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記者調查:“在家上學”群體日益壯大 義務教育需警鐘長鳴

齊魯網4月13日訊 國家教育部發佈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 明確指出:不得擅自以"在家學習"替代國家統一實施的義務教育, 尤其強調:要重點關注接受"私塾"、"讀經班"等社會培訓機構教育的學生。 "在家上學"、"私塾"和"讀經班", 這些都是怎樣的教育模式?相對於義務教育來說, 他們是否更加有利於孩子們的成長和發展?"在家上學"群體的日益壯大又會對現行義務教育帶來怎樣的觸動和警示呢?>>>前期報導:山東"讀經班"調查:多數因學習不好不適應學校生活

據山東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焦點》報導,

2017年2月,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家上學"課題組對外發佈了一組調查資料。 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正在實踐"在家上學"的孩子至少有6000人, 相比較2013年的統計, 該資料年均增長率為30%。 此資料一出, 立刻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關注, 其中, 不少讀經界人士紛紛表示:"6000"這個數字遠遠不夠!

“要比這個多得多啦, 至少十萬。 ”說這話的, 是山西運城河津市伏羲學校校長賀平, 她在體制學校當了八年教師之後, 轉行做讀經教育。 據她的瞭解, 目前我國廣東、上海、北京、浙江、山東等多個省市都有大量的讀經群體, 私塾的數量也不少於3000家!據此推算, 目前全國範圍內讀經的孩子起碼就有十萬左右。

一個"十萬", 一個"六千", 兩組資料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就此, 記者專門聯繫到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家上學"課題組主要負責人、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王佳佳,

他向記者說明了"6000"這個數字的統計原則。

王佳佳告訴記者:“我做的這個研究跟國學讀經班還不一樣。 在家上學還是以父母是主要負責人他們更主要的訴求在於道德品質的培養、人文的綜合素養、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等等, 知識相對來說放在了比較次要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他們對現在整個評價體系--特別是我們的考試非常非常地、強烈地不滿意, 絕大多數甚至70%以上都認為標準化考試不能夠合適地對學生做出評價, 他們更喜歡用觀察學生的表現、學生在各個方面綜合性的發展來判斷學生是不是得到發展了。 ”

李豔對孩子的人格塑造、習慣養成,

包括語文能力的提高, 幫助真是很大。 但是用什麼樣的方式讀?應該是到學校更好一些。 學校的教育不僅僅是讀經典這樣一個方面, 他還有很多, 包括孩子的群體活動、各科知識的學習。 如果孩子喪失這樣一個機會的話, 我覺得也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個不完全。 ”

對於李校長的這個說法, 很多讀經界的家長、老師並不認同。 他們更希望孩子在受教育之初可以更加專注地讀經典, 儘量不要涉獵過多--尤其不主張過早開發孩子們的邏輯思維。 在記者的採訪中恰好遇到一位16歲的女孩小麗(化名)。 她剛剛在三月份被"讀經界的哈佛"-- 文禮書院所錄取, 成為濟南讀經界第一位考入文禮書院就讀的學子。

在與小麗的聊天中, 記者問到了兩個比較基本的化學和物理常識, 但她的回答卻不盡理想。

記者:你知道不知道水的基本成分是什麼?

小麗:我這個不知道。

記者:在雷雨天氣裡你是會先看到閃電?還是會先聽到響雷你知道嗎?

小麗:這個我覺得我弟弟都知道, 肯定是先聽到雷的聲音再看到閃電。

記者:是這樣嗎?

旁邊的老師:不是, 正好說反了!

小麗從小學四年級開始離開體制學校, 已經讀了五年經典。 五年時間中, 她輾轉山東、廣東、深圳等五所私塾求學, 最終落腳在珠海明德堂, 並在這裡實現了中文經典20萬字, 英文經典10萬字的包本背誦, 順利進入文禮書院。 這位16歲的姑娘很喜歡滑冰, 但她依舊把自己最寶貴的青春幾乎全盤地交給了讀經。

記者:平時除了讀經之外都做什麼呢?

小麗:還是讀經。

記者:你的愛好是什麼?除了讀經之外。

小麗:比較久的一個愛好, 但是一直沒怎麼接觸過就是滑冰。

記者:為什麼不去做一做試一試?

小麗:就是感覺自己腦海裡有兩個我--一個是正確的一個是不正確的。

記者:讀經的是正確的, 玩耍的是不正確的?

