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將北魏帝國送上不歸路的兩個女人,一個比一個能“作”

拓跋元恪即位時只有十六歲, 是為北魏宣武帝。 對於他來說, 他的幸運在於在他之上, 再也沒有哪個女人對他指手畫腳, 雖然他的身邊也有六位輔政大臣, 但權力從始至終只集中在他一人之手。

在他執政期間, 南朝正是從齊向梁朝過渡的時期, 拓跋元恪利用這個空擋, 發動了一系列的對南朝的戰爭, 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得到了南朝大片的土地。

取了成績的皇帝, 最大的威脅就是傲慢, 從此拓跋元恪開始不可一世起來。 他誅殺諸王, 遠離宗室, 而另一方面, 北魏從未出現過的外戚專權, 又再次像幽靈一樣出現了。

拓跋元恪的皇后于氏出生在高門世家, 她的父親是太尉于烈的弟弟于勁。 拓跋元恪開始親政的時候於烈是領軍, 很受元恪的信任。 因為當時還沒有立皇后, 于烈就暗中讓左右心腹對皇帝吹風, 說自己的侄女于氏如何的絕色。

經過一幫人的組團忽悠, 拓跋元恪終於動心了, 他很好奇到底這個女子有多美?

於烈見時機成熟, 又加了一把火, 乾脆讓親信們勸拓跋元恪將於氏納進宮裡作嬪妃, 他們說:“陛下現在身邊的美女若和于氏相比就像泥沙比珍珠, 都成木雕紙糊的了。 ”結果, 於氏召進皇宮裡冊封為貴人。

但任何產品都不能看廣告, 給看療效!

等到拓跋元恪見到了於氏, 失望之極, 因為於氏雖然長得美麗,

但決稱不上什麼天姿國色, 後宮裡的美女比她美豔的隨手都可以攏一大把。 于氏時年十四歲。

但世上的女子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初次見面讓人失魂落魄, 稱得上驚豔之美, 但是時間長了越來越寡味。 而另一類是初次看見覺得相貌平平, 但是特別耐端詳、耐尋味, 她的魅力是從裡向外地刺穿你一生的歲月。 於氏恰恰是後一類!

雖然, 拓跋元恪起初時, 很沮喪, 但是後來她在宮中漸漸得到了元恪的寵愛。

歷來選美、打分的運動就沒有個標準, 看成都小姐的選美就知道了。 其實, 在古代也是一樣, 那幾個組團忽悠皇帝的大臣心裡頭正犯嘀咕呢!如皇帝不喜歡于氏的話他們豈不是欺君之罪?再過了一段時間聽說元恪十分寵倖於氏,

這叫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馬屁精們這才一顆石頭落了地, 紛紛奔走相賀。

不久於氏被立為皇后, 她性格靜默寬容, 對其他的嬪妃也不妒忌, 在後宮裡很有人緣, 而且對元恪體貼入微。 正始二年於氏生下一個兒子, 取名叫拓跋元昌。

本來是後宮和睦, 但是卻又橫生了枝節。

自從拓跋元恪即位以後, 對尚書令高肇極為信任, 將朝政大權委託他處理。 所以北朝的政令幾全出自高肇的手中。 景明四年, 高肇的侄女也被拓跋元恪納入後宮封為貴嬪。 高氏的伯母即高肇的妻子是宣武帝拓跋元恪的姑姑高平公主, 表兄高猛又娶了拓跋元恪的妹妹長樂公主。

顯赫的家世加上高氏美豔的姿色, 這樣的妃子拓跋元恪不能不看重, 所以高家一下子成了北朝最顯赫的家族。

自從高氏入宮以後, 元恪對待于皇后雖然還是十分寵倖, 但不像以前那樣專一了。

不久, 高氏生下一個兒子, 可是生下不久就夭折了, 又生下一個女兒。 她非常想要一個兒子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但是自從生下女兒建德公主後再也沒有生育。

她知道女人嬌媚的容顏只是一時, 若沒有兒子的話很可能寵遇衰竭。 於是一腔的怒火發洩在於皇后的身上, 高氏是個妒忌心極強的女人, 她恨不得將于皇后撕成碎片。

尚書令高肇也不滿於皇后一家得勢, 千方百計要把高氏扶上皇后的寶座。 於是高肇與高氏暗中合謀要毒死于皇后。

此時的于皇后正沉浸在撫養幼子的喜悅中, 對自己身邊潛伏的危險, 沒有絲毫的察覺。 正始四年的一天夜裡, 于皇后忽然得了暴疾去世。 宮禁內外都知道是高氏下的毒, 但是高氏的陰謀沒有破綻, 而且高肇左右了朝政, 誰也不敢說出實情。 拓跋元恪雖然隱約猜到了事情的真相, 但此時正寵愛高氏, 也不想深入調查,只是將于皇后依禮埋葬在永泰陵,諡為順皇后。

