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末重臣楊嗣昌的家風故事

——手頭乾淨, 無有孔方;心腸乾淨, 無欲害人。

位於沅江市西隅的赤山島, 地處洞庭腹地, 是我國內陸湖泊中最大的島嶼, 風景秀麗, 名勝古跡頗多, 自然和人文景觀獨特, 其中明末重臣楊嗣昌(楊閣老)即安眠在此。

楊嗣昌, 字文弱, 常德武陵碴口坡人, 明崇禎時期大臣, 官至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 著名散文家、詩人。 1641年去世, 後安葬在原湖南省沅江縣赤山島楊閣老鄉月形山上(今沅江市新灣鎮麗園村月形山組), 此地因他而得名。 其一生視“名節”為身家性命, 父嚴子孝, 為官、做人崇尚“手頭乾淨”、“心腸乾淨”。

他一生撰寫了大量的詩文, “湖湘文庫”《楊嗣昌集》最為詳備, 文集57卷、補錄3卷, 總計60卷, 凸顯出他一貫剛正不阿、廉潔奉公, 家風嚴謹、不入俗流的高尚名節。

父嚴子孝, 清廉為本

楊嗣昌出生於書香門第, 他與父親楊鶴都是進士及第, 有“父進士、子進士, 父子皆進士”的美名;後又同朝為官, 這在歷史上留下一段佳話。 父親楊鶴, 官至兵部右侍郎兼任陝西三邊總督, 常年在外。 他們以誠侍君, 以忠報國, 以嚴律已, 時互通書信。 期間, 楊嗣昌向父親寫了一封家書, 表明其為官盡職而清廉:

“兒因邊烽處分之旨未下, 尚未大坐出門。 閑中將大人寫來家書, 自霸州至今, 止表出一百五十餘幅, 真正可愛之極!要分三大冊, 將來與三兒為傳家之寶。 ”

“兒嘗言吾家家書是人可看,

有兩件乾淨處:一件是手頭乾淨, 無有孔方;二件是心腸乾淨, 無欲害人。 ”

“孫闓陽年伯嘗說:孔子一生不過是‘乾淨’二字。 兒問:怎的見得?他說:秋陽以暴之, 你看幹不幹?江漢以濯之, 你看淨不淨?”

“大人家書嘗言, 常不輕菩薩, 一切不敢輕慢。 兒此心不敢輕慢於人, 或者人未之知也。 但孔方潰乏, 不能致敬盡禮, 恐難免輕慢之疑。 大人出此書與裡中諸老一粲, 何如?”

楊嗣昌將父親寄來的書信裝裱出來, 為的是要牢記嚴父的教誨, 並“公示”家書。 他們的家書可給任何人看, 可見絲毫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私弊。 父子倆一向以“手頭乾淨”、“心腸乾淨”為為官、做人之道, 這在封建社會中確屬難得。 “孔方潰乏”, 就是沒錢, 不能用錢孝敬父老鄉親,

實屬無奈, 只能請求諒解。 “心腸乾淨”, 就是為人正直, 不搞陰謀詭計。

在情義上、道義上, 楊嗣昌堪稱是“孝”的表率, 其父親楊鶴在任陝西三邊總督時, 因誤事被查辦, 父親覺得冤枉, 寫書給兒子:“內身負不白之冤, 義難隱默, 但願逮系闕下, 親赴御前一言而死。 ”

楊嗣昌聞訊後, 多次向皇帝上書, 其中《微臣自審非才疏》中這樣寫道:

“陝西流賊猖獗, 臣父鶴見任總督三邊, 兩奉恩旨, 策勵戴罪。 即今不知移鎮何所, 奏報未到, 音問不通。 臣系獨子, 望眼將穿, 方寸盡亂, 蓋身在霸州而心馳於彼久矣。 皇上如不棄臣, 乞賜削臣官職, 俾以白衣, 隨任助父討賊。 倘臣果有寸長效力戡定, 皇上用臣未晚。 如其不效, 臣請身先士卒, 奮臂大呼, 求死賊手,

以代臣父贖罪萬一。 此臣死忠、子死孝之至願也。 ”

