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那些年,我做過的產品——有的死了,有的活了

雖然自己還是很菜, 處在一個小公司, 做著一個不算知名的產品。 不過, 從學校裡的小專案開始算的話, 做產品的工作已經3年多了。 做過校園媒體APP, 死了;做過換書主題的社交APP, 死了;實習時, 做過KTV場景下B端產品, 獨立負責微信公眾號模組, 目前活的還不錯;畢業後, 做了1年DSP廣告產品, 現在每個月流水達千萬級別, 我想, 是需要做一個總結了。

1、校園媒體APP-西電小喵

在學校的時候, 經常看到在宿舍樓門口小小的宣傳板上幾乎每天都會貼上十幾張海報, 其中多數為社團活動, 以及招聘資訊。

這樣就不用在有活動的時候通過貼海報來宣傳了。 同時在APP中再附加上查成績, 查課表, 學校網站導航, 招聘資訊分發這些功能。 當時覺得, 這樣一個相對純淨的, 只屬於校內人員使用的APP, 應該既可以滿足大家獲取資訊的需求, 又可以滿足社團組織發佈資訊的需求。 同時又附加上了一些查成績、課表之類的加分功能,

應該是可行的方案。

同時再做一個聊天系統, 方便組織和個人, 個人與個人角色之間的溝通, 意圖校內社交。 當時想的是如果有這樣一個APP, 首先我自己一定會用到, 因為它解決了我很多問題, 採訪了下我身邊的同學, 他們也說一定會用到。

所以, 說幹就幹。 很快我就在校內組織了一個團隊。 當時大概是7個人, 我作為團隊中唯一的產品經理, 有2個安卓, 2個後臺, 1個UI, 1個運維。 (後來發展到了14個人, 也是我意想不到的。 )從2015年6月到9月, 三個月的時間, 我們上線了安卓APP1.0。

項目至今還可以在蒲公英看到內測版:http://www.pgyer.com/NGLu, 不過已經不能下載了。

APP第一個版本上線後, 大家都很激動, 急切的盼望著項目可以早點上線。

簡單的測試一周後, 修復了一些明顯可見的BUG。 整個項目1.0就算是完成了。 然後我請大家在北門吃了一頓大餐, 大家舉杯相慶, 完全沒意識到我們才剛剛開始。

為了項目的宣傳, 前期的時候我們聯繫了學校裡比較成功的自媒體西電小喇叭, 他們通過QQ號在QQ空間發佈校內資訊, 有十幾個QQ號, 加了五六萬好友, 基本覆蓋了校內同學。 小喇叭團隊人很好, 答應幫我們在QQ空間宣傳了一次, 同時其他幾個自媒體也同意宣傳。 當時也說希望他們可以入駐小喵APP, 作為組織帳號在小喵APP上發佈資訊, 我們也給了他們邀請碼。

同時, 利用那個暑假, 我聯繫了學校裡大大小小四五十個社團, 最後成功入駐APP的有20多個社團。 心理覺得很開心, 似乎向前走了很大一步,

後來才知道方向完全錯了。

因為每個社團本身的分工並不明確, 所以即使有了我們這個分發管道, 社團內部並沒有設專人管理, 加上APP的人氣還沒有營造起來, 導致發佈的資訊很少。

因此, 我們建立了一些組織帳號, 自己來發佈資訊, 一開始是考慮用爬蟲從學校的論壇上爬取, 但技術同學不太給力, 只能手動搬運。 這時候招了一批產品運營的同學, 幫忙負責搬運資訊, 完善APP, 奈何大家動力不足, 因為也沒工資, 隨著APP用戶減少, 熱情不足, 慢慢的就不做了。

那時我們召集團隊的辦法很簡單, 就是做技術、產品的培訓。 一方面招人, 一方面做宣傳。 從網上下載了各種資料免費送, 一週一次的培訓效果還挺好的,

一個大教室總能坐滿人。

但是, 我們在產品上的精力就少了很多, 原計劃一周反覆運算一個版本, 結果一個月都沒反覆運算。 很多體驗不好的小BUG一直都沒有修復, 用戶不斷吐槽與逃離。

加上團隊中的成員一直覺得做這件事是公益, 很難賺到錢, 自己練練技術就可以了, 沒必要長久的做下去。 專案進度非常慢, 這時候我想的是把用戶量做起來, 大家就會有信心。

