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白居易《長恨歌》背後的故事

白居易《長恨歌》背後的故事

轉載2018-02-02 23:12:21

白居易《長恨歌》背後的故事

丁啟陣

1

詩作于唐憲宗元和元年(806), 當年白居易三十五歲。 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 貞元十八年中拔萃科, 得了個校書郎的職位。 元和元年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 名次僅入第四等, 被授予盩厔縣尉、集賢校理。 盩厔縣, 今陝西周至縣。

在盩厔縣尉任上, 白居易認識了兩個當地的詩文朋友, 一個叫陳鴻, 一個叫王質夫。 這三個人于元和元年冬季十二月某日, 同游仙游寺時, 說到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 相對感慨, 扼腕歎息。 王質夫於是舉起酒杯對白居易說:“罕見之事,

如果沒有傑出才人將其潤色傳播, 就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湮滅無聞。 樂天兄是擅長作詩、感情深厚之人, 試著把它寫成一首詩歌如何?”白居易聽了王質夫的建議, 真的寫了《長恨歌》這首詩。 白居易詩歌寫成後, 陳鴻也寫了《長恨歌傳》。

據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 他和白居易一個作詩一個寫傳, “意者不但感其事, 亦欲懲尤物, 窒亂階, 垂於將來者也”。 感其事、懲尤物、窒亂階、垂將來, 這十二個字的概括, 出自創作者、當事人的筆下, 應該是可信的。 感其事, 說明他們是有感而發, 馬嵬驛兵變(發生於西元756年7月15日)過去已經整整五十年, 三個文人還能一拍即合, 就這歷史故事進行創作, 可以說明這一歷史事件影響深遠。 懲尤物、窒亂階,

說明他們的認識, 把安史之亂的發生、李唐王朝的由盛轉衰, 歸因於楊貴妃, 不過是“紅顏禍水”的老調。 垂將來, 這很容易理解, 詩文寫作, 繼承的是《詩經·國風》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 發揚的是儒家“興觀群怨”的詩教理論, 學習的是前賢杜甫即事名篇的藝術手法。

2

詩中兩句, “後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善於思考的讀者, 不妨引申出如下兩個問題:一是, 後宮佳麗真的是三千人嗎?二是, 其餘兩千九百九十九個的命運如何?

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有“先帝侍女八千人”一句, 其中“先帝”指的也是這位玄宗皇帝。

白居易說“後宮佳麗三千人”, 杜甫說“先帝侍女八千人”。 假如說, “佳麗”、“侍女”是一回事, 都是皇帝名義上的妻子,

它們是不是文學誇張, 言過其實呢?

唐玄宗時期的後宮妃嬪規模, 依照古制而略有變動。 大致情況是:皇后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 以為三夫人, 正一品;又置淑儀、德儀、賢儀、順儀、婉儀、芳儀, 以為六儀, 正二品;美人四人, 為正三品;才人七人, 為正四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 為正五品;寶林(正六品)、禦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人為八十一禦妻(參《新唐書》卷七十五下)。 有明確身份品第的妃嬪並不多, 一共是一百零八人, 跟歷史上相沿的所謂周禮規定之數相差不大。

問題是, 這一百多號人都不是過自理生活的, 她們的日常生活都需要有人須臾不離地服侍。 就是說, 她們身邊都還有著數量不等的沒有品級的宮女。 唐承隋制,

隋煬帝時, 除了有品級的妃嬪之外, “又有承衣、刀人, 皆趨侍左右, 並無員數”(唐徐堅等《初學記》卷第十《妃嬪第二》)。 可見, 服侍九品以上妃嬪的低級宮女, 並沒有數量上的限制。

貞觀二年(628)三月, 中書舍人李百藥秘密上書(“上封書”), 勸李世民遣散部分宮女, 以減省朝廷費用, 減少宮人怨氣。 奏摺中有這樣一句話:“竊聞大安宮及掖庭內, 無用宮人, 動有數萬……”(見《唐會要》卷三《出宮人》)。 奪取天下不久, 又是提倡節儉的李世民時期, 尚且有數萬宮女在宮裡, 承平日久、窮奢極欲的李隆基, 宮女數量只能更多, 不會更少。 仇兆鼇《杜詩詳注》雲:“《新唐史》所敘, 謂開元天寶中, 宮嬪大率四萬。 ”是四萬!

