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2017年面臨“退市”風險的納智捷,今年能否迎來“重生”?

2017年度, 在乘用車市場轉向“低速”增長的同時, 汽車市場中的競爭與分化也愈發明顯。 自主品牌中, 與吉利、傳祺等品牌的高增速形成強烈反差的, 則是越來越多的小眾品牌呈現出持續低迷的市場態勢。 而納智捷, 顯然屬於後者。

嚴格來說, 納智捷的品牌定位應該是“大中華自主品牌”, 因其不僅是臺灣地區唯一一家汽車生產廠商, 且2010年與東風汽車公司合資成立了東風裕隆汽車有限公司, 主要經營範圍就是研發、生產和銷售“納智捷”品牌車型。

然而, 2017年, 應該算是東風裕隆成立7年來, 納智捷品牌在中國大陸市場遇到的最為“驚險”的一年。

銷量持續低迷, 經銷商掀“退網”風波

根據乘聯會提供的銷量資料, 2017年度, 納智捷全年銷量僅為1.75萬台, 同比下跌56.74%。 作為對比, 筆者選取了納智捷最近三年的銷量資料, 從銷量走勢上可以看出, 在乘用車市場依然堅挺的2016年度,

納智捷的頹勢已經顯露出來。

納智捷2015-2017年度銷量情況

從2016年度銷量同比下跌三成以上, 到2017年度銷量同比下跌五成以上, 納智捷所面臨的“窘境”可見一斑。 在銷量嚴重不符預期的情況下, 靠“銷量”過日子的經銷商按耐不住內心的焦慮, 開始紛紛另尋出路。

據媒體2017年9月的調查顯示, 位於北京的兩家納智捷4S店, 其中一家於2017年4月份關店倒閉;另一家也於8月25日正式撤店, 且業已改為東風日產的經銷商門店。

筆者注意到, 納智捷在售的車型中, 終端優惠幅度最高僅為2萬元。 放眼當前以“價”換“市”的乘用車市場, 這一優惠力度並不明顯。 且對經銷商來說, 在售前利潤微薄的情況下, 只能將利潤寄託在售後領域。 但納智捷車型銷量不佳,

產品保有量有限, 難以滿足經銷商對售後利潤的需求。

產品銷量不振, 經銷商紛紛撤店, 此種情形下, 業內判斷, 納智捷加速被邊緣化後, 正行走在“退市”的邊緣。

實施產銷分離, 亦難自救

面對“退市”的風險, 東風裕隆內部管理層不得不引導公司走上“改革”之路。

2017年年中, 東風裕隆正式對外宣佈公司將進行大規模調整, 其最大的改變之處在于, 東風裕隆獲得人事自主權, 啟用職業經理人制度;且臺灣裕隆汽車將斥資6億元人民幣在中國大陸成立100%持股的“納智捷汽車銷售有限公司”。 該銷售公司作為品牌在大陸的運營主體, 將承擔起除汽車製造以外, 納智捷品牌在大陸的所有價值鏈。

公開資料顯示, 隨著納智捷銷售公司的成立,

原來承擔汽車製造角色的東風裕隆汽車公司, 以及承擔銷售職責的東風裕隆汽車銷售公司, 將進行合併, 以東裕製造為存續公司。 而在東裕製造轉型為純汽車製造廠後, 兩岸股東東風與裕隆對其增資8億元人民幣, 以表達股東雙方持續投資的立場。

產銷分離後, 東風裕隆汽車有限公司向外界透露了其未來的發展規劃, 其一, 是確保2017年銷量達成4.8萬輛, 挑戰5.2萬輛;其二, 是每年至少投放1款全新車型, 計畫在2018-2019年間陸續推出4款全新車型, 2020-2022年期間, 公司還將推出基於全新模組化平臺打造的5款全系列產品, 即執行外界所提的“510計畫”。

然而, 我們目前能看到的結果是, 2017年度, 納智捷僅以1.75萬輛的年度總銷量收官, 顯然與預期目標相去甚遠。 而在新車型方面, 去年9月27日, 承載著納智捷“510計畫”的首款戰略車型納智捷U5正式上市, 且東風裕隆方面對這款車的預期銷量定為每月6000台;截至去年年底, 該車型上市三個月後累計銷量僅為4736台, 平均單月銷量千台有餘。 顯然, 東風裕隆在納智捷U5身上寄予的希望, 也未能實現。