只可惜,一位賢德的皇后,被這樣害死了,自此北魏後宮再無寧日,而北魏政權也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于皇后的兒子拓跋元昌,當時只有二歲,因為是元恪的長子,如果不出什麼意外將來很可能會繼承帝位,這是高氏最不願意看到的。於是過了不到一年,趁拓跋元昌得病的時候高氏勾結侍禦師王顯不給好好治療,不到兩天拓跋元昌就病死了。

拓跋元恪只有這一個兒子,幼子忽然夭逝,他的心裡十分悲痛。高氏又假惺惺地在一邊勸解,慢慢時過境遷,拓跋元恪將于皇后和幼子慘死的事漸漸拋到了腦後。此時,於烈已經出鎮在恒州,遠離政權中心,而於勁孤掌難鳴,對於女兒和外孫的遇害,他是敢怒而不敢言。

過了幾個月高氏被冊封為皇后,總算實現了她的夙願。高肇恃勢驕橫,權傾中外,他隨意修改先朝的制度,剝奪大臣的封秩,一時間怨聲載道,朝野都為之側目。

但是,實際問題擺在眼前,皇帝的繼承人怎麼辦?前文說過,生皇子在北魏是個高危行業,生下來的孩子如果當了太子,母親沒有得好下場的,所以皇宮裡的女人們都自覺地搞起了計劃生育,不願意生孩子。

拓跋元恪已入壯年,自從幼子被高氏謀害以後一直沒有子嗣,心裡十分焦慮。再加上高皇后十分好妒,即便有一兩個想給皇帝生孩子的嬪妃,也見不到皇帝,這生孩子的事就更加遙遙無期了。

而宮中只有兩個女人,高皇后無法控制,一個是司馬顯姿,由於她是晉朝正統的後裔公主,推崇漢文化的北魏一直供奉她為神明一般。

而另一位就又大有來頭了,高皇后當了皇后沒多久的時候,宮中又來了一個叫胡充華的嬪妃,她是司徒胡國珍的女兒,生在安定臨涇。胡充華進宮後,使得整個皇宮,乃至整個北魏的走勢都出現了變化。

胡充華不僅姿色傾城,而且秀外慧中,是一個文武兼資的大美人。據傳說胡充華出生的時候家裡籠罩了滿室的紅色光芒,胡國珍向術士趙胡詢問吉凶,術士說這個女孩兒的前程不可限量,當為天地之母,生天地之主。史書記載所有知名的皇帝、皇后出生時都有一些奇異的預兆,不知是真是假,這顯然是高官顯宦為了自己的女兒將來當皇后故意編造荒誕的故事來為自己造勢。

等到胡充華長大後,她有個出家做尼姑的姑媽大事宣揚此事,都知道胡家有這麼一個奇怪的又才高貌美的女子,宣武帝聽到了風聲,便把她召到後宮,冊封為承華世婦。

高氏見胡充華纖麗動人,很顧忌她得寵。胡充華十分機敏,善伺人意、行止乘巧,一顰一笑都自成風流姿態,這樣的舉動竟然頗得高皇后的歡心,於是網開一面,特准胡承華在晚上服侍皇上,沒多久胡充華竟然懷孕了。

北魏“子為儲君,母當賜死。”的硬性規定讓很多宮人勸胡充華打掉孩子,然而胡承華卻慨然道“國家舊制,未免苛刻,但妾卻不惜一死,寧可為皇家育一嗣續,卻不願為貪生計,貽誤宗桃。”

十個月後,胡充華為皇家產下一子,後取名拓跋元詡。

宣武帝大喜過望,取名叫詡,又擔心高皇后妒忌,致生不測,特地另派乳母,放在別宮中養育,不但高皇后不得過問,就連生身之母胡充華也不准撫視。

拓跋元詡三歲時被立為太子。這次冊立皇儲,拓跋元恪變易了舊制度,不讓胡充華自盡反而晉封胡承華為貴嬪。高皇后與高肇一場希望落空,心裡十分不服,反復勸元恪要遵從國家制度。拓跋元恪置若罔聞。

從此延續了一百餘年的野蠻習俗遂告廢止。高皇后更加憤恚,私下圖謀下毒手置胡充華於死地。

不過胡充華不比沒有心計的于皇后,她聽到了這個消息後向中給事劉騰求救,劉騰轉告了左庶子侯剛與領軍將軍于忠。于忠是于烈的兒子,對於皇后被害死一直耿耿於懷。他們告訴拓跋元恪胡充華面臨的危險,拓跋元恪將胡充華遷居到另外一座宮室,命士兵嚴加守衛,除了自己連一隻螞蟻都不許進去。高氏無法可施,胡充華暫時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高肇在朝廷為所欲為、任意濫殺引起了拓跋元恪的反感,但是天不假人,延昌四年(西元515年),拓跋元恪得了疾病,三天以後醫藥無效去世。

當時高肇出兵遠征在外,高陽王元雍和任城王元澄裁決庶事。當初參與害死于皇后的高肇死黨王顯想操弄權柄,他與高皇后商議後下旨令高肇回朝錄尚書事。

沒想到,於忠等先發制人,在王顯入殿的時候將他殺死。隨後,拓跋元詡即位,是為孝明帝!