當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楊貴妃身上時, “三千寵愛在一身”是寵倖,

是得意, 是榮耀。 但是, 倘若換個角度, 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宮女身上時, 則是不公平, 是寂寞, 是絕望。 楊貴妃之外的那“兩千九百九十九”個宮女, 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白居易《上陽人》實際上就是表現那“兩千九百九十九”個宮女悲慘命運的。 請看:

上陽人, 紅顏闇老白髮新。 綠衣監使守宮門, 一閉上陽多少春。 玄宗末歲初選入,

入時十六今六十。 同時採擇百餘人, 零落年深殘此身。 憶昔吞悲別親族, 扶入車中不教哭。 皆雲入內便承恩, 臉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見面, 已被楊妃遙側目。 妒令潛配上陽宮, 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 秋夜長, 夜長無寐天不明。 耿耿殘燈背壁影, 蕭蕭暗雨打窗聲……

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一首《行宮》詩對宮女的寂寞生活有很好的描述:“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比白居易元稹晚一二十年的朱慶餘,其《宮詞》則寫出了宮女生活的另一種淒慘:“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並立瓊軒。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連說話都是有危險的,寂寞自然只能深埋心底。這是怎樣令人窒息、絕望、度日如年的生活!

3

《長恨歌》所講述的李隆基、楊貴妃愛情悲劇,堪稱歷代帝王愛情故事中的經典。因為悲劇情景震撼,人物身份特殊,歷史影響深遠,也因為白居易詩歌通俗易懂、流傳廣泛,悲劇女主角楊貴妃受到了歷代讀者極大的關注。有一個疑問,很自然地,會長久地盤桓在人們的心頭,揮之不去:楊貴妃為什麼沒有被封為皇后呢?

楊玉環做唐玄宗妃子的時間長達二十餘年,做貴妃的時間也有十五年左右。可以肯定,唐玄宗假如要想冊立楊貴妃為皇后,運作時間是非常充裕的。更重要的是,開元十二年,唐玄宗將元配王氏皇后廢為庶人後,皇后之位一直空著。楊玉環成為楊貴妃的時候,武貴妃早就已經死了。

李隆基之所以沒有冊立楊玉環為皇后,我曾經寫過專文探討,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李隆基對楊貴妃曾經是自己兒子壽王李瑁妃子這一點有所顧慮。二是李隆基跟楊玉環的結合,主要是文藝興趣的相投,並沒有要她“母儀天下”的想法。三是楊貴妃雖然聰明伶俐,能夠隨時迎合皇帝的心意。但是,李隆基對她顯然是有所不滿的。四是楊貴妃是一個具有浪漫氣質的女人,她沒有多少權力上的欲望。一方面她滿足于李隆基的寵愛,另一方面她有文藝愛好,日子過得很充實。此外,有沒有皇后的名號,對她而言沒有太大影響。五是唐玄宗晚年雖然有些沉湎於男歡女愛,沉湎於聲色娛樂,但基本上還是一個頭腦比較清醒的皇帝。

4

關於楊貴妃之死,《長恨歌》中主要有“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等詩句。這些表述當然是不夠清楚的。根據《舊唐書·楊國忠傳》、《新唐書·玄宗紀》、《資治通鑒》等歷史文獻的記載,大致情況如下:

玄宗為首的逃命隊伍離開長安,跑到馬嵬驛的時候,將士們又饑餓,又疲憊,都心懷怨怒。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因為禍亂是楊國忠引起的,想趁機誅殺他。於是通過東宮宦官李輔國,稟告太子,太子不敢決斷。湊巧當時吐蕃使者二十余人攔住騎馬的楊國忠,向他抱怨沒有食物充饑,楊國忠還沒來得及答覆,將士們呐喊道:“楊國忠跟胡族盜賊合謀造反!”有人向他射箭,射中馬鞍。楊國忠逃到驛站西門內時,將士們追上去將其殺死。同時還殺了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和韓國、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上前斥責,也被殺死。韋見素聽見雜亂聲出來,被亂軍棒打得頭破血流。緊接著,將士們便包圍了驛站。

