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常灸中脘穴,調理脾胃又美容

所屬經絡

任脈

定位

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當臍中上4寸

取穴方法

第1步:仰臥位;

第2步:沿前正中線向下觸摸, 找出胸骨體與劍突間行成的凹陷,

即胸劍聯合;

第3步:胸劍聯合與臍中連線的中點, 即為本穴。

中脘穴解析

中脘為經穴名(Zhōngwǎn CV12)。 出《脈經》。 《脈經》名中管。 別名上紀、太倉、胃脘。 屬任脈。 中脘是胃的募穴, 八會穴之腑會, 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任脈的交會穴。 中即中間, 脘即胃脘, 此穴當胃脘之中部, 故名中脘。

▼中脘別名

中脘穴別名:上紀穴, 胃脘穴, 大倉穴, 太倉穴, 胃管穴, 三管穴, 中管穴, 中碗穴。

▼中脘別名意義

中脘。 中:指本穴相對於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為中也。 脘:空腔也。 該穴名意指任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 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 至本穴後, 經水繼續向下而行, 如流入任脈下部的巨大空腔, 故名。 中管、中碗名意與中脘同, 碗通脘。

上紀。 上, 上部也。 紀, 綱紀之意。 上紀名意指本穴對胸腹體表的氣血有抓總提綱的作用。 本穴物質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 在本穴為先聚集後下行, 本穴如有對胸腹體表氣血抓總提綱的作用, 故名上紀。

胃脘。 胃, 胃腑也。 脘, 空腔也。 胃脘名意指本穴氣血直接作用於胃腑。

本穴氣血為地部經水, 性溫, 與胃經氣血同性, 可直接調控胃腑氣血的陰陽虛實, 故名胃脘。 胃管名意與胃脘同, 管通脘。

大倉。 大, 與小相對, 大也。 倉, 倉庫也。 大倉名意指本穴為地部經水彙聚的大倉庫。 理同中脘名解。 太倉名意與大倉同。

三管。 三, 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也。 管, 孔也。 三管名意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 它不光來自于任脈上部經脈的冷降之水, 還有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的冷降水液, 故為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中脘穴意義:任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循任脈下行。

功效作用:聚集及傳導地部水液。 中脘穴有理氣和胃、化濕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香灸中脘穴的作用

01、疏肝養胃、消食導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養顏、延緩衰老的作用;

02、緩解治療胃痛、腹痛、腹脹、嘔逆、納呆、反胃、食不化、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黃疸、胃擴張等;

03、緩解治療腸鳴、泄瀉、便秘、便血、脅下堅痛、治療慢性肝炎等;

04、緩解治療喘息不止、噁心、痰多、咳喘、失眠、髒躁、癲癇、屍厥、子宮脫垂、蕁麻疹、食物中毒、治療燒心等。

01、疏肝養胃、消食導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養顏、延緩衰老的作用;

02、緩解治療胃痛、腹痛、腹脹、嘔逆、納呆、反胃、食不化、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黃疸、胃擴張等;

03、緩解治療腸鳴、泄瀉、便秘、便血、脅下堅痛、治療慢性肝炎等;

04、緩解治療喘息不止、噁心、痰多、咳喘、失眠、髒躁、癲癇、屍厥、子宮脫垂、蕁麻疹、食物中毒、治療燒心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