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貌似遺落在現代的民國紳士,烏衣巷口的那位老人,再也不見了

作者:杜若

猶如一顆流星, 離開銀河的懷抱, 墜入阡陌紅塵;墜入金陵;墜在秦淮河畔的烏衣巷。

作為一個江蘇人, 引以為傲、引以為戒的,

莫過於那些風流蘊藉的秦淮舊事了。 狀元及第, 秦淮八豔;胭脂蘸酒, 花容浸淚, 萬眾浴血……一一在這裡, 隆重地上演過。

我生得晚了, 沒能趕上金戈鐵馬的古代, 也未曾經歷秦淮河的風吹在民國時期地模樣。 今天, 令我惆悵萬千倍感落寞的, 不是他們, 而是時時留連在烏衣巷口的那位老人——那位貌似遺落在現代的民國紳士。

在書海中, 我努力尋找著歲月留下的痕跡, 任憑想像的翅膀飛揚, 仍是化不開那濃郁的愁。

在南京的日子是悠然的, 不似廣州生活時的緊湊。 於是, 漸漸喜歡上了漫步夫子廟, 于靜默中去體會秦淮河昔日的繁華。 常常獨自坐在文德橋下, 一呆就是小半日的時光。

每天日暮時分, 烏衣巷口, 都會準時出現一位元身材頎長的老人。 一件青色長袍, 將兩隻袖微微翻卷, 露出裡面的白色襯袖;一雙青色的對臉鞋包裹著雪白的足衣。 冬天的時候, 會再加一件鑲著貂毛的馬褂。 手裡, 執著一根看似用了許多年頭的文明杖。 國字臉上嵌著一雙漆黑的眸子, 深邃明亮,

反襯得臉色蒼白。 而厚薄適中的唇, 卻是紅潤的, 給這張臉上增添了一抹溫柔。

我總是猜想, 許是他經年枯坐屋中, 只有黃昏時刻才出來和這世界接觸的緣故吧。 他的身板總是挺直的, 那種儀態感從不消失。

我是極為迷戀一天中的這段時光的, 是因為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出現的這個人嗎?如果是, 那是因為喜歡他安閒自若的樣子裡顯露出的書香門第特有的儒雅與沉著?還是那儀態萬方裡流露出的濃濃的民國情調?

民國, 那個湧現出許多風流人物的年代。 秋瑾、呂碧城、張幼儀、梁思成、金岳霖、張愛玲, 林徽因, 徐悲鴻, 胡適, 陸小曼, 沈從文.....他們只是提早了一個世紀出現, 似乎很近, 卻又遙不可及。 那個年代特有的情懷, 讓我對民國, 充滿無限的嚮往和憧憬。 時代的烽煙、命運的流轉、愛情的歎惋無不暗含其中。

我不知道他是誰, 只是很迷戀他身上散發出來一種特殊的氣息, 一種民國氣息。 從各種文獻上看, 發覺民國時期的人, 都是極為風流的。 “風流”, 指風度, 儀錶。 猶遺風,

流風餘韻。 語出《漢書·趙允辛慶贊國忌等傳》: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 今之歌謠慷慨, 風流猶存耳。

這個看起來很有紳士味道的男人, 內心應是雲淡風輕的吧。 他的身上沒有世俗的油膩, 只有乾淨, 對, 就是乾淨。 或許那個年代的男人, 才是活出味道的男人。 他像一泓清雅的溪水, 順著山勢,自在地涓涓流動著。

PS:風流,是一種讓人羡慕得流口水,也讓人嫉妒得牙癢癢的生活選擇。

那種骨子裡的書香氣和民國紳士特有的文化素養,在他身上展露無遺。他總是一臉平靜地望著前方,踱著方步,不急不緩地走向文德橋,在橋的中央稍作停留,

望一會兩岸拂水的細柳和亍亍而行的畫船,再慢慢地向前走。我不知停駐在文德橋上的他,想的是 “人事不同風物在,悵然猶得對芳樽”,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文德橋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夫子廟景區內,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橋的另一頭就是烏衣巷了。始建于萬曆十三年——1585年,後歷代均有修葺,相傳為李白醉酒撈月之地,後世為以示紀念,在橋旁辟建得月臺。