楊嗣昌是家中獨子, 他上疏皇帝請求辭職、戰死, 以代父罪, 並說這是他“臣死忠、子死孝之至願”, 可謂忠、孝兩全。 有感于楊嗣昌的忠孝之心, 崇禎免了楊鶴的死罪, 而改戍江西袁州。 楊鶴死後, 皇帝又恢復了楊鶴的官名並加封太子少保的榮譽銜, 等於是平反並加撫慰, 這讓楊嗣昌一直感恩不已。

古訓教子, 名節為重

楊嗣昌對後代要求特別嚴格, 因長年在外征戰, 他一直都是通過書信往來來教導兒子。

楊嗣昌在一封信中寫道:

“吾兒閉戶讀書, 以古人為師友。 即出門救友, 已恐偶逢非類, 與之不可, 拒之不能, 而況見官府乎?吾兒記此語, 官府如討文章, 亦不必送, 恐有尊親輩或以他事相強;又恐無知輩以囑託相疑,

皆能壞我心行, 玷我名節。 惟不見官則杜絕矣。 ”

他諄諄教導兒子專心讀書。 說因家境特殊, 父親是朝中大官, 巴結他們的人多, 包括地方官員, 索文要字的, 拜把兄弟的, 求辦事的, 這些都應拒絕, 莫敗壞了楊家的名聲。

楊嗣昌也不願利用自己的職權為兒子謀取功名。 兒子要參加科考時, 他寫了一信:

“……兒一味閉戶讀書, 聞提學春來考試, 我決不作半字干求。 前有書往來, 亦已說得斷絕, 兒萬勿為人情面轉托道府央求。 此不但關我名節, 即是兒之身家性命所系。 世情險惡, 波撼多端, 舉天下一半人尋我破綻不可得。 ……兒千萬俱聽吾言, 勿貽他日自己之悔也!”

當時, 科考舞弊盛行, 兒子參試, 他“決不作半字干求”, 即就是不說情, 不拉關係,不走後門。且楊嗣昌在書信中多次提到“名節”二字,並認為“名節”是你、我的身家性命。不要讓天下人找我“破綻”,敗我名聲。

楊嗣昌還常給兒子講家鄉人李衡的故事,李衡是三國時的孫吳太守,祖籍襄陽,後遷入常德龍陽縣(今漢壽縣和沅江市),他在職期間,不忘農家本色,為官清廉,治家嚴格。李衡臨終前對兒子說:“父

親雖然為官多年,但沒有什麼家產,只是在家鄉種有千棵柑橘樹,不找你穿衣吃飯,只要你苦心培育,每年它們可給你彩絹千匹,夠你使用。”他兒子牢記父訓,偕全家人回到家鄉耕作桔樹,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日子。

唯恐兒子忘記這個故事,楊嗣昌特地作詩一首:

“野水寒無外,柑名絹不亡。寧期彼傭語,相助我思長。宦莫資三徑,生當植眾香。漫勞田舍女,解事學襄陽。”

“柑絹”的名字不能忘記呀,期待你們發揚光大。為官家的不要考慮積蓄家財,應當象佛經中說的“眾香國”一樣“香溢四方”,品質美好。楊嗣昌教導孩子們不忘根本,自己勞動,也可見其清廉家風和質樸情懷。

剛正不阿,國事為懷

在魏忠賢閹黨專政、朝綱紊亂期間,楊嗣昌父子同朝為官,但他們不結幫派,不畏權貴,不肯附會於閹黨,先後告病回鄉。到西元1628年崇禎即位後,父子倆才被重新啟用,均任職於兵部,在外帶兵守衛疆土。

在楊嗣昌的父母去世期間,他守孝期未滿,皇帝又“奪情”起用他為兵部尚書,然後入閣主政,直至賜尚方寶劍督師,權力達到頂峰。這期間,一些官員嫉才妒能,寫過許多彈劾他的奏疏。崇禎通過多次側面探問,得知楊嗣昌一直以國事為重,對個人寵辱似“過眼雲煙”,就對楊嗣昌的信任和重用毫不動搖。

其時,關外的清兵揮師南下,關內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日趨壯大,而朝中一群無能之輩在貪腐、爭權、傾軋。楊嗣昌處於三條線作戰的局面。他不怕樹敵之多,雖遇困難重重,但仍是不屈不饒。他在死前兩個月,就曾向皇帝上書:

“此身之憂勞病瘁,日嘔痰血,夜不得眠,奄奄垂斃,不敢言矣!更兼襄庫餉無半文,督臣移諮可駭,臣愈增憂憤,不知死所。”

