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浙大男生只有31個微信好友!每天只睡5小時,騎車都在看書

父母勸他多打遊戲少看書。

日前, 浙江大學圖書館讀者服務2017年度資料公佈。 在借閱達人榜一項中, 佔據首位的是浙大應用生物科學專業的大二學生胡嘯宇, 為296次。

一年365天借閱296冊次書, 相當於每天看0.81本書。 除掉浙江大學2017年的108天寒暑假時間, 在校期間257天, 相當於每天閱讀1.15本書。

他是怎麼看書的?看哪些書?每一本書都能看完嗎?有沒有時間玩手機?

父母勸我多打遊戲少看書

出生於1998年的胡嘯宇, 是成都人。

因為已經放假回家, 所以採訪是線上上進行的。 聲音低沉, 語速緩慢, 每次回答問題前都需要思考一段時間, 長達20分鐘, 短則3分鐘, 繼而井井有條地回復。 胡嘯宇形容自己“慢熱”, 但“慢熱”的他, 在閱讀速度上一點也不慢熱。

“說實話, 也不是每本書都讀完的, 因為有時是為了寫論文而借書, 但實際讀完的有150本到200本。 狀態好的時候, 我上午就可以看掉一本書, 一天可以看兩到三本書。

” 胡嘯宇說。

這些書中, 種類最多的是和文學、電影、搖滾音樂相關, 包括伍迪·艾倫的《無羽無毛》、佐藤忠男的《溝口健二的世界》、雅克·奧蒙的《電影導演論電影》、張鐵志的《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抵抗之聲》等。 最近他還在看攝影、插畫、平面設計和現當代建築類的書。

愛讀書的胡嘯宇, 大一選了56學分的課, 也就是修讀了26門課, 還拿了學業三等獎學金和專業獎學金。 據瞭解, 大部分浙大學生, 一年的學分在40到50分之間。

課業很忙, 還能擠出時間看書, 不少人覺得他看書一定有什麼快速閱讀的技巧。 他卻說, “沒什麼竅門, 就是一直看。 ”早上五六點起床, 淩晨一兩點睡覺, 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其餘的時間, 只要能看書, 他都在看。

“我起床就開始看書, 洗臉在看, 走路也看, 食堂吃飯看, 騎車還看, 看的都是紙質書。 ”

胡嘯宇說, 騎車時, 他把書攤開放在車把上, 兩隻手按住書的兩邊, 同時還要控制方向, “我騎車還是很穩的”。 雖然他也知道這麼做不安全, 但想看書想得心癢癢, 騎車也忍不住想看。

大一暑假, 學院組織了認知實習, 他和班裡的同學去了千島湖附近的實驗田進行實踐學習。 中午吃飯時, 胡嘯宇拿出一本書邊吃邊看。 “班主任的口氣就跟家長差不多, 他說, 你吃飯還在看書啊, 這麼認真。 ”胡嘯宇知道, 老師是讓他乖乖吃飯, 不要再看了。

小時候的胡嘯宇並不愛看書, 而是一直盯著動畫片看。 真正養成從早到晚一有時間就看書的習慣, 是在高中時期。

“最開始看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和《百年孤獨》, 都是小時候買的書, 小時候誰愛看這些?後來高一看了這兩本書後, 就還想看更多。 ”

高三那年的除夕, 他待在老家成都。 親戚家裡有兩套公寓房, 相對著位於同一樓層。 全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間公寓房裡看春晚, 他卻躲在對面屋子裡讀厄普代克的《兔子, 快跑》, 享受一個人的閱讀時間。 “不過年夜飯還是過去一起吃了。 ”

把時間都給了書, 就沒有太多時間留給社交軟體。 微信和QQ只是他和父母、女友聯繫的工具, 他排斥網路社交, 微信通訊裡只有31個好友, 而記者就是第31個。 不使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間, 手機上有的應用也只有網易雲音樂和視頻網站“嗶哩嗶哩”, 這是他專門用來聽自己喜歡的搖滾樂、看他愛的電影和動漫的。

胡嘯宇也不玩任何遊戲。 別人家的小孩都因為花太多時間打遊戲, 而被父母限制遊戲時間, 胡嘯宇卻因為花太多時間讀書, 而被父母勸去打遊戲。 “我父母經常勸我去陪表弟打遊戲, 這樣的事情在高中三年裡發生太多次了。 ”