胡充華指使元詡尊皇后高氏為皇太后,這樣輕輕巧巧就架空了她的權力,胡充華被尊為皇太妃。

高肇此時在函谷關接到拓跋元詡的詔書令他入朝,才知道皇帝已死,他恐怕內廷有變故對自己不利,又想不出什麼辦法,只好匆匆趕回來。當他穿著哀服進入太極殿后被衛士抓捕處死。

高肇被誅死後,高太后心緒不甯,沒有一點辦法。胡充華下邊做的可謂是又快又狠,勒令高太后剃髮為尼,徙居在瑤光寺,除非大節慶日不得再進宮。高太后本以為自己要在青燈泥佛下打發孤寂無聊的光陰,但世間哪有這麼便宜的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胡充華不久便密令心腹去瑤光寺將她毒死,對外說是得病身亡,然後草草地埋葬在荒涼的北邙山。想想當初她是怎麼害死于皇后的,這樣的下場可以說一種報應。

胡充華不久被尊為皇太后,入居崇訓宮。朝臣討好胡充華奏請太后臨朝聽政,於是胡充華開始垂簾稱制。胡充華不僅善於詩文,而且習於騎射,射箭能穿針孔,可以說是一位女中豪傑。

她起初臨朝聽政的時候,還假借皇帝的命令列事,不久群臣上書稱她為殿下。又過了一段時間稱她為陛下,胡充華便自稱為朕,公然當起了皇帝。

起初時,胡太后親覽萬機,裁決政事,隨手批答,把朝政處理得有條不紊。她還飭令製造一輛“申訟車”,設座車內,外垂簾幕,定期出巡雲龍門及千秋門等繁華地區,接受吏民訴訟並伸冤案件,當即裁判或交有司妥為處理,獲得朝野的好評。凡州郡薦舉的孝廉秀才,都由靈太后親禦朝堂,臨軒發策,自閱試卷,評定等級,然後量才使用,一般都認為十分公平。

還是那句話,什麼事都貴在堅持,越有才的人就越應該戒驕戒躁!

胡充華專權之後一心撲到了兩件事上:一是四處建奢麗的佛寺,二是想方設法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

當時,胡太后出家為尼的那位姑母就成了她的最高顧問,於是胡太后特地在崇訓宮側,建造一座典雅莊重的永寧寺,大殿禪房,共建十九層寶塔,四面懸掛鈴鐸,供姑媽居住。從此,北魏各地充斥著各種佛教建築,佛寺的鈴鐸在微風中清音遠送,但也在耗費著大量的民力、物力、財力。

胡太后還興建了眾多的莊園,,在華林園中,春花競豔,芳草如茵的時候,在落英繽紛的曲水之旁,胡太后宴集群臣,令王公以下各賦七言詩一句,聯吟為樂。

對大臣們的賞賜,更是無度!

北魏累世強盛,東夷西域,貢獻不絕,且與南朝設立互市,且前幾任皇帝個個勤儉,因此府庫盈溢。胡太后有一次來到絹庫,一時興起,命令隨行的王公大臣及妃嬪公主一百余人,盡一己之力,負絹布出庫,能背多少出庫就把所背出來的賜給他。基於貪婪一念,大夥兒一湧而上,扛負最多的超過二百匹,少的也有百多匹。

尚書陳留公李崇,章武王拓跋融,扛負過重,體力不支,顛僕在地,李崇傷腰,拓跋融損足,靈太后笑奪其絹,使他們空手而出,引得時人作歌謠諷刺:

“陳留章武,傷腰折足,貪婪敗類,自取其辱。”

另外長樂公主手持二十匹而出,表示不異於眾人,得到胡太后的嘉許。大將軍崔光僅取兩匹,胡太后怪其太少,崔光回答道:“臣只兩手,唯堪兩匹而已!”使眾人聽後,皆有愧色。

這樣的折騰,必然導致了國力的衰落,而更要命的是胡太后精力過於旺盛,她也犯起了生活作風問題。

清河王拓跋元懌風姿綽約,是一位翩翩美男子。

胡充華一眼就看上了他,為了找機會跟他嘮嗑,胡太后授拓跋元懌以重要的職位,不論大事小事都要請拓跋元懌入宮商議。她多次對元懌暗送秋波,只是拓跋元懌好像沒什麼反應。

一天她實在欲火難耐,在夜裡將拓跋元懌召入寢宮。拓跋元懌奉詔進了胡充華的寢宮,拓跋元懌雖然迂腐,但看到胡充華含情脈脈,欲火騰騰燒起,二人擁抱在床帷間度過了一個銷魂的春宵。從此元懌日日入宮與胡充華宣淫,開始還偷偷摸摸,漸漸地也不回避他人,朝中大臣都知道了這件事。

