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在面試和工作中,產品和運營應瞭解的一些知識

如今互聯網創業失敗的概率是90%, 導致不少初創公司往往是生的絢爛, 死的匆匆。 據朋友親述, 好幾個公司都是幹了幾個月老闆就跑路了, 好一點的能拿上最後一個月的工資。 自己學習了起點學院等多個平臺的課程, 現在將自己學到的東西總結了一些關於面試和工作中需要瞭解的一些知識, 工作方法和流程, 希望大家可以通過這些方法找到自己合適的工作, 並且快速進入工作中。

面試前1、瞭解市場或行業情況

先從宏觀上面去初步瞭解一下, 同學A看中了一家本地的母嬰行業在招聘電商經理, 通過招聘資訊, 瞭解到該公司有線下零售店, 想開發設計電商平臺, 線上上銷售母嬰產品, 後期需要和線下資料打通, 做母嬰行業的O2O業務。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網上一些資料網站下載幾份關於母嬰行業的分析報告, 大概看一下這個行業發展趨勢,

在這個行業的大佬是哪幾個, 通過搜尋引擎查詢一下相關本地市場的競品有哪些, 看看別人的模式, 初步瞭解母嬰行業的發展情況。

可以通過:艾瑞網, 易觀智庫, 星圖資料, 企鵝智庫等網站進行下載, 具體查看什麼資料, 這裡就不用詳細說明了, 主要看看市場環境, 發展趨勢, 是否還有空間。 在查看收集到的資料時, 可以記錄下來覺得比較重要的資訊, 在面試的時候可能會用到。

2、初步產品分析及調研

如果面試的公司還未有產品上線, 可以重複上一步操作, 親自使用一些這些大佬的產品, 去簡單的對這些產品進行簡單的產品分析。 如果公司有產品正在運營, 就要去使用一下, 並對產品進行簡單的分析。

首先通過產品分析過程,

對需要瞭解的產品進行簡單分析, 不一定全部去完成, 因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用心分析一個未知產品, 說不定分析完, 自己都覺得不靠譜, 浪費自己的時間。

其次, 通過產品生命週期對產品進行簡單的分析之後, 我們看看該產品處於生命週期什麼階段, 不同階段工作強度也是不一樣的, 成熟期較為穩定, 之前都是屬於比較艱苦的時候, 至於衰退期就不要去了。

然後, 瞭解到產品處於什麼階段, 我們簡單對照一下不同生命週期運營的側重點, 主要讓自己瞭解, 如果應聘成功之後, 需要負責的工作方向。

關於生命週期需要注意的幾點, 看時間段, 一般18個月後, 產品都會進入成長期;探索期到成長期的拐點時間計算方式:獲取用戶總量的15%-20%之間。

這裡的分析不是讓自己當成一份報告去分析, 如果網上可以直接找到相關的內容, 就可以不用自己再浪費時間了, 通過別人的分析, 自己去判斷這個產品是否靠譜, 是不是一個可以長期工作下去的公司。

3、分析行業或產品運轉邏輯

上面已經對產品有了初步的瞭解, 如果覺得沒有必要再進行分析下去也是可以的, 如果想瞭解更多, 可以通過用戶體驗公式, 成本計算公式, 收入公式, 初步計算出該公司的產品是否靠譜, 是不是一個可以賺錢的產品或專案。

這裡簡單說一下什麼是用戶體驗公式, 影響用戶體驗最關鍵的核心點, 例如, 約跑步的一款產品, 則它的核心點“區域範圍內的活躍使用者密度,

回應速度, 溝通成功率”。 用戶體驗=××, 一般不超過三個關鍵點, 一般中小型產品太多點, 說明產品沒有亮點, 沒有核心價值。 通過用戶體驗公式的核心點, 進行拆解成具體資料指標, 進行成本和收入計算。

這個公式是很有用的, 是驗證一個Idea的模型工具,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是否可行, 如果去的是一家初創公司, 產品還沒有在開發, 可以通過這個模型工具進行驗證一下, 通過自己的判斷去決定是否投遞簡歷。

上述就是一個Idea的模型表格,通過Idea的模型工具的簡單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想法是否可行,如果不可行,也是有可能變成可行的,但這都取決於公司老闆是否接受,也可以面試之後獲得答案。

經過簡單的初步分析,可以知道在這個市場環境的競品有多少,發展趨勢如何,該公司產品表現如何,產品是否靠譜,通過這些簡單的分析,來決定是否去投遞簡歷,選擇是否前去面試。也對前去面試做了一個基礎,瞭解市場和產品初步的情況,不至於面試的尷尬。面試注意,如果不能從流程上去理解一個產品的設計,你就不要提介面的改進這種不痛不癢的內容了。

面試後匹配個人工作需求

通過上面的分析,對公司或產品都有了一定的瞭解, 相信有這些基礎,面試不會很難。面試之後,就可以匹配自己對工作所帶來的價值進行評估和判斷,是否決定在該公司就職,前提是已經通過面試,並獲得公司的認可。

這部分沒有太多內容可以說,已經對公司和產品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判斷,公司的待遇,福利,相關待遇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雖然互聯網行業加班是常態,但是最好找一個雙休的時間,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比如一天用於學習提升自己的知識體系,一天處理個人事務。

入職後1、瞭解市場或行業情況

不管是小公司還是大公司,深入瞭解市場環境,雖然在員工層面上意義不大,但對於工作還是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競品分析,有助於你找到在市場中的大佬,設計頁面,活動借鑒都有一定的作用。

上面已經說過了這些資料在哪裡可以查詢到,這裡不做說明了。在正式做產品之前,你還有些時間,打算自己來做一些事情,培養下產品感。快速熟悉自身的產品,快速找到並瞭解競品,做一份簡單的產品調研。利用這三點,用戶,場景,需求是怎麼被滿足的。

雖然這份工作是產品經理的工作,運營也是可以,主要針對自己負責的工作重點進行記錄,比如活動,可以分析競品的活動內容,內容運營,可以分析別人內容發佈的情況。先對競品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方便後面在使用自己的產品時,找到不同的差異點,幫助你的工作。

