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50秒融500萬 技術男入農田 圖像識別辨作物長勢 每畝葡萄產值提升50%

◆ 慧雲信息創始人王筱東

文| 鉛筆道 記者 吳澤騫

►導語

“我們得了第一名?”路演結果出來時, 王筱東有些吃驚。 這場“150秒夢想路演秀”由真格基金組織,

而作為同期唯一一個農業專案, 他驚訝於自己能奪得頭籌。

更意外的是, 路演結束後的那個下午, 真格便確定投他。 “沒想到能這麼快。 ”

王筱東在2012年創辦了“慧雲資訊”, 專注于打造智慧農業, 將農業物聯網與農業生產技術深度融合。

目前, 團隊運作了三個專案:“智慧農業雲平臺”已在廣西、雲南、黑龍江等20個省份的500個農業基地搭建;“葡萄管家”管理著3000畝葡萄園;“柑橘管家”正進行試驗。

注:王筱東承諾文中資料無誤, 為其真實性負責, 鉛筆道已備份錄音速記, 為內容客觀性背書。

技術人與農業人的偶遇

離開微軟後, 王筱東來到一家傳統製造企業負責組建資訊部。 當他引入IT人才後, 發現製造業的IT部門只能作為輔助部門, 不利於人才的長期發展。

為了讓員工能有更好的成長空間, 王筱東將資訊部獨立出來創辦了“慧雲資訊”。 但單幹之後做什麼, 團隊並沒有明確的方向。

轉機發生在2012年。 在廣西科技廳組織的一次會議上, 王偶然認識了一位元農業專家。 在聽了王關於資訊化在各領域應用的發言後,

專家希望王能夠幫自己的兒子白揚。

白當時經營著一家葡萄園。 因為葡萄種植對於環境的要求較高, 而傳統做法是依靠人工, 根據水銀溫度計來調整大棚溫度, 無法及時反應, 易造成生產損失。

在美國做過農業研究的白揚, 考慮在自己的葡萄園佈置一套自動化系統, 即時監測環境溫度。

王筱東覺得在農業方面應用物聯網很有意思, 便聯繫了白。 “想不到都12月了, 還能看到滿園子的葡萄, 太新奇了。 ”第一次看到白的葡萄園, 王發出這樣的感慨。

兩個月後, 一個簡單的物聯網搭建了出來。 管理者可在手機上查看大棚溫度、濕度, 資料每分鐘更新, 當溫度超過限定值便會報警, 同時啟動噴霧降溫系統。

◆客戶可通過手機掌握農田情況

做完這個專案後, 王筱東隱約覺得農業物聯網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便尋找農業專家和白揚瞭解實際需求。

他發現中國農業生產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非標準化, 即在安全性、品質、規模上, 都很難得到控制;二是對農場工人的管理沒有流程化、任務化。

2013年7月, 王筱東開始搭建“智慧農業雲平臺”。

平臺包括智慧監控和標準化生產管理兩大板塊。 前者擁有閘道(Gateway)、資料獲取器、感測器、控制器等硬體, 能監測溫度、濕度、土壤、風速、光照等專案。 後者能分發生產任務、進行績效考核等。

6個月後, 雲平臺正式上線。 截至2015年年底, 產品共在180個農業基地鋪設, 涉及的農產品包括葡萄、香蕉、水稻、蔬菜等。 在此期間, 雲平臺還擴充了農產品溯源系統和農技指導兩個模組。

◆“智慧農業雲平臺”系統面板

讓農業生產從“中醫”到“西醫”

隨著客戶不斷累積,王筱東發現中國農業的情況太複雜。很多農產品的生產管理完全沒有標準化,全靠人的感覺判斷。

王覺得除了給他們提供硬體設備、完善物聯網外,還需把農業生產的過程進行梳理,設置真正的標準。

鑒於白揚有著豐富的葡萄種植經驗,團隊決定從這款農產品入手,於2015年年底,開始策劃“葡萄管家”專案。同時,團隊也獲得了500萬元天使輪融資,由真格基金領投,泰有基金跟投。

“傳統農業如中醫,以人為中心;‘葡萄管家’如西醫,以資料為中心。它不是一套系統,而是一個完整的生產流程。”