試圖創作,做夢也能夢到創作靈感

聽到有人說他看書快,胡嘯宇謙虛地否認。尤其是小說,他堅持緩慢閱讀。“我讀小說比一般人讀得更細更深,我是從一個作者的立場來讀書的,而不是把自己定位為被動的讀者。我試圖創作。”

高一到高三,胡嘯宇嘗試創作短篇小說。現在還能找到的兩三本大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當時創作的小說原稿和寫作構思。“我一直寫一些零零碎碎的文字,可能已經寫了幾十萬字了。”

“一開始寫小說的時候挺傻的,就是想把小說寫長,我當時還計算字數,當我突破五千字的時候就很開心,我想寫到一萬字以上。”

後來,他喜歡上了海明威。“美國有一個說法,海明威之後的每一個年輕作家,要說沒模仿過海明威肯定都是在瞎說。我也是在模仿他,儘量寫得簡潔。”胡嘯宇寫小說,總喜歡把感覺放在第一位,小說只能意會,不能對它做分析,“聽起來很玄乎,就像《百年孤獨》的作者瑪律克斯評價海明威時說的‘一瞬間的燦爛精神’,海明威用一句話、一個詞表達某種感情,這是不能分析的東西。”

高一,他偶然在成都一個圖書批發市場淘到一本莫迪亞諾的小說《夜的草》。這是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派翠克·莫迪亞諾2012年發表的作品。莫迪亞諾的小說常常通過尋找、調查、回憶和探索,將視野轉回到從前的歲月,描寫“消逝”的過去。

那天上午,胡嘯宇看了《夜的草》,下午睡了一覺。“當時我處於一種奇妙的狀態,做夢的時候都可以想出一些小說的情節。”

胡嘯宇夢見一個偵探拿著一張尋人啟事,上面所要尋找的人就是偵探自己。清晰的畫面感,讓他著手創作,寫出了一部5000字左右的尋找自我的短篇小說。小說以偵探視角寫作,講述了委託人委託偵探尋找一個人的故事。小說的結尾就是胡嘯宇夢中的情境,偵探發現委託人所要尋找的人竟然是偵探自己。“偵探拿著尋人啟事四處詢問,但沒人說見過。”

“整個小說看得出來,他和周圍的世界是疏離的狀態,他要去尋找自己而找不到。”胡嘯宇承認,這部小說的模仿痕跡很重,但這是他在當時的心態下創作出來的,而這種心態,他說,是非消極的虛無。

廣泛閱讀沒有功利心

“我自認為自己知道的比較多,聽了那個課以後,得到的信息量不一樣了,知道了更多我原來不知道的東西。”“那個課”是胡嘯宇在大一選修的《20世紀法國知識份子》。

課上經常要求每個小組做展示,“我們會在課餘時間討論選題,選題確定後隊員會把內容部分的任務交給我。”2016年鮑勃·狄倫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當時胡嘯宇並不瞭解鮑勃·狄倫,就去讀了他的傳記,“發現他是上世紀60年代一位光彩奪目的英雄,這跟我以前的知識背景和現在的課程內容產生關聯。”

胡嘯宇向隊員提出在展示中加入鮑勃·狄倫的內容。“有一位男同學被我的想法吸引了,他因此把我當成朋友。後來就像高中那時候一樣發生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總有男生來找我探討,但是沒有女生來找我。”

高中時候,胡嘯宇覺得,書讀得多就是厲害的表現,那時候他也會去算自己看了多少書,但來到浙大,做了更廣泛的閱讀後,就“沒有這種功利心了”。“我這個人可能有點問題。”胡嘯宇笑著說,“我每天不攝入一些新鮮的東西,就感覺很空虛。”攝入的過程,才是他最享受的。

硬要他說出看了這麼多書到底收穫了什麼,他答不出。他沒有帶著獲取知識的功利性目的去看書,也沒覺得“讀了什麼書就要獲得什麼特定的知識”。

但就是在這種不斷地閱讀中勾連起來的各種文化讓他覺得神秘與奇妙。“就像在非洲發現的女性祖先骨骼‘Lucy’,也是因為甲殼蟲樂隊的一首歌《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當時那些年輕的考古學家們徹夜在營地迴圈播放這首歌,想來多少是有點浪漫的現代文化吧。”關於讀書,他覺得,“純粹是體驗式的,就像人們做的每一件事”。

