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人與人交往,最怕互相猜忌

文 |泉湧君 · 主播 | 賞新晴

親愛的各位書友好, 今天, 我們繼續共讀《中國通史》第十篇, 第五十一至六十章, 230-255頁。

思考題:清代軍隊將領多為漢人還是滿人?

滿洲興起到入關與明朝滅亡

明代時, 滿洲族分為三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 與明朝有朝貢關係的是前兩個, 野人女真離中原太遠, 不常來朝貢。

建州女真的祖先在萬曆十一年被明朝將領李成梁殺害, 於是女真族和明朝結仇。

萬曆四十四年, 建州女真在東北創立金汗國, 入侵大明。

明朝集齊四路軍隊, 每路六萬人, 共二十四萬人, 但是被努爾哈赤擊敗在薩爾滸山。

明政府因這次冒進的軍事行動損失將領三百多人, 士兵四萬五千多人。

明敗後啟用熊廷弼經略遼東, 熊廷弼主張防禦, 但是廣甯巡撫王化貞主戰, 和熊廷弼意見不合, 導致廣寧失守。

於是朝廷派出大學士孫承宗經略遼東, 袁崇煥鎮守寧遠。

袁崇煥鎮守遼東時戰績卓著, 取得甯遠大捷、甯錦大捷、京城保衛戰等勝利, 並構建了清軍難以逾越的“關寧錦防線”。

己巳之變後, 皇太極使用反間計, 崇禎皇帝中計, 把剛剛解了京城之圍的袁崇煥下獄, 最終將清軍眼中的勁敵, 以通敵謀逆的罪名淩遲處死。

此時滿洲國改國號為清, 第四次入關, 薊遼總督洪承疇兵敗投降, 同時流寇攻入北京, 吳三桂開山海關, 迎清軍入關, 從此清軍長驅直入, 佔領北京。

明代北部淪陷, 南方則是幾個王爭王位, 有在南京的福王、福州的唐王、浙江的魯王以及肇慶的桂王。

這幾個王先後組建過南明政府, 但是由於漢人幫助, 二十年不到, 南明政府滅亡。

清朝入關後, 對投降的將領進行論功行賞, 分別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鎮守雲南;尚可喜為平南王, 鎮守廣東;耿精忠為靖南王, 鎮守福建。

康熙十二年, 皇帝要求撤三藩, 於是三個藩王起兵造反, 不過最終被清政府平息, 至此, 明朝勢力全部消亡, 正式由明代轉入清代。

清代的政治和軍事

清代共有十個皇帝,

歷時二百六十八年。

清朝統治中國後, 對漢人十分猜忌, 努爾哈赤就十分排漢, 清太宗順治皇帝時, 採取懷柔政策, 讓漢人協助管理。

到了康熙時, 逐漸漢化, 使用漢族大臣;雍正時期, 採取高壓政策, 而且雍正為人刻薄;到了乾隆時期, 大局穩定, 統治更為高壓。

清朝繼承的是明朝制度, 不設立宰相, 以大學士治理國政, 君王獨裁。 雍正時, 設立軍機處, 權力比明朝時內閣大, 但仍然不是宰相。

清朝時, 仍然保留了給事中的官職, 但是已經沒有封駁的權力, 大權全部收歸皇帝手中。

各地長官基本都是滿人擔任, 如果需要調兵, 皇帝會特派經略大臣, 各地的督撫沒有主管權。

總之, 集權統治到了清朝已經到了中國歷史的最高峰,

乾隆皇帝就是代表。

高壓統治的同時, 清朝統治者也積極打壓讀書人。 當時的翰林編、檢以及地方的道、府長官都不能上疏言事, 並且嚴禁讀書人給朝廷建議軍民利病。

總結起來, 清朝的政治就是皇帝的集權統治, 集權程度是古代中國之最。

說完政治, 再看清朝的軍隊。

清能滅明朝, 並不是因為清代的軍力強, 而是明朝政治腐敗, 加上漢奸幫助, 才能擊敗李自成和張獻忠。 康熙帝平定三藩時, 用的都是漢將和綠營兵。

而且清軍中的大將多為漢人, 比如康熙時有姚啟聖、施琅收復臺灣;

雍正時有年羹堯、岳鐘琪幫助征服厄魯特, 有張廣泗收復苗疆;

乾隆時, 靠岳鐘琪打贏了金川之戰。

清軍大將多為漢人, 事業由漢人創, 領功的卻是滿族人。

到了乾隆時,雖然乾隆自稱十全武功,清軍已經是強弩之末。

乾隆好大喜功,多次用兵,軍費耗資巨大,比如金川之戰,就耗軍費二千多萬兩,而清朝在乾隆盛世鼎盛時期的財政收入也不過八千萬兩左右。

再比如,准回之戰,耗銀三千三百余萬兩,第二次金川戰役竟然耗費七千余萬兩,相當於政府一年的稅收全部用於打戰。

所以,乾隆後期,清代衰退的跡象已經顯現,乾隆死後沒兩年,白蓮教起義就爆發了。

太平天國運動與咸同中興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過的日子比較平靜,但是乾隆後期好大喜功,國庫虧空,官員貪污腐敗。