古代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的深夜子時,升至中天的圓月會把它在秦淮河裡的影子一分為二,各投在文德橋的東西兩側。無論從橋的哪側往下看,河裡都只有半枚月亮,稱“文德分月”,為金陵四十八勝景之一。迄今,仍有人會在這個日子,去尋找傳說中的奇景。

我曾不遠不近地追隨在他身後,追隨不是一兩個夜晚,從不曾打擾過他。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接踵,也未曾影響到他。仿佛這偌大的廣場,只他一人。於是,天地間一派無底的安寧與寂靜、空靈與溫柔。

每每走到江南貢院門前,他都是負手而立,背脊挺直,儀態莊重,就那樣安靜地,似一尊石像。佇立良久後,再反轉著身子,向著來路走去。我不知道他曾這樣來來回回,來來回回地走著,磨碎過多少時光。從未聽到過他的聲音,他的來去只在沉默裡。

那段時間,我就像個癡迷的孩子,即使下雨,也會定時去到文德橋下呆坐著。待到時間過了,那位老人依然不出現的時候,才起得身來,在烏衣巷來來回回地走上幾遍。

走在烏衣巷內的青石小路上,兩旁的建築都被漆成白色的牆壁,配著古色古香的黛瓦屋頂、門窗簷楣,讓人感覺有走到古代巷口的味道。只是有些太新了,反倒希望它有些滄桑才好。

進了巷口一轉彎,就能夠看到“王謝故居”的大匾,這就是傳說中的王謝府邸了。六朝人物裡,王羲之、謝靈運都曾居住在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劉禹錫的《烏衣巷》,據說博得白居易“掉頭苦吟,歎賞良久”。這裡,已經不僅僅是曾經豪族的院落,而是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不可缺少的風景線。

一種風流吾最愛,六朝人物晚唐詩。

這樣子過了一年,因了某些緣故,我後來離寧赴穗。此後的日子,曾不止一次地夢到過烏衣巷口的那位老人,夢到他神情平和地走過文德橋,夢到他駐足在江南貢院的門前。

當我再次返寧,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探望故人,而是急匆匆趕去夫子廟,呆坐於文德橋下。太陽落下,月兒升起,我期待的那個人,那位老人,卻始終沒有出現。一日,兩日,三日……接連數日,每到日暮,腳拖著我,我隨著心,總是不自覺地走向夫子廟,朝向烏衣巷口,等候在文德橋下。只是,那個人,那位老人,他再沒出現過——就像這個世界未曾有他來過。在我心裡,他就是一個被時光之河湮滅的傳奇。

當我時時茫然停筆,獨自愴然,總會有個人在腦海中一閃而過。讓我想起了他,想起他淡定從容的行走與駐足,想起他瀟灑自若的民國風範,仿佛他就站在我面前。心,瞬息間變得安寧。一絲微笑,漸漸地浮起在我的眉梢,眼角。

作者簡介:杜若,女,江蘇人。愛好文學,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古典詩文。喜歡詩經和漢樂府,因為美好;喜歡魏晉詩,不精細,但有力;喜歡唐詩的豁達、宋詞的哀婉、元曲的幽怨。喜歡散文的隨性,詩詞的深邃。每一篇文字,皆為每一個作者都是“以我手寫我心”。現為“鄉鄉味”美編。

(本文源自“鄉鄉味”公號 主編:靖哥 副主編:江 南 美編:杜若 責 編:楊小白 )

