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問我為什麼在終點淚流滿面,那是屬於拼過的人的瞬間

徐海洋不僅是2017跑步學院上海馬拉松PB訓練營的學員, 還兼任了這場全國最高規格馬拉松訓練營的助教。 除此之外, 他還是姿勢跑法認證教練,

第一批跑步學院心率教練。

扎實的理論知識外, 他的實踐也頗為豐富:他曾親自開過兩個週期化訓練課表, 為百名跑者制定馬拉松訓練計畫。

這樣一位嚴肅跑者, 在跑步這件事上的態度是「拒絕安逸」:

“完成今年夏天的訓練, 留在我腦海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安逸, 你不會進步!”

正因好好拼過, 和自己認真對抗過, 他能在2017年的上馬大破PB, 一舉跑到3小時13分;也在沖過賽道時沒能忍住, 淚流滿面。

徐海洋值得一輪掌聲。

這篇文章由此次訓練營的主教練徐國峰撰寫。 其中翔實的資料分析, 也值得每位「拒絕安逸」的跑者一讀。

文/徐國峰

週期化訓練經歷

海洋在2016年就曾參加過Garmin PB訓練營, 當年七月入營前的全馬PB還是4小時10分。

我回頭查看去年的入營資料時, 看到他在入營前設定的目標是破四, 但最後上馬跑到3小時35分, 進步了三十五分鐘。 2017年11月上海馬結束後, 又自己拿課表重練了一個週期, 到了2017年3月的無錫馬拉松又進步到了3小時27分。

年中海洋參加了我設計的心率教練課, 屬於認真的嚴肅跑者。 今年從七月開營的這場訓練營, 海洋和其他Garmin訓練營的學員(像是豪傑、風爺、大山和馬燕)非常熱心地來擔任助教, 協助處理了四個月訓練各種大小雜事, 此外, 他自己也全心全意投入訓練之中, 個人最後也再次大破PB, 進步了14分鐘……非常不簡單。

【圖】這是上馬結束當晚在慶功宴上拍攝的, 由左到右分別為風爺、豪傑、海洋(本文主角)、馬燕、大山、陳雯和劉松(最後兩位為此次訓練營的主辦人)

全馬PB進步歷程

全馬週期化訓練資料總分析:

2016年07月:4小時10分

2016年10月:3小時35分, 進步了35分鐘 (2016 Garmin 訓練營之後)

2017年03月:3小時27分, 進步了8分鐘 (重練 2016 Garmin 訓練營的課表之後)

2017年11月:3小時13分, 透過羅曼諾夫博士的十七週訓練計畫(分成四個週期), 進步了14分鐘

資料分析—訓練量與強度

這十七周的平均「周跑量」是50公里, 最後進步了14分鐘(從原始PB 3:27:28 進步到 3:13:28), 看似跑量不大, 好像很輕鬆, 但其中的辛苦, 很難從跑量中看得出來。 “高品質”的訓練意味著:高強度、高專注, 以及對熱身、力量訓練與自律生活的要求。

第一週期的跑量沒有超過40公里,

但我們可以看到訓練指數最高達到134(第3周), 分鐘強度係數達到了0.6, 這種強度意謂著平均強度在T強度(第三區的強度), 是整個訓練週期強度最大的時候。 依博士的課表安排, 如果做強度分析的話:

第一週期:平均強度最高達0.60(訓練指數÷分鐘);3.35 (訓練指數÷公里)

第二週期:平均強度最高達0.51(訓練指數÷分鐘);2.74 (訓練指數÷公里)

第三週期:平均強度最高達0.46 (訓練指數÷分鐘);2.28 (訓練指數÷公里)

第四週期:平均強度最高達0.48 (訓練指數÷分鐘);2.38 (訓練指數÷公里)

從這樣的分析可以看得出來第一週期的強度最高, 接著到了第三週期強度最低, 到了第四週期又略微拉高一些。

里程數最高是在第7周, 達76公里, 接著分別是第10周的73公里、第12周的72公里與第14周的71公里。 也就是說,只有四周的跑量超過70公里,主要集中在第三週期。從這一點來看,週期化的安排方式跟鄧尼斯博士則是一樣的:都在第三週期把訓練量加到最大。