再加上這一時期全球都進入人口大爆發階段,人口和糧食問題就十分突出,饑民們走投無路,只好揭竿而起。

到了乾隆三十九年發生了王倫臨清之亂,乾隆四十六年發生甘肅回叛,乾隆六十年,湖南和廣西地區有苗變,稍後有川楚匪亂,直到嘉慶七年才平息。

匪亂才平,浙江福建一帶又爆發海盜流寇,流民賊寇一直不絕,持續到道光末年,洪秀全和楊秀清起亂,開始了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運動,給了清政府致命一擊。

洪秀全、楊秀清用“天厭滿清”“朱明再興”為口號,借用拜上帝教蠱惑農民造反。

楊洪革命能興起的重要一點,就是明確地舉起了種族革命的旗幟。

洪秀全提出滿人十萬人,如何能管理五千萬漢人大眾。

洪秀全還利用廣東地區的三合會,打出“反清複明”的旗號,以民族仇恨鼓吹反清,使得反清情緒在漢人中反應更為激烈。

洪秀全等人在南京定都,建立太平天國,並且頒佈了重要的土地政策《天朝田畝制度》。

制度宣傳 “凡天下田,男女同耕”,“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達到“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程度。

還頒佈多項禁令,禁止纏足,禁止買賣奴婢,禁止吸鴉片等等。

可以說,太平天國提出的設想和政治觀念已經是農民運動中比較先進的。

在洪秀全等人入主南京後,諸王內鬥嚴重,相互殘殺,而且洪秀全任人唯親,導致眾叛親離,歷經十五年,擾亂十六省的太平天國運動最終滅亡。

平定太平天國的並非是清政府,而是靠一班讀書人和農民。當時洪秀全用耶穌傳教,引起農民不滿,曾國藩就用農民組成的湘軍對抗太平天國。

曾國藩用兵有計劃,穩步推行,並且有著儒家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他網羅人才,重視學術和文化教育。

而洪秀全在南京稱王后,任用家人,相互殘殺,文治混亂,最終被湘軍滅了。

後來,曾國藩舉薦李鴻章剿撚,同治六年撚平;後左宗棠平息甘肅、新疆的回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再加胡林翼四人,是咸同中興的代表人物。

但是清政府猜忌漢人,一直沒有委以重任,只能平亂,不能改造社會,朝廷自然無法振作。

晚清政局與清政府改革

咸同中興後,清朝日趨衰落,主要原因有三個:

1.外患紛起。道光十八年,政府派林則徐到廣州禁鴉片,引發後來的鴉片戰爭,戰敗後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並且五口通商。

資本主義列強看到了英國在中國取得如此大的利益,而且清政府軟弱無能,於是紛紛開始侵略中國。

咸豐七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天津、北京,圓明園被燒毀;光緒八年,與俄國簽署不平等的《喀什葛爾東北界約》。

光緒十二年,與英國簽訂《緬甸條約》,失去緬甸。

隨後甲午中日戰爭,戰敗,簽署《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敗,簽署《辛丑合約》。晚期清政府愚昧昏庸,簽署了無數喪權辱國的條約。

2.清朝皇室腐敗,財政極度匱乏。

3.清朝政府腐敗無能,當時捐錢即可當官,三四千金就可以當道台級別的官。

局勢混亂,有人就想以變法圖強,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大臣興辦西式學堂,學習國外的機械製造技術,興起洋務運動。

涉及到制度問題統統以“與祖宗規制不符”而避開,最後得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洋務運動還是失敗了。

到了最後幾十年,清朝開始考慮政治制度變革,首先是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保留君主,將政治權力交給內閣,但是遭到清朝部族和官僚的反對,只維持百天就破產了。

戊戌變法本來是曾國藩、李鴻章、光緒皇帝以及康有為等人所希望的政改,這種變法犧牲較少,但是撼動不了封建帝制的愚昧根基。

因此,由孫中山發起的辛亥革命,清王室宣佈退位,建立中華民國,終結了兩千多年的帝制。

總的來看,同治、光緒年間,主張船堅炮利,興起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主張改變法律和政治制度;只有民國以後,才開始文化和社會變革。