在“憂勞病瘁”時,他所擔憂的還是治國的大事。

而平時,楊嗣昌在與父親、與兒子的家書中,即常以治國大事為重。例如有一封家書,記錄著楊嗣昌的兒子因“料理家事”而離開父親指揮的兵營,兵荒馬亂,楊嗣昌極為擔憂:

“兒既去後,此中脈脈無刻難忘。賴聞沿途行人不斷,時有遇見吾兒者,稍稍放懷。”

楊嗣昌一生為官清正廉潔,行孝道,嚴教子,是注重“名譽與節操”的榜樣,為後人留下了一面鏡子,沅江市至今仍保留有緬懷楊嗣昌命名的楊閣老村,歷史永遠不會忘記他。

(通訊員 張連喜 傅莉莉)

[責編:熊梓淇]

[來源:新湖南用戶端]

不拉關係,不走後門。且楊嗣昌在書信中多次提到“名節”二字,並認為“名節”是你、我的身家性命。不要讓天下人找我“破綻”,敗我名聲。

楊嗣昌還常給兒子講家鄉人李衡的故事,李衡是三國時的孫吳太守,祖籍襄陽,後遷入常德龍陽縣(今漢壽縣和沅江市),他在職期間,不忘農家本色,為官清廉,治家嚴格。李衡臨終前對兒子說:“父

親雖然為官多年,但沒有什麼家產,只是在家鄉種有千棵柑橘樹,不找你穿衣吃飯,只要你苦心培育,每年它們可給你彩絹千匹,夠你使用。”他兒子牢記父訓,偕全家人回到家鄉耕作桔樹,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日子。

唯恐兒子忘記這個故事,楊嗣昌特地作詩一首:

“野水寒無外,柑名絹不亡。寧期彼傭語,相助我思長。宦莫資三徑,生當植眾香。漫勞田舍女,解事學襄陽。”

“柑絹”的名字不能忘記呀,期待你們發揚光大。為官家的不要考慮積蓄家財,應當象佛經中說的“眾香國”一樣“香溢四方”,品質美好。楊嗣昌教導孩子們不忘根本,自己勞動,也可見其清廉家風和質樸情懷。

剛正不阿,國事為懷

在魏忠賢閹黨專政、朝綱紊亂期間,楊嗣昌父子同朝為官,但他們不結幫派,不畏權貴,不肯附會於閹黨,先後告病回鄉。到西元1628年崇禎即位後,父子倆才被重新啟用,均任職於兵部,在外帶兵守衛疆土。

在楊嗣昌的父母去世期間,他守孝期未滿,皇帝又“奪情”起用他為兵部尚書,然後入閣主政,直至賜尚方寶劍督師,權力達到頂峰。這期間,一些官員嫉才妒能,寫過許多彈劾他的奏疏。崇禎通過多次側面探問,得知楊嗣昌一直以國事為重,對個人寵辱似“過眼雲煙”,就對楊嗣昌的信任和重用毫不動搖。

其時,關外的清兵揮師南下,關內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日趨壯大,而朝中一群無能之輩在貪腐、爭權、傾軋。楊嗣昌處於三條線作戰的局面。他不怕樹敵之多,雖遇困難重重,但仍是不屈不饒。他在死前兩個月,就曾向皇帝上書:

“此身之憂勞病瘁,日嘔痰血,夜不得眠,奄奄垂斃,不敢言矣!更兼襄庫餉無半文,督臣移諮可駭,臣愈增憂憤,不知死所。”

在“憂勞病瘁”時,他所擔憂的還是治國的大事。

而平時,楊嗣昌在與父親、與兒子的家書中,即常以治國大事為重。例如有一封家書,記錄著楊嗣昌的兒子因“料理家事”而離開父親指揮的兵營,兵荒馬亂,楊嗣昌極為擔憂:

“兒既去後,此中脈脈無刻難忘。賴聞沿途行人不斷,時有遇見吾兒者,稍稍放懷。”

楊嗣昌一生為官清正廉潔,行孝道,嚴教子,是注重“名譽與節操”的榜樣,為後人留下了一面鏡子,沅江市至今仍保留有緬懷楊嗣昌命名的楊閣老村,歷史永遠不會忘記他。

(通訊員 張連喜 傅莉莉)

[責編:熊梓淇]

[來源:新湖南用戶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