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琅琊王氏巔峰擘旗人——王導

李清照在感歎宋室南渡時寫道:“南渡衣冠欠王導, 北來消息少劉琨。 ”由此反襯出王導對東晉王朝的不可替代性。

琅琊國與東海郡毗鄰, 自東漢形成州郡制後, 這兩個地方同為徐州管轄。

西晉時期, 司馬氏子弟被紛紛冊封為王, 這其中, 司馬越被封為東海王, 司馬睿被封為琅琊王。

司馬越抓住皇族子弟十多年自相殘殺的空當, 掌控了關東地區, 從而成為“八王之亂”中笑到最後的一個王。

相對于司馬越, 司馬睿是一個顯得“恭儉退讓”、沒有多少權力欲的一般宗室成員, 他起初居住在洛陽, 後來倒向司馬越, 成為司馬越的親信。 在司馬越和王衍的精心安排下, 王衍的族弟王導被派去輔佐司馬睿。

那時, 在琅琊境內, 最為顯赫的世家大族就是琅琊王氏了, 作為琅琊王, 由於是初來乍到, 他們往往會主動地去結交像琅琊王氏這樣的世家大族。

據載, 截止到司馬睿這一代,

琅琊王與琅琊王氏已經保持了數十年的姻親關係, 這種關係既體現了二者之間的家族情誼, 更體現了一種以家族利益為核心的、相互為用的政治需求。

西元307年, 舊太子被殺, 西晉懷帝即位, 朝廷已顯亂象。 王導看到了這一點, 就力勸司馬睿遠離是非之地, 出鎮建鄴(今南京), 同時王家舉族南遷, 其中王羲之作為宗族子弟亦在其列。

這就是遠見呀!此時王敦為揚州刺史, 也在江浙一帶, 兄弟兩個終於匯合了。

話說司馬睿到了南京, 勢單力薄, 吳地氏族都懶得理他, 很是沒面子。

這時王氏兄弟的作用就發揮出來了, 兄弟兩個讓司馬睿在大街上盛裝巡遊, 而王氏兄弟騎馬相伴左右, 畢恭畢敬。 江左名門看到王家兄弟尚且如此, 皆望而順之。 通過王氏兄弟的幫忙, 司馬睿總算在南京立住了腳。

五年後, 長安城第一次被攻破, 晉懷帝被俘, 中原一時大亂, 百姓多避亂江南。 王導協助司馬睿趁機廣攬人才, 收復民心。 又五年, 西晉亡, 司馬睿於318年正式建立東晉。

此時, 王導主內,

為宰相;王敦主外, 坐鎮武昌, 督六州軍事, 時人稱“王與馬, 共天下。 ”

在王導擔任宰輔期間, 東晉政權是不太穩定的, 但正因為有王導在, 東晉才得以走出沼澤地。

經過王導的勵精圖治, 東晉開始進入長達70年的比較平穩的發展時期。 只是不巧, 在這個時期到來之際,

維持了20年的琅琊王氏與司馬氏共天下的巔峰時代卻要結束了, 取而代之的, 是“庾與馬, 共天下”的時代。

庾亮也是北方士族, 在晉成帝時, 他借著國舅身份登上政治舞臺, 幾次想發動廢除王導的政變, 都沒有得逞。

王導當然不願意以被廢除的方式告別權力中心, 但他又不願意明顯挑起衝突, 就裝出一副毫無所知、泰然自若的樣子。 當有人告訴王導, 說庾亮將起兵討伐他時, 他回答:我與庾公共輔朝廷, 休戚與共, 這是沒根兒的謠言;即便庾公真有此心, 我扔掉烏紗帽, 回烏衣巷就是。

正是王導“鎮之以靜, 群情自安”的策略, 才避免了可能發生的兵戎相見;正是他的無為而治, 才迎來了東晉王朝的相對和平。

西元339年, 王導在烏衣巷平靜謝世, 享年64歲。死後,他享受到了備極人臣的哀榮,庾氏以一種溫和的方式登上權力寶座。

在王導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琅琊王氏都遠離權力中心,即便如此,他們依然保持著在社會、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強大影響力。

王導手頭的那把寶刀,暫時要雪藏一段時間,等到這把寶刀再次出鞘,王氏子弟的面貌就將煥然一新,在南中國改朝換代的風雨裡、他們紛紛扮演著各自不同的、但總是那麼炙手可熱的角色。

享年64歲。死後,他享受到了備極人臣的哀榮,庾氏以一種溫和的方式登上權力寶座。

在王導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琅琊王氏都遠離權力中心,即便如此,他們依然保持著在社會、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強大影響力。

王導手頭的那把寶刀,暫時要雪藏一段時間,等到這把寶刀再次出鞘,王氏子弟的面貌就將煥然一新,在南中國改朝換代的風雨裡、他們紛紛扮演著各自不同的、但總是那麼炙手可熱的角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