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本軍隊上到將軍下到士兵,為何極少出現“大腹便便”?

1931年, 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1.2人的武裝力量, 成功嚇跑近30萬人的國民革命東北邊防軍, 在此後短短一年的時間, 這數萬日寇部隊, 一路南下, 最終打到盧溝橋停止。

然而讓人感覺恥辱的是, 日軍停止並非是因為損失慘重, 而是國民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停戰協定(《上海停戰協定》), 名義上雖然是停戰協定, 實際上這份協定, 與慈禧割地求和的賣國條約, 並沒有什麼太大差別。

《上海停戰協定》內容為:劃上海為非武裝區, 國民黨軍隊不得在上海、蘇州、昆山一帶留有任何駐軍, 相反, 日本則可以在上述地方大規模駐軍, 且國民政府還需提供必要的優先權。 最終國民黨政府同意該條約, 史稱《上海停戰協定》

日軍之所以選擇與中國簽訂停戰協定, 原因有二:第一, 日軍發動對上海的戰爭之後, 英、法、德、美等國紛紛集結軍隊, 準備抵抗日寇, 因為上海是他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且上海深水港口極其重要, 如日軍佔領上海, 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這些人召開國聯大會, 欲聯合各國軍事力量, 對敵(日)展開軍事打擊, 並非是因為與國民政府交好, 幫助蔣介石, 而是為了自家的經濟而已, 因此日軍不得不考慮國聯軍的武裝力量。

二:當時日寇剛剛入侵東北不久, 滿蒙地區尚未穩定, 如日軍不顧國聯的警告, 再一次向上海發起進攻, 那麼國聯將不會承認日本在滿蒙地區的合法地位, 鑒於此, 日軍與國民政府簽訂停戰條約,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直到1937年, 日軍穩固西方列強關係及穩固滿蒙地區殖民統治地位後, 日軍舉起了全面侵華的大旗, 8年的抗戰, 中國為此付出了3500余萬人的生命, 日寇對中國這片土地, 造成的損失不是用錢能衡量的。

時至今日, 我們應該反思人口不過億, 軍隊不過百萬的日寇, 為何會把地大物博, 擁有四萬萬人口的中國打的一敗塗地, 而不是每天看著所謂的抗日神劇, 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 二戰時期, 日陸海空三軍, 上至將軍下至士兵, 似乎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大腹便便之輩, 有網友曾評論說:“日軍戰鬥力之強, 從多個方面就能體現出來, 沒有大腹便便就是其中之一的表現。 ”

當然這裡所說的並不是全部, 而是極少數的存在, 這種情況在世界其他國家都是極少見的,

這並非日本人體質好, 而是與日軍制度有關。

據文獻資料記載, 自從明治維新起, 日軍就開始西化, 這種西化並不是全面的西化, 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因此在日軍內部, 一直提倡“質大於量”說法, 為培養精銳, 日軍規定所有的中級軍官必須從最底層做起, 一步登天在日軍內部不存在。

同時中級軍官每一年必須進行戰術考核、技能考核,如成績不合格,便被列入觀察期,一年之內再一次考察,如未通過,則自動降擋,除了文化科目,作為軍人的必備的體能自然是不能少。長跑短、搏擊、射擊等科目是必備。

如要出人頭地,你自身的付出必定是別人的百倍甚至千倍,這也是為什麼1920年前後,日本軍事教育,能在短短數年時間稱霸亞洲的因素之一,當時日本軍校一度是全亞洲的求學聖地。

基於上述種種,擁有“大腹便便”的日本軍人是極難在日本軍界混下去的,由於有尚武精神加上日本軍部各項文化、軍事技能考核,想吃成一個大胖子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大腹便便”在日部隊中極少看見。

一步登天在日軍內部不存在。

同時中級軍官每一年必須進行戰術考核、技能考核,如成績不合格,便被列入觀察期,一年之內再一次考察,如未通過,則自動降擋,除了文化科目,作為軍人的必備的體能自然是不能少。長跑短、搏擊、射擊等科目是必備。

如要出人頭地,你自身的付出必定是別人的百倍甚至千倍,這也是為什麼1920年前後,日本軍事教育,能在短短數年時間稱霸亞洲的因素之一,當時日本軍校一度是全亞洲的求學聖地。

基於上述種種,擁有“大腹便便”的日本軍人是極難在日本軍界混下去的,由於有尚武精神加上日本軍部各項文化、軍事技能考核,想吃成一個大胖子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大腹便便”在日部隊中極少看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