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的阿拉伯人》:也是一部血淚史

《歷史上的阿拉伯人》:也是一部血淚史

對於阿拉伯和阿拉伯人, 其實我們的印象一向感到混亂。 在黃沙漫漫的沙漠上跋涉的駱駝商人,

揮舞著巨量美元買下世界的石油大亨, 戰火紛飛的交戰地帶, 歷史悠久的文明起源, 歐洲人與之戰鬥幾千年的伊斯蘭戰士, 兩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者, 被一個初生六天的國家打爆的鬆散聯盟, 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裡, 這是一個黃金蜜糖魔法公主的國度, 在歐洲的文學裡, 那是一個邪惡但是富有的土地, 是上帝對於信眾的試煉, 是聖子誕生與救贖之地。

而在我們的模糊記憶力, 他們是唐代的闊綽大方、略帶神秘的胡商, 是身懷絕技、不可思議的胡僧, 是身姿曼妙的胡姬, 是學問不同的胡人, 我們對於他們並不一無所知, 卻又混雜著想像, 而到了近代, 他們也更為的複雜, 王室的興起與覆滅, 政權的更迭, 人為割裂的國家,

極端的信仰, 發達的經濟, 保守的思想, 世俗化的進程和中世紀的傳統反復拉鋸, 這個留著奶和蜜的土地, 成為了一個個霸主之間的角力場, 分裂、血腥、恐怖、貧窮曾是我們對於他們的認知, 然而, 在這流淌著黑色黃金之地, 也存在著那些奢華的建築, 現代的工業, 發達的旅遊, 這個統稱為阿拉伯的地區, 以一個多面晶體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眼前。

最後, 留給我的卻是這樣一幅圖景:在遼闊的沙漠中, 天空中滿是星辰, 一個白袍纏頭的阿拉伯人, 坐在沙丘上, 對著篝火, 啜飲著咖啡, 思考著人生的哲學, 身後, 是成群的駱駝與營地……

本書從前伊斯蘭時代開始, 講述了早期阿拉伯半島在部族時代的生活與宗教習俗, 包含當時的物產, 詩歌, 戰爭, 對於聖地的爭奪, 著名的懸詩創作等, 而之後則是先知默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 以及麥加、麥迪那聖地的情況, 同時插敘了當時在阿拉伯半島存在的猶太教、基督教及其信徒的情況, 還探究了早期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之後銜接的就是阿拉伯帝國的開拓進取和內部紛爭,

以及多次的王朝更迭, 其中採用的都是學術界的主流看法, 四平八穩, 適合想瞭解阿拉伯帝國歷史的初學者。

其實本書很意外的揭示了為什麼現在歐洲對於伊斯蘭世界的難民似乎沒有像我們一樣極大的反對傾向, 因為這兩個世界其實已經貼在一起幾千年了, 在沒有伊斯蘭教的時候就已經通過商貿聯繫在一起, 而後來的數次戰爭, 兩者的領土犬牙交錯, 互相之間哪怕在核心區域也可以看到對方的身影, 互相之間該宗的也不少, 西班牙宗教審判所裡最賣力的就是兩個前穆斯林, 經過如此長時間的交流, 加上蘇聯時期大量伊斯蘭世界的高素質人才進入歐洲, 歐洲本身有一定的信心能夠接受並同化這些新移民。

除了戰爭和王朝政治之外, 本書還對阿拉伯的文學藝術和科技, 特別是醫學有著較為全面的描寫, 此外, 本書其實很切實的將伊斯蘭教取得成功的原因, 乃至於亞伯拉罕三神教能夠廣泛傳播的原因闡釋了出來。 其實包括猶太教在內,這三種同出一源的宗教,其實並不是我們中國人所理解的宗教,這是一個包含法律、日常行為規範、思想、藝術、乃至於吃喝拉撒的詳細體系,這是建立一個國家所需要的。其實各個宗教早期都是如此,道教能在漢末掀起黃巾起義,在四川以五斗米割據;佛教能夠在印度和多個南亞和西域建立佛國,都證明了這些宗教有著完備的社會學體系,但他們的這個體系卻在漫長的時間裡漸漸消失,而亞伯拉罕三神教卻依然完備的保留了下來,直到現在依然能在這個滄海桑田的世界裡運行。

其實對於我們國人來說,無論我們多麼瞭解這個區域,阿拉伯人永遠蒙著面紗,露出深邃的眼睛,冷冷的看著我們。

這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事。

其實包括猶太教在內,這三種同出一源的宗教,其實並不是我們中國人所理解的宗教,這是一個包含法律、日常行為規範、思想、藝術、乃至於吃喝拉撒的詳細體系,這是建立一個國家所需要的。其實各個宗教早期都是如此,道教能在漢末掀起黃巾起義,在四川以五斗米割據;佛教能夠在印度和多個南亞和西域建立佛國,都證明了這些宗教有著完備的社會學體系,但他們的這個體系卻在漫長的時間裡漸漸消失,而亞伯拉罕三神教卻依然完備的保留了下來,直到現在依然能在這個滄海桑田的世界裡運行。

其實對於我們國人來說,無論我們多麼瞭解這個區域,阿拉伯人永遠蒙著面紗,露出深邃的眼睛,冷冷的看著我們。

這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