2、核心關注和使用產品

在工作前都必須要熟悉自己的工作,首先需要瞭解自家的產品和業務,這個分不同部門,差異性不同,主要針對產品和運營來說。不管是產品還是運營,在還沒有正式投入到工作中,使用產品是最佳的時候,對於自己來說是一個陌生的產品,慢慢去熟悉產品,使用產品,讓自己成為一個主流用戶或核心用戶,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問題,不管是頁面設計,流程,邏輯,文字錯誤,都是最真實,最直觀的想法,此時是和產品面對的使用者是一個陣地的,碰到什麼問題,全部記錄下來,向各個部門的人去討教其中的原由,來解答當時自己遇到的問題,經過一輪下來,會得到初步的工作方向。

3、產品分析及調研

在入職以後,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去瞭解自己負責的產品或業務,那就必須進行產品分析和調研,通過對產品的整體和功能點的分析。不管是什麼部門,最好的方法是去和客服團隊溝通,或者直接在客服崗位輔助工作幾天,會獲取到很多資訊回饋,來説明工作,例如,產品開發,活動設計等。

4、產品需求池

需求池是一種專案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工具,每次到版本反覆運算就發怒,焦慮不知道幹什麼的良藥。先建立好範本,然後去搜集一些需求,然後去問客服要用戶回饋,或者當幾天客服。先收集一些資訊回饋,利用需求池的優先順序,如果進入需求池,儘量提前做好行動計畫,為以後的工作做好基礎。一閃而過的想法,使用者的吐槽,產品被投訴都非常有價值,值得被記錄並且進行認真的分析。

需求標題,需求描述,產品線,提交人,提交時間,功能模組,優先順序,需求狀態等,便於需求的追述、調研、細化,最終快速形成可以交付給開發的需求。

5、用戶手冊&FAQ

在投入工作當中,使用者手冊對於產品和運營作用都很大,產品可以收集到很多回饋,用於需求池記錄,運營可以説明自己提高個人工作效率和提升用戶體驗。

使用者手冊是詳細描述軟體的功能、性能和使用者介面,使使用者瞭解到如何使用該軟體,也是可以説明自己熟悉產品方法之一。常見問題解答,主要記錄使用者回饋的常規問題,讓這些問題機制化和規範化,當用戶回饋時,可以迅速找到解決方法,也可以用於智慧客服的知識庫,這些都要定期更新。

6、活動案例收集

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產品和運營都是獨立的部門,但這個是一個基本工作要領,當產品經理熟悉活動流程,玩法,就不會被運營提出的需求忽悠住,對自己開發產品也是有好處的。運營就不用說了,這是一個必備工作,人的創意是有限的,當自己沒有創意的時候,可以借鑒別人的活動案例的創意,加以修改變成適合自己產品的活動方案。主要記錄活動頁面設計,活動規則,活動文案,活動基本資料,如果業餘有時間可以對自己感興趣且效果很好的寫一份活動複盤總結。

7、查看資料,查看活動複盤

不管是產品還是運營,都是需要查看這兩個東西,資料客觀表現了產品的狀態,瞭解產品過往都採取什麼樣的活動方案,這些活動需要開發設計的模組,是否可以拿下,流程是否熟悉,對資料也形成了很好對比,排除活動期的資料,更明確產品的日常資料情況。

運營主要查看的是活動期間的資料,對比活動前後資料,活動的效果簡單進行評估,當你看到這些活動和資料,是否可以完成,看活動複盤是為了更清晰的瞭解活動內容,實施活動的過程,活動期間的坑,別人踩過的,就不要去踩了。

8、人際關係

在進入一個公司後,不管是管理層還是執行層,人際關係都是不可缺少的,先熟悉周邊1-2個人,搞好關係,再無限的八卦公司其他人的資訊,從這些資訊初步判斷每一個人的為人處事。

在任何公司都有著各種各樣的人,要學會設身處地的為自己鋪好路子,其他的就不多說了,這個事情完全看個人能力,男生比較容易,尤其對於抽煙的男生,不就是一根煙的事情,一根不行就兩根,還不行就一包,沒有搞不定的。

時不時的請客吃飯,小恩小惠,都會有助於配合工作時順利的進行下去,至於不好的人,默默記在心裡就好,防著點就行了。當然碰到好的團隊,也不是不可能,完全看天命了。

工作中1、『工作管理』通用工作方法

運用SOP工具:甘特圖,管理好自己的工作計畫,這個是產品和運營都需要的,更高效的管理好工作計畫,能提高工作效率,也對於年底做年終總結有很好的幫助。

2、『底層邏輯』核心邏輯生命週期

在面試之前,已經分析過這些東西,在工作中產品設計,功能設計,活動方案,都要參考這些來完成。在產品和運營當中,都有著不同階段的目標指向,可以查看產品生命週期階段,生命週期運營側重點,使用者生命週期,產品生命週期的反覆運算策略,用戶運營現象與策略,也可以通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去搜索關鍵字,獲取更詳細的資料。在進行正式工作前,必須要查看相關的資料,並結合當時情況做出合理的規劃。

3、『內容運營』持續運營中的內容運營

內容運營是什麼:是指通過創造,編輯,組織,呈現網站內容,從而提高互聯網產品的內容價值,製造出對使用者的黏著,活躍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的運營內容。一個網站或者產品,一定是有內容進行填充的,而內容的來源,挖掘,組織,呈現,通知的方式和品質對內容運營的效果產生巨大的影響。

4、『用戶運營』群管理的操作要點

如何保證微信群良性發展,種子使用者引入、群內話題組織、找到熱情使用者加強溝通、線下活動,幫助群成員締結關係、SOP界定群內的主要事件、群的良性發展。

前期做好種子用戶的引入,進入群應該有一定的門檻。在群裡潛伏幾個馬甲,每天組織話題討論,群管理可每日發佈一些群類型相符的簡報。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統計出來群裡活躍用戶的名單,進行多次溝通和交流,瞭解用戶的行業,工作時間等,是否滿足可以管理群的基本要求,滿足要求以後,需要制定詳細的工作流程,提前發送給這些管理,並做好溝通工作,並制定相應的獎勵機制,並制定管理者晉升機制,如有新活躍用戶可晉升為管理,如管理長期不在,可替換,並做好記錄。在管理選擇上可按地域,由管理者帶領大家舉行線下的活動,在特定活動可由官方提供支持,幫助大家更好的締結關係,讓群有一個良性的發展。

