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960年2月3日,後周禁軍于陳橋驛擁戴趙匡胤為帝,定國號為“宋”

陳橋兵變, 又稱陳橋驛兵變, 是中國歷史上一宗發生在顯德七年(960年)的軍事政變。 後周禁軍效仿後漢乾和八年(950年)軍士擁立郭威登基稱帝的澶州兵變, 于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擁戴趙匡胤為帝。 此次兵變導致了後周的滅亡和宋朝的建立, 亦標誌著五代十國中的五代時期的結束。

宋太祖趙匡胤肖像

西元959年, 周世宗柴榮死, 即位的恭帝柴宗訓年僅七歲。 趙匡胤此時任殿前都點檢(禁衛軍最高長官)、更兼宋州歸德軍節度使。

後周顯德七年正月(960年)春正月初二日, 鎮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州)報稱北漢和契丹 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 攻打後周, 聲勢浩大, 請求派兵援助。 後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質、王溥等執政大臣不辨真假, 慌忙令澶州節度使慕容延釗率兵抵禦。 又命趙匡胤率兵北上禦敵, 賜于他金帶、銀器、鞍馬、鎧甲、器仗數十萬。

粉紅部分為北宋最大疆域

初三日(2月3日), 趙匡胤領軍出汴梁愛景門, 宣徽南院使昝(zǎn)居潤安排筵席, 朝廷眾大臣餞送于郊外。 傍晚時, 軍隊行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 趙匡胤在其弟趙光義, 以及趙普、石守信、王審琦等策劃下, 鼓動士兵發動兵變, 授意為他黃袍加身,

反叛後周, 改擁趙匡胤為皇帝。 而後, 趙匡胤率兵回師開封, 約束將士, 沒有燒殺搶掠, “太祖陳橋之變, 與眾誓約不得驚動都人;入城之日, 市不改肆”。 趙匡胤陳橋兵變還京, 只有京城巡檢使韓通倉皇抵抗, 但隨即就被王彥升所殺。 宰相范質率王溥、魏仁浦等人責問趙匡胤, 帳前羅彥瓌拔劍厲聲:“我輩無主, 今日必得天子!”。 王溥面如土色, 降階下拜, 範質亦拜, 匡胤親自扶起, 以優禮待之。

幾乎沒有任何抵抗, 初四當日後周恭帝禪位, 趙接任帝位, “太祖將受禪, 未有禪文, 翰林學士承旨陶糓在旁, 出諸懷中而進之, 曰:‘已成矣。 ’”。

“黃袍加身”

趙即位後, 初五日改國號為宋, 改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 定都汴京(今 河南 開封), 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琦、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史稱“陳橋兵變”。

在宋朝的官方史書中, 聲稱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 是沒有預謀的。 但是, 近代許多史學家認為, 從趙匡胤即位後竟無須再出征, 遼兵即“自行遁去”、《遼史》也沒有“是年南寇”的記錄以及京師汴梁在兵變不久前即謠傳“點檢作天子”,

再加上現成黃袍之預備、禪位詔之事先草擬、及趙匡胤母親之言:“吾兒素有大志, 今果然。 ”即位之後, 趙匡胤斬殺封邱的守門官, 升了陳橋守門官的官職。 等史料來看, 陳橋兵變應該是一起早有預謀的軍事政變。

哈佛大學東亞所研究員黃仁宇評價:“陳橋兵變基本上是一次和平兵變:沒有喋血宮門, 伏屍遍野, 更沒有烽煙四起, 兵連禍結, 幾乎是‘兵不血刃, 市不易肆’, 就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成功, 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跡。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