試圖創作,做夢也能夢到創作靈感

聽到有人說他看書快,胡嘯宇謙虛地否認。尤其是小說,他堅持緩慢閱讀。“我讀小說比一般人讀得更細更深,我是從一個作者的立場來讀書的,而不是把自己定位為被動的讀者。我試圖創作。”

高一到高三,胡嘯宇嘗試創作短篇小說。現在還能找到的兩三本大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當時創作的小說原稿和寫作構思。“我一直寫一些零零碎碎的文字,可能已經寫了幾十萬字了。”

“一開始寫小說的時候挺傻的,就是想把小說寫長,我當時還計算字數,當我突破五千字的時候就很開心,我想寫到一萬字以上。”

後來,他喜歡上了海明威。“美國有一個說法,海明威之後的每一個年輕作家,要說沒模仿過海明威肯定都是在瞎說。我也是在模仿他,儘量寫得簡潔。”胡嘯宇寫小說,總喜歡把感覺放在第一位,小說只能意會,不能對它做分析,“聽起來很玄乎,就像《百年孤獨》的作者瑪律克斯評價海明威時說的‘一瞬間的燦爛精神’,海明威用一句話、一個詞表達某種感情,這是不能分析的東西。”

高一,他偶然在成都一個圖書批發市場淘到一本莫迪亞諾的小說《夜的草》。這是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派翠克·莫迪亞諾2012年發表的作品。莫迪亞諾的小說常常通過尋找、調查、回憶和探索,將視野轉回到從前的歲月,描寫“消逝”的過去。

那天上午,胡嘯宇看了《夜的草》,下午睡了一覺。“當時我處於一種奇妙的狀態,做夢的時候都可以想出一些小說的情節。”

胡嘯宇夢見一個偵探拿著一張尋人啟事,上面所要尋找的人就是偵探自己。清晰的畫面感,讓他著手創作,寫出了一部5000字左右的尋找自我的短篇小說。小說以偵探視角寫作,講述了委託人委託偵探尋找一個人的故事。小說的結尾就是胡嘯宇夢中的情境,偵探發現委託人所要尋找的人竟然是偵探自己。“偵探拿著尋人啟事四處詢問,但沒人說見過。”

“整個小說看得出來,他和周圍的世界是疏離的狀態,他要去尋找自己而找不到。”胡嘯宇承認,這部小說的模仿痕跡很重,但這是他在當時的心態下創作出來的,而這種心態,他說,是非消極的虛無。

廣泛閱讀沒有功利心

“我自認為自己知道的比較多,聽了那個課以後,得到的信息量不一樣了,知道了更多我原來不知道的東西。”“那個課”是胡嘯宇在大一選修的《20世紀法國知識份子》。

課上經常要求每個小組做展示,“我們會在課餘時間討論選題,選題確定後隊員會把內容部分的任務交給我。”2016年鮑勃·狄倫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當時胡嘯宇並不瞭解鮑勃·狄倫,就去讀了他的傳記,“發現他是上世紀60年代一位光彩奪目的英雄,這跟我以前的知識背景和現在的課程內容產生關聯。”

胡嘯宇向隊員提出在展示中加入鮑勃·狄倫的內容。“有一位男同學被我的想法吸引了,他因此把我當成朋友。後來就像高中那時候一樣發生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總有男生來找我探討,但是沒有女生來找我。”

高中時候,胡嘯宇覺得,書讀得多就是厲害的表現,那時候他也會去算自己看了多少書,但來到浙大,做了更廣泛的閱讀後,就“沒有這種功利心了”。“我這個人可能有點問題。”胡嘯宇笑著說,“我每天不攝入一些新鮮的東西,就感覺很空虛。”攝入的過程,才是他最享受的。

硬要他說出看了這麼多書到底收穫了什麼,他答不出。他沒有帶著獲取知識的功利性目的去看書,也沒覺得“讀了什麼書就要獲得什麼特定的知識”。

但就是在這種不斷地閱讀中勾連起來的各種文化讓他覺得神秘與奇妙。“就像在非洲發現的女性祖先骨骼‘Lucy’,也是因為甲殼蟲樂隊的一首歌《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當時那些年輕的考古學家們徹夜在營地迴圈播放這首歌,想來多少是有點浪漫的現代文化吧。”關於讀書,他覺得,“純粹是體驗式的,就像人們做的每一件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