淫亂,這是一個廢掉太后的藉口。曾經幫助過胡太后幹掉了高氏家族的劉騰,此時對於胡太后和拓跋元懌的專權十分不滿,要說胡太后能有今天,是與他劉騰的幫助分不開的,但是現在把他晾在了一邊,拓跋元懌卻因為長了一張小白臉,爬到了自己頭上,這事他想不開。

所以,劉騰就和同樣受排擠的宰相元叉商議,兩個人一拍即合,以淫亂後宮為藉口,突然發動了叛亂,殺了拓跋元懌,然後將胡太后幽錮在了北宮。劉騰親自掌管鑰匙,連皇帝拓跋元詡都不能見到胡充華。

劉騰詐稱太后有詔書,還政於孝明帝。拓跋元詡還挺高興,認為真的是母親良心發現了,後來他才知道,他不過是從母親的傀儡變成了劉騰等人的傀儡。劉騰、元叉二人擅權內外,大小事宜,皆取決於二人,朝廷一時譁然,這和胡太后專權又有什麼區別呢?

三年後,也就是西元523年,劉騰病死,對胡太后的監管就放鬆了。而此時,胡太后用計,說自己已經看破紅塵,想要出家!希望元叉同意,元叉只是個野心家,政治覺悟並不高,就恢復了胡太后的自由。

沒想到,胡太后剛剛恢復自由,她去的不是尼姑庵,而是去找她舊時的親信們。經過兩年的準備,西元525年,胡太后再次發動了奪權行動。

胡太后與元雍等人聯手,解除了元叉的兵權,並將其誅殺,胡太后第二次臨朝聽政!

掃除了政敵的胡太后更加肆無忌憚起來,她開始荒淫無度,北魏的政治更加腐朽起來。

胡太后父親胡國珍的參軍鄭儼容儀秀美,甚至超過了清河王元懌,胡充華將他引為中書舍人,每天夜裡同睡一床。鄭儼又引進了徐紇、李神軌輪流與胡充華通宵狎褻。雖然面首很多,但是胡充華特別鍾情于鄭儼。有時鄭儼偶爾回家一趟,胡充華必然命內侍跟著去,只允許鄭儼與妻子說話,不許有肌膚的接觸,純粹是霸佔了別人的丈夫。

北魏名將楊大眼,虎背熊腰,孔武有力,眼睛大如銅鈴,炯炯有神,懾人魂魄,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他的兒子楊白花,容貌身材長得和他父親一模一樣,相貌俊朗,力能舉鼎,英武過人。靈太后正在徐娘半老的年紀,養尊處優的生活使她的心靈時常感到空虛落寞,於是把楊白花當作心目中的白馬王子,經常把他召至宮中備致優渥之意,楊白花別無選擇,只好俯首稱臣在石榴裙下,做了深宮內院的嬌客。但他終究不是一般的佞臣,而是一個有本領的人,加上畏懼大禍隨時都會加身,心思一橫,晝夜率部曲逃出洛陽,投奔南朝梁國。

靈太后思念不已,又不便明目張膽地聲張,竟然譜成一曲歌《楊白花歌》,以抒發內心的懷想和期盼,歌詞是:

陽春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來雙燕子,願含楊花入巢裡。

胡太后的這首《楊白花歌》可以看作是北朝的貴族文學,受了南方民歌的影響。當時南朝文藝作品偏重柔媚綺麗,而北朝則多驃悍豪邁的吐屬,胡太后循著南朝文藝路線而寫出《楊白花歌》,著實令人驚異,可見胡充華是個充滿了靈性的女子,也可看出她的文學造詣。

只是這股靈光,卻沒能用在治國的正途上。

當然,也有敢公然頂撞胡太后的正直之臣。任城王拓跋澄的兒子拓跋順初為齊州刺史,胡太后在他為侍中,倚為心腹。拓跋順是一個完全漢化了的鮮卑貴族,基於漢人禮法,對胡太后的行為深感不滿,當廷進言;“婦人夫歿,自稱未亡人,首去珠玉,衣不文采。太後母儀天下,年垂不惑,修飾過甚,何以儀型後世?”

胡太后聽後大怒,也大出意外,拂袖還宮,再召拓跋順進宮責問:“我把你從齊州召還京師擔任要職,怎麼當廷口沒遮攔,使我下不了臺面呢?”