1840年後,中華民族的振興道路走得實在艱難,遍讀歷史,當思今日生活來之不易。

到了乾隆時,雖然乾隆自稱十全武功,清軍已經是強弩之末。

乾隆好大喜功,多次用兵,軍費耗資巨大,比如金川之戰,就耗軍費二千多萬兩,而清朝在乾隆盛世鼎盛時期的財政收入也不過八千萬兩左右。

再比如,准回之戰,耗銀三千三百余萬兩,第二次金川戰役竟然耗費七千余萬兩,相當於政府一年的稅收全部用於打戰。

所以,乾隆後期,清代衰退的跡象已經顯現,乾隆死後沒兩年,白蓮教起義就爆發了。

太平天國運動與咸同中興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過的日子比較平靜,但是乾隆後期好大喜功,國庫虧空,官員貪污腐敗。

再加上這一時期全球都進入人口大爆發階段,人口和糧食問題就十分突出,饑民們走投無路,只好揭竿而起。

到了乾隆三十九年發生了王倫臨清之亂,乾隆四十六年發生甘肅回叛,乾隆六十年,湖南和廣西地區有苗變,稍後有川楚匪亂,直到嘉慶七年才平息。

匪亂才平,浙江福建一帶又爆發海盜流寇,流民賊寇一直不絕,持續到道光末年,洪秀全和楊秀清起亂,開始了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運動,給了清政府致命一擊。

洪秀全、楊秀清用“天厭滿清”“朱明再興”為口號,借用拜上帝教蠱惑農民造反。

楊洪革命能興起的重要一點,就是明確地舉起了種族革命的旗幟。

洪秀全提出滿人十萬人,如何能管理五千萬漢人大眾。

洪秀全還利用廣東地區的三合會,打出“反清複明”的旗號,以民族仇恨鼓吹反清,使得反清情緒在漢人中反應更為激烈。

洪秀全等人在南京定都,建立太平天國,並且頒佈了重要的土地政策《天朝田畝制度》。

制度宣傳 “凡天下田,男女同耕”,“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達到“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程度。

還頒佈多項禁令,禁止纏足,禁止買賣奴婢,禁止吸鴉片等等。

可以說,太平天國提出的設想和政治觀念已經是農民運動中比較先進的。

在洪秀全等人入主南京後,諸王內鬥嚴重,相互殘殺,而且洪秀全任人唯親,導致眾叛親離,歷經十五年,擾亂十六省的太平天國運動最終滅亡。

平定太平天國的並非是清政府,而是靠一班讀書人和農民。當時洪秀全用耶穌傳教,引起農民不滿,曾國藩就用農民組成的湘軍對抗太平天國。

曾國藩用兵有計劃,穩步推行,並且有著儒家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他網羅人才,重視學術和文化教育。

而洪秀全在南京稱王后,任用家人,相互殘殺,文治混亂,最終被湘軍滅了。

後來,曾國藩舉薦李鴻章剿撚,同治六年撚平;後左宗棠平息甘肅、新疆的回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再加胡林翼四人,是咸同中興的代表人物。

但是清政府猜忌漢人,一直沒有委以重任,只能平亂,不能改造社會,朝廷自然無法振作。

晚清政局與清政府改革

咸同中興後,清朝日趨衰落,主要原因有三個:

1.外患紛起。道光十八年,政府派林則徐到廣州禁鴉片,引發後來的鴉片戰爭,戰敗後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並且五口通商。

資本主義列強看到了英國在中國取得如此大的利益,而且清政府軟弱無能,於是紛紛開始侵略中國。

咸豐七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天津、北京,圓明園被燒毀;光緒八年,與俄國簽署不平等的《喀什葛爾東北界約》。

光緒十二年,與英國簽訂《緬甸條約》,失去緬甸。

隨後甲午中日戰爭,戰敗,簽署《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敗,簽署《辛丑合約》。晚期清政府愚昧昏庸,簽署了無數喪權辱國的條約。

2.清朝皇室腐敗,財政極度匱乏。

3.清朝政府腐敗無能,當時捐錢即可當官,三四千金就可以當道台級別的官。

局勢混亂,有人就想以變法圖強,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大臣興辦西式學堂,學習國外的機械製造技術,興起洋務運動。

涉及到制度問題統統以“與祖宗規制不符”而避開,最後得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洋務運動還是失敗了。

到了最後幾十年,清朝開始考慮政治制度變革,首先是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保留君主,將政治權力交給內閣,但是遭到清朝部族和官僚的反對,只維持百天就破產了。

戊戌變法本來是曾國藩、李鴻章、光緒皇帝以及康有為等人所希望的政改,這種變法犧牲較少,但是撼動不了封建帝制的愚昧根基。

因此,由孫中山發起的辛亥革命,清王室宣佈退位,建立中華民國,終結了兩千多年的帝制。

總的來看,同治、光緒年間,主張船堅炮利,興起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主張改變法律和政治制度;只有民國以後,才開始文化和社會變革。

1840年後,中華民族的振興道路走得實在艱難,遍讀歷史,當思今日生活來之不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