於是找了一家公司做外聯, 列印了2000份宣傳冊, 為了高逼格, 還列印的是硬紙版, 現在想想真是腦殘。 宣傳冊是我自己做的, 主要是對APP的介紹以及團隊招聘, 當時我們有個QQ群, 在宣傳冊上留了號碼, 後來加到1000多人, 都是想加入的。

每天中午12點的下課的時候, 我們會在教學樓下發傳單。 這時候技術同學又不給力了,發現越到後期,大家的熱情越不足,沒辦法拉上我的室友幫忙發,用了一個月才把2000份發完,那時候我們做到了4000多註冊用戶。可惜的時候APP的更新機制沒做好,導致這些用戶使用的版本都不一樣,低版本會有很多錯誤,導致我們不斷被吐槽,同時因為沒有開發iOS版本,很多想體驗的同學也沒機會。

後來因為我找工作不順利,也沒太多精力來做了。團隊中的同學分別去工作和實習,也慢慢的越來越少的參與專案。直到後來有個公司的老闆想投資我們,大家又聚到一起,奈何最後才發現,他是想讓我們做他的廉價勞動力,於是又失望了一次。

整個項目一直運行到我畢業的前1個月,大概1年的樣子。我出了所有伺服器的費用,宣傳的費用也出了不少(期間拉到了3000塊的宣傳贊助),加上請大家吃飯,那一年,我真的是窮的要命。整個團隊我熱情最高,最後也最慘。

不過複盤起來,失敗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

產品第一個版本做的功能太多太雜,沒有抓住重點。產品還沒有測試好,不夠成熟的時候就上線了。給用戶很糟糕的體驗。運營的時候,低估了生產內容的難度,沒有足夠的資源和人力來生產內容。整個團隊到後期熱情不足,項目更新非常緩慢,大家各自的目標不一致。缺場地,缺錢,缺人。2、換書交友APP-鯨魚圈

當時設計的APP官網,如下:

這是我第二個做完的項目(沒做完的有很多)。當時想的是做一個比較小眾有格調的APP,換書交朋友。每個人可以把自己看過的書籍與其他人交換,獲得書籍的同時,可以獲得一個新的朋友。

想的很好,對吧?

但事實很殘酷。

首先,這個功能根本就不需要一個APP,或者說很多公眾號已經在做這件事情了。其次是這次開發,整個團隊就我和一個技術大神,我們2個人。開始想的是人少,大家目標一致,也沒什麼。

後來產品出來了,這位元技術大神剛好失戀了。

整整1個月,幾乎都處於失聯的狀態,更別提專案更新了,整個APP很多優化點都沒處理,teambition都被我塞滿了。那時真希望我自己也會開發。

當時我剛把官網寫出來了,SEO也做到了第一,通過百度還是可以過來一些使用者的,產品有了一點起色,不過由於體驗不好,這些用戶大多也就用個幾天就卸載了。

加上1.0就做了一個UGC社區,感覺是有點找死了,沒有用戶基礎,做UGC真的是個大坑。

推廣了1個多月,大概有兩三百個用戶吧,沒花錢,全都是通過免費手段推廣。我不喜歡在微信上打擾別人,因此這些使用者也都是我不認識的,基本沒怎麼做調研。

後來,由於技術同學還一直在失戀,我以為他放棄了,就在過了3個月之後沒給伺服器續費了,最後又過了一個月,技術同學找到我說繼續做,結果伺服器代碼已經被清除了,清除了。

這個產品失敗的主要原因:

需求太弱,不是剛需,需要足夠多的癢點,需要產品足夠精緻,交互足夠流暢,這些我們都沒做到。產品做出來後就沒怎麼更新了,BUG沒人處理,技術沒跟上節奏。宣傳運營上,手動搬運內容還是太慢,種子用戶沒有培養起來。缺錢,缺人,缺場地。3、KTV B端產品-K小寶

