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印度的戰鬥力很脆弱?唐朝此人用外籍軍團擊敗印度一個王國

古代世界有四個文明古國,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 大約西元前2500年, 在南亞大陸最早的文明是印度河流域文明, 這裡生活的居民是達羅毗荼人。

印度文明

西元前1500年左右, 來自中亞的遊牧部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把大批達羅毗荼人趕到了印度半島南部, 同時雅利安人逐漸建立了種姓制度, 雅利安貴族處於種姓的頂端, 被征服的土著處於種姓制度的底端, 雅利安人逐漸建立起很多奴隸制小國。

十六雄國

1000年之後, 時間來到了西元前6世紀, 印度河恒河流域地區形成了所謂的十六雄國, 但是也是在這個時候(前600年到前200年), 波斯人與馬其頓人相繼的入侵印度。 西元前6世紀末期, 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區, 把其佔領的印度屬地建為了一個省, 西元前327年, 馬其頓人的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的軍隊開始入侵印度, 佔領了印度河流域廣大地區。

亞歷山大帝國

有必要說一下十六雄國中的摩揭陀國, 佛祖釋迦牟尼一生多半時間是在摩揭陀國度過的, 在十六雄國時期, 摩揭陀國逐漸崛起, 居於優勢地位。 西元前324年, 旃陀羅笈多, 一位來自摩揭陀國貴族青年面對亞歷山大帝國軍隊的入侵率眾揭竿而起, 自封為月護王, 趕走了亞歷山大帝國殘留在印度的軍隊, 進而滅掉摩揭陀國, 印度孔雀王朝(約西元前324年-約前188年)建立。 其孫阿育王在世時, 基本統一了印度(半島最南端除外), 孔雀王朝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基本統一了印度的政權。

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滅亡後500年間, 印度大陸又是一片分裂, 期間來自中亞和西域的遊牧民族塞種人、以及來自波斯的安息人等先後入侵印度, 來自中國河西走廊西部的大月氏人建立的貴霜帝國(與漢朝、羅馬帝國、安息帝國並列為當時的四大帝國)曾統治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區。

直到西元320年, 在摩揭陀國的基礎上建立了笈多帝國(西元320年—500年), 到西元409年前後, 笈多帝國統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區, 這是印度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本土印度人建立的統一政權。

貴霜帝國

印度笈多王朝

西元500年前後,笈多帝國衰落,僅在摩揭陀、阿逾陀一帶,保持殘局。在這之後的近700年,印度又是一片分裂,期間阿拉伯人又入侵印度,並帶來了伊斯蘭教。1206年,突厥人和阿富汗人軍事貴族集團建立了德里蘇丹國 (1206年~1526年),德里蘇丹國大部分時間統治北印度,曾短暫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德里蘇丹國之後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建立的莫臥兒帝國(1526年-1857年),莫臥兒帝國後期已經陷入封建割據局面,之後就是英國人建立的英屬印度。這就是印度的歷史,一個分裂的時間大於統一的時間的一個地方。

玄奘西行

為了把故事主人公出場的背景介紹清楚,幾乎把印度的歷史捋了一遍。西元500年前後,笈多帝國衰落後,在之後近700年的分裂中,北印度也曾有40年的短暫統一。笈多帝國之後,在北印度,主要有四大強國:坦尼沙王國(以德里附近為中心)、穆裡克王國、高達王國、摩臘婆王國。坦尼沙王國的王族自稱笈多王族的旁系後裔,西元606年,坦尼沙王國的國王戒日王(606年—647年在位)建立了印度戒日王朝,短暫地統一了北印度。而此時的中國正是唐朝的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時期,西元627年,玄奘(唐僧)開始了西天取經之路。641年(唐貞觀十五年),戒日王隆重地會見了玄奘大師,玄奘向戒日王介紹了唐朝的盛世,就在同年,戒日王自稱摩伽陀王,派使者到唐朝朝貢。

西元647年王玄策出行路線

643年,唐朝派人護送戒日王的使節返回印度,其中有一個副使叫王玄策,這是他第一次出使印度。西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從西域出使印度回訪戒日王。這時的戒日王已經去世,北印度又瞬間分崩離析,數個王國鼎立。戒日王朝的大臣阿羅那順篡位,不知道是這位阿羅那順哪根筋不對,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蔣師仁被生擒。