玄宗聽到喧嘩聲,問明緣由,拄著拐杖出來安撫將士,命令他們收隊散去。將士們不肯答應。玄宗委派宦官高力士出面問話,陳玄禮回答說:“楊國忠謀反,楊貴妃不宜繼續供奉,請陛下割恩正法。”玄宗回答說他自己會處置。翻身進門,依靠著拐杖,低頭站立。過了好久,京兆司隸參軍韋諤上前提示玄宗:“眼下眾怒難犯,安慰系於一刻,希望陛下趕快作出決定!”說著磕頭至於流血。玄宗回答道:“貴妃常年居住在深宮裡,哪裡知道楊國忠謀反的事呢?”還在替楊貴妃開脫。這時,高力士進一步提示道:“貴妃的確無罪,但將士們既然已經殺死了楊國忠,貴妃卻仍在陛下身邊,他們怎能安心!請陛下審慎思考,將士安心陛下才會安全。”玄宗聽高力士這麼說,這才命高力士帶楊貴妃到佛堂,“縊殺之”。然後將屍體抬到驛站院子裡,讓陳玄禮等人進去驗明正身。陳玄禮等人於是脫去甲胄,磕頭請罪。皇帝一番安慰後,令其遍告將士。

由於楊貴妃地位尊崇,美貌非凡,人們又普遍有憐香惜玉的心思,不願意接受楊貴妃死於非命的事實。因此,關於楊貴妃的死法、是否真死都有不同說法。有說吊死在驛站院子裡梨花樹上的,有說高力士找了替死鬼,真人被送往日本的。楊貴妃未死的傳說,不過是人們好色愛美私心的一種反映,當不得真。

5

馬嵬驛賜死楊貴妃,是唐以後有政治理想的詩人們所喜歡的作詩素材。詩人們借機對沉湎聲色的帝王進行諷刺、勸諫和批判,寫出了不少好詩。這裡隨手舉幾首為例:

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鸞輿幸蜀歸。

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

(唐羅隱《題馬嵬驛》,作者一作狄歸昌)

蜀道如天夜雨淫,亂鈴聲裡倍沾襟。

當時更有軍中死,自是君王不動心。

(送李覯《讀長恨辭》)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清袁枚《馬嵬》)

這些詩中,袁枚的《馬嵬》將人們對帝王愛情悲劇的同情,轉而引向同情底層百姓,胸襟博大,語言生動,尤其值得稱道。

6

陳鴻說他和白居易寫作《長恨歌》、《長恨歌傳》有“懲尤物”的目的,認真計較起來,懲的力度還是不夠的。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不知道詩人是有意還是無意,三年壽王妃、玄宗奪媳等情節隻字不提。

楊玉環姐妹的驕奢淫逸,也遠沒有杜甫《麗人行》表現得到位。“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美人相,富貴相,妖淫相,後乃現出羅刹相,真可笑可畏。”(楊倫《杜詩鏡銓》引將弱六語)楊氏姊妹出場,詩人先寫其身體美貌,次寫其服飾富貴,次寫其舉止荒淫,最後寫其氣焰囂張。猶如層層剝筍,依次剝去美貌、華麗外表之後,現出了他們淫亂、邪惡的本性。相比之下,《長恨歌》的描寫,可謂溫和委婉。

為了便於讀者朋友瞭解楊貴妃姊妹的奢侈鋪排,這裡摘引一節唐鄭處誨《明皇雜錄》中的文字:“上將幸華清宮,貴妃姊妹競車服,為一犢車,飾以金翠,間以珠玉,一車之費,不下數十萬貫。既而重甚,牛不能引,因複上聞,請各乘馬。於是,競購名馬,以黃金為銜䪊,組繡為障泥,共會于國忠宅,將同入禁中,炳炳照灼,觀者如堵。”

7

白居易《長恨歌》問世後,收穫了許多好評,但同時也有不少差評的聲音。

好評如:

明·瞿佑《歸田詩話》:樂天《長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讀者不厭其長。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作長篇法如構危宮大廈,全須接榫合縫,銖兩皆稱。樂天《琵琶行》《長恨歌》幾許膽力,覺龍氣所聚,有疑行疑伏之妙,讀者未易測其涯岸。