以上是微信群運營的簡單過程,社群運營工作強度很高,想要運營好一個群,耗費的人力也是很大的,社群運營也可以參考用戶運營的知識理論。

5、『用戶運營』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屬於探索性的資料分析方法。通常,我們利用聚類分析將看似無序的物件進行分組、歸類,以達到更好地理解研究物件的目的。聚類結果要求組內物件相似性較高,組間物件相似性較低。在用戶研究中,很多問題可以借助聚類分析來解決,比如,網站的資訊分類問題、網頁的點擊行為關聯性問題以及用戶分類問題等等。其中,使用者分類是最常見的情況。

相對於聚類前的準備工作,真正的執行過程顯得異常簡單。資料準備好後,丟到統計軟體(通常是SPSS)裡面跑一下,結果就出來了。如果建立用戶激勵體系和防流失機制時,可能需要資料分析和統計軟體,來完成精准資料的處理工作。

聚類分析,在沒有資料和有基礎資料的時候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新產品的時候,可以查看行業報告,資料平臺,獲取相關的資料,在進行協力廠商推廣的時候,也是很有用的,有了基礎資料,那就更有用了,可以建立用戶激勵體系,防流失機制。

6、『用戶運營』防流失機制和用戶激勵體系

建立激勵體系四步走,用戶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哪些行為應該被激勵,什麼樣的激勵手段,激勵體系搭建。在交易型產品中,使用者激勵體系是不可缺少,而不少成熟期的產品都具有自己的使用者激勵體系。針對不同類型的產品,建立使用者激勵體系的時間階段不同,可以參考產品生命週期。

如果發現一段時間用戶流失率較高,就要引起重視,找到關鍵性指標,進行流失預警。通過屬性特徵,使用者特徵,行為特徵,年齡層,性別,註冊管道,地區。上傳頭像的比例,人均發言量,月均成交量,周人均使用次數,使用者使用路徑進行分析,對已流失用戶的分析,提前找到有流失傾向的用戶,只要用戶有代價,他就不容易流失。

7、『推廣行銷』協力廠商推廣

上面有了用戶的聚類分析基礎,對於協力廠商的推廣就容易多了,協力廠商平臺主要有:網盟,搜索,廣點通,粉絲通,微信朋友圈等,在進行廣告投放時,可以使用AB測試,來驗證推廣效果的差異性,選擇更好的方案。

一定要結合用戶場景和展現形式來做好素材,短文案,Banner位等:轉化優先,重刺激和引發關注;長文案,文章等,閱讀體驗優先,重層次嵌套,邏輯遞進。Landing頁,引導路徑優先,重點考慮期望用戶發生的行為。監測資料,評估效果,調整優化。單一管道,CTR(展示點擊比),用戶轉化率,管道用戶留存。整體投放,ROI,獲客成本,單位時間新增使用者量。

不僅要選擇最有效的方案,關注點也包含了文案,Landing頁,管道用戶品質,通過多重的資料對比,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管道,減少成本。

8、『資料運營』運用資料指導運營

資料在產品和運營當中運用的非常多,不管在產品設計,開發,使用者運營,活動運營,需求考核指標,各個方面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資料分析的基本步驟:需求分析,統計需求撰寫,埋點,日誌清洗,資料統計,資料分析,報告撰寫,報告分享,回饋收集。資料分析崗位在工作的定位:服務方,市場,產品,運營;資料統計實現方,開發,前端,協力廠商統計工具。數據從哪裡來:廣義的資料,點選流向資料,使用者調研,試驗與測試,用戶回饋。狹義的資料,埋點,加代碼。資料分析的作用,做完一件特定的事情後,評估產出和成效,得出改進思路。產品整體資料不佳,找出核心原因的問題所在,予以解決。接手一款產品,評估其當前狀態,發展階段,得出下一步工作思路。資料分析框架:網站分析基本指標,用戶行為理論,5W2H分析法,AARRR模型。

現在協力廠商資料監測平臺很多,可以選擇這些平臺來使用,減少開發的時間,唯一的缺點是這些資料不完全保證安全,可能會被協力廠商進行販賣,針對不同情況做相應的措施。在工作中,使用者運營需要查看使用者的各項資料,活動運營需要查看活動相關的資料,內容運營需要查看相關資料,產品功能測試時需要查看功能相關資料,產品分析時需要查看相關轉化資料,不僅限於這些範圍,在實際運用當中,都應該隨時想到運用資料,作為可參考的指標。

9、『活動運營』活動的基礎玩法和執行落地

活動運營的定義:根據既定的目標,通過策劃並執行短期活動,在一定時間段內快速提升產品相關指標的運營手段。活動運營的工作流程:前期準備,活動策劃,方案執行,複盤總結。

活動策劃方案內容,基本資訊:活動背景,活動目的,目標使用者,活動簡介。活動主體:活動主題,活動時間(上線時間,預熱期,引爆期,冷靜期,各個時間點說明),頁面版本(哪些埠上線,需要做哪些版本,活動針對的產品端),活動規則(怎麼參加,獲得什麼),參與流程,獎品設置(獎品預算),功能模組(分享模組,抽獎模組,留言模組),頁面文案(前臺出現的文字),交互模型。效果相關:效果評估(推廣效果,指標評估),即時監測(監測哪些資料),資料統計(結合目標資料的統計工作)。其他:客服備案,推廣安排。

在小公司產品經理可能連活動都要管,從方案到設計,到上線,測試,運營是必須掌握的技能。可能在不同公司要求都會不一樣,活動方案的形成,根據當時情況而定。在活動方案之前,還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需求分析,也涉及到產品開發的工作。如果再一個小公司,整體流程都是自己操作,可以適當的減少或合併,保證工作效率。

10、『產品運營』運營指標的拆解和落地

如果是執行人員看到老闆下發的任務,是不是有點懵逼,那麼怎麼樣才能有頭緒呢,只要拆解指標,當你是管理者,那麼就要制定一個合適的KPI來考核員工。在制定KPI的時候需要以目標導向,明確運營的第一目標,SMART原則。在一個任務下來之後,先不要急的去開始工作,先把這次任務進行拆解,找到核心的資料指標,針對這些指標進行思考,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實現。

