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人體穴位大全——下脘穴:嘔吐、呃逆、食穀不化

【下脘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下脘穴的位置】

【下脘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臍中上2寸。

【取穴方法】取仰臥位, 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從肚臍向上量2寸處, 按壓有酸脹感。

【快速取穴】取仰臥位, 在上腹部, 將神闕與胸劍結合點連線進行4等分, 在連線的下1/4與3/4交點處, 按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在腹白線上, 深部為橫結腸;有腹壁上、下動、靜脈交界處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穴名解說】

【下脘穴】 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屬任脈。 足太陰、任脈之會。 》。 《脈經》名下管。 別名:幽門穴、下管穴。

【穴位含義】任脈的上部經水在此向下而行。

1、“下脘穴”。 “下”, 下部也。 “脘”, 空腔, 空管也。 該穴名意指任脈的上部經水在此向下而行。 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 至本穴後則繼續循脈而下行, 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 故名。 下管名意與下脘同。

2、足太陰任脈之會。 本穴物質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 它包括任脈的冷降之液, 包括脾經的冷降之液, 故為足太陰任脈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循任脈下行。

【功能作用】疏導水濕。

【下脘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脘痛、腹脹、嘔吐、呃逆、消化不良、腸鳴、泄瀉、痞塊、虛腫等。

【穴位配伍】配天樞穴、氣海穴、關元穴、足三裡穴(針灸並用)治急性菌痢。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通之或灸之或循經向下推按, 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針灸療法】直刺0.5~1寸;可灸。

按摩下脘穴的手法:將食指和中指併攏, 按照順時針的方向按揉下脘穴3分鐘,

就可以達到刺激穴位的目的。

按摩下脘穴的功效:下脘穴掌管食物由被初次咀嚼到真正消化的中轉過程。 如果下脘穴位出了毛病, 很容易讓體內毒素逐漸增多, 造成小腹、臀部或者大腿處的脂肪堆積, 就會顯得多餘粗重。 但是只要每天刺激按揉下脘穴, 就可以讓食物徹底消化, 塑造迷人身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