這是我在K米實習的時候做的項目,是一個公眾號,主要用戶群體是KTV服務員,顧客通過掃描服務員的二維碼進入H5頁面,自動關注K米公眾號,可以點歌,購物,也可以打賞服務員,或評價,服務員可以獲得提成以及評分等,店長可以管理服務員的評價,提成,也可以查看店內消費等。

就是這樣一個B端產品,是我第一次在公司裡做產品,從0到1做了4個版本,包括畫原型,輸出產品需求文檔,組織需求評審,跟進設計、開發,做測試。體驗了大公司開發產品的流程,也感受了產品經理與開發同學的相愛相殺,感受了與學校完全不同的氛圍。

最後,基本實現了上述功能。當時憑藉著K米在全國市場的管道,APP的運營基本不用我負責,我就僅獨立負責產品模組。

運營同事還是很給力的,做到2016年6月的時候,已經每個月全國流水有2000多萬了。K米公眾號發展到7000多萬粉絲。K小寶公眾號也有四五萬的粉絲。

當時我也很有成就感,做的一些功能被幾千萬的人用。而且有巨大的現金流運轉在其中,公司通過帳期來賺錢,為公司帶來了營收,我也很開心。

後來,我們老大讓我負責資料分析方面的事情,每天出一份資料日報,這件事情我做了2個月,還是有很多收穫,不光是excel的使用,郵件的格式,更有資料的分析方法,關鍵觀點的提煉等。

因為推廣不是我來做,所以僅僅是產品方向的事情,可以更加專注。做了很多競品分析,出了很多PPT,閒暇的時間刷了不少產品書籍。

當時我們差不多一個月更新一個版本,節奏實在是有點慢,我還是希望找個快節奏的工作,於是,實習結束我就離職了。

實習的一些收穫:

第一次感受了大公司做產品的全流程,大家各司其職,產品要遊刃有餘,協調其中,學到了一些調動資源的技巧。產品更新反覆運算的哲學,不同的時機要做不同的功能,每個功能都有其獨特的意義。資料分析的方法,郵件、PPT的使用。如何做好一份體驗報告/競品分析。當時寫的:http://www.jianshu.com/p/29866d921c0e4、DSP廣告產品-WeAD

這個專案也是我從0到1做的一個項目,目前月流水已達千萬級別。

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移動行銷,之前是主做代理,後來要開發自己的廣告平臺,於是決心做廣告DSP,我來公司的時候,項目開始剛剛開始2個月,產品還沒跑起來,整個專案就一個產品經理,也就是我的前老大,他是騰訊出身,偏商業和交互,我從他身上也學到了很多。

後來我入職了,就和他一起做這個產品。整個產品需要重構。一開始沒接觸過廣告行業,對很多專有名詞摸不著頭腦,像什麼dsp、ADX、DMP、RTP、CPM、CPC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當時老大給我推薦一本書:《計算廣告》,這本書闡述了廣告行業的一些基本知識,看完後,基本算是瞭解一些了。

公司每個月會有一次廣告專業知識方面的考試,不及格的會被通報。也算是對我們的促進,每次考試前,都會看很多的資料,慢慢的也就對這個行業越發瞭解了。

DSP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商業產品,涉及到的人員角色就包括:產品研發、運營、客戶、代理商、運營主管、系統管理員、研發主管等。涉及到的功能模組就有:競價管理、結算管理、客戶管理、資料管理,投放管理、訂單管理、資金管理、操作日誌、使用者管理、許可權管理等。涉及到的系統包括:ADX對接、DMP開發、DSP開發。

專案的流程就是,我出策劃方案,我老大看後給出意見,我再修改後他定稿,然後評審,然後我再跟進開發,測試,功能上線後同步給大家。整體的節奏很快,因為是PC端網站,所以基本每天都在反覆運算。感覺節奏很快,我也比較適應,後來我老大給我的評價就是抗壓能力強。

我的工作任務也主要是偏策劃,把規劃中的功能逐步上線,期間我成長比較多的地方,我覺得是交互方面的知識,以及策劃能力,還有跟進項目的能力。從0開始策劃一個DSP產品,搭建產品結構,梳理產品邏輯,與協力廠商DAX對接。