11、『產品經理』使用者分析

通過用戶回饋獲取需求回饋,進入需求池,還包括了用戶調研,用戶調研怎麼做。需求池就不用說了,不管是APP還是H5頁面,都需要反覆運算優化。用戶調研可能小公司很少去做這些事情,在大公司這個比較重要,而且設備也是很高科技的,眼球追蹤系統。這個可以針對當時所處環境去做,這塊也有專門的用戶研究部門,自己也要清楚這裡面的流程,也是為了瞭解其他部門的工作內容,不會因為不懂而提出一些過分的需求。

12、『產品經理』需求挖掘與分析

欲望!何為欲望?心理學上對欲望的解釋是由人的本性產生的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在這個定義裡有兩個關鍵字:本性、目的。它指出了欲望的源頭,是由人的本性產生的,是一種本能,人人皆有。同時也指出了欲望的產生原因,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每款產品都有自己要解決的核心的使用者需求,也就是說產品都有一個核心的欲望需要去滿足。比如,“餓了麼”軟體就是滿足人們叫外賣的欲望。但是,叫外賣的方式有很多種,為什麼用戶一定要用“餓了麼”軟體呢?這個時候,就需要對欲望進行深入的分析,已提供更好的服務來滿足人們的欲望,這個活動常常被產品人稱作需求分析。

需求是一個開始,在活動,開發,反覆運算,都需要的東西,需要注意的關鍵點是HMW分析法,PMF,MVP,在一個產品或者功能開發前,要做好需求分析,產品要遵循MVP原則。

13、『產品經理』產品調研與競品分析

需求分析完畢了,確定要開幹了,之前還要分析競品,調研市場,這樣才能保證產品或功能是靠譜的。不管公司是否有這樣的流程,都應該去做這些工作,可以適當簡化其中的過程。關注1個龍頭產品,1-2個新晉熱門產品。目前不管什麼產品類型,都會有一個或者幾個參考物件,在活動,開發時都可以去模仿別人,但要理解其中的道理,為什麼別人會這樣做。

14、『產品經理』功能和流程

流程不好,產品肯定也不好,不管是小功能,還是產品,你都要有清晰的流程,方便和開發對接,核心關注點,業務邏輯圖,業務流程圖,頁面流程圖,泳道圖,流程圖標誌意義。這是經常的產生文檔,也是很重要的文檔,在工作當中嚴格按照標準去寫,寫多了就習慣成自然了。

15、『產品經理』原型設計與需求文檔

有了流程和功能,那麼就要設計原型,和需求文檔,需求文檔是為了後面接手方便,也體現了你的職業素養,專業性。但下小公司可能,這些東西不會有,根據不同公司的工作流程而定,如果按照這樣的過程,你的工作效率就會降低,老闆反而會看到你的缺點,學會適應環境,也要做好工作。

流程確定之後,產品對於其他人而言可能還是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對於自己來說很多細節的東西仍然是模糊的。這個時候,繪製原型圖能很好的幫助自己確定思路,完善細節。

先手繪,再上軟體,討論階段,手繪成本低,調整容易。不要上顏色,原型就用黑白灰即可,不要上顏色。目錄樹清晰,閱讀流程,配合數位和字母表明頁面,自上而下的順序。有修改記錄,關鍵修改重新保存檔。如果原型需要增加新功能,先考慮後端資料及來源。不要為了好看而增加新模組。

需求文檔有什麼用,內部溝通,明確產品需求,明確產品需求和細節,讓參與者明確實現的結果。存檔,有據可查,交接更容易,更職業,跟進者瞭解之前的做法和過程。

16、『產品經理』專案管理

在一些小公司,產品經理就需要承擔起專案經理的工作,畢竟人手有限。所以,掌握點專案管理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統一思想,明確的目標,合理的開發時間,明確的團隊彙報。專案公開以,拆分階段,拆分專案,責任到人。進度透明,站例會過進度,移動卡片。項目總結,團隊融合的關鍵。

提升自己的專業度,少改需求,明確版本,功能的重點是什麼,需求優先順序是什麼。清晰的流程,原型,文檔。全員認真的需求評審,測試用例,測試過程全程參與。

不管是活動方案,還是功能開發,都應該開評審會議,為了讓各個部門都瞭解情況,也是甩鍋的機會,如果碰到找事的人,這些都是在會議上面通過的,有依據,算是自保的一個東西。為什麼非得做需求評審,讓所有人都明確需求的背景和目的,提前確認和統一產品需求實現的過程和方法,讓參與者明確知道工作內容和交付時間,讓研發,測試評估產品開發週期,讓產品經理做決定。

17、『工作流程』產品經理和運營的工作基本流程

在進行整體產品和功能的開發,應該按照標準流程來規劃工作內容,在形成一個想法後,需要去通過Idea的模型工具去驗證這個想法的可行性,如果驗證以後是成立的,可以繼續下面的工作流程,如果是一個功能,那需要先進行使用者分析。

第一,用戶分析,分析用戶發回饋,進入到需求池,用四象限分類法進行需求優先順序。第二,需求分析,通過資料發現需求,提煉核心需求,通過用戶故事,HMW分析法,確定需求。第三,競品分析,確定需求後,可以借鑒大佬的解決方案是什麼,提煉出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第四,產品分析,分析產品的類型,不同階段的側重點和策略,進行確認,是否可用競品的方案。第五,流程設計,嚴格按照標準來輸出文檔,制定功能考核指標。第六,原型設計,有了完整的流程圖,原型設計較容易,注意設計規範。第七,需求文檔,把以上所有資訊匯總起來,形成需求文檔。第八,需求評審,和各部門開會議,進行討論,確認執行,不通過,返回修改,再次進行評審。第九,後臺開發與前端開發,前端開發需要設計,交互,前端工程師配合完成。第十,測試,開發完畢,進行測試。第十一,預熱和上線,在上線之前可要求核心用戶使用,確認沒有問題,進行預熱和上線。第十二,資料分析,上線之後,觀察資料,進行優化。

上面就是產品經理在一個產品或者功能上需要的工作流程,在小公司估計沒有那麼嚴格,根據不同公司的要求和團隊配合程度來確定。運營主要針對活動運營進行工作流程說明。

第一,使用者分析,分析活動目標使用者,通過外部和內部資料進行分析,預估活動效果。第二,目標分析,提煉核心目標,通過資料指標拆分,清晰活 動的目的。第三,競品分析,確定活動目標後,可以借鑒大佬的活動方案是什麼,提煉出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第四,產品分析,分析產品以往活動資料,活動內容,按照不同階段的側重點和策略,進行確認,是否可用競品的方案。第五,回饋,到產品經理進行溝通,確定活動可行性。第六,活動方案,活動方案需要各部門配合或一個人負責全部。第七,評審會議,有了活動方案,和產品經理一樣,進行評審會議。