順著山勢,自在地涓涓流動著。

PS:風流,是一種讓人羡慕得流口水,也讓人嫉妒得牙癢癢的生活選擇。

那種骨子裡的書香氣和民國紳士特有的文化素養,在他身上展露無遺。他總是一臉平靜地望著前方,踱著方步,不急不緩地走向文德橋,在橋的中央稍作停留,

望一會兩岸拂水的細柳和亍亍而行的畫船,再慢慢地向前走。我不知停駐在文德橋上的他,想的是 “人事不同風物在,悵然猶得對芳樽”,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文德橋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夫子廟景區內,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橋的另一頭就是烏衣巷了。始建于萬曆十三年——1585年,後歷代均有修葺,相傳為李白醉酒撈月之地,後世為以示紀念,在橋旁辟建得月臺。

古代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的深夜子時,升至中天的圓月會把它在秦淮河裡的影子一分為二,各投在文德橋的東西兩側。無論從橋的哪側往下看,河裡都只有半枚月亮,稱“文德分月”,為金陵四十八勝景之一。迄今,仍有人會在這個日子,去尋找傳說中的奇景。

我曾不遠不近地追隨在他身後,追隨不是一兩個夜晚,從不曾打擾過他。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接踵,也未曾影響到他。仿佛這偌大的廣場,只他一人。於是,天地間一派無底的安寧與寂靜、空靈與溫柔。

每每走到江南貢院門前,他都是負手而立,背脊挺直,儀態莊重,就那樣安靜地,似一尊石像。佇立良久後,再反轉著身子,向著來路走去。我不知道他曾這樣來來回回,來來回回地走著,磨碎過多少時光。從未聽到過他的聲音,他的來去只在沉默裡。

那段時間,我就像個癡迷的孩子,即使下雨,也會定時去到文德橋下呆坐著。待到時間過了,那位老人依然不出現的時候,才起得身來,在烏衣巷來來回回地走上幾遍。

走在烏衣巷內的青石小路上,兩旁的建築都被漆成白色的牆壁,配著古色古香的黛瓦屋頂、門窗簷楣,讓人感覺有走到古代巷口的味道。只是有些太新了,反倒希望它有些滄桑才好。

進了巷口一轉彎,就能夠看到“王謝故居”的大匾,這就是傳說中的王謝府邸了。六朝人物裡,王羲之、謝靈運都曾居住在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劉禹錫的《烏衣巷》,據說博得白居易“掉頭苦吟,歎賞良久”。這裡,已經不僅僅是曾經豪族的院落,而是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不可缺少的風景線。

一種風流吾最愛,六朝人物晚唐詩。

這樣子過了一年,因了某些緣故,我後來離寧赴穗。此後的日子,曾不止一次地夢到過烏衣巷口的那位老人,夢到他神情平和地走過文德橋,夢到他駐足在江南貢院的門前。

當我再次返寧,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探望故人,而是急匆匆趕去夫子廟,呆坐於文德橋下。太陽落下,月兒升起,我期待的那個人,那位老人,卻始終沒有出現。一日,兩日,三日……接連數日,每到日暮,腳拖著我,我隨著心,總是不自覺地走向夫子廟,朝向烏衣巷口,等候在文德橋下。只是,那個人,那位老人,他再沒出現過——就像這個世界未曾有他來過。在我心裡,他就是一個被時光之河湮滅的傳奇。

當我時時茫然停筆,獨自愴然,總會有個人在腦海中一閃而過。讓我想起了他,想起他淡定從容的行走與駐足,想起他瀟灑自若的民國風範,仿佛他就站在我面前。心,瞬息間變得安寧。一絲微笑,漸漸地浮起在我的眉梢,眼角。

作者簡介:杜若,女,江蘇人。愛好文學,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古典詩文。喜歡詩經和漢樂府,因為美好;喜歡魏晉詩,不精細,但有力;喜歡唐詩的豁達、宋詞的哀婉、元曲的幽怨。喜歡散文的隨性,詩詞的深邃。每一篇文字,皆為每一個作者都是“以我手寫我心”。現為“鄉鄉味”美編。

(本文源自“鄉鄉味”公號 主編:靖哥 副主編:江 南 美編:杜若 責 編:楊小白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