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週末讀書︱魏延安:行政架構的又一次重要歷史變遷——柏楊版資治通鑒夜讀劄記46

東漢時, 朝廷實行了刺史制度, 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 每州置刺史一人, 本來是負責監察各地行政官員, 但到後來, 權力不斷增大,

逐漸成為一級地方行政首長, 稱呼也變為州牧, 成為尾大不掉之勢, 東漢後期的割據勢力基本都是州牧身份。 這樣, 中國古代的行政層級由秦的中央-郡-縣三級演化為東漢時的中央-州-郡(封國)-縣四級, 中國的中、省、市、縣四級行政架構從此有了雛形, 雖在以後的歷史中有所變更, 但大體維持, 綿延已近兩千年。 但四級行政架構的演變也經歷了幾次非常重要的歷史變革, 隋朝就進行了重要改革。

出現在東漢的州, 到了南北朝之後迅速氾濫, 一州分為幾個州甚至多個州, 新的州名也層出不窮。 東漢全國統一, 總共才13州, 南北朝全國分裂後, 各分裂政權的疆域縮小, 而州的數目卻有增無減, 因為到了後來, 一個州僅只相當於一個郡那樣大小,

甚至只相當於一個縣, 州-郡(封國)-縣的層層隸屬關係迅速變為重疊的行政層級, 結果只是增多了官員, 加重了百姓負擔, 形成了十羊九牧的局面。 西元580年底, 重新統一了北方的北周下轄達210個州, 而郡只有508個, 一個州才轄2.5個郡。 南朝的陳帝國情況似乎好一些, 但西元589年被隋朝統一時, 也有30個州, 卻只有100個郡400個縣, 一個州才轄3.3個郡。

於是在西元583年, 隋朝的河南道行台兵部尚書楊尚希上書說, 現在郡縣比以前多出兩倍, 有的地方不到百里就有數縣, 有的地方戶口不滿一千竟有兩郡, 官員成群, 財力浪費, 就像是十隻羊卻有九個牧人, 建議合併小郡小縣。 正巧, 大臣蘇威上書要求廢除“郡”一級政府。 隋文帝楊堅遂下令,

撤銷“郡”, 保留“州”。 到了西元607年, 隋煬帝楊廣又下令, 改“州”為“郡”, 恢復到了古代的郡縣制, 行政層級又變為秦的中央-郡-縣三級。 再到西元609年, 已統一全國的隋朝又將西域重新納入版圖, 地域更加廣闊, 但郡只有190個、縣1255個, 行政區域合併成效明顯。 不過郡縣制的重現非常短暫, 西元618年李淵一登基就宣佈把郡再改為州。

但行政區域合併依然不能解決疆域過大治理較難的問題, 隋朝開始設置“道”這一新的行政層級, 管理某一個區域, 成為新的省級行政區域萌芽。 初設在隋帝國建立的第二年, 即西元582年, 當時共設三個道, 即河北道、西南道和河南道, 道設行台, 分別由三個皇子任尚書令, 同時配備幹練的大臣充任尚書僕射, 管理實際事務。 此後逐漸增設, 唐朝繼承這一制度, 宋改為路, 元正式變為行省。 因而, 自東漢以後, 中國的四級行政架構一直存在, 只不過唐宋時期的省級架構權力並不完全罷了。

寫於2010年9月24日

(本文圖片均選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