王玄策

後來這哥倆逃了出來,誰知道王玄策這人也是倔強的很,他們跑到了北邊的吐蕃和尼泊爾王國(泥婆羅王國),此時的唐朝的文成公主已經下嫁吐蕃的松贊干布成為王后,松贊干布又娶了尼泊爾王國的尺尊公主,同時這個泥婆羅王國又是吐蕃的藩屬國。由於這層關係,王玄策這位王大膽從吐蕃借兵1200騎兵,從尼泊爾王國借兵7000餘騎兵,再加上從附近大唐藩屬國借來的兵馬,總計一萬。對於借用的這些外籍軍團,王玄策採用是唐軍的戰法和戰術,浩浩蕩蕩直撲印度,阿羅那順的軍隊被打敗,這位從國王的寶座上屁股都沒坐熱的阿羅那順被生擒,引得當時的印度諸王國大驚。可惜當時玄奘西天取經的光芒太過奪目,這位唐朝外交家傑出的“二愣子”似的的軍事成就被埋沒。

印度笈多王朝

西元500年前後,笈多帝國衰落,僅在摩揭陀、阿逾陀一帶,保持殘局。在這之後的近700年,印度又是一片分裂,期間阿拉伯人又入侵印度,並帶來了伊斯蘭教。1206年,突厥人和阿富汗人軍事貴族集團建立了德里蘇丹國 (1206年~1526年),德里蘇丹國大部分時間統治北印度,曾短暫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德里蘇丹國之後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建立的莫臥兒帝國(1526年-1857年),莫臥兒帝國後期已經陷入封建割據局面,之後就是英國人建立的英屬印度。這就是印度的歷史,一個分裂的時間大於統一的時間的一個地方。

玄奘西行

為了把故事主人公出場的背景介紹清楚,幾乎把印度的歷史捋了一遍。西元500年前後,笈多帝國衰落後,在之後近700年的分裂中,北印度也曾有40年的短暫統一。笈多帝國之後,在北印度,主要有四大強國:坦尼沙王國(以德里附近為中心)、穆裡克王國、高達王國、摩臘婆王國。坦尼沙王國的王族自稱笈多王族的旁系後裔,西元606年,坦尼沙王國的國王戒日王(606年—647年在位)建立了印度戒日王朝,短暫地統一了北印度。而此時的中國正是唐朝的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時期,西元627年,玄奘(唐僧)開始了西天取經之路。641年(唐貞觀十五年),戒日王隆重地會見了玄奘大師,玄奘向戒日王介紹了唐朝的盛世,就在同年,戒日王自稱摩伽陀王,派使者到唐朝朝貢。

西元647年王玄策出行路線

643年,唐朝派人護送戒日王的使節返回印度,其中有一個副使叫王玄策,這是他第一次出使印度。西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從西域出使印度回訪戒日王。這時的戒日王已經去世,北印度又瞬間分崩離析,數個王國鼎立。戒日王朝的大臣阿羅那順篡位,不知道是這位阿羅那順哪根筋不對,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蔣師仁被生擒。

王玄策

後來這哥倆逃了出來,誰知道王玄策這人也是倔強的很,他們跑到了北邊的吐蕃和尼泊爾王國(泥婆羅王國),此時的唐朝的文成公主已經下嫁吐蕃的松贊干布成為王后,松贊干布又娶了尼泊爾王國的尺尊公主,同時這個泥婆羅王國又是吐蕃的藩屬國。由於這層關係,王玄策這位王大膽從吐蕃借兵1200騎兵,從尼泊爾王國借兵7000餘騎兵,再加上從附近大唐藩屬國借來的兵馬,總計一萬。對於借用的這些外籍軍團,王玄策採用是唐軍的戰法和戰術,浩浩蕩蕩直撲印度,阿羅那順的軍隊被打敗,這位從國王的寶座上屁股都沒坐熱的阿羅那順被生擒,引得當時的印度諸王國大驚。可惜當時玄奘西天取經的光芒太過奪目,這位唐朝外交家傑出的“二愣子”似的的軍事成就被埋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