跑力與狀況指數分析

海洋從2016年開始把Garmin的資料導入RQ,所以跑力的計算已經可以很符合他當前的實力。剛開始訓練時的跑力是45左右,到了比賽當周已經很穩定地爬升到了54。進步最明顯的時期發生在第二與第三週期。

剛開始訓練時海洋的體能指數在7附近,到了上馬比賽前三周,體能指數大都在17上下震盪。跑者的體能無法無止境地向上提升,每個人都有其上限;從這次的訓練來看,海洋之後可以以此為依歸,之後在訓練時,把體能指數定在15~17之間即可,不用一直加量(加訓練指數),而是要從固定的量之中去提升訓練的品質。

技術指標:步頻

左圖是在剛開始訓練前兩周的步頻;右圖則是訓練營最後兩周前的步頻(由RQ統計出來)。

我們可以看到各配速區間的變化如下:

1區配速步頻從179→184(步/分鐘)

2區配速步頻從183→185(步/分鐘)

3區速步頻從185→184(步/分鐘)

4區配速步頻從187→190(步/分鐘)

5區配速步頻從192→198(步/分鐘)

6區配速步頻從206→216(步/分鐘)

第1、第5與第6這三個配速區間的步頻都有明顯的提升,唯3區配速的節奏跑步頻改變不大。有趣的是,我們看到海洋到了後期的配速1~3區間的步頻都在184附近,唯有提升到配速4區之後才有明顯的步頻改變。這代表海洋在配速3區的速度之下時,加速都是透過增加落下角度,這對他來講是比較舒服的;但如果要再往上提速,他才會開始增加步頻。

技術指標:觸地時間

左圖是在剛開始訓練前兩周的觸地時間;右圖則是訓練營最後兩周前的觸地時間(由RQ統計出來)。我們可以看到各配速區間的變化如下:

1區配速觸地時間從231→220(ms)

2區配速觸地時間從219→216(ms)

3區配速觸地時間從216→214(ms)

4區配速觸地時間從213→206(ms)

5區配速觸地時間從199→191(ms)

6區配速觸地時間從187→171(ms)

從觸地時間來看,海洋也是在第1、第5與第6這三個配速區間才有比較明顯的進步。從這個現象來看,也同時證實了丹尼爾博士說R配速與ST的訓練可以有效提高步頻與跑步的經濟性。海洋也在事後的回饋中提到:“回頭想來,第一週期練完,我確實在短距離項目的掌握度更高,抬腳就知道大致速度是多少。這對之後的訓練至關重要。”

技術指標:移動參數(Vertical Ratio)

最能有效量化技術的指標是移動參數(垂直振幅÷步幅),數字愈少愈好。

左圖是在剛開始訓練前兩周的移動參數;右圖則是訓練營最後兩周前的移動參數(由RQ統計出來)。我們可以看到各配速區間的變化如下:

1區配速觸地時間從8.5→7.3

2區配速觸地時間從7.9→6.8

3區配速觸地時間從7.3→6.6

4區配速觸地時間從6.8→6.1

5區配速觸地時間從7.2→5.1

6區配速觸地時間從5.7→4.1

我們可以看到海洋在5區配速的移動參數從7.2提升到5.1,有最明顯的進步。6區配速的移動參數指標甚到到達精英跑者的水準(4.1),可見速度的間歇訓練對他技術的幫助非常明顯。

訓練中的困惑

2017年跑步學院主辦的訓練營,整個訓練的主體架構完全以羅曼諾夫博士(Dr. Nicholas Romanov)設計的課表為主,我與其他教練、助教們只是負責執行工作。過去以我為主導的訓練營,都是以丹尼爾博士的課表為主軸,強調先練長跑再練間歇,但羅曼諾夫博士的課表卻完全相反。因為前者的邏輯是“有氧/無氧體能的建立”,但後者的邏輯是“技術知覺的開發”。

剛看到博士的課表時當然我也很驚訝(今年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博士開設的訓練計畫),但經過提問與溝通過後,逐漸瞭解博士背後的設計邏輯,我選擇了全面的相信與支持。當然海洋已經跑過三次體能邏輯的課表,又上過兩天教練課,對丹尼爾博士的邏輯太過熟悉,勢必對羅曼諾夫博士的課表產生質疑與困惑,其他參加過前兩年Garmin訓練營的學員也一定會有相同的情況。這種困惑,在海洋發表的賽後心得紀錄裡很清楚地記錄了下來:

訓練週期裡,除了身體上的壓力,其實對於像我這樣一批有過心率課表訓練經驗的跑者,精神層面的困惑和壓力也一度緊緊裹在身邊。我自己做過兩個完整週期心率課表,參加心率教練課程培訓後,還帶領兩個跑團上百位學員完成了心率課表的訓練,應該說自己對心率體系的邏輯框架、訓練節奏、訓練重點、訓練效果都十分熟悉,也非常認可。但今年接觸到的訓練方法,與曾經已有的體系完全不同,甚至有些矛盾。

在訓練初期,心裡真是疑惑重重:這樣真的可以嗎?這樣不對吧?這樣行不行啊?第一週期結束的時候,徐國峰老師來上海,問我訓練的感受如何?我答了兩個字:困惑!是的,的確很困惑。我感覺新的訓練方式很難與以往經過檢驗的自己深信不疑的體系實現對接,實現互通,我不知道這種訓練的前景和目標在哪裡。

私底下和幾個好朋友有過多次討論,溝通,最後我們下定決心,不管了,就跟著徐國峰老師再走一遍,就當自己什麼也不懂,就把以前的一切忘掉,我們來試一試。

就這樣,我們繼續用心仔細地做課表,繼續去體會理解課表引領我們的方向。這其中,徐國峰老師也在不斷努力,用他能夠想到的理解到的方式為我們答疑解惑,為我們做心理建設。我想,這也是我們能夠走出困惑,獲得上面那些新的感悟的主要原因吧。

學習進步,是走出舒適圈的過程,無論在身體上,還是精神上!待在原地安逸地生活,你不會進步。願我們一直在路上,願我們能夠找到更好的自己!

教練的心得

經過這次的訓練,我也對自己過去擅長的“以體能為主的訓練計畫”做了檢討與比較。如同海洋所說,這份課表很重“技術”,而技術又是避免受傷的關鍵。對於許多訓練經驗不足的跑者來說,第一週期就練高強度的間歇(200m、400m、800m與2000m的間歇),雖然量不多,但技術若不到位,用還沒有調校好的跑姿來跑間歇,受傷在所難免。反過來說,如果本身的體能就很扎實,也對姿勢跑法的技術概念與訓練動作有一定的熟悉程度,這次訓練營對於本身全馬實力在3:10以內跑者的效果達到了100%破PB的成績。這一點,是原本以體能為主的課表做不到的事,因為:體能無法無止境地進步下去,但技術/知覺可以。

所以我的結論是:

適合丹尼爾斯博士課表的族群:全馬成績在3小時30分以上、訓練經歷尚淺、過去常受跑步運動傷害之苦、未曾接受過完整的週期化訓練。

適合羅曼諾夫博士課表的族群:全馬成績在3小時20分以內、跑姿較佳、有學過姿勢跑法、曾接受過完整的週期化訓練。

2017跑步學院PB訓練營,堅持參加訓練的75人中,有69人參加比賽,53人成功PB,刷新個人最佳紀錄。所有學員的平均PB時間為19分20秒。67人裡,7人跑進3小時,17人跑進330,27人跑進4小時。

PB幅度最大的學員陳偉青,PB1小時14分24秒,從4小時38分進步到3小時23分。

2018,我們想邀請你繼續傳奇!

科學化訓練有多神?

這4個月帶你體驗!

2018北京馬拉松PB訓練營

2018上海馬拉松PB訓練營

正在招募!

點下方圖片,立刻報名

四屆奧運教練

姿勢跑法創始人

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

+

Garmin官方總教練

姿勢跑法中國區總教練

徐國峰

全程帶你過關斬將!