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唐宋詩醇》:居易詩詞特妙,情文相生,沉鬱頓挫,哀豔之中,具有諷刺。“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君王掩面救不得”,皆微詞也。“養在深閨人未識”,為尊者諱也。欲不可縱,樂不可極,結想成因,幻緣奚罄,總以為發乎情而不能止乎禮儀者戒也。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迷離恍惚,不用收結,此正作法之妙……悠揚旖旎,情至文生……時有一妓誇於人曰:“我能誦白學士《長恨歌》,豈與他妓等哉!”詩之見重于時如此。

賀貽孫《詩筏》:長慶長篇,如白樂天《長恨歌》、《琵琶行》,元微之《連昌宮詞》諸作,才調風致,自是才人之冠。其描寫情事,如泣如訴,從《焦仲卿》篇得來。

差評如:

宋·周紫芝《竹坡詩話》:白樂天《長恨歌》雲“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氣韻之近俗也。東坡作送人小詞雲:“故將別語惱(調)佳人,要看梨花春帶雨。”雖用樂天語,而別有一種風味,非點鐵成金手,不能為此也。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情意失於太詳,景物失於太露,遂成淺近,略無餘韻,此其所短處……其敘楊妃進見專寵行樂事,皆穢褻之語。首雲“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後雲“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又雲“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此固無禮之甚。“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此下云云,殆可掩耳也。“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此等語乃樂天自以為得意處,然而亦淺陋甚。“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此尤可笑,南內雖淒涼,何至挑孤燈耶?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止於荒淫之語,終篇無所規正。

明·唐汝詢《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格極卑庸,詞頗嬌豔;雖主譏諷,實欲借事以騁筆間之風流。

《長恨歌》固然是一篇有爭議的作品,但受到歷代讀者的普遍喜愛與歡迎,卻是不爭的事實。沒有這首詩,楊貴妃止步于三十八歲的人生故事,李隆基楊貴妃悲劇的愛情故事,不可能如此家喻戶曉。

8

把李唐王朝最高統治者屬於隱私範圍的情感故事傳揚得天下皆知的詩人白居易,不但沒有被斥為輕浮,被追究文責,被扣上“妄議宮闈”之類罪名,反而得到任用,官越做越大。最後以刑部尚書致仕,享受榮華富貴。

寫作《長恨歌》的次年,元和二年十一月,唐憲宗李純想要有所作為,“納諫思理”,便把白居易召回京城,任命為翰林學士;又過了半年,任命為左拾遺。翰林學士、左拾遺,品級不高,但都是近侍之臣,位置清要。唐憲宗之所以對白居易不但不加以責罰,反而加以任用,主要原因正在於白居易善於寫作有諷刺意味的詩文。《舊唐書》本傳雲:“居易文辭富豔,尤精於詩筆。自讎校至結綬畿甸,所著歌詩數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聞禁中。”

讀《長恨歌》,掩卷思之,這件事頗值得今人羡慕。

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比白居易元稹晚一二十年的朱慶餘,其《宮詞》則寫出了宮女生活的另一種淒慘:“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並立瓊軒。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連說話都是有危險的,寂寞自然只能深埋心底。這是怎樣令人窒息、絕望、度日如年的生活!

3

《長恨歌》所講述的李隆基、楊貴妃愛情悲劇,堪稱歷代帝王愛情故事中的經典。因為悲劇情景震撼,人物身份特殊,歷史影響深遠,也因為白居易詩歌通俗易懂、流傳廣泛,悲劇女主角楊貴妃受到了歷代讀者極大的關注。有一個疑問,很自然地,會長久地盤桓在人們的心頭,揮之不去:楊貴妃為什麼沒有被封為皇后呢?

楊玉環做唐玄宗妃子的時間長達二十餘年,做貴妃的時間也有十五年左右。可以肯定,唐玄宗假如要想冊立楊貴妃為皇后,運作時間是非常充裕的。更重要的是,開元十二年,唐玄宗將元配王氏皇后廢為庶人後,皇后之位一直空著。楊玉環成為楊貴妃的時候,武貴妃早就已經死了。

李隆基之所以沒有冊立楊玉環為皇后,我曾經寫過專文探討,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李隆基對楊貴妃曾經是自己兒子壽王李瑁妃子這一點有所顧慮。二是李隆基跟楊玉環的結合,主要是文藝興趣的相投,並沒有要她“母儀天下”的想法。三是楊貴妃雖然聰明伶俐,能夠隨時迎合皇帝的心意。但是,李隆基對她顯然是有所不滿的。四是楊貴妃是一個具有浪漫氣質的女人,她沒有多少權力上的欲望。一方面她滿足于李隆基的寵愛,另一方面她有文藝愛好,日子過得很充實。此外,有沒有皇后的名號,對她而言沒有太大影響。五是唐玄宗晚年雖然有些沉湎於男歡女愛,沉湎於聲色娛樂,但基本上還是一個頭腦比較清醒的皇帝。