拓跋順卻義正辭嚴地答道:“太后不畏天下之笑,而恥臣之一言乎?”拓跋順不屑甜言面諛,而作當廷諫諍,實乃忠臣,但可惜,縱觀整個北魏朝廷,這樣的大臣實在是太少了。

胡太后做的越來越過分,兒子拓跋元詡的皇后是她本家的侄女,這位胡皇后也沒有逃過姑姑的魔爪。胡太后和她那位尼姑姑姑,算了一卦,卦裡說胡太后最近可能有大難,必須找個替身,胡太后竟然命令胡皇后到瑤光寺出家,硬生生地拆散了兒子和兒媳婦。

而此時,孝明帝拓跋元詡已近壯年,但卻依然沒有一點權力,在朝中也找不到一個支持者,母子間的矛盾顯露無疑。拓跋元詡沒有其他辦法,寫密信給太原的爾朱榮讓他帶兵勤王。

胡太后得知此事後,竟然派鄭儼、徐紇毒死了她的親生兒子拓跋元詡。中國歷史上父子相殘的常有,但母親親手殺害兒子的案例卻不多見,可見胡太后當時腦子裡只有權力和她的那些男人們,親情和母性已經蕩然無存了。

拓跋元詡的潘氏貴妃曾生下一個女兒,胡充華卻不知處於什麼心理對外宣稱生的是個兒子,並在朝野大肆慶賀,為了掩蓋生的是女兒的事實,潘貴妃也被胡太后賜死,真是滅絕人性。

而拓跋元詡被毒死後,胡太后又不能將這個女孩作為皇嗣,只好又宣稱當初生的是個女孩,這樣重大的事情好像兒戲,可以想像當時她的腦子可是一點都不靈光了。

接著胡太后立拓跋元詡的族侄元釗當皇帝,拓跋元釗此時才三歲。

發兵勤王而來的爾朱榮,自然不肯就這麼輕易回去,揚言要追查皇帝的死因,不承認胡太后所立的拓跋元釗,他的兵馬直指洛陽。

胡太后此時已經人心盡失,派出去的士兵本來可以抵擋一陣,卻沒有想到都臨陣倒戈。兩位曾與胡太后如膠似漆的情夫早已逃得不知蹤影,可謂是眾叛親離。爾朱榮隨後率軍攻入洛陽,誅殺王公大臣以下官吏二千多人。

胡太后盡召後宮妃嬪,喻令出家為尼,但這時誰還聽她的?

不久,胡太后和三歲的小皇帝拓跋元釗被擒,他倆一同被爾朱榮裝在竹籠裡投進黃河淹死。

胡太后後被追諡為“靈太后”,以總結其一生的是非功過。她是個文武兼備,天資聰穎,頭腦靈光的人,但是也有一句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她的所作所為究竟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已經很難評說。

但對於北魏政權來說,正是由於高胡兩位女人的一番折騰後,步入了它的尾聲。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大鬍子二零

也不想深入調查,只是將于皇后依禮埋葬在永泰陵,諡為順皇后。

只可惜,一位賢德的皇后,被這樣害死了,自此北魏後宮再無寧日,而北魏政權也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于皇后的兒子拓跋元昌,當時只有二歲,因為是元恪的長子,如果不出什麼意外將來很可能會繼承帝位,這是高氏最不願意看到的。於是過了不到一年,趁拓跋元昌得病的時候高氏勾結侍禦師王顯不給好好治療,不到兩天拓跋元昌就病死了。

拓跋元恪只有這一個兒子,幼子忽然夭逝,他的心裡十分悲痛。高氏又假惺惺地在一邊勸解,慢慢時過境遷,拓跋元恪將于皇后和幼子慘死的事漸漸拋到了腦後。此時,於烈已經出鎮在恒州,遠離政權中心,而於勁孤掌難鳴,對於女兒和外孫的遇害,他是敢怒而不敢言。

過了幾個月高氏被冊封為皇后,總算實現了她的夙願。高肇恃勢驕橫,權傾中外,他隨意修改先朝的制度,剝奪大臣的封秩,一時間怨聲載道,朝野都為之側目。

但是,實際問題擺在眼前,皇帝的繼承人怎麼辦?前文說過,生皇子在北魏是個高危行業,生下來的孩子如果當了太子,母親沒有得好下場的,所以皇宮裡的女人們都自覺地搞起了計劃生育,不願意生孩子。

拓跋元恪已入壯年,自從幼子被高氏謀害以後一直沒有子嗣,心裡十分焦慮。再加上高皇后十分好妒,即便有一兩個想給皇帝生孩子的嬪妃,也見不到皇帝,這生孩子的事就更加遙遙無期了。

而宮中只有兩個女人,高皇后無法控制,一個是司馬顯姿,由於她是晉朝正統的後裔公主,推崇漢文化的北魏一直供奉她為神明一般。

而另一位就又大有來頭了,高皇后當了皇后沒多久的時候,宮中又來了一個叫胡充華的嬪妃,她是司徒胡國珍的女兒,生在安定臨涇。胡充華進宮後,使得整個皇宮,乃至整個北魏的走勢都出現了變化。

胡充華不僅姿色傾城,而且秀外慧中,是一個文武兼資的大美人。據傳說胡充華出生的時候家裡籠罩了滿室的紅色光芒,胡國珍向術士趙胡詢問吉凶,術士說這個女孩兒的前程不可限量,當為天地之母,生天地之主。史書記載所有知名的皇帝、皇后出生時都有一些奇異的預兆,不知是真是假,這顯然是高官顯宦為了自己的女兒將來當皇后故意編造荒誕的故事來為自己造勢。