小麗:可以這麼說。 因為既然我自己已經認定讀經是正確的, 就應該跟那些體制裡的人不要太過多接觸。

在記者對讀經界各方的採訪中, 大家毫無例外地認為:少年兒童在13歲之前是記憶力的黃金期, 也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因此他們鼓勵孩子"老實大量"讀經, 並認為"書讀千遍, 其義自見", 由此啟發孩子們的智慧。 但是,針對讀經教育如此脫離社會的教育方式,李豔校長卻並不認同,她更希望孩子們可以"活在當下",可以真實地感知生活。

李豔說:“未來這個孩子他要走上社會,成長成一個完完全全的人,而不是某一個方面非常發展的人,我覺得是不是全面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家上學"群體的不斷壯大,是對現行義務教育敲響了警鐘

採訪進行到這裡,更像是一場有關"教育理想"的大討論。在讀經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一種信仰。可以說,所有擺脫體制學校,為孩子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都是在用心地思考教育,並且敢想敢做!而與此同時,更多的家長和孩子們仍舊在義務教育的道路上摸爬滾打。當教育成為很多人的困惑,或是枷鎖時,就一定是到了需要改良的時候。李豔校長也向記者坦誠:"在家上學"群體的不斷壯大,是對現行義務教育敲響了警鐘。

李豔說:“如果體制內的學校已經盡善盡美,那麼不可能有那麼多雨後春筍般的社會辦學。我們也在不斷地努力讓課程更豐富,讓孩子喜歡學校,喜歡學習,他只有喜歡這個地方才會在這裡快樂地成長,這都是社會的提醒倒逼我們,必須要變!”

編後:在連續兩天的報導中,記者著重關注了"讀經班"和"私塾"的教育群體。他們的表達很大程度上也代表著眾多"在家上學"群體的心聲。其實,"在家上學"和"義務教育"並不是完全對立的,雙方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教育",都是為了祖國下一代的培養,只是"教育之道"有所不同。

從上個世紀70 年代以來,"在家上學"就已經在美國、歐洲、中國臺灣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快速發展,並逐漸成為合法的教育類型,同時建立起與之相匹配的社會認可度、社區支持和資源分享體系等等。目前美國"在家上學"的群體占在校生的 3%-4% 左右,而他們通常是常春藤大學的首選。越來越多的實踐也證明:"在家上學"的教育品質明顯高於正規學校,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在家上學"必須是專業、理性、全面而且開放的!

新時代背景之下,如何構建一個相對科學、完善的教育體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仍需要社會各界的上下合力,不斷探索。

但是,針對讀經教育如此脫離社會的教育方式,李豔校長卻並不認同,她更希望孩子們可以"活在當下",可以真實地感知生活。

李豔說:“未來這個孩子他要走上社會,成長成一個完完全全的人,而不是某一個方面非常發展的人,我覺得是不是全面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家上學"群體的不斷壯大,是對現行義務教育敲響了警鐘

採訪進行到這裡,更像是一場有關"教育理想"的大討論。在讀經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一種信仰。可以說,所有擺脫體制學校,為孩子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都是在用心地思考教育,並且敢想敢做!而與此同時,更多的家長和孩子們仍舊在義務教育的道路上摸爬滾打。當教育成為很多人的困惑,或是枷鎖時,就一定是到了需要改良的時候。李豔校長也向記者坦誠:"在家上學"群體的不斷壯大,是對現行義務教育敲響了警鐘。

李豔說:“如果體制內的學校已經盡善盡美,那麼不可能有那麼多雨後春筍般的社會辦學。我們也在不斷地努力讓課程更豐富,讓孩子喜歡學校,喜歡學習,他只有喜歡這個地方才會在這裡快樂地成長,這都是社會的提醒倒逼我們,必須要變!”

編後:在連續兩天的報導中,記者著重關注了"讀經班"和"私塾"的教育群體。他們的表達很大程度上也代表著眾多"在家上學"群體的心聲。其實,"在家上學"和"義務教育"並不是完全對立的,雙方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教育",都是為了祖國下一代的培養,只是"教育之道"有所不同。

從上個世紀70 年代以來,"在家上學"就已經在美國、歐洲、中國臺灣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快速發展,並逐漸成為合法的教育類型,同時建立起與之相匹配的社會認可度、社區支持和資源分享體系等等。目前美國"在家上學"的群體占在校生的 3%-4% 左右,而他們通常是常春藤大學的首選。越來越多的實踐也證明:"在家上學"的教育品質明顯高於正規學校,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在家上學"必須是專業、理性、全面而且開放的!

新時代背景之下,如何構建一個相對科學、完善的教育體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仍需要社會各界的上下合力,不斷探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