4

關於楊貴妃之死,《長恨歌》中主要有“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等詩句。這些表述當然是不夠清楚的。根據《舊唐書·楊國忠傳》、《新唐書·玄宗紀》、《資治通鑒》等歷史文獻的記載,大致情況如下:

玄宗為首的逃命隊伍離開長安,跑到馬嵬驛的時候,將士們又饑餓,又疲憊,都心懷怨怒。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因為禍亂是楊國忠引起的,想趁機誅殺他。於是通過東宮宦官李輔國,稟告太子,太子不敢決斷。湊巧當時吐蕃使者二十余人攔住騎馬的楊國忠,向他抱怨沒有食物充饑,楊國忠還沒來得及答覆,將士們呐喊道:“楊國忠跟胡族盜賊合謀造反!”有人向他射箭,射中馬鞍。楊國忠逃到驛站西門內時,將士們追上去將其殺死。同時還殺了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和韓國、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上前斥責,也被殺死。韋見素聽見雜亂聲出來,被亂軍棒打得頭破血流。緊接著,將士們便包圍了驛站。

玄宗聽到喧嘩聲,問明緣由,拄著拐杖出來安撫將士,命令他們收隊散去。將士們不肯答應。玄宗委派宦官高力士出面問話,陳玄禮回答說:“楊國忠謀反,楊貴妃不宜繼續供奉,請陛下割恩正法。”玄宗回答說他自己會處置。翻身進門,依靠著拐杖,低頭站立。過了好久,京兆司隸參軍韋諤上前提示玄宗:“眼下眾怒難犯,安慰系於一刻,希望陛下趕快作出決定!”說著磕頭至於流血。玄宗回答道:“貴妃常年居住在深宮裡,哪裡知道楊國忠謀反的事呢?”還在替楊貴妃開脫。這時,高力士進一步提示道:“貴妃的確無罪,但將士們既然已經殺死了楊國忠,貴妃卻仍在陛下身邊,他們怎能安心!請陛下審慎思考,將士安心陛下才會安全。”玄宗聽高力士這麼說,這才命高力士帶楊貴妃到佛堂,“縊殺之”。然後將屍體抬到驛站院子裡,讓陳玄禮等人進去驗明正身。陳玄禮等人於是脫去甲胄,磕頭請罪。皇帝一番安慰後,令其遍告將士。

由於楊貴妃地位尊崇,美貌非凡,人們又普遍有憐香惜玉的心思,不願意接受楊貴妃死於非命的事實。因此,關於楊貴妃的死法、是否真死都有不同說法。有說吊死在驛站院子裡梨花樹上的,有說高力士找了替死鬼,真人被送往日本的。楊貴妃未死的傳說,不過是人們好色愛美私心的一種反映,當不得真。

5

馬嵬驛賜死楊貴妃,是唐以後有政治理想的詩人們所喜歡的作詩素材。詩人們借機對沉湎聲色的帝王進行諷刺、勸諫和批判,寫出了不少好詩。這裡隨手舉幾首為例:

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鸞輿幸蜀歸。

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

(唐羅隱《題馬嵬驛》,作者一作狄歸昌)

蜀道如天夜雨淫,亂鈴聲裡倍沾襟。

當時更有軍中死,自是君王不動心。

(送李覯《讀長恨辭》)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清袁枚《馬嵬》)

這些詩中,袁枚的《馬嵬》將人們對帝王愛情悲劇的同情,轉而引向同情底層百姓,胸襟博大,語言生動,尤其值得稱道。

6

陳鴻說他和白居易寫作《長恨歌》、《長恨歌傳》有“懲尤物”的目的,認真計較起來,懲的力度還是不夠的。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不知道詩人是有意還是無意,三年壽王妃、玄宗奪媳等情節隻字不提。