等到胡充華長大後,她有個出家做尼姑的姑媽大事宣揚此事,都知道胡家有這麼一個奇怪的又才高貌美的女子,宣武帝聽到了風聲,便把她召到後宮,冊封為承華世婦。

高氏見胡充華纖麗動人,很顧忌她得寵。胡充華十分機敏,善伺人意、行止乘巧,一顰一笑都自成風流姿態,這樣的舉動竟然頗得高皇后的歡心,於是網開一面,特准胡承華在晚上服侍皇上,沒多久胡充華竟然懷孕了。

北魏“子為儲君,母當賜死。”的硬性規定讓很多宮人勸胡充華打掉孩子,然而胡承華卻慨然道“國家舊制,未免苛刻,但妾卻不惜一死,寧可為皇家育一嗣續,卻不願為貪生計,貽誤宗桃。”

十個月後,胡充華為皇家產下一子,後取名拓跋元詡。

宣武帝大喜過望,取名叫詡,又擔心高皇后妒忌,致生不測,特地另派乳母,放在別宮中養育,不但高皇后不得過問,就連生身之母胡充華也不准撫視。

拓跋元詡三歲時被立為太子。這次冊立皇儲,拓跋元恪變易了舊制度,不讓胡充華自盡反而晉封胡承華為貴嬪。高皇后與高肇一場希望落空,心裡十分不服,反復勸元恪要遵從國家制度。拓跋元恪置若罔聞。

從此延續了一百餘年的野蠻習俗遂告廢止。高皇后更加憤恚,私下圖謀下毒手置胡充華於死地。

不過胡充華不比沒有心計的于皇后,她聽到了這個消息後向中給事劉騰求救,劉騰轉告了左庶子侯剛與領軍將軍于忠。于忠是于烈的兒子,對於皇后被害死一直耿耿於懷。他們告訴拓跋元恪胡充華面臨的危險,拓跋元恪將胡充華遷居到另外一座宮室,命士兵嚴加守衛,除了自己連一隻螞蟻都不許進去。高氏無法可施,胡充華暫時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高肇在朝廷為所欲為、任意濫殺引起了拓跋元恪的反感,但是天不假人,延昌四年(西元515年),拓跋元恪得了疾病,三天以後醫藥無效去世。

當時高肇出兵遠征在外,高陽王元雍和任城王元澄裁決庶事。當初參與害死于皇后的高肇死黨王顯想操弄權柄,他與高皇后商議後下旨令高肇回朝錄尚書事。

沒想到,於忠等先發制人,在王顯入殿的時候將他殺死。隨後,拓跋元詡即位,是為孝明帝!

胡充華指使元詡尊皇后高氏為皇太后,這樣輕輕巧巧就架空了她的權力,胡充華被尊為皇太妃。

高肇此時在函谷關接到拓跋元詡的詔書令他入朝,才知道皇帝已死,他恐怕內廷有變故對自己不利,又想不出什麼辦法,只好匆匆趕回來。當他穿著哀服進入太極殿后被衛士抓捕處死。

高肇被誅死後,高太后心緒不甯,沒有一點辦法。胡充華下邊做的可謂是又快又狠,勒令高太后剃髮為尼,徙居在瑤光寺,除非大節慶日不得再進宮。高太后本以為自己要在青燈泥佛下打發孤寂無聊的光陰,但世間哪有這麼便宜的事?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胡充華不久便密令心腹去瑤光寺將她毒死,對外說是得病身亡,然後草草地埋葬在荒涼的北邙山。想想當初她是怎麼害死于皇后的,這樣的下場可以說一種報應。

胡充華不久被尊為皇太后,入居崇訓宮。朝臣討好胡充華奏請太后臨朝聽政,於是胡充華開始垂簾稱制。胡充華不僅善於詩文,而且習於騎射,射箭能穿針孔,可以說是一位女中豪傑。

她起初臨朝聽政的時候,還假借皇帝的命令列事,不久群臣上書稱她為殿下。又過了一段時間稱她為陛下,胡充華便自稱為朕,公然當起了皇帝。

起初時,胡太后親覽萬機,裁決政事,隨手批答,把朝政處理得有條不紊。她還飭令製造一輛“申訟車”,設座車內,外垂簾幕,定期出巡雲龍門及千秋門等繁華地區,接受吏民訴訟並伸冤案件,當即裁判或交有司妥為處理,獲得朝野的好評。凡州郡薦舉的孝廉秀才,都由靈太后親禦朝堂,臨軒發策,自閱試卷,評定等級,然後量才使用,一般都認為十分公平。

還是那句話,什麼事都貴在堅持,越有才的人就越應該戒驕戒躁!