運營的比較簡單,到第六步可以跳轉到產品經理的第五步了,剩下就是溝通協調工作,和一些活動文案部分的資料要準備好。

工作後1、『產品運營』活動複盤總結

活動複盤根據公司工作要求走,在小公司是沒有要求產出活動複盤文檔的。不過最好進行活動複盤,來總結這次活動好和不好,也可以作為年終總結的參考資料。這個也是對自己能力提升很好的方法,也是積累經驗的方法。不過在實際工作當中,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做這些,但可以網路多看看別人的活動複盤,對自己有用的點就就記錄下來。

2、『產品經理』精益資料分析進行優化

當一個產品或者功能上線之後,並不是結束,僅僅是一個新的開始,在功能上線後,需要觀察資料,不斷進行調整優化。資料分析的模型有很多種,在之前已經有了核心的資料指標標準,針對自己最適合的方法來分析就行。通過戴明迴圈或稱PDCA迴圈,“計畫-執行-檢查-處理”這樣一個品質持續改進模型來不斷優化。

非工作時間『學無止境』輸入與輸出

互聯網行業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需要不停的輸入新的知識和技能,才不能被人超越,人不能閑下來,養成習慣就懶散了,時刻都要有緊迫感,一味的看,不如多輸出一些自己的東西,積累經驗。閱讀書籍,閱讀相關資訊,輸出文檔,線上學習,有太多的事情等著自己來做,在積累經驗的時候,要合理安排時間和計畫,針對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規劃。

作者:職業丶小白,互聯網專案經理,10年互聯網工作經驗。

本文由 @職業丶小白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上述就是一個Idea的模型表格,通過Idea的模型工具的簡單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這個想法是否可行,如果不可行,也是有可能變成可行的,但這都取決於公司老闆是否接受,也可以面試之後獲得答案。

經過簡單的初步分析,可以知道在這個市場環境的競品有多少,發展趨勢如何,該公司產品表現如何,產品是否靠譜,通過這些簡單的分析,來決定是否去投遞簡歷,選擇是否前去面試。也對前去面試做了一個基礎,瞭解市場和產品初步的情況,不至於面試的尷尬。面試注意,如果不能從流程上去理解一個產品的設計,你就不要提介面的改進這種不痛不癢的內容了。

面試後匹配個人工作需求

通過上面的分析,對公司或產品都有了一定的瞭解, 相信有這些基礎,面試不會很難。面試之後,就可以匹配自己對工作所帶來的價值進行評估和判斷,是否決定在該公司就職,前提是已經通過面試,並獲得公司的認可。

這部分沒有太多內容可以說,已經對公司和產品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判斷,公司的待遇,福利,相關待遇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雖然互聯網行業加班是常態,但是最好找一個雙休的時間,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比如一天用於學習提升自己的知識體系,一天處理個人事務。

入職後1、瞭解市場或行業情況

不管是小公司還是大公司,深入瞭解市場環境,雖然在員工層面上意義不大,但對於工作還是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競品分析,有助於你找到在市場中的大佬,設計頁面,活動借鑒都有一定的作用。

上面已經說過了這些資料在哪裡可以查詢到,這裡不做說明了。在正式做產品之前,你還有些時間,打算自己來做一些事情,培養下產品感。快速熟悉自身的產品,快速找到並瞭解競品,做一份簡單的產品調研。利用這三點,用戶,場景,需求是怎麼被滿足的。

雖然這份工作是產品經理的工作,運營也是可以,主要針對自己負責的工作重點進行記錄,比如活動,可以分析競品的活動內容,內容運營,可以分析別人內容發佈的情況。先對競品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方便後面在使用自己的產品時,找到不同的差異點,幫助你的工作。

2、核心關注和使用產品

在工作前都必須要熟悉自己的工作,首先需要瞭解自家的產品和業務,這個分不同部門,差異性不同,主要針對產品和運營來說。不管是產品還是運營,在還沒有正式投入到工作中,使用產品是最佳的時候,對於自己來說是一個陌生的產品,慢慢去熟悉產品,使用產品,讓自己成為一個主流用戶或核心用戶,在這個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問題,不管是頁面設計,流程,邏輯,文字錯誤,都是最真實,最直觀的想法,此時是和產品面對的使用者是一個陣地的,碰到什麼問題,全部記錄下來,向各個部門的人去討教其中的原由,來解答當時自己遇到的問題,經過一輪下來,會得到初步的工作方向。

3、產品分析及調研

在入職以後,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去瞭解自己負責的產品或業務,那就必須進行產品分析和調研,通過對產品的整體和功能點的分析。不管是什麼部門,最好的方法是去和客服團隊溝通,或者直接在客服崗位輔助工作幾天,會獲取到很多資訊回饋,來説明工作,例如,產品開發,活動設計等。

4、產品需求池

需求池是一種專案管理和自我管理的工具,每次到版本反覆運算就發怒,焦慮不知道幹什麼的良藥。先建立好範本,然後去搜集一些需求,然後去問客服要用戶回饋,或者當幾天客服。先收集一些資訊回饋,利用需求池的優先順序,如果進入需求池,儘量提前做好行動計畫,為以後的工作做好基礎。一閃而過的想法,使用者的吐槽,產品被投訴都非常有價值,值得被記錄並且進行認真的分析。

需求標題,需求描述,產品線,提交人,提交時間,功能模組,優先順序,需求狀態等,便於需求的追述、調研、細化,最終快速形成可以交付給開發的需求。

5、用戶手冊&FAQ

在投入工作當中,使用者手冊對於產品和運營作用都很大,產品可以收集到很多回饋,用於需求池記錄,運營可以説明自己提高個人工作效率和提升用戶體驗。

使用者手冊是詳細描述軟體的功能、性能和使用者介面,使使用者瞭解到如何使用該軟體,也是可以説明自己熟悉產品方法之一。常見問題解答,主要記錄使用者回饋的常規問題,讓這些問題機制化和規範化,當用戶回饋時,可以迅速找到解決方法,也可以用於智慧客服的知識庫,這些都要定期更新。