主教練 羅曼諾夫博士 Dr. Nicolas Romanov

姿勢跑法創始人,世界著名運動科學家,奧運教練,擁有40多年的科研經驗。羅曼諾夫博士曾擔任2000、2004、2012、2016奧林匹克運動會國家隊教練,現在為俄羅斯鐵人三項國家隊教練。

2012年,他的學生、俄羅斯殘奧會運動員Elena Ivanova獲得3枚金牌;Urgen Zaak (男子)曾在226超鐵中的最後馬拉松項目中跑出2小時45分的成績,Nikolay Grigorjev(男子)的5公里和10公里成績分別是13分35秒和28分20秒。Svetlana Vaciljeva(女)的最好成績是2小時20分。

在中國,他的學生潘偉(男)在2017年清遠馬拉松獲得了2:40的佳績,上海地區的姿勢跑法教練顧怡雯(女)在2017年無錫馬拉松中獲得了2:57的佳績。

上海馬拉松訓練營學員陳龍在2017年的上海馬拉松中跑出了2:26:30的PB成績,成功奪得本屆上馬男子總第18名,國內第5名。上海馬拉松訓練營學員劉富國以2:35:30的優異成績獲得了男子總第36名,國內第22名。

尼可拉斯·羅曼諾夫著有:《跑步,該怎麼跑》、《跑步革命》、《鐵人三項訓練指南》等多部經典作品。

執行主教練 徐國峰

Garmin官方總教練、姿勢跑法中國地區總教練、UnderArmour Taiwan第一位簽約跑步教練。2015、2016年期間曾擔任Garmin上海、北京、臺北地區訓練營總教練,指導和參與了中國地區所有姿勢跑法教練認證,對於跑步技術、體能、肌力訓練都有相當豐富的理論研究與實操經驗。

徐國峰的標鐵紀錄是2小時5分,大鐵記錄9小時44分,全程馬拉松最佳紀錄在3小時以內,在耐力運動方面已有十本相關著作與譯作。

徐國峰的個人著作有:《水中訓練:掌握游泳姿勢、精進技術、突破速度》、《挑戰自我:鐵人三項訓練指南》、《體能!力量!技術!心志!馬拉松全方位科學訓練指南》《你可以跑的更快:跑者都該懂的關鍵跑步資料》等作品,譯有《跑步,該怎麼跑》《羅曼諾夫的姿勢跑法》《丹尼爾斯經典訓練訓練法》等作品。

在跑步學院2017年上馬訓練營中擔任執行主教練,所負責的9位學員在上海馬拉松中全部PB,有7人跑進了3小時。

年齡:18周歲-60周歲之間

全馬成績:5:00以內

認可科學訓練和姿勢跑法;

全馬成績在5小時以內,需提供完賽證明文件;

每天願意花1-2小時完成訓練,每週末參加團體訓練;

需要自備Garmin手錶與心率帶,主辦方可提供相應的租借服務,手錶租金為200元/每月,心率帶租金為100元/每月,開營時收取;

訓練營提供目標賽事的參賽名額,學員在報名未中簽的情況下,跑步學院提供名額;

同期不可參加其他品牌的訓練營;

確保參加先修課,不可請假;

報名繳費後,名額可轉讓,不做退費處理;

為了達到最佳訓練效果,除了教練設定的訓練賽之外,訓練期間不得隨意參加其它賽事,需全程按照教練為您訂制的訓練計畫執行。

北京營報名費

6000元/人

老學員優惠價

5400元/人

團報優惠價

5500元/人(2人)

5200元/人(3人)

上海營報名費

5400元/人(早鳥價)

早鳥價截止日期

2月28日

全勤出席先修課和週末團練的學員

可獲得Altra跑鞋一雙

· · · 更多獎勵條件稍後放出,敬請期待 · · ·

Running Quotient 半年內白金會員的使用權利(價值300元)

訓練營定制T恤一件(價值299元)

Garmin手錶與心率帶租借

全程運動保險

參賽名額保障(僅限未中簽學員)

長按添加微信諮詢

電話:15010533028

郵箱:pmrunning@126.com

長按二維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報名

戰略支持

POSEMETHOD

特別支持

2XU

官方訓練APP

佳速度

官方訓練分析工具

RunningQuotient

招募合作

42旅,全球鐵三,知行合逸、阿裡體育、來跑吧

官方急救服務

第一反應

......