有人說產品經理第一年應該擁有的是應該是推動項目落地的能力。第二年是交互設計,產品策劃的能力。第三年是獨立負責一個項目的能力。

對此我是不太認可的,這是因為遇到了第二個老大。

他主要是偏業務型的,即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讓產品跑起來。

他的觀點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是引領產品發展的能力,因此我的目標也就從產品設計過渡到了消耗增長,也就是流水增長。

通過挖掘產品的核心功能點,提高產品競爭力,而不是沉迷於優化交互與體驗。通過資料分析,給出銷售,運營指導性意見,而不是被動的接收他們的需求回饋,完成一些不重要的功能。通過競品分析,市場調研,瞭解我們與其他同類產品的差距,將最重要的需求點優先順序列為最高。通過與ADX的甲方爸爸溝通,瞭解流量策略,促進自己的商務能力。通過嚴格的排期表,控制產品開發節奏,避免延期,通過複盤會,及時發現問題並糾正。

這些點是我目前的一些工作,每天優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不再沉迷於交互和視覺,而是關注產品的增長與競爭力提升。因此整體的消耗在我們的優化下也在逐步攀升,目前已達到月流水千萬級別。

第二個老大也是騰訊出身,他曾經給我看了一張騰訊的產品經理成長路徑圖,也經常對我們說,不要給自己設限,要做“大產品”,而不是小PM。從他身上,讓我更加清楚了做事的關鍵所在。

產品策劃崗-部分

產品運營崗-部分

上面是產品策劃崗,下面是產品運營崗,只截圖了一部分。不過也可以看出來騰訊對產品策劃和產品運營能力的要求了。

個人覺得,產品經理不僅僅是一個產品的負責人,做狹義的軟體產品經理。而是應該橫向擴展至市場,運營、商務、設計、開發。縱向擴展至專案管理人,產品負責人。你擁有什麼樣的格局,你才能擁有什麼樣的戰略眼光。當然,落地能力是必備的基礎了。

目前的話,我覺得自己還是很菜,寫下這些經歷,以便以後還可以看到曾經那麼傻逼的自己。相信只要我們不斷挑戰自己,不斷學習,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one piece。

作者:南宮七洛,微信公眾號:南宮七洛,歡迎與我交流!

本文由 @南宮七洛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

這時候技術同學又不給力了,發現越到後期,大家的熱情越不足,沒辦法拉上我的室友幫忙發,用了一個月才把2000份發完,那時候我們做到了4000多註冊用戶。可惜的時候APP的更新機制沒做好,導致這些用戶使用的版本都不一樣,低版本會有很多錯誤,導致我們不斷被吐槽,同時因為沒有開發iOS版本,很多想體驗的同學也沒機會。

後來因為我找工作不順利,也沒太多精力來做了。團隊中的同學分別去工作和實習,也慢慢的越來越少的參與專案。直到後來有個公司的老闆想投資我們,大家又聚到一起,奈何最後才發現,他是想讓我們做他的廉價勞動力,於是又失望了一次。

整個項目一直運行到我畢業的前1個月,大概1年的樣子。我出了所有伺服器的費用,宣傳的費用也出了不少(期間拉到了3000塊的宣傳贊助),加上請大家吃飯,那一年,我真的是窮的要命。整個團隊我熱情最高,最後也最慘。

不過複盤起來,失敗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

產品第一個版本做的功能太多太雜,沒有抓住重點。產品還沒有測試好,不夠成熟的時候就上線了。給用戶很糟糕的體驗。運營的時候,低估了生產內容的難度,沒有足夠的資源和人力來生產內容。整個團隊到後期熱情不足,項目更新非常緩慢,大家各自的目標不一致。缺場地,缺錢,缺人。2、換書交友APP-鯨魚圈

當時設計的APP官網,如下:

這是我第二個做完的項目(沒做完的有很多)。當時想的是做一個比較小眾有格調的APP,換書交朋友。每個人可以把自己看過的書籍與其他人交換,獲得書籍的同時,可以獲得一個新的朋友。

想的很好,對吧?