6、活動案例收集

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產品和運營都是獨立的部門,但這個是一個基本工作要領,當產品經理熟悉活動流程,玩法,就不會被運營提出的需求忽悠住,對自己開發產品也是有好處的。運營就不用說了,這是一個必備工作,人的創意是有限的,當自己沒有創意的時候,可以借鑒別人的活動案例的創意,加以修改變成適合自己產品的活動方案。主要記錄活動頁面設計,活動規則,活動文案,活動基本資料,如果業餘有時間可以對自己感興趣且效果很好的寫一份活動複盤總結。

7、查看資料,查看活動複盤

不管是產品還是運營,都是需要查看這兩個東西,資料客觀表現了產品的狀態,瞭解產品過往都採取什麼樣的活動方案,這些活動需要開發設計的模組,是否可以拿下,流程是否熟悉,對資料也形成了很好對比,排除活動期的資料,更明確產品的日常資料情況。

運營主要查看的是活動期間的資料,對比活動前後資料,活動的效果簡單進行評估,當你看到這些活動和資料,是否可以完成,看活動複盤是為了更清晰的瞭解活動內容,實施活動的過程,活動期間的坑,別人踩過的,就不要去踩了。

8、人際關係

在進入一個公司後,不管是管理層還是執行層,人際關係都是不可缺少的,先熟悉周邊1-2個人,搞好關係,再無限的八卦公司其他人的資訊,從這些資訊初步判斷每一個人的為人處事。

在任何公司都有著各種各樣的人,要學會設身處地的為自己鋪好路子,其他的就不多說了,這個事情完全看個人能力,男生比較容易,尤其對於抽煙的男生,不就是一根煙的事情,一根不行就兩根,還不行就一包,沒有搞不定的。

時不時的請客吃飯,小恩小惠,都會有助於配合工作時順利的進行下去,至於不好的人,默默記在心裡就好,防著點就行了。當然碰到好的團隊,也不是不可能,完全看天命了。

工作中1、『工作管理』通用工作方法

運用SOP工具:甘特圖,管理好自己的工作計畫,這個是產品和運營都需要的,更高效的管理好工作計畫,能提高工作效率,也對於年底做年終總結有很好的幫助。

2、『底層邏輯』核心邏輯生命週期

在面試之前,已經分析過這些東西,在工作中產品設計,功能設計,活動方案,都要參考這些來完成。在產品和運營當中,都有著不同階段的目標指向,可以查看產品生命週期階段,生命週期運營側重點,使用者生命週期,產品生命週期的反覆運算策略,用戶運營現象與策略,也可以通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去搜索關鍵字,獲取更詳細的資料。在進行正式工作前,必須要查看相關的資料,並結合當時情況做出合理的規劃。

3、『內容運營』持續運營中的內容運營

內容運營是什麼:是指通過創造,編輯,組織,呈現網站內容,從而提高互聯網產品的內容價值,製造出對使用者的黏著,活躍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的運營內容。一個網站或者產品,一定是有內容進行填充的,而內容的來源,挖掘,組織,呈現,通知的方式和品質對內容運營的效果產生巨大的影響。

4、『用戶運營』群管理的操作要點

如何保證微信群良性發展,種子使用者引入、群內話題組織、找到熱情使用者加強溝通、線下活動,幫助群成員締結關係、SOP界定群內的主要事件、群的良性發展。

前期做好種子用戶的引入,進入群應該有一定的門檻。在群裡潛伏幾個馬甲,每天組織話題討論,群管理可每日發佈一些群類型相符的簡報。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統計出來群裡活躍用戶的名單,進行多次溝通和交流,瞭解用戶的行業,工作時間等,是否滿足可以管理群的基本要求,滿足要求以後,需要制定詳細的工作流程,提前發送給這些管理,並做好溝通工作,並制定相應的獎勵機制,並制定管理者晉升機制,如有新活躍用戶可晉升為管理,如管理長期不在,可替換,並做好記錄。在管理選擇上可按地域,由管理者帶領大家舉行線下的活動,在特定活動可由官方提供支持,幫助大家更好的締結關係,讓群有一個良性的發展。

以上是微信群運營的簡單過程,社群運營工作強度很高,想要運營好一個群,耗費的人力也是很大的,社群運營也可以參考用戶運營的知識理論。

5、『用戶運營』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屬於探索性的資料分析方法。通常,我們利用聚類分析將看似無序的物件進行分組、歸類,以達到更好地理解研究物件的目的。聚類結果要求組內物件相似性較高,組間物件相似性較低。在用戶研究中,很多問題可以借助聚類分析來解決,比如,網站的資訊分類問題、網頁的點擊行為關聯性問題以及用戶分類問題等等。其中,使用者分類是最常見的情況。

相對於聚類前的準備工作,真正的執行過程顯得異常簡單。資料準備好後,丟到統計軟體(通常是SPSS)裡面跑一下,結果就出來了。如果建立用戶激勵體系和防流失機制時,可能需要資料分析和統計軟體,來完成精准資料的處理工作。

聚類分析,在沒有資料和有基礎資料的時候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新產品的時候,可以查看行業報告,資料平臺,獲取相關的資料,在進行協力廠商推廣的時候,也是很有用的,有了基礎資料,那就更有用了,可以建立用戶激勵體系,防流失機制。

6、『用戶運營』防流失機制和用戶激勵體系

建立激勵體系四步走,用戶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哪些行為應該被激勵,什麼樣的激勵手段,激勵體系搭建。在交易型產品中,使用者激勵體系是不可缺少,而不少成熟期的產品都具有自己的使用者激勵體系。針對不同類型的產品,建立使用者激勵體系的時間階段不同,可以參考產品生命週期。

如果發現一段時間用戶流失率較高,就要引起重視,找到關鍵性指標,進行流失預警。通過屬性特徵,使用者特徵,行為特徵,年齡層,性別,註冊管道,地區。上傳頭像的比例,人均發言量,月均成交量,周人均使用次數,使用者使用路徑進行分析,對已流失用戶的分析,提前找到有流失傾向的用戶,只要用戶有代價,他就不容易流失。