也就是說,只有四周的跑量超過70公里,主要集中在第三週期。從這一點來看,週期化的安排方式跟鄧尼斯博士則是一樣的:都在第三週期把訓練量加到最大。

跑力與狀況指數分析

海洋從2016年開始把Garmin的資料導入RQ,所以跑力的計算已經可以很符合他當前的實力。剛開始訓練時的跑力是45左右,到了比賽當周已經很穩定地爬升到了54。進步最明顯的時期發生在第二與第三週期。

剛開始訓練時海洋的體能指數在7附近,到了上馬比賽前三周,體能指數大都在17上下震盪。跑者的體能無法無止境地向上提升,每個人都有其上限;從這次的訓練來看,海洋之後可以以此為依歸,之後在訓練時,把體能指數定在15~17之間即可,不用一直加量(加訓練指數),而是要從固定的量之中去提升訓練的品質。

技術指標:步頻

左圖是在剛開始訓練前兩周的步頻;右圖則是訓練營最後兩周前的步頻(由RQ統計出來)。

我們可以看到各配速區間的變化如下:

1區配速步頻從179→184(步/分鐘)

2區配速步頻從183→185(步/分鐘)

3區速步頻從185→184(步/分鐘)

4區配速步頻從187→190(步/分鐘)

5區配速步頻從192→198(步/分鐘)

6區配速步頻從206→216(步/分鐘)

第1、第5與第6這三個配速區間的步頻都有明顯的提升,唯3區配速的節奏跑步頻改變不大。有趣的是,我們看到海洋到了後期的配速1~3區間的步頻都在184附近,唯有提升到配速4區之後才有明顯的步頻改變。這代表海洋在配速3區的速度之下時,加速都是透過增加落下角度,這對他來講是比較舒服的;但如果要再往上提速,他才會開始增加步頻。

技術指標:觸地時間

左圖是在剛開始訓練前兩周的觸地時間;右圖則是訓練營最後兩周前的觸地時間(由RQ統計出來)。我們可以看到各配速區間的變化如下:

1區配速觸地時間從231→220(ms)

2區配速觸地時間從219→216(ms)

3區配速觸地時間從216→214(ms)

4區配速觸地時間從213→206(ms)

5區配速觸地時間從199→191(ms)

6區配速觸地時間從187→171(ms)

從觸地時間來看,海洋也是在第1、第5與第6這三個配速區間才有比較明顯的進步。從這個現象來看,也同時證實了丹尼爾博士說R配速與ST的訓練可以有效提高步頻與跑步的經濟性。海洋也在事後的回饋中提到:“回頭想來,第一週期練完,我確實在短距離項目的掌握度更高,抬腳就知道大致速度是多少。這對之後的訓練至關重要。”

技術指標:移動參數(Vertical Ratio)

最能有效量化技術的指標是移動參數(垂直振幅÷步幅),數字愈少愈好。

左圖是在剛開始訓練前兩周的移動參數;右圖則是訓練營最後兩周前的移動參數(由RQ統計出來)。我們可以看到各配速區間的變化如下:

1區配速觸地時間從8.5→7.3

2區配速觸地時間從7.9→6.8

3區配速觸地時間從7.3→6.6

4區配速觸地時間從6.8→6.1

5區配速觸地時間從7.2→5.1

6區配速觸地時間從5.7→4.1

我們可以看到海洋在5區配速的移動參數從7.2提升到5.1,有最明顯的進步。6區配速的移動參數指標甚到到達精英跑者的水準(4.1),可見速度的間歇訓練對他技術的幫助非常明顯。

訓練中的困惑

2017年跑步學院主辦的訓練營,整個訓練的主體架構完全以羅曼諾夫博士(Dr. Nicholas Romanov)設計的課表為主,我與其他教練、助教們只是負責執行工作。過去以我為主導的訓練營,都是以丹尼爾博士的課表為主軸,強調先練長跑再練間歇,但羅曼諾夫博士的課表卻完全相反。因為前者的邏輯是“有氧/無氧體能的建立”,但後者的邏輯是“技術知覺的開發”。

