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崇禎死後,顧炎武等人為什麼把埋葬崇禎的思陵稱為攢宮

崇禎十六年三月十八日, 李自成帶領農民軍打進了明朝首都, 攻佔了紫禁城, 四面楚歌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於煤山, 明朝隨之宣告滅亡。 崇禎十六年三月二十一日, 崇禎的屍體被發現, 陪同崇禎一起上吊的還有太監王承恩。 李自成帶領的大順軍隊把朱由檢和周皇后的屍棺移出宮禁, 在東華門示眾。 最後由昌平當地士紳出資安葬在田貴妃墓中。 沒過多久, 多爾袞帶著八旗勁旅入關, 趁機趕走李自成, 順治在紫禁城內登基, 在明十三陵給崇禎皇帝簡單修建了一座陵墓, 起名思陵。 但是, 在有氣節的明朝遺臣中,

卻給埋葬崇禎的思陵起了另外一個名字“攢宮”。

明崇禎皇帝思陵遺址

首先提出給崇禎陵墓“更名”的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 語言學家顧炎武。 顧炎武生于明萬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 一生以匡扶明朝為己任, 崇禎死後,

曾經在南明政權中任職。 顧炎武一生曾經多次拒絕同僚的推薦, 拒絕入朝為官, 以表達對明朝的懷念,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九(2月15日), 70歲的顧炎武去世。 之所以給崇禎帝陵起名為“攢宮”, 正和他時刻不忘明朝的忠義氣節有關。

顧炎武

顧炎武一生當中,

曾經“十謁明陵”, 並寫下了遊覽明十三陵的見聞錄《昌平山水記》。 在書中, 顧炎武說“宋朝南渡之後, 埋葬在會稽的宋朝皇帝的陵墓都叫“攢宮”, 意在將來一雪國恥之後歸葬到中原, 攢宮一詞, 在中國古代專指為了暫時埋葬棺槨而建設的臨時建築。 況且, 按照《春秋》的說法, 君王被殺, 如果不給被殺的君王報仇的話, 名義上是不能稱為“葬”的, 所以, 雖然此時的崇禎已經入土為安, 但是一來大仇未報, 作為明朝的臣子, 稱呼先帝崇禎的墳墓為“攢宮”更為妥當。

粱份《帝陵圖說》中的思陵

顧炎武的觀點提出之後, 得到了明末文人的推崇, 熙四十二年(1703)明末著名地理學家, 已經年屆70的梁份徒步拜謁位於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 在對十三陵進行了五天的詳細考察, 粱份繪製詳細的陵區圖——《帝陵圖說》, 他在《帝陵圖說》中也說“烈皇帝(崇禎)殯于田妃墓, 國恥未雪, 不謂之攢宮不可也!以陵稱不可也!”

崇禎皇帝朱由檢

雖然顧炎武的這一觀點被明末清初的知識份子廣泛認同, 但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 康熙末年, 隨著朱三太子朱慈炯被康熙淩遲, 明朝的正統皇族血脈被斬斷, 人們對明朝的感情也逐漸模糊了。

而埋葬崇禎的陵墓, 也一直被稱為思陵, 直到今天。

溝通需要日積月累, 感謝您關注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