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子、孔子和荀子他們為什麼要用“子”為名?

提起諸子百家, 我們時常可以見到諸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墨子”、“列子”、“孫子”、“公孫龍子”、“鬼穀子”、“韓非子”等名稱, 這些人實際上都有自己的名字, 但是後人提起他們的時候, 常常稱“子”。 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下面我向根據我查到的資料為大家進行解答。

首先, 我們來看一下“子”的本意。 “子”的本意實際上就是指“嬰兒”。 而看甲骨文的字形, 就像小兒在繈褓中, 有頭、身、臂膀, 兩足象並起來的樣子。

其次, 我們來看一下學者們是如何解釋“子”字的。

下面, 我們將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和李澤厚先生的《論語今讀》中對“子”的注解進行概括, 可以列出了三種說法。

第一種:《論語新解》和《論語今讀》中都列舉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講到, 馬融曰:子者, 男子之通稱。 可以理解成“男人都可以稱為子”。

第二種:認為是“五等爵名”。 根據《通典》記載, 從堯舜至夏朝, 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而春秋以後, 執政之卿也稱為“子”。 孔子在任魯司寇的時候, 其門人就稱孔子為“子”。 表明“子”和等級官職有關。

第三種:《論語新解》中提到, 沒有官職的普通人, 如果被學者認可為開創一個學派的宗師, 也可以成為“子”。 我認為, 這才是春秋時期諸子百家被稱為“子”的原因和來歷。 兩本書中都提到孔子的學生有若和曾參在《論語》中也被成為“子”, 我認為正是第三種說法的佐證。

最後, 綜合來看, “子”是一種尊稱。 被稱為“子”的人, 無論有無爵位、官銜, 只要開創一個學派或者對學派的發展有突出的貢獻, 都會被門人或者後人尊稱為“子”。 我想這或許正是春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的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標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