剛看到博士的課表時當然我也很驚訝(今年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博士開設的訓練計畫),但經過提問與溝通過後,逐漸瞭解博士背後的設計邏輯,我選擇了全面的相信與支持。當然海洋已經跑過三次體能邏輯的課表,又上過兩天教練課,對丹尼爾博士的邏輯太過熟悉,勢必對羅曼諾夫博士的課表產生質疑與困惑,其他參加過前兩年Garmin訓練營的學員也一定會有相同的情況。這種困惑,在海洋發表的賽後心得紀錄裡很清楚地記錄了下來:

訓練週期裡,除了身體上的壓力,其實對於像我這樣一批有過心率課表訓練經驗的跑者,精神層面的困惑和壓力也一度緊緊裹在身邊。我自己做過兩個完整週期心率課表,參加心率教練課程培訓後,還帶領兩個跑團上百位學員完成了心率課表的訓練,應該說自己對心率體系的邏輯框架、訓練節奏、訓練重點、訓練效果都十分熟悉,也非常認可。但今年接觸到的訓練方法,與曾經已有的體系完全不同,甚至有些矛盾。

在訓練初期,心裡真是疑惑重重:這樣真的可以嗎?這樣不對吧?這樣行不行啊?第一週期結束的時候,徐國峰老師來上海,問我訓練的感受如何?我答了兩個字:困惑!是的,的確很困惑。我感覺新的訓練方式很難與以往經過檢驗的自己深信不疑的體系實現對接,實現互通,我不知道這種訓練的前景和目標在哪裡。

私底下和幾個好朋友有過多次討論,溝通,最後我們下定決心,不管了,就跟著徐國峰老師再走一遍,就當自己什麼也不懂,就把以前的一切忘掉,我們來試一試。

就這樣,我們繼續用心仔細地做課表,繼續去體會理解課表引領我們的方向。這其中,徐國峰老師也在不斷努力,用他能夠想到的理解到的方式為我們答疑解惑,為我們做心理建設。我想,這也是我們能夠走出困惑,獲得上面那些新的感悟的主要原因吧。

學習進步,是走出舒適圈的過程,無論在身體上,還是精神上!待在原地安逸地生活,你不會進步。願我們一直在路上,願我們能夠找到更好的自己!

教練的心得

經過這次的訓練,我也對自己過去擅長的“以體能為主的訓練計畫”做了檢討與比較。如同海洋所說,這份課表很重“技術”,而技術又是避免受傷的關鍵。對於許多訓練經驗不足的跑者來說,第一週期就練高強度的間歇(200m、400m、800m與2000m的間歇),雖然量不多,但技術若不到位,用還沒有調校好的跑姿來跑間歇,受傷在所難免。反過來說,如果本身的體能就很扎實,也對姿勢跑法的技術概念與訓練動作有一定的熟悉程度,這次訓練營對於本身全馬實力在3:10以內跑者的效果達到了100%破PB的成績。這一點,是原本以體能為主的課表做不到的事,因為:體能無法無止境地進步下去,但技術/知覺可以。

所以我的結論是:

適合丹尼爾斯博士課表的族群:全馬成績在3小時30分以上、訓練經歷尚淺、過去常受跑步運動傷害之苦、未曾接受過完整的週期化訓練。

適合羅曼諾夫博士課表的族群:全馬成績在3小時20分以內、跑姿較佳、有學過姿勢跑法、曾接受過完整的週期化訓練。

2017跑步學院PB訓練營,堅持參加訓練的75人中,有69人參加比賽,53人成功PB,刷新個人最佳紀錄。所有學員的平均PB時間為19分20秒。67人裡,7人跑進3小時,17人跑進330,27人跑進4小時。

PB幅度最大的學員陳偉青,PB1小時14分24秒,從4小時38分進步到3小時23分。

2018,我們想邀請你繼續傳奇!

科學化訓練有多神?

這4個月帶你體驗!

2018北京馬拉松PB訓練營

2018上海馬拉松PB訓練營

正在招募!

點下方圖片,立刻報名

四屆奧運教練

姿勢跑法創始人

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

+

Garmin官方總教練

姿勢跑法中國區總教練

徐國峰

全程帶你過關斬將!