但事實很殘酷。

首先,這個功能根本就不需要一個APP,或者說很多公眾號已經在做這件事情了。其次是這次開發,整個團隊就我和一個技術大神,我們2個人。開始想的是人少,大家目標一致,也沒什麼。

後來產品出來了,這位元技術大神剛好失戀了。

整整1個月,幾乎都處於失聯的狀態,更別提專案更新了,整個APP很多優化點都沒處理,teambition都被我塞滿了。那時真希望我自己也會開發。

當時我剛把官網寫出來了,SEO也做到了第一,通過百度還是可以過來一些使用者的,產品有了一點起色,不過由於體驗不好,這些用戶大多也就用個幾天就卸載了。

加上1.0就做了一個UGC社區,感覺是有點找死了,沒有用戶基礎,做UGC真的是個大坑。

推廣了1個多月,大概有兩三百個用戶吧,沒花錢,全都是通過免費手段推廣。我不喜歡在微信上打擾別人,因此這些使用者也都是我不認識的,基本沒怎麼做調研。

後來,由於技術同學還一直在失戀,我以為他放棄了,就在過了3個月之後沒給伺服器續費了,最後又過了一個月,技術同學找到我說繼續做,結果伺服器代碼已經被清除了,清除了。

這個產品失敗的主要原因:

需求太弱,不是剛需,需要足夠多的癢點,需要產品足夠精緻,交互足夠流暢,這些我們都沒做到。產品做出來後就沒怎麼更新了,BUG沒人處理,技術沒跟上節奏。宣傳運營上,手動搬運內容還是太慢,種子用戶沒有培養起來。缺錢,缺人,缺場地。3、KTV B端產品-K小寶

這是我在K米實習的時候做的項目,是一個公眾號,主要用戶群體是KTV服務員,顧客通過掃描服務員的二維碼進入H5頁面,自動關注K米公眾號,可以點歌,購物,也可以打賞服務員,或評價,服務員可以獲得提成以及評分等,店長可以管理服務員的評價,提成,也可以查看店內消費等。

就是這樣一個B端產品,是我第一次在公司裡做產品,從0到1做了4個版本,包括畫原型,輸出產品需求文檔,組織需求評審,跟進設計、開發,做測試。體驗了大公司開發產品的流程,也感受了產品經理與開發同學的相愛相殺,感受了與學校完全不同的氛圍。

最後,基本實現了上述功能。當時憑藉著K米在全國市場的管道,APP的運營基本不用我負責,我就僅獨立負責產品模組。

運營同事還是很給力的,做到2016年6月的時候,已經每個月全國流水有2000多萬了。K米公眾號發展到7000多萬粉絲。K小寶公眾號也有四五萬的粉絲。

當時我也很有成就感,做的一些功能被幾千萬的人用。而且有巨大的現金流運轉在其中,公司通過帳期來賺錢,為公司帶來了營收,我也很開心。

後來,我們老大讓我負責資料分析方面的事情,每天出一份資料日報,這件事情我做了2個月,還是有很多收穫,不光是excel的使用,郵件的格式,更有資料的分析方法,關鍵觀點的提煉等。

因為推廣不是我來做,所以僅僅是產品方向的事情,可以更加專注。做了很多競品分析,出了很多PPT,閒暇的時間刷了不少產品書籍。

當時我們差不多一個月更新一個版本,節奏實在是有點慢,我還是希望找個快節奏的工作,於是,實習結束我就離職了。

實習的一些收穫:

第一次感受了大公司做產品的全流程,大家各司其職,產品要遊刃有餘,協調其中,學到了一些調動資源的技巧。產品更新反覆運算的哲學,不同的時機要做不同的功能,每個功能都有其獨特的意義。資料分析的方法,郵件、PPT的使用。如何做好一份體驗報告/競品分析。當時寫的:http://www.jianshu.com/p/29866d921c0e4、DSP廣告產品-WeAD