楊玉環姐妹的驕奢淫逸,也遠沒有杜甫《麗人行》表現得到位。“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美人相,富貴相,妖淫相,後乃現出羅刹相,真可笑可畏。”(楊倫《杜詩鏡銓》引將弱六語)楊氏姊妹出場,詩人先寫其身體美貌,次寫其服飾富貴,次寫其舉止荒淫,最後寫其氣焰囂張。猶如層層剝筍,依次剝去美貌、華麗外表之後,現出了他們淫亂、邪惡的本性。相比之下,《長恨歌》的描寫,可謂溫和委婉。

為了便於讀者朋友瞭解楊貴妃姊妹的奢侈鋪排,這裡摘引一節唐鄭處誨《明皇雜錄》中的文字:“上將幸華清宮,貴妃姊妹競車服,為一犢車,飾以金翠,間以珠玉,一車之費,不下數十萬貫。既而重甚,牛不能引,因複上聞,請各乘馬。於是,競購名馬,以黃金為銜䪊,組繡為障泥,共會于國忠宅,將同入禁中,炳炳照灼,觀者如堵。”

7

白居易《長恨歌》問世後,收穫了許多好評,但同時也有不少差評的聲音。

好評如:

明·瞿佑《歸田詩話》:樂天《長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讀者不厭其長。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作長篇法如構危宮大廈,全須接榫合縫,銖兩皆稱。樂天《琵琶行》《長恨歌》幾許膽力,覺龍氣所聚,有疑行疑伏之妙,讀者未易測其涯岸。

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唐宋詩醇》:居易詩詞特妙,情文相生,沉鬱頓挫,哀豔之中,具有諷刺。“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君王掩面救不得”,皆微詞也。“養在深閨人未識”,為尊者諱也。欲不可縱,樂不可極,結想成因,幻緣奚罄,總以為發乎情而不能止乎禮儀者戒也。

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迷離恍惚,不用收結,此正作法之妙……悠揚旖旎,情至文生……時有一妓誇於人曰:“我能誦白學士《長恨歌》,豈與他妓等哉!”詩之見重于時如此。

賀貽孫《詩筏》:長慶長篇,如白樂天《長恨歌》、《琵琶行》,元微之《連昌宮詞》諸作,才調風致,自是才人之冠。其描寫情事,如泣如訴,從《焦仲卿》篇得來。

差評如:

宋·周紫芝《竹坡詩話》:白樂天《長恨歌》雲“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氣韻之近俗也。東坡作送人小詞雲:“故將別語惱(調)佳人,要看梨花春帶雨。”雖用樂天語,而別有一種風味,非點鐵成金手,不能為此也。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情意失於太詳,景物失於太露,遂成淺近,略無餘韻,此其所短處……其敘楊妃進見專寵行樂事,皆穢褻之語。首雲“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後雲“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又雲“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此固無禮之甚。“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此下云云,殆可掩耳也。“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此等語乃樂天自以為得意處,然而亦淺陋甚。“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此尤可笑,南內雖淒涼,何至挑孤燈耶?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止於荒淫之語,終篇無所規正。

明·唐汝詢《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格極卑庸,詞頗嬌豔;雖主譏諷,實欲借事以騁筆間之風流。

《長恨歌》固然是一篇有爭議的作品,但受到歷代讀者的普遍喜愛與歡迎,卻是不爭的事實。沒有這首詩,楊貴妃止步于三十八歲的人生故事,李隆基楊貴妃悲劇的愛情故事,不可能如此家喻戶曉。

8

把李唐王朝最高統治者屬於隱私範圍的情感故事傳揚得天下皆知的詩人白居易,不但沒有被斥為輕浮,被追究文責,被扣上“妄議宮闈”之類罪名,反而得到任用,官越做越大。最後以刑部尚書致仕,享受榮華富貴。

寫作《長恨歌》的次年,元和二年十一月,唐憲宗李純想要有所作為,“納諫思理”,便把白居易召回京城,任命為翰林學士;又過了半年,任命為左拾遺。翰林學士、左拾遺,品級不高,但都是近侍之臣,位置清要。唐憲宗之所以對白居易不但不加以責罰,反而加以任用,主要原因正在於白居易善於寫作有諷刺意味的詩文。《舊唐書》本傳雲:“居易文辭富豔,尤精於詩筆。自讎校至結綬畿甸,所著歌詩數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聞禁中。”

讀《長恨歌》,掩卷思之,這件事頗值得今人羡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