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故宮裡最重要的大殿當屬這座 幾乎整個清朝的歷史與其有關

北京故宮的養心殿, 在整個故宮古建築群中有著十分突出的地位,。 兩年前, 故宮養心殿為期五年“研究性保護項目”即修繕活動正式展開。 養心殿----這座故宮中的神秘場所, 再次吸引了眾多人的眼球。

根據史料記載得知, 養心殿始建於明嘉靖16年(1537年), 其名“養心”, 取義於《孟子·盡心篇》的養心莫善於寡欲。

養心殿位於皇宮內廷乾清宮西側, 別看它在故宮建築群裡並不宏偉壯觀, 但它卻承載了清朝從順治帝起8個皇帝的歷史, 包括晚清太后的“垂簾聽政”也與養心殿密不可分。

從雍正皇朝開始到宣統皇朝為止, 清代共有八個皇帝居住于養心殿。 而且順治、乾隆和同治三個皇帝還先後駕崩於養心殿。

養心殿為工字形殿, 前殿面闊7間, 通面闊36米, 進深3間, 通進深12米。 黃琉璃瓦歇山式頂, 明間、西次間接卷棚抱廈。 前簷簷柱位, 每間各加方柱兩根, 外觀似9間。 清代為了改善採光,

養心殿成為紫禁城中第一個裝上玻璃的宮殿。

史載第一個在養心殿辦公的人竟是明代的著名奸宦魏忠賢。 《明宮史》寫道:“養心殿…殿門內向北者則司禮監掌印秉筆之值房也。 其後層尚有大房一連, 緊靠隆道閣後, 祖制宮中膳房也。 魏忠賢移膳房於怡神殿, 將此房改為秉筆值房。 ”

由此可見, 養心殿在明熹宗時期, 被當做司禮監的秉筆值房。 而魏忠賢正是在出任司禮秉筆太監後, 受到明熹宗寵信, 開始專斷國政, 被稱為“九千九百歲”。

滿清入主北京後, 據《國朝宮史》載:養心殿是“皇上宵籲寢興之所也···。 ”

順治皇帝最先居乾清宮, 後居位育宮(保和殿), 再後乾清宮修建完畢再入住乾清宮, 有時也住在養心殿, 24歲時於養心殿崩逝。

康熙皇帝在乾清宮住了一生, 他把養心殿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 專門製作宮廷御用物品。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他在這裡接見過羅馬教皇使臣嘉樂, 親自接過嘉樂所進的教皇表章, 並賜給嘉樂若干衣物用具等。

雍正登基後, 以養心殿為“倚廬”, 為父皇守孝三年。 當時他就住在殿內東暖閣。 守孝期滿後, 覺得這裡起居和辦公都很方便, 索性就留了下來, 從此這裡就一直成了清代皇帝的寢宮。 據說雍正皇帝繼位後提倡節儉, 入住當時陳設樸素的養心殿, 是想為天下人做表率。

但雍正節儉, 未能保證他的後代也節儉。 養心殿變成皇帝寢宮, 從乾隆開始的陳設也越來越奢華。 到了晚清, 殿內陳設品已有七百八十多件。

有人說, 養心殿本身就是一個縮小的紫禁城,

雖然它只是皇帝的寢宮, 但是仍然保持著“前殿后寢”的形制, 工作生活兩不誤。

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間, 皇帝多在這裡進行日常活動, 這一時期的軍國大事, 無不與養心殿有關:

雍正七年(1729)雍正皇帝胤禛創設軍機處,

作為輔助朝廷決策與行政的機構。 地點在隆宗門內北側。 軍機處職能原為承名擬旨, 參與軍務, 後逐漸演變為全國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指揮中心。

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 使養心殿成為集召見群臣、處理政務、皇帝讀書、學習、禮佛及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築群。

1839年, 道光皇帝就是在這裡與林則徐一起籌畫禁除鴉片的方案。

太平天國戰爭後期, 兩宮太后在這裡與軍機大臣日夜值守, 佈防、籌剿太平軍, 並最終等到了“紅旗捷報”。

咸豐十一年(1861年), 咸豐皇帝死後, 慈禧施展計謀除掉了輔政八大臣, 從而得以控制皇權。 在同治和光緒皇帝年幼時, 養心殿前殿的東暖閣, 曾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 現在這裡的陳設, 就是光緒皇帝年幼時期, 太后垂簾聽政時的場景。

當時慈安太后住在東側的“體順堂”;慈禧住在西側的“燕禧堂”。臨朝時,小皇帝坐于東暖閣的前座,慈禧太後坐於後座。兩座之間由一道黃色紗簾隔開。所有的決策就由黃色紗簾後的太后作出。慈禧太后以“垂簾聽政”的方式,統治清朝達四十八年之久。

