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 召忽死之, 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

糾, 居黝反。 召, 音邵。 按春秋傳, 齊襄公無道, 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及無知弒襄公, 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 魯人納之, 未克, 而小白入, 是為桓公。 使魯殺子糾而請管召, 召忽死之, 管仲請囚。 鮑叔牙言于桓公以為相。 子路疑管仲忘君事讎, 忍心害理, 不得為仁也。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 不以兵車, 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九, 春秋傳作“糾”, 督也, 古字通用。 不以兵車, 言不假威力也。

如其仁, 言誰如其仁者, 又再言以深許之。 蓋管仲雖未得為仁人, 而其利澤及人, 則有仁之功矣。

----------------------------------------------------------------------------

個人品德修養與社會貢獻並不是絕對的一致。 評價人要從各方面進行分析, 不可偏於一隅。 管仲在為人上達不到“仁“的標準, 但在功業上卻達到了。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 不能死, 又相之。 ”

與, 平聲。 相, 去聲。

○子貢意不死猶可, 相之則已甚矣

子曰:“管仲相桓公, 霸諸侯, 一匡天下, 民到於今受其賜。 微管仲, 吾其被髮左衽矣。

被, 皮寄反。 衽, 而審反。 霸, 與伯同, 長也。 匡, 正也。

尊周室, 攘夷狄, 皆所以正天下也。

微, 無也。 衽, 衣衿也。 被髮左衽, 夷狄之俗也。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 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

諒, 小信也。 經, 縊也。 莫之知, 人不知也。 後漢書引此文, 莫字上有人字。

程子曰:“桓公, 兄也。 子糾, 弟也。 仲私於所事, 輔之以爭國, 非義也。

桓公殺之雖過, 而糾之死實當。 仲始與之同謀, 遂與之同死, 可也;知輔之爭為不義, 將自免以圖後功亦可也。 故聖人不責其死而稱其功。 若使桓弟而糾兄, 管仲所輔者正, 桓奪其國而殺之, 則管仲之與桓, 不可同世之讎也。 若計其後功而與其事桓, 聖人之言, 無乃害義之甚, 啟萬世反復不忠之亂乎?如唐之王圭魏征, 不死建成之難, 而從太宗, 可謂害於義矣。 後雖有功, 何足贖哉?”

愚謂管仲有功而無罪, 故聖人獨稱其功;王魏先有罪而後有功, 則不以相掩可也。

----------------------------------------------------

程子及後儒的解釋可謂牽強迂腐。 從孔子本意而言, “仁”有大小、緩急、輕重之分, 當可兼顧時自然要兼顧, 相衝突時要取大舍小, 先急後緩、從重略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