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降血糖,做好這七點!

來源:醫學界內分泌頻道 作者:李沐梓一、精細降糖

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準控制在接近正常時, 需採取“精細降糖”的措施, 包括指導患者採取更嚴格的飲食和運動計畫、更密切的血糖監測和對降糖藥更熟練的運用。

在降糖藥的選擇上, 作用方式越接近人體控制血糖生理模式的藥物, 越能幫助人們安全接近正常血糖的目標。

另外, 要加強治療糖尿病患者的隨訪, 一方面是為了控制血糖達標而測定血糖, 並定期測定糖化血紅蛋白, 制定降糖藥的治療方案;另一方面是為了儘早查出併發症或相關問題,

包括體重、體重指數、血壓、足背動脈搏動、血脂、眼底、肝腎功能、尿常規、尿蛋白、心電圖等。

(糖尿病複查項目, 點擊可看大圖)

二、警惕低血糖

對於非糖尿病患者, 低血糖症的診斷標準為血糖<2.8mmol/L;而接受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準≤3. 9mmol/L則屬於低血糖範疇。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影響機體對低血糖的回饋調節能力, 增加了發生嚴重低血糖的風險。

低血糖的臨床表現與血糖水準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關, 可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心悸、焦慮、出汗、饑餓感等)和中樞神經症狀(神志改變、認知障礙、抽搐和昏迷)。 老年患者發生低血糖時常可表現為行為異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狀;夜間低血糖常因很難被發現而得不到及時處理;有些患者屢發低血糖後, 可表現為無先兆症狀的低血糖昏迷。

1、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藥

主要有胰島素、磺醯脲類和非磺醯脲類促胰島素促泌劑及GLP-1 受體激動劑。

其他種類的降糖藥單獨使用時一般不會導致低血糖, 但在與上述藥物聯用也可增加低血糖的發生風險。

2、低血糖可能誘因及應對措施

①胰島素或胰島素促泌劑:應觀察是否是藥物過量導致, 應謹慎調整劑量;

②未按時進食, 或進食過少:患者應定時定量進餐, 如果進餐量減少應相應減少隨藥物劑量, 有可能誤餐時應提前做好準備;

③運動量增加:運動前應增加額外的碳水化合物攝入;

④酒精能直接導致低血糖:應避免酗酒和空腹飲酒。

3、低血糖的治療

糖尿病患者應常規備用碳水化合物類食品, 以便及時食用。 血糖≤3.9mmol/L時, 即需補充葡萄糖或含糖食物;嚴重的低血糖需要根據患者的意識和血糖情況給予相應靜脈滴注葡萄糖注射液。

三、謹記各種藥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應

四、監測體重

有臨床研究證實,二甲雙胍對肥胖或非肥胖者等效,阿卡波糖對飲食療法不能控制的2型糖尿病顯示出良效,且無論肥胖或非肥胖者均可使用。所以,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可首選二甲雙胍、阿卡波糖;非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應首選磺醯脲類藥物。

對胰島素儲備功能很差的非肥胖型患者,當降糖藥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時,應及時使用胰島素治療。

五、選擇適宜的服用時間

就餐和食物對口服降糖藥的吸收、生物利用度和藥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不同的降糖藥應注意在不同的時間服用。

1、餐前0.5小時:

適於餐前服用的藥物有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瑞格列奈等,這些藥物起效快,在空腹或進食時服用吸收良好,餐後給藥(尤其是脂肪餐)可影響其吸收,使血漿達峰時間和半衰期延遲,因而提倡餐前給藥。

2、餐中: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應在就餐時隨第1-2口飯吞服,可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減少不良反應,增加患者的依從性,並根據個體情況調整劑量、格列美脲在早餐或第1次就餐時服用。

3、餐後0.5 -1小時:

食物對藥物的吸收和代謝影響不大的藥物可在飯後口服,如羅格列酮;對有胃腸道不適者,二甲雙胍可在餐後服用。

六、儘量規避可影響血糖代謝和誘發糖尿病的藥物

1、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如潑尼松、潑尼松龍、甲潑尼龍、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可調節糖代謝,在中、長程應用時可出現包括高血糖在內的多種代謝異常。

2、甲狀腺激素:

左甲狀腺素鈉、碘塞羅寧鈉可使胰島素水準下降,糖尿病患者服用後宜適當增加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劑量。

3、利尿劑:

可抑制胰島素釋放、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或尿糖陽性,如呋塞米、氫氯噻嗪。長期使用利尿劑可加重原有血糖升高的情況和有增加新發糖尿病的風險。

4、非甾體抗炎藥: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偶可引起高血糖。

5、抗精神病藥:

氯氮平、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氯丙嗪等可引起葡萄糖調節功能異常,包括誘發或加重原有糖尿病和導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6、抗腫瘤藥:

曲妥珠單抗、利妥音單抗可引起高血糖。

7、β受體拮抗劑:

可掩蓋低血糖反應,尚可導致周圍血管收縮,使已有周圍血管病患者產生血管痙攣或加重間歇跛行。若無其他適應證,如合併心絞痛或心肌梗死,一般β受體拮抗劑不首選用於治療合併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另外,非選擇性β受體拮抗劑可阻止患者應用胰島素後一過性低血糖後血糖正常化、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加重胰島素抵抗、加重外周血管收縮及病變。

七、治療理念應積極

根據患者胰腺β細胞功能情況,可儘早地採用藥物治療或聯合治療,這樣能夠同時改善β細胞功能受損、減少組織對胰島素的抵抗。

此外,減輕體重和調節血脂常有釜底抽薪之效;控制血壓和抗血小板等危險因素綜合干預在糖尿病患者治療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

1. 馮智敏. 糖尿病治療藥物的合理應用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17):23-25.

2. 王川砷,胡曉,李繼萍. 臨床藥師在糖尿病治療中的藥學監護[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6):373-375.

3.張石革.代謝綜合征藥物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8.

四、監測體重

有臨床研究證實,二甲雙胍對肥胖或非肥胖者等效,阿卡波糖對飲食療法不能控制的2型糖尿病顯示出良效,且無論肥胖或非肥胖者均可使用。所以,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可首選二甲雙胍、阿卡波糖;非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應首選磺醯脲類藥物。

對胰島素儲備功能很差的非肥胖型患者,當降糖藥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時,應及時使用胰島素治療。

五、選擇適宜的服用時間

就餐和食物對口服降糖藥的吸收、生物利用度和藥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不同的降糖藥應注意在不同的時間服用。

1、餐前0.5小時:

適於餐前服用的藥物有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瑞格列奈等,這些藥物起效快,在空腹或進食時服用吸收良好,餐後給藥(尤其是脂肪餐)可影響其吸收,使血漿達峰時間和半衰期延遲,因而提倡餐前給藥。

2、餐中: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應在就餐時隨第1-2口飯吞服,可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減少不良反應,增加患者的依從性,並根據個體情況調整劑量、格列美脲在早餐或第1次就餐時服用。

3、餐後0.5 -1小時:

食物對藥物的吸收和代謝影響不大的藥物可在飯後口服,如羅格列酮;對有胃腸道不適者,二甲雙胍可在餐後服用。

六、儘量規避可影響血糖代謝和誘發糖尿病的藥物

1、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如潑尼松、潑尼松龍、甲潑尼龍、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可調節糖代謝,在中、長程應用時可出現包括高血糖在內的多種代謝異常。

2、甲狀腺激素:

左甲狀腺素鈉、碘塞羅寧鈉可使胰島素水準下降,糖尿病患者服用後宜適當增加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劑量。

3、利尿劑:

可抑制胰島素釋放、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或尿糖陽性,如呋塞米、氫氯噻嗪。長期使用利尿劑可加重原有血糖升高的情況和有增加新發糖尿病的風險。

4、非甾體抗炎藥: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偶可引起高血糖。

5、抗精神病藥:

氯氮平、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氯丙嗪等可引起葡萄糖調節功能異常,包括誘發或加重原有糖尿病和導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6、抗腫瘤藥:

曲妥珠單抗、利妥音單抗可引起高血糖。

7、β受體拮抗劑:

可掩蓋低血糖反應,尚可導致周圍血管收縮,使已有周圍血管病患者產生血管痙攣或加重間歇跛行。若無其他適應證,如合併心絞痛或心肌梗死,一般β受體拮抗劑不首選用於治療合併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另外,非選擇性β受體拮抗劑可阻止患者應用胰島素後一過性低血糖後血糖正常化、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加重胰島素抵抗、加重外周血管收縮及病變。

七、治療理念應積極

根據患者胰腺β細胞功能情況,可儘早地採用藥物治療或聯合治療,這樣能夠同時改善β細胞功能受損、減少組織對胰島素的抵抗。

此外,減輕體重和調節血脂常有釜底抽薪之效;控制血壓和抗血小板等危險因素綜合干預在糖尿病患者治療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

1. 馮智敏. 糖尿病治療藥物的合理應用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17):23-25.

2. 王川砷,胡曉,李繼萍. 臨床藥師在糖尿病治療中的藥學監護[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6):373-375.

3.張石革.代謝綜合征藥物治療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8.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