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任性”的大唐科考——從《及第後作》看唐朝進士科舉

袁皓在唐懿宗咸通年間高中進士, 當時他興奮莫名, 卻又感慨萬千, 於是寫下了一首著名的七律《及第後作》, 來反映他那種複雜的心情。

金榜高懸姓字真, 分明折得一枝春。

蓬瀛乍接神仙侶, 江海回思耕釣人。

九萬摶扶排羽翼, 十年辛苦涉風塵。

升平時節逢公道, 不覺龍門是險津。

說實話, 唐朝的科舉有點“任性”, 尤其是進士科, 主考詩賦, 形式雖然比較自由, 但難度極大, 應考上千人, 真正能夠錄取的也不過二三十人。 “三十老明經, 五十少進士”, 就生動的反映出了當時進士科的難考程度。

“九萬摶扶排羽翼, 十年辛苦涉風塵”, 袁皓考了十年還是少的, 所以, 詩中他是滿足的。

當然, 如果只是難度大也就罷了, 但是考試過程中的一些潛規則, 卻讓一些考生覺得很扯淡。 賄買考官、人為操縱、權貴施壓、夾帶經文、請人代考、干謁進階……重重黑幕, 對一些權貴子弟而言, 自然是如魚得水,

很多情況下科舉考試對他們來講, 不過就是走個過場。

但對於寒門子弟來講, 這關係終生、“十年寒窗無人問, 一朝成名天下知”的一考, 卻成了“走後門、托關係、找熟人、比權勢”的“野路子”比較, 這對他們無疑是致命的。

更荒唐的是唐玄宗時期, 李林甫當權, 堂堂的科舉考試, 竟出現了“零錄取”的奇葩現象, 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正是在這屆科舉考試中, 杜甫躺槍, 被落榜了, 枉你天大的才名, 驚天的文采, 過不了主考官這一關, 自然什麼用處也沒有。 而這奇特的一考, 面對玄宗的責問, 李林甫只用“野無遺賢、人盡其才”八個字, 便輕飄飄的交待了過去。

“全國的賢才都在朝廷中了, 下面是一個也沒有了, 陛下聖明, 簡直是千古明君啊。

”多好的藉口!多荒唐的理由!

這種形勢下, 就連白居易、王維、杜牧也不能免俗, “走後門, 找門道”將自己的詩歌遞交上去, 行“干謁”之風, 期待能夠受到賞識, 從而在科舉中能夠加點印象分, 進而能夠高中進士。 畢竟唐朝的進士科閱卷並不是“密封卷”, 主考官除了看考生的卷子之外, 還要看考生的名氣、品行、家世等等。

所以, 這種形勢下, 基本上是誰的門路勢力越大, 誰的成效也就越顯著。 當然, 你如果真能走通路子, 將詩歌送呈到皇上面前, 並得到他的賞識, 那你就真的一步登天了。 孟浩然曾經就有過這麼一次機會, 直面唐玄宗, 但孟大詩人, 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 竟拿出《歲暮歸南山》朗誦給了唐玄宗。

其中有“不才明主棄, 多病故人疏”一句,

意思是:“我沒有才能, 英明的皇帝也不會欣賞我, 而且身體多病和親友的關係也疏遠了。 這讓唐玄宗很是生氣, 這是什麼意思:賴我嘍!於是唐玄宗一氣之下, 言道:“卿不求仕, 朕何嘗棄卿, 奈何誣我?”於是, 孟大詩人終究落了個“馬放南山”, 終生不仕, 這下場也是沒誰了。

所以, 袁皓才在詩中感慨:“升平時節逢公道, 不覺龍門是險津。 ”他是趕上了貴人, 沒受什麼磨難, 平平安安, 順順當當的考取了進士, 雖然也有“十年辛苦涉風塵”, 但卻“一朝揚名天下知”!

終歸來講, 唐朝科舉這種“任性”的考試, 不知埋沒了多少人才, 也不知道讓多少庸才藉以上位, 從而把持了朝政, 為所欲為。

袁皓一首《及第後作》, 無意間向我揭開了唐朝科舉的一角面紗,

使我們能夠窺見一斑。

作者簡介:

高雲峰, 70末生人。 原學機電, 後改學歷史, 現任教師。 就職于濟寧市兗州區實驗小學。 曾以兗州馬刀為網名, 在多家雜誌、網站發表作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