主教練 羅曼諾夫博士 Dr. Nicolas Romanov

姿勢跑法創始人,世界著名運動科學家,奧運教練,擁有40多年的科研經驗。羅曼諾夫博士曾擔任2000、2004、2012、2016奧林匹克運動會國家隊教練,現在為俄羅斯鐵人三項國家隊教練。

2012年,他的學生、俄羅斯殘奧會運動員Elena Ivanova獲得3枚金牌;Urgen Zaak (男子)曾在226超鐵中的最後馬拉松項目中跑出2小時45分的成績,Nikolay Grigorjev(男子)的5公里和10公里成績分別是13分35秒和28分20秒。Svetlana Vaciljeva(女)的最好成績是2小時20分。

在中國,他的學生潘偉(男)在2017年清遠馬拉松獲得了2:40的佳績,上海地區的姿勢跑法教練顧怡雯(女)在2017年無錫馬拉松中獲得了2:57的佳績。

上海馬拉松訓練營學員陳龍在2017年的上海馬拉松中跑出了2:26:30的PB成績,成功奪得本屆上馬男子總第18名,國內第5名。上海馬拉松訓練營學員劉富國以2:35:30的優異成績獲得了男子總第36名,國內第22名。

尼可拉斯·羅曼諾夫著有:《跑步,該怎麼跑》、《跑步革命》、《鐵人三項訓練指南》等多部經典作品。

執行主教練 徐國峰

Garmin官方總教練、姿勢跑法中國地區總教練、UnderArmour Taiwan第一位簽約跑步教練。2015、2016年期間曾擔任Garmin上海、北京、臺北地區訓練營總教練,指導和參與了中國地區所有姿勢跑法教練認證,對於跑步技術、體能、肌力訓練都有相當豐富的理論研究與實操經驗。

徐國峰的標鐵紀錄是2小時5分,大鐵記錄9小時44分,全程馬拉松最佳紀錄在3小時以內,在耐力運動方面已有十本相關著作與譯作。

徐國峰的個人著作有:《水中訓練:掌握游泳姿勢、精進技術、突破速度》、《挑戰自我:鐵人三項訓練指南》、《體能!力量!技術!心志!馬拉松全方位科學訓練指南》《你可以跑的更快:跑者都該懂的關鍵跑步資料》等作品,譯有《跑步,該怎麼跑》《羅曼諾夫的姿勢跑法》《丹尼爾斯經典訓練訓練法》等作品。

在跑步學院2017年上馬訓練營中擔任執行主教練,所負責的9位學員在上海馬拉松中全部PB,有7人跑進了3小時。

年齡:18周歲-60周歲之間

全馬成績:5:00以內

認可科學訓練和姿勢跑法;

全馬成績在5小時以內,需提供完賽證明文件;

每天願意花1-2小時完成訓練,每週末參加團體訓練;

需要自備Garmin手錶與心率帶,主辦方可提供相應的租借服務,手錶租金為200元/每月,心率帶租金為100元/每月,開營時收取;

訓練營提供目標賽事的參賽名額,學員在報名未中簽的情況下,跑步學院提供名額;

同期不可參加其他品牌的訓練營;

確保參加先修課,不可請假;

報名繳費後,名額可轉讓,不做退費處理;

為了達到最佳訓練效果,除了教練設定的訓練賽之外,訓練期間不得隨意參加其它賽事,需全程按照教練為您訂制的訓練計畫執行。

北京營報名費

6000元/人

老學員優惠價

5400元/人

團報優惠價

5500元/人(2人)

5200元/人(3人)

上海營報名費

5400元/人(早鳥價)

早鳥價截止日期

2月28日

全勤出席先修課和週末團練的學員

可獲得Altra跑鞋一雙

· · · 更多獎勵條件稍後放出,敬請期待 · · ·

Running Quotient 半年內白金會員的使用權利(價值300元)

訓練營定制T恤一件(價值299元)

Garmin手錶與心率帶租借

全程運動保險

參賽名額保障(僅限未中簽學員)

長按添加微信諮詢

電話:15010533028

郵箱:pmrunning@126.com

長按二維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報名

戰略支持

POSEMETHOD

特別支持

2XU

官方訓練APP

佳速度

官方訓練分析工具

RunningQuotient

招募合作

42旅,全球鐵三,知行合逸、阿裡體育、來跑吧

官方急救服務

第一反應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