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爭一河流兩國爆發戰爭,傷亡148萬損失6500億美元欠下大量外債

1980年, 伊拉克與伊朗兩國爆發一場持續八年的戰爭, 而戰爭最主要的起因竟然是雙方為了爭奪阿拉伯河這條界線河。 兩伊之間的國境線長達一千二百公里, 阿拉伯河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匯合而成, 大部分位於伊拉克境內, 在其下游有一段約有100公里, 從而成為兩國之間的界河。

1847年, 奧斯曼帝國和波斯王國簽訂協定, 以波斯一側的淺水區域為界, 這樣實際上就意味著是奧斯曼帝國掌握著阿拉伯河的大部分水域。 1937年, 獨立後的伊拉克與伊朗重新簽訂協定, 將國界畫到了阿拉伯河主要航線的中間, 兩國各占一半。 1975年3月15日, 兩伊正式簽訂協定正式將國界確定為阿拉伯河的中央。

波斯灣上的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和小通布島原來由英國佔領, 60年代, 英國逐漸從殖民地撤出, 遂將其控制權交給沙迦。 此時, 沙迦與其他幾個酋長國組成的阿聯酋當時尚未獨立建國。 英軍1971年撤走後, 伊朗便出兵佔領了這幾個小島, 其在霍爾木茲海峽海峽地區的控制能力得到增強。 這自然令伊拉克深感擔憂, 伊拉克堅持認為這些島嶼應該歸還給阿聯酋。

伊朗又經歷了伊斯蘭革命, 軍隊中忠於巴列維國王的軍官遭到清洗, 導致軍事實力大打折扣, 而且國內的形勢並不太穩定。 雙方圍繞著領土主權談不攏, 伊拉克的總統薩達姆乘機首先發動戰爭, 1980年9月22日爆發, 伊拉克軍隊向伊朗發動全面進攻, 伊朗處於弱勢以防守和反擊為主。

在擋住伊拉克軍隊的鋒芒之後, 伊朗逐漸穩住戰線, 開始於1982年2月, 向伊拉克進行反攻, 而伊拉克處於被動挨打。 從1984年開始, 雙方在地面戰鬥中形成拉鋸, 開始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 先後爆發“襲船戰”、“襲城戰”。 1988年, 伊拉克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 再次攻入伊朗境內。 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鬥。

在戰爭中兩國均遭受嚴重損失, 雙方互相打起襲城戰、襲船戰, 並對對方的油田設施及其它經濟目標進行打擊。 兩伊戰爭期間, 薩達姆甚至動用化學武器給伊朗軍隊、平民造成重大殺傷。 打了八年的戰爭, 結果誰也沒多佔有對方一寸領土, 結果兩敗俱傷。

兩國共計傷亡達到148萬人,八萬人被俘。其中伊拉克傷亡43萬人,被俘五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二千多輛坦克,一千五百門火炮,經濟損失超過3500億美元;伊朗傷亡105萬人,被俘三萬人,損失作戰飛機150架,一千五百輛坦克,一千二百門火炮,經濟損失超過3000倔美元。

兩國的軍費開支及戰爭損失共計到達6500多億美元,使兩國經濟發展水準至少倒退20至30年。伊拉克的軍隊從戰前的24萬變成了上百萬大軍,國家卻窮得揭不開鍋了。伊拉克的外匯儲備在戰前有370億美元,戰爭結束後,伊拉克卻已經欠下上千億美元的外債。伊朗也欠下450億美元外債,兩國都從中東地區的富裕國家變成窮國。

結果兩敗俱傷。

兩國共計傷亡達到148萬人,八萬人被俘。其中伊拉克傷亡43萬人,被俘五萬人,損失作戰飛機250架,二千多輛坦克,一千五百門火炮,經濟損失超過3500億美元;伊朗傷亡105萬人,被俘三萬人,損失作戰飛機150架,一千五百輛坦克,一千二百門火炮,經濟損失超過3000倔美元。

兩國的軍費開支及戰爭損失共計到達6500多億美元,使兩國經濟發展水準至少倒退20至30年。伊拉克的軍隊從戰前的24萬變成了上百萬大軍,國家卻窮得揭不開鍋了。伊拉克的外匯儲備在戰前有370億美元,戰爭結束後,伊拉克卻已經欠下上千億美元的外債。伊朗也欠下450億美元外債,兩國都從中東地區的富裕國家變成窮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