7、『推廣行銷』協力廠商推廣

上面有了用戶的聚類分析基礎,對於協力廠商的推廣就容易多了,協力廠商平臺主要有:網盟,搜索,廣點通,粉絲通,微信朋友圈等,在進行廣告投放時,可以使用AB測試,來驗證推廣效果的差異性,選擇更好的方案。

一定要結合用戶場景和展現形式來做好素材,短文案,Banner位等:轉化優先,重刺激和引發關注;長文案,文章等,閱讀體驗優先,重層次嵌套,邏輯遞進。Landing頁,引導路徑優先,重點考慮期望用戶發生的行為。監測資料,評估效果,調整優化。單一管道,CTR(展示點擊比),用戶轉化率,管道用戶留存。整體投放,ROI,獲客成本,單位時間新增使用者量。

不僅要選擇最有效的方案,關注點也包含了文案,Landing頁,管道用戶品質,通過多重的資料對比,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管道,減少成本。

8、『資料運營』運用資料指導運營

資料在產品和運營當中運用的非常多,不管在產品設計,開發,使用者運營,活動運營,需求考核指標,各個方面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資料分析的基本步驟:需求分析,統計需求撰寫,埋點,日誌清洗,資料統計,資料分析,報告撰寫,報告分享,回饋收集。資料分析崗位在工作的定位:服務方,市場,產品,運營;資料統計實現方,開發,前端,協力廠商統計工具。數據從哪裡來:廣義的資料,點選流向資料,使用者調研,試驗與測試,用戶回饋。狹義的資料,埋點,加代碼。資料分析的作用,做完一件特定的事情後,評估產出和成效,得出改進思路。產品整體資料不佳,找出核心原因的問題所在,予以解決。接手一款產品,評估其當前狀態,發展階段,得出下一步工作思路。資料分析框架:網站分析基本指標,用戶行為理論,5W2H分析法,AARRR模型。

現在協力廠商資料監測平臺很多,可以選擇這些平臺來使用,減少開發的時間,唯一的缺點是這些資料不完全保證安全,可能會被協力廠商進行販賣,針對不同情況做相應的措施。在工作中,使用者運營需要查看使用者的各項資料,活動運營需要查看活動相關的資料,內容運營需要查看相關資料,產品功能測試時需要查看功能相關資料,產品分析時需要查看相關轉化資料,不僅限於這些範圍,在實際運用當中,都應該隨時想到運用資料,作為可參考的指標。

9、『活動運營』活動的基礎玩法和執行落地

活動運營的定義:根據既定的目標,通過策劃並執行短期活動,在一定時間段內快速提升產品相關指標的運營手段。活動運營的工作流程:前期準備,活動策劃,方案執行,複盤總結。

活動策劃方案內容,基本資訊:活動背景,活動目的,目標使用者,活動簡介。活動主體:活動主題,活動時間(上線時間,預熱期,引爆期,冷靜期,各個時間點說明),頁面版本(哪些埠上線,需要做哪些版本,活動針對的產品端),活動規則(怎麼參加,獲得什麼),參與流程,獎品設置(獎品預算),功能模組(分享模組,抽獎模組,留言模組),頁面文案(前臺出現的文字),交互模型。效果相關:效果評估(推廣效果,指標評估),即時監測(監測哪些資料),資料統計(結合目標資料的統計工作)。其他:客服備案,推廣安排。

在小公司產品經理可能連活動都要管,從方案到設計,到上線,測試,運營是必須掌握的技能。可能在不同公司要求都會不一樣,活動方案的形成,根據當時情況而定。在活動方案之前,還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需求分析,也涉及到產品開發的工作。如果再一個小公司,整體流程都是自己操作,可以適當的減少或合併,保證工作效率。

10、『產品運營』運營指標的拆解和落地

如果是執行人員看到老闆下發的任務,是不是有點懵逼,那麼怎麼樣才能有頭緒呢,只要拆解指標,當你是管理者,那麼就要制定一個合適的KPI來考核員工。在制定KPI的時候需要以目標導向,明確運營的第一目標,SMART原則。在一個任務下來之後,先不要急的去開始工作,先把這次任務進行拆解,找到核心的資料指標,針對這些指標進行思考,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實現。

11、『產品經理』使用者分析

通過用戶回饋獲取需求回饋,進入需求池,還包括了用戶調研,用戶調研怎麼做。需求池就不用說了,不管是APP還是H5頁面,都需要反覆運算優化。用戶調研可能小公司很少去做這些事情,在大公司這個比較重要,而且設備也是很高科技的,眼球追蹤系統。這個可以針對當時所處環境去做,這塊也有專門的用戶研究部門,自己也要清楚這裡面的流程,也是為了瞭解其他部門的工作內容,不會因為不懂而提出一些過分的需求。

12、『產品經理』需求挖掘與分析

欲望!何為欲望?心理學上對欲望的解釋是由人的本性產生的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在這個定義裡有兩個關鍵字:本性、目的。它指出了欲望的源頭,是由人的本性產生的,是一種本能,人人皆有。同時也指出了欲望的產生原因,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每款產品都有自己要解決的核心的使用者需求,也就是說產品都有一個核心的欲望需要去滿足。比如,“餓了麼”軟體就是滿足人們叫外賣的欲望。但是,叫外賣的方式有很多種,為什麼用戶一定要用“餓了麼”軟體呢?這個時候,就需要對欲望進行深入的分析,已提供更好的服務來滿足人們的欲望,這個活動常常被產品人稱作需求分析。

需求是一個開始,在活動,開發,反覆運算,都需要的東西,需要注意的關鍵點是HMW分析法,PMF,MVP,在一個產品或者功能開發前,要做好需求分析,產品要遵循MVP原則。

13、『產品經理』產品調研與競品分析

需求分析完畢了,確定要開幹了,之前還要分析競品,調研市場,這樣才能保證產品或功能是靠譜的。不管公司是否有這樣的流程,都應該去做這些工作,可以適當簡化其中的過程。關注1個龍頭產品,1-2個新晉熱門產品。目前不管什麼產品類型,都會有一個或者幾個參考物件,在活動,開發時都可以去模仿別人,但要理解其中的道理,為什麼別人會這樣做。