這個專案也是我從0到1做的一個項目,目前月流水已達千萬級別。

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移動行銷,之前是主做代理,後來要開發自己的廣告平臺,於是決心做廣告DSP,我來公司的時候,項目開始剛剛開始2個月,產品還沒跑起來,整個專案就一個產品經理,也就是我的前老大,他是騰訊出身,偏商業和交互,我從他身上也學到了很多。

後來我入職了,就和他一起做這個產品。整個產品需要重構。一開始沒接觸過廣告行業,對很多專有名詞摸不著頭腦,像什麼dsp、ADX、DMP、RTP、CPM、CPC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當時老大給我推薦一本書:《計算廣告》,這本書闡述了廣告行業的一些基本知識,看完後,基本算是瞭解一些了。

公司每個月會有一次廣告專業知識方面的考試,不及格的會被通報。也算是對我們的促進,每次考試前,都會看很多的資料,慢慢的也就對這個行業越發瞭解了。

DSP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商業產品,涉及到的人員角色就包括:產品研發、運營、客戶、代理商、運營主管、系統管理員、研發主管等。涉及到的功能模組就有:競價管理、結算管理、客戶管理、資料管理,投放管理、訂單管理、資金管理、操作日誌、使用者管理、許可權管理等。涉及到的系統包括:ADX對接、DMP開發、DSP開發。

專案的流程就是,我出策劃方案,我老大看後給出意見,我再修改後他定稿,然後評審,然後我再跟進開發,測試,功能上線後同步給大家。整體的節奏很快,因為是PC端網站,所以基本每天都在反覆運算。感覺節奏很快,我也比較適應,後來我老大給我的評價就是抗壓能力強。

我的工作任務也主要是偏策劃,把規劃中的功能逐步上線,期間我成長比較多的地方,我覺得是交互方面的知識,以及策劃能力,還有跟進項目的能力。從0開始策劃一個DSP產品,搭建產品結構,梳理產品邏輯,與協力廠商DAX對接。

有人說產品經理第一年應該擁有的是應該是推動項目落地的能力。第二年是交互設計,產品策劃的能力。第三年是獨立負責一個項目的能力。

對此我是不太認可的,這是因為遇到了第二個老大。

他主要是偏業務型的,即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讓產品跑起來。

他的觀點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是引領產品發展的能力,因此我的目標也就從產品設計過渡到了消耗增長,也就是流水增長。

通過挖掘產品的核心功能點,提高產品競爭力,而不是沉迷於優化交互與體驗。通過資料分析,給出銷售,運營指導性意見,而不是被動的接收他們的需求回饋,完成一些不重要的功能。通過競品分析,市場調研,瞭解我們與其他同類產品的差距,將最重要的需求點優先順序列為最高。通過與ADX的甲方爸爸溝通,瞭解流量策略,促進自己的商務能力。通過嚴格的排期表,控制產品開發節奏,避免延期,通過複盤會,及時發現問題並糾正。

這些點是我目前的一些工作,每天優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不再沉迷於交互和視覺,而是關注產品的增長與競爭力提升。因此整體的消耗在我們的優化下也在逐步攀升,目前已達到月流水千萬級別。

第二個老大也是騰訊出身,他曾經給我看了一張騰訊的產品經理成長路徑圖,也經常對我們說,不要給自己設限,要做“大產品”,而不是小PM。從他身上,讓我更加清楚了做事的關鍵所在。

產品策劃崗-部分

產品運營崗-部分

上面是產品策劃崗,下面是產品運營崗,只截圖了一部分。不過也可以看出來騰訊對產品策劃和產品運營能力的要求了。

個人覺得,產品經理不僅僅是一個產品的負責人,做狹義的軟體產品經理。而是應該橫向擴展至市場,運營、商務、設計、開發。縱向擴展至專案管理人,產品負責人。你擁有什麼樣的格局,你才能擁有什麼樣的戰略眼光。當然,落地能力是必備的基礎了。

目前的話,我覺得自己還是很菜,寫下這些經歷,以便以後還可以看到曾經那麼傻逼的自己。相信只要我們不斷挑戰自己,不斷學習,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one piece。

作者:南宮七洛,微信公眾號:南宮七洛,歡迎與我交流!

本文由 @南宮七洛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由作者提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