉位。這個倉位比例,意味著我認為股價依然還有下跌的空間,還沒到讓我認為跌無可跌的地步,那時我的倉位至少應該在30%了。所以策略上,後面依舊會越跌越買。隨著股價的下跌,我也難免會增加一些悲觀情緒,本以為50億市值很難想像了,現在認為2018年市值為2.5*15=37.5億(10.4元,與2012年最低點差不多),應該算是最底部了吧。不考慮增發,這個市值的PB只有1.15了,PE為15.這可是A股上市公司裡面規模最大的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綜合性公司了。目前14.48元,離這個我認為的終極底部,還有36%的下跌空間。說實話,這個浮虧我完全可以承受的了。只要37.5億的新華,能讓我相信5年之內99%會達到100億的市值。

3、極端狀態需要考慮到,但是建倉時不可能等到極端位置附近來開始買入。誰知道會不會那麼悲觀?什麼時候會到?每個股票回頭看,那些極端位置只是很短的一個時間,作為兼職散戶,上班時又不能一直看著股價走勢圖,看著也沒用,甚至更糟。10元錢的東西,8塊錢我會開始買,6塊錢倉位就會較多了,4塊錢就會重倉了,2塊錢就死搞,當然1毛錢時我也怕了,世界已經處於末日了。

4、以上,是自己對新華的一次審視。沒啥不放心的,昂首迎接下周可能的繼續大跌。熬,熬過去就是晴天。(作者:美麗的邂逅)

2014、15年上市公司的淨利潤約2.4億,1.94億(這兩個資料要記住,這是基線)。2016年是業績大降第一年,單獨看下:

從年報可哥看到,2016年醫療器械收入同比增長16.5%,毛利率微增0.2%,醫療服務收入大增46.5%,毛利率微降0.3%。只有製藥裝備收入和毛利率都大降。如果排除製藥裝備業務,新華2016年收入和淨利潤大概率能繼續保持同比正增長(保守一點,淨利潤2億應沒問題)。

5、171H:業務分類與2016年又不一樣,製藥裝備沒有單獨列示,混在醫療器械和藥品及器械經營裡面了。這是公司很讓人噁心的地方。不過對於困境反轉股,這些毛病都不能忍,那就沒法搞這種股票了。英德171H淨利潤為-2500萬,遠躍為415萬。161H分別是206萬,-394萬。遠躍的淨利潤同比大漲,雖然基數低,但勢頭已有扭轉跡象,這很重要。英德171H收入只確認211萬,161H為2712萬,公司有解釋原因,這並不是一個正常的收入資料,即使行業處於低迷期。從年底相關新聞可看到,英德2017年後期有些好轉了。遠躍收入0.92億,171H兩者收入之和0.94億,161H兩者之和為0.79億,收入同比增長了約20%。醫療器械收入35.7億同比增17%(製藥設備應該是算入了醫療器械,扣掉這兩者,收入為34.7億,同口徑161H為29.6億,同比增長17.2%,這是醫療器械部分真正的增長了。),171H醫療服務收入同比增75%(不過虧損擴大到了1556萬,但年底公司的年度工作總結新聞報導中,門診和住院人次都增長不錯)藥品和器械經營同比增約10%(虧損188萬,這是一塊個位數毛利率的業務,2017年已甩賣了眾康醫藥連鎖,居然賺了不少),只有環保設備部分同比下降了7%左右,但淨利潤為正。171H收入總體增長了19.2%,虧損主要是醫療服務和藥品器械經營板塊,但三季度巨額的商譽減值確是發生在製藥裝備上面,這裡面有問題沒有?在2016年已對此板塊計提減值、171H收入同比增20%的情況下,173Q和全年可不可以不再計提,或者僅是小幅計提呢?結合資料,以及公司2017年8月剛換董事長/總經理、控股股東即將定向增發的背景下,我認為完全可以不計提,大幅計提一定是有目的的,老股民應該不難推測,當然這事無法去證明。炒股不完全是科學,很大一部分是藝術,要靠投資者的體會與領悟的。

161H分部業績:

6、綜上來看,製藥裝備171H收入已同比增長20%,2017年計提已基本完畢,2018年無減值風險,且很有可能可以貢獻正利潤。醫療器械核心業務依舊保持了收入的穩定增長,醫療服務規模在快速增長,目前盈利能力還不行,在賣掉醫藥連鎖和一些不增值的子公司之後,2018年對於已處於運營狀態的業務來說,大概率收入可以保持15%以上的正增長。淨利潤超過2014年扣除製藥裝備的2.4億,問題不大。

7、2018年公司的新增長點,目前來看,核心是文登整骨醫院和將要正式併入的控股股東8家醫院,醫療服務模組的收入會有比較大幅的提升,別看這塊2018年的利潤貢獻不一定很大,但是這時概念炒作時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這樣,新華醫療才是虛實結合的公司。

三、股價繼續下跌的負反饋分析:

1、新華是國企,有弊端,但在當下的非常時期,優勢也非常明顯。第三季度末10大股東中前1、2、4持股約35%,沒有任何股票質押,有質押都不可能爆發目前很多垃圾股存在的質押平倉風險,其中山東省國資委持股28.7%。前10大股東中第5~10都是資產管理計畫,總持股比例都是1.38%,看起來背後是一家人。就是他們全賣光,至多只能短期把股價殺下去,而不會產生連環惡性影響。

2、公司負債率65%,2011年之後都在50%以上,這是一個較高的負債率。股價下跌對那些依靠自身股票來融資和發展的公司,非常危險,如果出現哪怕短時期的流動性危機,都萬劫不復。181H大概率增發可以完成,負債率可以稍微降低,作為紅色背景,國內規模最大的醫療器械國企,這個負債率是在沒啥好擔憂。

3、2015年下半年至今,股價已大幅跌去了75%,但公司收入依然每年同比增長,說明股價下跌對公司經營本身沒有啥重大影響。當然股價高了,搞搞增發也可以多圈一些錢,好處也有。因此,股價是股價,經營是經營。這與目前我所服務的公司是一樣的。我經歷的兩家公司都是這樣的,股民(包括很多大V)對公司的評價與公司內部經營會議上的討論和評價,完全不是一回事。至少3、5年的中長期就是這樣。炒股賺到錢了,千萬不要認為從實業運營的角度看,自己就懂那就公司了。

四、操作與其他:

1、公司分紅不多,不過也不玩什麼送和轉,總股數多年不變。A股醫療器械/醫藥板塊的總體PB,中位數PB,以及排序情況,就不多說了。一家公司估值的高低,僅從自身當下來看是不夠的,哪怕跌去了90%,比如千山藥機,呵呵,不少韭菜會拿它跟新華對比。要看自身歷史,行業位置,股市位置等,最重要是看未來的業務。

2、16元附近的新華,我已經開始買入了,現在14.48元,倉位已經占整個股市總資產的18%。A股一些我想買的股票不能融資,新華可以融資,因此為了調配資金,我在新華上面用了少許融資倉位。這個倉位比例,意味著我認為股價依然還有下跌的空間,還沒到讓我認為跌無可跌的地步,那時我的倉位至少應該在30%了。所以策略上,後面依舊會越跌越買。隨著股價的下跌,我也難免會增加一些悲觀情緒,本以為50億市值很難想像了,現在認為2018年市值為2.5*15=37.5億(10.4元,與2012年最低點差不多),應該算是最底部了吧。不考慮增發,這個市值的PB只有1.15了,PE為15.這可是A股上市公司裡面規模最大的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綜合性公司了。目前14.48元,離這個我認為的終極底部,還有36%的下跌空間。說實話,這個浮虧我完全可以承受的了。只要37.5億的新華,能讓我相信5年之內99%會達到100億的市值。

3、極端狀態需要考慮到,但是建倉時不可能等到極端位置附近來開始買入。誰知道會不會那麼悲觀?什麼時候會到?每個股票回頭看,那些極端位置只是很短的一個時間,作為兼職散戶,上班時又不能一直看著股價走勢圖,看著也沒用,甚至更糟。10元錢的東西,8塊錢我會開始買,6塊錢倉位就會較多了,4塊錢就會重倉了,2塊錢就死搞,當然1毛錢時我也怕了,世界已經處於末日了。

4、以上,是自己對新華的一次審視。沒啥不放心的,昂首迎接下周可能的繼續大跌。熬,熬過去就是晴天。(作者:美麗的邂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