14、『產品經理』功能和流程

流程不好,產品肯定也不好,不管是小功能,還是產品,你都要有清晰的流程,方便和開發對接,核心關注點,業務邏輯圖,業務流程圖,頁面流程圖,泳道圖,流程圖標誌意義。這是經常的產生文檔,也是很重要的文檔,在工作當中嚴格按照標準去寫,寫多了就習慣成自然了。

15、『產品經理』原型設計與需求文檔

有了流程和功能,那麼就要設計原型,和需求文檔,需求文檔是為了後面接手方便,也體現了你的職業素養,專業性。但下小公司可能,這些東西不會有,根據不同公司的工作流程而定,如果按照這樣的過程,你的工作效率就會降低,老闆反而會看到你的缺點,學會適應環境,也要做好工作。

流程確定之後,產品對於其他人而言可能還是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對於自己來說很多細節的東西仍然是模糊的。這個時候,繪製原型圖能很好的幫助自己確定思路,完善細節。

先手繪,再上軟體,討論階段,手繪成本低,調整容易。不要上顏色,原型就用黑白灰即可,不要上顏色。目錄樹清晰,閱讀流程,配合數位和字母表明頁面,自上而下的順序。有修改記錄,關鍵修改重新保存檔。如果原型需要增加新功能,先考慮後端資料及來源。不要為了好看而增加新模組。

需求文檔有什麼用,內部溝通,明確產品需求,明確產品需求和細節,讓參與者明確實現的結果。存檔,有據可查,交接更容易,更職業,跟進者瞭解之前的做法和過程。

16、『產品經理』專案管理

在一些小公司,產品經理就需要承擔起專案經理的工作,畢竟人手有限。所以,掌握點專案管理的知識是很有必要的。

統一思想,明確的目標,合理的開發時間,明確的團隊彙報。專案公開以,拆分階段,拆分專案,責任到人。進度透明,站例會過進度,移動卡片。項目總結,團隊融合的關鍵。

提升自己的專業度,少改需求,明確版本,功能的重點是什麼,需求優先順序是什麼。清晰的流程,原型,文檔。全員認真的需求評審,測試用例,測試過程全程參與。

不管是活動方案,還是功能開發,都應該開評審會議,為了讓各個部門都瞭解情況,也是甩鍋的機會,如果碰到找事的人,這些都是在會議上面通過的,有依據,算是自保的一個東西。為什麼非得做需求評審,讓所有人都明確需求的背景和目的,提前確認和統一產品需求實現的過程和方法,讓參與者明確知道工作內容和交付時間,讓研發,測試評估產品開發週期,讓產品經理做決定。

17、『工作流程』產品經理和運營的工作基本流程

在進行整體產品和功能的開發,應該按照標準流程來規劃工作內容,在形成一個想法後,需要去通過Idea的模型工具去驗證這個想法的可行性,如果驗證以後是成立的,可以繼續下面的工作流程,如果是一個功能,那需要先進行使用者分析。

第一,用戶分析,分析用戶發回饋,進入到需求池,用四象限分類法進行需求優先順序。第二,需求分析,通過資料發現需求,提煉核心需求,通過用戶故事,HMW分析法,確定需求。第三,競品分析,確定需求後,可以借鑒大佬的解決方案是什麼,提煉出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第四,產品分析,分析產品的類型,不同階段的側重點和策略,進行確認,是否可用競品的方案。第五,流程設計,嚴格按照標準來輸出文檔,制定功能考核指標。第六,原型設計,有了完整的流程圖,原型設計較容易,注意設計規範。第七,需求文檔,把以上所有資訊匯總起來,形成需求文檔。第八,需求評審,和各部門開會議,進行討論,確認執行,不通過,返回修改,再次進行評審。第九,後臺開發與前端開發,前端開發需要設計,交互,前端工程師配合完成。第十,測試,開發完畢,進行測試。第十一,預熱和上線,在上線之前可要求核心用戶使用,確認沒有問題,進行預熱和上線。第十二,資料分析,上線之後,觀察資料,進行優化。

上面就是產品經理在一個產品或者功能上需要的工作流程,在小公司估計沒有那麼嚴格,根據不同公司的要求和團隊配合程度來確定。運營主要針對活動運營進行工作流程說明。

第一,使用者分析,分析活動目標使用者,通過外部和內部資料進行分析,預估活動效果。第二,目標分析,提煉核心目標,通過資料指標拆分,清晰活 動的目的。第三,競品分析,確定活動目標後,可以借鑒大佬的活動方案是什麼,提煉出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第四,產品分析,分析產品以往活動資料,活動內容,按照不同階段的側重點和策略,進行確認,是否可用競品的方案。第五,回饋,到產品經理進行溝通,確定活動可行性。第六,活動方案,活動方案需要各部門配合或一個人負責全部。第七,評審會議,有了活動方案,和產品經理一樣,進行評審會議。

運營的比較簡單,到第六步可以跳轉到產品經理的第五步了,剩下就是溝通協調工作,和一些活動文案部分的資料要準備好。

工作後1、『產品運營』活動複盤總結

活動複盤根據公司工作要求走,在小公司是沒有要求產出活動複盤文檔的。不過最好進行活動複盤,來總結這次活動好和不好,也可以作為年終總結的參考資料。這個也是對自己能力提升很好的方法,也是積累經驗的方法。不過在實際工作當中,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做這些,但可以網路多看看別人的活動複盤,對自己有用的點就就記錄下來。

2、『產品經理』精益資料分析進行優化

當一個產品或者功能上線之後,並不是結束,僅僅是一個新的開始,在功能上線後,需要觀察資料,不斷進行調整優化。資料分析的模型有很多種,在之前已經有了核心的資料指標標準,針對自己最適合的方法來分析就行。通過戴明迴圈或稱PDCA迴圈,“計畫-執行-檢查-處理”這樣一個品質持續改進模型來不斷優化。

非工作時間『學無止境』輸入與輸出

互聯網行業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需要不停的輸入新的知識和技能,才不能被人超越,人不能閑下來,養成習慣就懶散了,時刻都要有緊迫感,一味的看,不如多輸出一些自己的東西,積累經驗。閱讀書籍,閱讀相關資訊,輸出文檔,線上學習,有太多的事情等著自己來做,在積累經驗的時候,要合理安排時間和計畫,針對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規劃。

作者:職業丶小白,互聯網專案經理,10年互聯網工作經驗。

本文由 @職業丶小白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