養心殿懸掛的“中正仁和”匾,為雍正帝禦題,屏風上“保泰常欽若、調元益懋哉”聯為乾隆帝禦題。

史料介紹,歷史上,養心殿的東暖閣還是皇帝舉行“明窗開筆”儀式的場所。每年大年初一的子時,皇帝都要在東暖閣明窗設案,放置寓意“大清疆土政權永固”的金甌永固杯,斟上屠蘇酒,點上玉燭,執刻有“萬年青管”、“萬年枝”的專用筆,寫下對新一年的希望與祝福。寫好的吉字要放入專門的黃匣內封存,並要求子孫不許開看。

雍正元年,第一次舉行“明窗開筆”儀式,雍正帝揮毫寫下:一入新年,萬事如意,五穀豐登,天下太平,民安樂業,邊塵永息,大吉大吉等美好願望。

因為康熙帝晚年對西北的用兵一直處於僵持狀態,沒有完全解決邊疆問題,因此到雍正朝“邊塵永息”成了他心頭最大的掛礙。

當國家大問題都得到解決之後,皇帝的“明窗開筆”就和平常百姓寫的吉祥話沒什麼區別了。

乾隆帝在位時,他祖父、父親沒有解決的重大難題,比如邊疆地區的叛亂,他都基本解決了,難免有些自得自滿,所以新年寄語更多就是儀式了。到他的兒子嘉慶也一樣,只是守著既定局面,沒有更多的作為。而且乾隆的“明窗開筆”每年會寫三篇,到晚清皇帝就寫一篇,純粹是應景了。

發生在養心殿離我們最近的大事件,當是滿清王朝的落幕。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攜宣統皇帝溥儀在這裡召開了清朝最後的御前會議,宣讀了《退位詔書》,宣佈統治中國268年之久的大清王朝退出政治舞臺,同時也宣告了中國封建帝制時代的結束。

辛亥革命後,雖然宣統皇帝溥儀在1912年宣佈退位,但依舊享有民國政府提供的皇室優待,住在紫禁城,享受錦衣玉食的待遇。1924年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曹錕政權垮臺,同時勒令溥儀等清廷皇室離開紫禁城。這年11月5日下午,溥儀交出皇帝印璽,收拾私物,遣散太監和宮女,永遠離開了皇宮紫禁城,養心殿也從此關閉了歷史之門。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太后垂簾聽政時的場景。

當時慈安太后住在東側的“體順堂”;慈禧住在西側的“燕禧堂”。臨朝時,小皇帝坐于東暖閣的前座,慈禧太後坐於後座。兩座之間由一道黃色紗簾隔開。所有的決策就由黃色紗簾後的太后作出。慈禧太后以“垂簾聽政”的方式,統治清朝達四十八年之久。

養心殿懸掛的“中正仁和”匾,為雍正帝禦題,屏風上“保泰常欽若、調元益懋哉”聯為乾隆帝禦題。

史料介紹,歷史上,養心殿的東暖閣還是皇帝舉行“明窗開筆”儀式的場所。每年大年初一的子時,皇帝都要在東暖閣明窗設案,放置寓意“大清疆土政權永固”的金甌永固杯,斟上屠蘇酒,點上玉燭,執刻有“萬年青管”、“萬年枝”的專用筆,寫下對新一年的希望與祝福。寫好的吉字要放入專門的黃匣內封存,並要求子孫不許開看。

雍正元年,第一次舉行“明窗開筆”儀式,雍正帝揮毫寫下:一入新年,萬事如意,五穀豐登,天下太平,民安樂業,邊塵永息,大吉大吉等美好願望。

因為康熙帝晚年對西北的用兵一直處於僵持狀態,沒有完全解決邊疆問題,因此到雍正朝“邊塵永息”成了他心頭最大的掛礙。

當國家大問題都得到解決之後,皇帝的“明窗開筆”就和平常百姓寫的吉祥話沒什麼區別了。

乾隆帝在位時,他祖父、父親沒有解決的重大難題,比如邊疆地區的叛亂,他都基本解決了,難免有些自得自滿,所以新年寄語更多就是儀式了。到他的兒子嘉慶也一樣,只是守著既定局面,沒有更多的作為。而且乾隆的“明窗開筆”每年會寫三篇,到晚清皇帝就寫一篇,純粹是應景了。

發生在養心殿離我們最近的大事件,當是滿清王朝的落幕。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攜宣統皇帝溥儀在這裡召開了清朝最後的御前會議,宣讀了《退位詔書》,宣佈統治中國268年之久的大清王朝退出政治舞臺,同時也宣告了中國封建帝制時代的結束。

辛亥革命後,雖然宣統皇帝溥儀在1912年宣佈退位,但依舊享有民國政府提供的皇室優待,住在紫禁城,享受錦衣玉食的待遇。1924年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曹錕政權垮臺,同時勒令溥儀等清廷皇室離開紫禁城。這年11月5日下午,溥儀交出皇帝印璽,收拾私物,遣散太監和宮女,永遠離開了皇宮紫禁城,養心殿也從此關閉了歷史之門。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