團隊將氣候、土壤、農事流程、生理指標四類資料標準化。運用各類感測器瞭解當時作物的生長狀況,再經過識別葉面圖像、資料模型分析後,向客戶提供標準的生產指導。

比如,在3月~6月做葉面識別時,若發現白色元素超過整體面積的0.2%,且過去7天的平均氣溫在17.5℃~20.5℃之間,平均濕度在70%以上時,系統就能自動做出灰黴病的判斷。

◆系統可根據葉面情況分析作物狀態

團隊以“夏黑”、“陽光玫瑰”兩個品種在廣西、廣東區域標準化生產為限定條件,找到了農業專家和葡萄種植大戶詢問經驗,不斷測試、調整每個生產階段、環節的標準化資料。

2016年2月,“葡萄管家”正式運用到葡萄種植中。5個月後,首位客戶的葡萄園豐收,每畝產值從過去的1.2萬元增加到2萬元,收益提升70%。

◆溫濕度監測

當葡萄這款農作物的標準化生產得到驗證之後,王筱東考慮拓展農作物品類。

“作物選擇有三個原則:一是種植面積大,二是種植技術要求高,三是擁有相關的專家資源。”經過分析,團隊選擇柑橘為第二個拓展的品種,並於去年年底正式建立“柑橘管家”項目,現處於試驗階段。

截至目前,“智慧農業雲平臺”已在廣西、雲南、黑龍江等500個農業基地搭建;“葡萄管家”則管理著3000畝葡萄園,每畝產值平均提升50%。

團隊現尋求A輪融資,主要用於擴大標準化生產作物的品種。

/The End/

編輯 楊雨晨 校對 郝陶銳

◆“智慧農業雲平臺”系統面板

讓農業生產從“中醫”到“西醫”

隨著客戶不斷累積,王筱東發現中國農業的情況太複雜。很多農產品的生產管理完全沒有標準化,全靠人的感覺判斷。

王覺得除了給他們提供硬體設備、完善物聯網外,還需把農業生產的過程進行梳理,設置真正的標準。

鑒於白揚有著豐富的葡萄種植經驗,團隊決定從這款農產品入手,於2015年年底,開始策劃“葡萄管家”專案。同時,團隊也獲得了500萬元天使輪融資,由真格基金領投,泰有基金跟投。

“傳統農業如中醫,以人為中心;‘葡萄管家’如西醫,以資料為中心。它不是一套系統,而是一個完整的生產流程。”

團隊將氣候、土壤、農事流程、生理指標四類資料標準化。運用各類感測器瞭解當時作物的生長狀況,再經過識別葉面圖像、資料模型分析後,向客戶提供標準的生產指導。

比如,在3月~6月做葉面識別時,若發現白色元素超過整體面積的0.2%,且過去7天的平均氣溫在17.5℃~20.5℃之間,平均濕度在70%以上時,系統就能自動做出灰黴病的判斷。

◆系統可根據葉面情況分析作物狀態

團隊以“夏黑”、“陽光玫瑰”兩個品種在廣西、廣東區域標準化生產為限定條件,找到了農業專家和葡萄種植大戶詢問經驗,不斷測試、調整每個生產階段、環節的標準化資料。

2016年2月,“葡萄管家”正式運用到葡萄種植中。5個月後,首位客戶的葡萄園豐收,每畝產值從過去的1.2萬元增加到2萬元,收益提升70%。

◆溫濕度監測

當葡萄這款農作物的標準化生產得到驗證之後,王筱東考慮拓展農作物品類。

“作物選擇有三個原則:一是種植面積大,二是種植技術要求高,三是擁有相關的專家資源。”經過分析,團隊選擇柑橘為第二個拓展的品種,並於去年年底正式建立“柑橘管家”項目,現處於試驗階段。

截至目前,“智慧農業雲平臺”已在廣西、雲南、黑龍江等500個農業基地搭建;“葡萄管家”則管理著3000畝葡萄園,每畝產值平均提升50%。

團隊現尋求A輪融資,主要用於擴大標準化生產作物的品種。

/The End/

編輯 楊雨晨 校對 郝陶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