胡充華專權之後一心撲到了兩件事上:一是四處建奢麗的佛寺,二是想方設法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

當時,胡太后出家為尼的那位姑母就成了她的最高顧問,於是胡太后特地在崇訓宮側,建造一座典雅莊重的永寧寺,大殿禪房,共建十九層寶塔,四面懸掛鈴鐸,供姑媽居住。從此,北魏各地充斥著各種佛教建築,佛寺的鈴鐸在微風中清音遠送,但也在耗費著大量的民力、物力、財力。

胡太后還興建了眾多的莊園,,在華林園中,春花競豔,芳草如茵的時候,在落英繽紛的曲水之旁,胡太后宴集群臣,令王公以下各賦七言詩一句,聯吟為樂。

對大臣們的賞賜,更是無度!

北魏累世強盛,東夷西域,貢獻不絕,且與南朝設立互市,且前幾任皇帝個個勤儉,因此府庫盈溢。胡太后有一次來到絹庫,一時興起,命令隨行的王公大臣及妃嬪公主一百余人,盡一己之力,負絹布出庫,能背多少出庫就把所背出來的賜給他。基於貪婪一念,大夥兒一湧而上,扛負最多的超過二百匹,少的也有百多匹。

尚書陳留公李崇,章武王拓跋融,扛負過重,體力不支,顛僕在地,李崇傷腰,拓跋融損足,靈太后笑奪其絹,使他們空手而出,引得時人作歌謠諷刺:

“陳留章武,傷腰折足,貪婪敗類,自取其辱。”

另外長樂公主手持二十匹而出,表示不異於眾人,得到胡太后的嘉許。大將軍崔光僅取兩匹,胡太后怪其太少,崔光回答道:“臣只兩手,唯堪兩匹而已!”使眾人聽後,皆有愧色。

這樣的折騰,必然導致了國力的衰落,而更要命的是胡太后精力過於旺盛,她也犯起了生活作風問題。

清河王拓跋元懌風姿綽約,是一位翩翩美男子。

胡充華一眼就看上了他,為了找機會跟他嘮嗑,胡太后授拓跋元懌以重要的職位,不論大事小事都要請拓跋元懌入宮商議。她多次對元懌暗送秋波,只是拓跋元懌好像沒什麼反應。

一天她實在欲火難耐,在夜裡將拓跋元懌召入寢宮。拓跋元懌奉詔進了胡充華的寢宮,拓跋元懌雖然迂腐,但看到胡充華含情脈脈,欲火騰騰燒起,二人擁抱在床帷間度過了一個銷魂的春宵。從此元懌日日入宮與胡充華宣淫,開始還偷偷摸摸,漸漸地也不回避他人,朝中大臣都知道了這件事。

淫亂,這是一個廢掉太后的藉口。曾經幫助過胡太后幹掉了高氏家族的劉騰,此時對於胡太后和拓跋元懌的專權十分不滿,要說胡太后能有今天,是與他劉騰的幫助分不開的,但是現在把他晾在了一邊,拓跋元懌卻因為長了一張小白臉,爬到了自己頭上,這事他想不開。

所以,劉騰就和同樣受排擠的宰相元叉商議,兩個人一拍即合,以淫亂後宮為藉口,突然發動了叛亂,殺了拓跋元懌,然後將胡太后幽錮在了北宮。劉騰親自掌管鑰匙,連皇帝拓跋元詡都不能見到胡充華。

劉騰詐稱太后有詔書,還政於孝明帝。拓跋元詡還挺高興,認為真的是母親良心發現了,後來他才知道,他不過是從母親的傀儡變成了劉騰等人的傀儡。劉騰、元叉二人擅權內外,大小事宜,皆取決於二人,朝廷一時譁然,這和胡太后專權又有什麼區別呢?

三年後,也就是西元523年,劉騰病死,對胡太后的監管就放鬆了。而此時,胡太后用計,說自己已經看破紅塵,想要出家!希望元叉同意,元叉只是個野心家,政治覺悟並不高,就恢復了胡太后的自由。

沒想到,胡太后剛剛恢復自由,她去的不是尼姑庵,而是去找她舊時的親信們。經過兩年的準備,西元525年,胡太后再次發動了奪權行動。

胡太后與元雍等人聯手,解除了元叉的兵權,並將其誅殺,胡太后第二次臨朝聽政!