2018押寶“新能源”市場,前路仍不明朗

納智捷U5“自降身份”,仍然收穫甚微後。在2017年11月份的廣州車展上,納智捷對外發佈了“海納2018”年度戰略規劃。在產品層面,根據規劃,2018年度,納智捷採取雙線推進的戰略方式,將有兩款純電動車型和一款汽油車型投放市場。而在此之前,納智捷與杭州市政府正式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定,主要圍繞新能源汽車、汽車金融、車聯網以及共用出行平臺進行合作。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品牌戰略發佈會上,納智捷就新能源產品規劃、新平臺打造等分階段發佈了戰略願景,其中,新能源和智慧化將是未來納智捷重點發力的對象。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產銷分離後,納智捷以2018年為起點,開始佈局新能源汽車市場,並提出至2020年所有新售車型全面實現新能源化。納智捷的這一舉措,被業內解讀為“以新能源車型來實施自救”。

然而,押寶新能源車型的納智捷,就當前的處境來看,真的能完成“自救”嗎?筆者認為,這一舉動未必顯見成效。

首先,就當前的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來看,其仍然以政策驅動為主。且與同級燃油車相比,純電動車型成本偏高的核心痛點,短期內依舊無法解決。目前市場上在售的新能源車型中,較為暢銷的依然是售價較為低廉的AO級和A級車。而首次進軍新能源市場的納智捷,如果想憑藉新能源產品作為其銷量的突破點,顯然相當困難。

其次,以納智捷燃油版車型為例,雖然身為自主品牌,但其所推出的車型在售價層面往往與同級合資品牌車型相匹敵,這給消費者造成了納智捷產品售價虛高,性價比偏低的固有印象。而放在成本更高的新能源產品上,顯而易見的是,納智捷產品的售價不會比同級產品更具優勢。

最後,就當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趨勢看,無論是2019年實施的新能源雙積分政策,還是正在討論的燃油車推出時間表,業內認為,轉型新能源不再是車企的“選擇題”,而是“必答題”。而納智捷宣佈在2018年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並不能掩蓋其品牌力孱弱、技術停滯和產品力低等核心問題。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納智捷當前的窘境,當然來自多方面的原因。2017年度,經歷了銷量低迷、經銷商退網、東風集團撤人、產銷分離等風波後,納智捷雖然決心“改革”,在新能源領域“另起爐灶”,但品牌形象的重新塑造和產品力的提升,均需要時日。短期來看,納智捷所採取的系列“自救”行動,成效或不明朗。

也未能實現。

2018押寶“新能源”市場,前路仍不明朗

納智捷U5“自降身份”,仍然收穫甚微後。在2017年11月份的廣州車展上,納智捷對外發佈了“海納2018”年度戰略規劃。在產品層面,根據規劃,2018年度,納智捷採取雙線推進的戰略方式,將有兩款純電動車型和一款汽油車型投放市場。而在此之前,納智捷與杭州市政府正式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定,主要圍繞新能源汽車、汽車金融、車聯網以及共用出行平臺進行合作。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品牌戰略發佈會上,納智捷就新能源產品規劃、新平臺打造等分階段發佈了戰略願景,其中,新能源和智慧化將是未來納智捷重點發力的對象。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產銷分離後,納智捷以2018年為起點,開始佈局新能源汽車市場,並提出至2020年所有新售車型全面實現新能源化。納智捷的這一舉措,被業內解讀為“以新能源車型來實施自救”。

然而,押寶新能源車型的納智捷,就當前的處境來看,真的能完成“自救”嗎?筆者認為,這一舉動未必顯見成效。

首先,就當前的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來看,其仍然以政策驅動為主。且與同級燃油車相比,純電動車型成本偏高的核心痛點,短期內依舊無法解決。目前市場上在售的新能源車型中,較為暢銷的依然是售價較為低廉的AO級和A級車。而首次進軍新能源市場的納智捷,如果想憑藉新能源產品作為其銷量的突破點,顯然相當困難。

其次,以納智捷燃油版車型為例,雖然身為自主品牌,但其所推出的車型在售價層面往往與同級合資品牌車型相匹敵,這給消費者造成了納智捷產品售價虛高,性價比偏低的固有印象。而放在成本更高的新能源產品上,顯而易見的是,納智捷產品的售價不會比同級產品更具優勢。

最後,就當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趨勢看,無論是2019年實施的新能源雙積分政策,還是正在討論的燃油車推出時間表,業內認為,轉型新能源不再是車企的“選擇題”,而是“必答題”。而納智捷宣佈在2018年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並不能掩蓋其品牌力孱弱、技術停滯和產品力低等核心問題。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納智捷當前的窘境,當然來自多方面的原因。2017年度,經歷了銷量低迷、經銷商退網、東風集團撤人、產銷分離等風波後,納智捷雖然決心“改革”,在新能源領域“另起爐灶”,但品牌形象的重新塑造和產品力的提升,均需要時日。短期來看,納智捷所採取的系列“自救”行動,成效或不明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