掃除了政敵的胡太后更加肆無忌憚起來,她開始荒淫無度,北魏的政治更加腐朽起來。

胡太后父親胡國珍的參軍鄭儼容儀秀美,甚至超過了清河王元懌,胡充華將他引為中書舍人,每天夜裡同睡一床。鄭儼又引進了徐紇、李神軌輪流與胡充華通宵狎褻。雖然面首很多,但是胡充華特別鍾情于鄭儼。有時鄭儼偶爾回家一趟,胡充華必然命內侍跟著去,只允許鄭儼與妻子說話,不許有肌膚的接觸,純粹是霸佔了別人的丈夫。

北魏名將楊大眼,虎背熊腰,孔武有力,眼睛大如銅鈴,炯炯有神,懾人魂魄,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他的兒子楊白花,容貌身材長得和他父親一模一樣,相貌俊朗,力能舉鼎,英武過人。靈太后正在徐娘半老的年紀,養尊處優的生活使她的心靈時常感到空虛落寞,於是把楊白花當作心目中的白馬王子,經常把他召至宮中備致優渥之意,楊白花別無選擇,只好俯首稱臣在石榴裙下,做了深宮內院的嬌客。但他終究不是一般的佞臣,而是一個有本領的人,加上畏懼大禍隨時都會加身,心思一橫,晝夜率部曲逃出洛陽,投奔南朝梁國。

靈太后思念不已,又不便明目張膽地聲張,竟然譜成一曲歌《楊白花歌》,以抒發內心的懷想和期盼,歌詞是:

陽春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來雙燕子,願含楊花入巢裡。

胡太后的這首《楊白花歌》可以看作是北朝的貴族文學,受了南方民歌的影響。當時南朝文藝作品偏重柔媚綺麗,而北朝則多驃悍豪邁的吐屬,胡太后循著南朝文藝路線而寫出《楊白花歌》,著實令人驚異,可見胡充華是個充滿了靈性的女子,也可看出她的文學造詣。

只是這股靈光,卻沒能用在治國的正途上。

當然,也有敢公然頂撞胡太后的正直之臣。任城王拓跋澄的兒子拓跋順初為齊州刺史,胡太后在他為侍中,倚為心腹。拓跋順是一個完全漢化了的鮮卑貴族,基於漢人禮法,對胡太后的行為深感不滿,當廷進言;“婦人夫歿,自稱未亡人,首去珠玉,衣不文采。太後母儀天下,年垂不惑,修飾過甚,何以儀型後世?”

胡太后聽後大怒,也大出意外,拂袖還宮,再召拓跋順進宮責問:“我把你從齊州召還京師擔任要職,怎麼當廷口沒遮攔,使我下不了臺面呢?”

拓跋順卻義正辭嚴地答道:“太后不畏天下之笑,而恥臣之一言乎?”拓跋順不屑甜言面諛,而作當廷諫諍,實乃忠臣,但可惜,縱觀整個北魏朝廷,這樣的大臣實在是太少了。

胡太后做的越來越過分,兒子拓跋元詡的皇后是她本家的侄女,這位胡皇后也沒有逃過姑姑的魔爪。胡太后和她那位尼姑姑姑,算了一卦,卦裡說胡太后最近可能有大難,必須找個替身,胡太后竟然命令胡皇后到瑤光寺出家,硬生生地拆散了兒子和兒媳婦。

而此時,孝明帝拓跋元詡已近壯年,但卻依然沒有一點權力,在朝中也找不到一個支持者,母子間的矛盾顯露無疑。拓跋元詡沒有其他辦法,寫密信給太原的爾朱榮讓他帶兵勤王。

胡太后得知此事後,竟然派鄭儼、徐紇毒死了她的親生兒子拓跋元詡。中國歷史上父子相殘的常有,但母親親手殺害兒子的案例卻不多見,可見胡太后當時腦子裡只有權力和她的那些男人們,親情和母性已經蕩然無存了。

拓跋元詡的潘氏貴妃曾生下一個女兒,胡充華卻不知處於什麼心理對外宣稱生的是個兒子,並在朝野大肆慶賀,為了掩蓋生的是女兒的事實,潘貴妃也被胡太后賜死,真是滅絕人性。

而拓跋元詡被毒死後,胡太后又不能將這個女孩作為皇嗣,只好又宣稱當初生的是個女孩,這樣重大的事情好像兒戲,可以想像當時她的腦子可是一點都不靈光了。

接著胡太后立拓跋元詡的族侄元釗當皇帝,拓跋元釗此時才三歲。

發兵勤王而來的爾朱榮,自然不肯就這麼輕易回去,揚言要追查皇帝的死因,不承認胡太后所立的拓跋元釗,他的兵馬直指洛陽。

胡太后此時已經人心盡失,派出去的士兵本來可以抵擋一陣,卻沒有想到都臨陣倒戈。兩位曾與胡太后如膠似漆的情夫早已逃得不知蹤影,可謂是眾叛親離。爾朱榮隨後率軍攻入洛陽,誅殺王公大臣以下官吏二千多人。

胡太后盡召後宮妃嬪,喻令出家為尼,但這時誰還聽她的?

不久,胡太后和三歲的小皇帝拓跋元釗被擒,他倆一同被爾朱榮裝在竹籠裡投進黃河淹死。

胡太后後被追諡為“靈太后”,以總結其一生的是非功過。她是個文武兼備,天資聰穎,頭腦靈光的人,但是也有一句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她的所作所為究竟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已經很難評說。

但對於北魏政權來說,正是由於高胡兩位女人的一番折騰後,步入了它的尾聲。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大鬍子二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